凭着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与两位美国科学家一起分享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早在1963年,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1966年,高锟发表了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提出了“以玻璃取代铜线传输讯号”的大胆构想。高锟提出,当玻璃纤维的衰减率低于20d B/km时,光纤通信即可成功。
高锟的理论甫一问世,就受到众多权威的质疑与嘲笑,因为在当时,光纤技术对于衰减率的控制仅能达到1000d B/km,要想制造出衰减率低于20d B/km的玻璃纤维,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情。而没有符合要求的玻璃纤维,高锟的理论无异于“痴人说梦”。
面对潮水的非议,高锟不为所动,他到处奔走,寻找理想的玻璃纤维。为此,高锟造访了许多大型的玻璃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与日本、德国的科学家进行交流……但他的奔波并未收到成效,他未能找到那种衰减率低于20d B/km的玻璃纤维。
这样的结果令高锟很是沮丧。与此同时,一些所谓的权威规劝他,与其白费力气去寻找“不可能存在的无杂质玻璃”,不如改变方向,做些切实可行的研究工作。外界的质疑与否定,一度令高锟举步维艰,但静下心来的他,相信总有一天,“以玻璃取代铜线传输讯号”的设想会变成现实。
为此,高锟又开始了艰辛的努力。当时高锟面对的主要难题是:怎样除掉玻璃中所含的铁离子?因为铁离子吸收和打散光线,使光通讯难以付诸实行。无数次的实验之后,高锟发现,一种叫“溶凝石英”的玻璃,能够提炼出无杂质玻璃。四年后,也就是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卡普隆、凯克成功地制成了衰减率只有20d B/km玻璃纤维。高锟的理论,至此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77年,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讯系统在美国芝加哥投入使用。此后,信息高速公路开始在世界风行……如今的手机通讯、国际电话、有线电视以及互联网传输运作,都拜光纤所赐。
高锟用自己的成就缩短了全人类的通讯时间,却未能缩短这项发明获得验证的漫长岁月-—从发表论文到荣获诺贝尔奖,时间已过去了四十三年。而高锟自己,也从昔日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一位轻度阿兹海默症缠身的七旬老人。尽管高锟已经淡忘了自己的成就,但他的梦想之花,早已开遍了世界各地。他的努力,已在不知不觉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来到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负有独特的使命——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但遗憾的是,生存的压力世俗的偏见还有宝马香车的诱惑,会使许多人放弃自己的梦想,最终在庸常的生活中随波逐流。唯有那些执着的人们,纵然面对整个世界的嘲讽与讥笑,他们也能坚守自己的梦想。而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下,他们的梦想之花,终能勃然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