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才华出众,深得北魏数个皇帝的信任,但是当时鲜卑贵族的势力还非常强大,崔浩是汉人,所以引起了他们的忌恨,他们想方设法想整垮崔浩。而崔浩对那些鲜卑贵族也不客气,经常讽刺他们没文化。他还打算在北魏恢复汉族士族的地位,更加得罪了那些鲜卑贵族。他弟弟的女儿嫁给了太原王氏的子弟,太原王氏世代遗传酒糟鼻,那个侄女婿也不例外。可崔浩对那酒糟鼻越看越顺眼,经常对那些鲜卑贵族说侄女婿长得俊美。很多人听了之后不高兴,就在太武帝面前说崔浩的坏话,太武帝因此逐渐对崔浩产生了不满。
太武帝命令崔浩等人编写北魏国史,崔浩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才编写出30卷。当初太武告诉他们要秉笔直书,即使有什么忌讳的事也不妨写出来,崔浩还真的把北魏历史上一些不光彩的事写进了国史里面。崔浩不擅长写史书,他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并对全书进行润色,担任的是主编工作。国史写出来后,有人建议把这部书刻在石碑上永久保存下去,崔浩就营造了一个碑林,把整部史书都刻了上去。来往的人看到史书上那些不光彩的事,议论纷纷,鲜卑贵族看了之后很生气,跑到太武帝跟前告了他的状,说崔浩故意把国家的丑事拿出来说。太武帝也不提当初鼓励他们写史实的话了,下令把那些编写史书的人全部抓了起来,然后逐一审问。崔浩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罪,只承认自己接受过贿赂。后来太武帝亲自审问他的时候,他一句话都说不上来。
崔浩最后还是被判了死刑,当囚车拉着他开往刑场的时候,几十个士兵对着他的脸撒尿,崔浩惨叫着走了一路。和他一起编写史书的人除了高允有太子求情而被赦免之外,其他人全部被杀。而崔浩家族无论亲戚关系远近都被连坐灭族。
史家评论:崔浩的学识渊博,遍读天人关系学说,对政事的谋划,当时无双,这是他自比于子房的原因。在太宗当政的年月,在世祖治国的日子,言听计从,廓清平定中原,得到的恩遇既然深厚,也就努力尽心国事。谋略虽然盖世,声威却没有震惊君主,晚年意外,竟不能保全自己。
5.北魏飞人杨大眼——《魏书·杨大眼列传》节选
杨大眼,是武都氐人杨难当之孙。少年时有胆量气魄,跳跃奔跑像飞一样。因为他是偏室所生,不被他的宗族亲属所重视和照顾,受了很多饥寒之苦。
太和年间,入仕为奉朝请。那时高祖皇帝在代郡准备南下征伐,命令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征战的军官,杨大眼前往求职。李冲却不同意用他,杨大眼说:“尚书不了解我,请允许我显示一种技能。”就拿出一根三丈许的长绳绑住发髻跑起来,绳子笔直如箭,奔驰的马都追不上,旁观者无不惊叹。李冲说:“自从千年以来,没有像这样的超群人才。”于是引用他为军主。杨大眼对同僚们说:“我现在好比是蛟龙得水之时,自此一举终将不再与诸位在一个级别上了。”不久,升任统军。
杨大眼的妻子潘氏,也善于骑马射箭,她曾经亲自赶到军中看望杨大眼。到攻阵游猎的时候,大眼也让妻子潘氏穿上戎装,或者一齐在沙场拼杀,或者并驾飞驰在山林。等到回营后,夫妻同坐在军幕之下,面对部属同僚,谈笑自如,有时指着妻子对人说道:“这位是潘将军。”
杨大眼善于骑马,穿着盔甲在马上所向披靡,受到人们的赞扬。安抚巡察士卒时,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儿子,看见他们患病受伤,为之流下眼泪。作为一名将帅,常常身先士卒,冲锋攻打坚固的战阵,出入不迟疑犹豫,敢于阻挡他锋芒的敌人,无不被他摧垮。据说在淮扬一带,人们吓唬啼哭的小孩都是哄他:“杨大眼来了!”小孩子没有一个不马上停止哭泣的。王肃的侄子王秉刚从南朝投降到北朝,对杨大眼说:“在南方就听说了你的大名,都说你眼睛有车轮那么大,现在见到后也和常人差不多啊。”杨大眼说:“两军对阵的时候,我双目怒视,足以让你们不敢看我,何必一定要大如车轮的眼睛?”当时的人都推崇他的勇猛,认为即使是关羽、张飞也不能超过他。但是在出征淮河的战斗中,他却喜怒无常,常常体罚士兵,将士们都有些怕他,有的人认为这是他性情改变而造成的。
杨大眼出任荆州刺史,常把草扎成人体的形状,给它穿上青布衣服,对着它射箭。他把蛮族首领找来让他们观看,指着草人对他们说:“你们如果想造反的话,我就用这种方法来除掉你们。”荆州曾经出现老虎伤人的事情,杨大眼和老虎搏斗并活捉了它,把虎头砍了下来悬挂在街市上。从此荆州的蛮族经常一起讨论:“杨公是粗暴凶狠的人,常常制作我们蛮人的形体加以射杀,而且就算是深山里的老虎也不能逃脱他的毒手。”由此再也不敢兴兵作乱。可惜的是,杨大眼在荆州任职两年后就死了。
史家评论:君主听到战鼓声响,就会思盼将帅武臣。为什么呢?削平暴乱、克敌御侮,是国家安危的保证。大眼等人都以熊虎般的雄姿,表现了征战讨伐的英雄气概,也算是当时的骁将猛士,具备了壮士的功名。
6.祸比董卓尔朱荣——《魏书·尔朱荣列传》节选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出生在一个部落酋长的家庭。尒朱荣皮肤洁白,容貌俊美,幼年时就神机明断。一次,尔朱荣和父亲在祁连池上游玩,忽闻箫鼓之音。父亲对尔朱荣说道:“古老相传,凡听到此声之人都会官至三公宰辅。我如今年老体衰,应是你有此福。你要好自为之。”
尔朱荣继承父亲地位的时期正好是胡太后专权时期,当时天下大乱,尔朱荣也组织了一支部队,先是跟随李崇和柔然作战,随后又帮助北魏扑灭了多次叛乱,很快就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尔朱荣在多年的征战中逐渐认清了北魏王朝的衰弱,于是逐渐骄横跋扈起来。孝明帝和胡太后关系破裂,孝明帝密令尔朱荣进兵洛阳支持他。尔朱荣立刻带兵南下,走到半路却传来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的消息,尔朱荣气昏了头,上表抗议,借为孝明帝报仇而兴兵。
尔朱荣率领大军向洛阳杀去,他派人去见长乐王元子攸,将他立为皇帝,借他的名义起兵,名正言顺地讨伐胡太后一党。胡太后派情夫李神轨带兵抵挡,还没开打,李神轨就跑了,尔朱荣不费吹灰之力就开进了洛阳城,将胡太后和她立的小皇帝扔进了黄河。尔朱荣把元子攸接到洛阳,自己控制了朝政大权,他的亲信费穆劝他杀掉一些大臣,换上对自己忠心的人,尔朱荣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又问另一个亲信慕容昭宗:“洛阳人口太多,我想趁大臣朝拜皇帝的时候把他们杀个精光,你看如何?”慕容昭宗反对他这么做,但尔朱荣决心已下。他请元子攸引导百官去行宫西北,谎称要祭天,百官都到齐后,尔朱荣对他们说:“天下大乱,先帝死得不明不白的,这全是你们不能辅佐造成的,个个都该杀!”他一声令下,手下的士兵冲上去见人就杀,有1300多大臣被杀。
尔朱荣随后率兵向行宫冲去,元子攸正和两个兄弟往帐外走,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几个士兵冲上去把元子攸围起来,其他人把他两个兄弟杀掉了。元子攸听见兄弟们的惨叫,想问个究竟,但士兵们也不理他,把他架到帐篷中软禁了起来。
元子攸担心尔朱荣也不会放过他,派人告诉尔朱荣,他想禅让皇位。尔朱荣很高兴,就派人铸造金像,但铸造了4次都失败了。尔朱荣认为不吉利,就放弃了篡位的想法。尔朱荣当天晚上将元子攸迎回宫中,向他叩头谢罪,表示自己也很后悔杀掉那么多大臣。
尔朱荣很残暴,喜怒无常,有一次他看见两个和尚骑一匹马。他是游牧民出身,很心疼马,看见佛门弟子居然如此虐待马匹,很气愤,派人把那两个和尚抓起来,互相撞击他们的光头,直到把两人活活撞死为止。
尔朱荣越来越跋扈,魏庄帝元子攸又恨他又怕他,而且尔朱荣的女儿仗着父亲的权势在皇帝面前指手画脚,使魏庄帝逐渐下了杀掉尔朱荣的决心。城阳王元徽建议:“以皇后生子为名,请尔朱荣进宫道贺,他肯定不会怀疑。”魏庄帝将士兵埋伏在殿后,让人到尔朱荣家里道喜,尔朱荣果然上当,欣然进宫探望。这个时候魏庄帝已经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幸亏周围人提醒,他才喝了几口酒壮胆。尔朱荣一进门就发现有埋伏,他赶紧冲上去挟持皇帝,魏庄帝早有准备,一刀刺进他小腹,众人冲上来挥刀乱砍,将尔朱荣剁成了肉泥。
尔朱荣死后,尔朱家族势力还是很庞大,他们迅速做出反应,发动政变,将魏庄帝囚禁起来,活活勒死。但恶有恶报,尔朱荣手下大将高欢背叛了他们,最终灭掉了尔朱氏全族。
史家评论:尒朱荣因为将帅的身份,凭借部下的效力,当肃宗皇帝突然死亡,天怒民怨之时,便有扶危救弊的志向,援助君主,驱逐贼敌的图谋,是上天给了他机会。然而,他开始时希冀过分,觊觎皇位;后又使灵太后和少帝沉于河底,一去不返。河阴的屠杀,使多少衣冠之士人头落地。这就是得罪神与人,最终被杀。
7.高允诚信之道——《魏书·高允列传》节选
高允年少丧父,少年老成,有一种非凡的气度,清河崔玄伯看见他后非常惊异,感叹道:“高允颖慧天然,蕴含于内,文采光明,显扬于外,必定能成为一代大器,只恐怕我看不到了。”十多岁时,护送祖父灵柩回到本郡,把财产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去做了和尚,法名法净。不过,时间不长就还俗了。
后来,高允兼任了著作郎,和崔浩一起奉命写国史,完成了《国记》。当时崔浩找了很多懂得天文历法的人,考证出汉代以来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另外制定出了一部历法,拿给高允看。高允指出了里面的不足之处,崔浩却认为他错了,两人争执不下。一年多以后,崔浩对高允说:“上次我们争论的问题,我确实没有认真地思考,后来经过进一步考证,果然和你说的一样。”崔浩对别人说:“高允的学问太精深了!”从此大家对高允非常佩服。
一次皇帝问高允:“国家的大事那么多,应该最先处理什么事呢?”当时全国的土地多数都被封禁了,而且不靠务农吃饭的人也很多,北魏的农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高允针对这个情况说道:“我小时候很穷,所以只懂得种地的事,请让我谈谈农业吧。古人说,一平方里的土地可以开垦出三顷七十亩的良田。如果辛苦耕耘,一亩地可以增产三斗,如果懒惰就会减产三斗。天下良田那么多,增加或减少的粮食又该是多少呢?如果官府和农民家都储存了足够的粮食,那么即使是遇上饥荒,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皇帝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于是解除了对土地的封禁,把良田分给了农民。
崔浩因为在国史上写了北魏统治者的一些丑事,被抓了起来。太子把高允找来,告诉他皇帝问起来就顺着自己的话去说。太子对皇帝说:“高允做事一向很小心谨慎,这次编写国史,一切都是崔浩的意思,他只是照着崔浩的话去做罢了,所以请饶他一命。”皇帝问高允:“国史是不是都是崔浩写的?”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太祖记》是邓渊写的,《先帝记》和《今记》是我和崔浩一起写的。崔浩一般都是做综合的工作,主要负责统筹安排。书里面注解部分,我做得比崔浩多。”皇帝听了之后大怒,对太子说:“他的罪比崔浩还重,怎么能放了他?”太子赶紧为他辩护:“高允是小臣,见到圣上就紧张得胡言乱语了。我以前问过他,他每次都说是崔浩写的。”皇帝又问高允是不是这么回事,高允回答道:“我是个平庸的人,写书的时候错误百出,今天我已经甘愿受死,所以不敢不说真话。太子殿下因为我长期为他讲课,所以想让我活下来。其实他并没有问过我什么,我也没有说过那些话,我说的都是实话。”
皇帝对太子说:“他真是个正直的人啊!而且他对我说的都是实话,真是一个忠臣!就为他说的那些话,我也不冶他的罪,那就饶了他吧。”高允就这样被赦免了。
这件事过去之后,太子责问高允:“人应该审时度势,不然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那时候你怎么不顺着我的话说?结果把皇上气得那个样子,现在想起来还让全害怕呢。”高允说:“崔浩为人太贪,节操不够,私心太重,这次的事他负有很大的责任。但是秉笔直书并不是他的错,再说我确实也和他一起参与了编写国史,按理说罪名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我只是蒙受了您的关怀才苟且免死,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太子听了之后非常感动。
年老时,高允经常对别人说:“我在中书省时有阴德,救济民命。如果报应不错,我应该能活到一百岁。”在死前十几天时,稍微感觉不太舒服。仍然不卧床休息,不请医、不吃药,出入行动,吟咏诗文,像往常一样。
高祖、文明太后知道后派医生李修去把脉看病,告诉他没有什么病。李修入宫后,密奏说高允血气有异常现象,恐怕活不长了。于是派人赐给他全部的御膳,从酒米到腌肉酱一百多种,都是时鲜美味,还有床帐、衣服、被褥、几杖,罗列在院中。
高允很高兴,对别人说:“皇上因为我年老,送了许多东西,我得以用来给养客人了。”他只上表致谢而已,并没有想到其它。这样过了几天,夜里就死了,家人都没有发觉。死后得到了朝廷从来没有给过的封赏,谥号为文。
史家评论:遭遇危难祸患的时期,与君主的意愿抗衡,处于死境而平静坦然,舍己为人,终于使明主醒悟,保全了自身。如果不是体察人事,通晓天命,深明命运的穷达,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他辅佐了四位皇帝而受到宠信,享百年高寿,就不足为怪了。魏代以来,这样的人也只他一个而已。
8.狠毒酷吏李洪之——《魏书·酷吏列传》节选
李洪之,本名文通,恒农人。少年时出家为僧,很久以后才还俗。真君年间,在狄道当护军,被赐给安阳男爵号。是魏高宗元后的哥哥,李洪之凭着外戚的身份被授予河内太守,爵位晋升为任城侯,一切礼仪待遇都与刺史相同。河内郡北边与上党相邻,南边与武牢相接,地势险要,居民猛悍,经常聚众抢劫,成为一方祸害,当地的官吏都没有办法制止。李洪之到河
内郡上任以后,设置了各种严厉的条律禁令,只要征募到斩杀盗贼的人就予以重赏, 劝当地百姓勉励农耕,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于是盗贼得以止息。但李洪之为了诛杀除灭奸邪之辈,矫枉过正,显得过于严酷暴虐。
后来李洪之任使持节、安南将军、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到了任所之后,设立严禁奸邪的各种制度,凡有带着刀刃行路的人,其罪与抢劫相同,量刑治罪的轻重等级,都分别列具详细的条款。又大摆酒席宴请州中的豪杰之士与有身份的长者, 向他们昭示各种严格的法制。并且在夜晚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埋伏在各个交通要道, 凡是遇上违反禁令的人,立即捉拿解送到州里,公开宣布罪行斩首示众。其中冤枉被他杀害的人数以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