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嬴驷把所见所闻作了总结,认为,一是商鞅的一些做法操之过急,百姓有意见;二是商鞅的新法管得太宽,太具体,影响了百姓生活;三是控制言论自由,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实事求是地说,商鞅变法不是没有弊端,太子的总结也是有道理的。查上孝公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孝公说,大凡变法,总会改变人的习惯和惰性,不可能让人人说好;现在不舒服,是为了将来舒服,长痛不如短痛。
太子被骂了个灰心土脸。心里说,老爹受商鞅的影响太深了,已经走火入魔了。
看到老爹不高兴,嬴驷没敢提菌亮的事。
公子虔看过太子的总结,公孙贾也看过,但是他俩都没有发表意见。太子写的和他们想的一个样。太子被秦孝公批评的事,他们也知道。同时,他们还看出,太子对批评意见并不接受。
他们心想,照这样发展下去很好。因此,他们也不劝太子。他们认为,太子不痛苦两天,是不会按照要求做的。
两位师傅的内心想法,太子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的话,肯定跳起来。
公子虔始终认为弟弟的死亡是商鞅一手造成的。如果商鞅没有派弟弟下去视察工作,根本就不会有以后的事情发生;再向前一步,如果没有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制度,就不会有弟弟下乡视察这件事。总之,是商鞅杀死了弟弟,导致了悲剧。
公子虔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商鞅的对手,国君对商鞅言听计从,比好朋友还要好;可是,自己呢?虽然国君很尊重自己,但也仅仅是尊重而已,属于家长对家庭教师那种,没有更深层的含义。关于国家大事,国君从来不征求自己的意见。
他想,现在整个秦国能够成为商鞅对手的,唯有太子。
公子虔希望通过太子撵走商鞅,他认为商鞅把秦国的许多美好事物都给破坏了,如果商鞅继续呆在秦国的话,秦国受破坏的情况将更严重。
处死商鞅更好!他不止一次这样想。
可是,他很清楚,商鞅不会被处死,因为是他是国君的大红人。
公子虔不知道,此时有人比他还想让商鞅死。他就是菌亮。
菌亮苦苦等了两个月,没有等到当官的消息。这段时间,他家中的几十亩地又因为废井田的缘故,被生生减少了许多。菌亮感到有必要再见见太子。
菌亮感觉上次他和太子谈的很愉快。太子对我印象不错吧,他暗暗地想。这样一想,他的自信上来了。
他自言自语道,凭着太子的说情,估计能混个一官半职;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呢!
见到太子后,菌亮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
太子告诉他,有军功才能当官,这是几年前已经规定好的事,国家为此还出台了文件,公开发布。现在乡里百姓都知道这种规定,他也不好为了私人情面,明目张胆地公开要求封菌亮做官。
太子安慰菌亮,你还年轻,刚刚成年,机会还有很多,比如下一次打仗时,你到战场上,立一次军功不就行了?
菌亮心说,立功要是容易的话,我还会来求你;说我年轻,你还不是和我一样年纪。可是,人比人气死人,等过一些年,你爹一死,你轻轻松松就能当上国君。我想当个小官都这么难。
太子知道菌亮听不进去自己的话,但是他想只要这个官迷不再同自己闹就行,管他心里满意不满意。
突然,他听到菌亮说,商鞅这个混蛋,制定了这个狗屁法,弄得我官也当不上,我要杀了他!
人都有说大话、充好汉的时候,菌亮这样说,也可能说说大话而已,太子想。因此,他并没有对菌亮的话在意。
菌亮离开太子后的一个月,京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商鞅被刺杀。刺客没有跑掉,被当场抓获。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吃罢晚饭后,商鞅一个人闲的无聊,离开家,去街上溜达。
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商鞅来到东三条胡同。胡同拐角地方有好多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不时有叫好之声传出。
商鞅疾步上前,看发生了什么事。
哦,原来是斗鸡。
只见人群最中间的空地上,一红一白两只鸡正在角斗,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围观者比两只鸡还精神,评论之声此起彼伏。
看了一会儿,商鞅发现白鸡占了上风。看情况,用不了多长时间,战斗就能结束。
形势已经明朗,何必非要看到结束呢?商鞅走出人群,往外走。
正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一把刀迎面劈向商鞅。
商鞅来不及细想,急忙把身子向左边一闪。可是,还是晚了。刀太快了,他的右臂被砍中,人跌倒在地上。
刺客快步上前,就要结果商鞅的性命。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大汉飞身而出,一脚将刀踢飞,接着上前一步,顺势一个擒拿,将行刺人制服。
事情从发生到结束,一眨眼功夫。
大汉从身上撕下一绺布,给商鞅扎住伤口,然后找辆马车,送往医者处救治。
围观者帮忙把刺客捆住,押送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