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在这10 年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政府对证券市场在认识上的转变。经济学家、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认为,10年来,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在经历了比较长时期的缺位和错位以后,现在正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归位,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开始。
从缺位、错位到归位,是10年来政府
对证券市场在认识上的变化轨迹,这个过程
反映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和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
记者:到2000年 12 月,我国的证券市场就已经满 10周岁了。10年的时间不算长,但对正在进行经济体制转轨和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的我国来说,这个过程也不算太短。我们注意到,在这10年中,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态度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应该进行怎样的评价?
韩志国:10年来,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态度经历了观望、压制到积极扶植的演变过程,与此相适应,在市场监管上,也走过了从缺位、错位到归位的曲折道路。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起来了。由于在证券市场诞生之初,我国经济学界关于股份制问题的讨论还硝烟未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还没有确立,因此,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立足于“试”,时刻面临着搞不好“关了就是了”的风险。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基本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证券市场基本是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进行运作的。在深圳“8.10”事件后,尽管成立了中国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但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还远不到位,不但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且一些必要的法律和法规或者没有制定,或者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1995年“3.27”国债事件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开始强化,但也出现了明显“错位”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体系的错位。在政府主管部门与证券交易所以及行业协会这三方面中,政府主管部门的权力被大大强化了,证券交易所成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其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一些监管职能被大大弱化了,政府主管部门越俎代庖地行使起了许多本应由交易所和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二是监管目标的错位。本来,证券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但在很长的时间内,政府主管部门却围着股价指数转。在1996年和1997 年10月以前,主要是以打压股价为主,甚至在较短的时间内连下12道打压金牌;1997年10月以后,为了减缓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又转向以拉抬股价指数为主,无论是打压还是拉抬,都更多的是利用行政手段、依靠行政机制来进行的。三是监管方向的错位。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基本场所,但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却被纳入了行政轨道,行政部门通过多种手段,控制了从股票发行到上市的全过程,使证券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机制和选择机制都大大弱化了。
记者:证券市场监管的缺位和错位将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韩志国:缺位的后果是市场监管体系的缺失,结果是导致市场运行机制紊乱;错位的后果则是市场机制的扭曲,导致资源配置的行政化,从而大大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应该说,10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从小到大,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证券主管部门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可否认,对10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在总体上也不能评价过高,因为它还不能发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还是比较低的。证券市场的市场化与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在这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还有很大的运行空间
记者:今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有加快的趋势。
韩志国:是的。今年是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发展最快的一年。在中国证监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制度创新问题已经明确地提上日程。在这方面,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废止了原有的许多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方式和手段,规定证券投资基金不再享有单独配售新股的优惠;取消了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额度管理方式,提出市场能够决定的事情就让市场做出选择;表明证监会不会调控股票指数的涨落,而要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重要的监管原则。二是,正在调整证券监管的体系结构,强化证券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和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功能,把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审批权逐步转移到交易所,强调证券监管部门将更多地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而不能以上市公司主管部门自居重蹈政企不分的老路。三是,调整证券交易所的层次结构,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创业板市场。四是,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即允许外国证券机构在交易所设立特别席位直接进行 B股交易;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积极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到境外上市,并随着条件的成熟,允许外国符合标准的企业到中国上市;积极研究引进国外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允许外资有步骤、有限额地进入 A股市场。五是,证券市场上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已经提上日程。其中,转配股问题已经逐步解决,国有股的减持方案也正在制定之中。
记者:上述这些措施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影响有哪些呢?
韩志国:影响将是极为深远的。首先,中国的改革包括证券市场的建设都是由政府领导的,政府部门对证券市场功能、地位与机制的认识和把握将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尽管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证券市场的发展脉搏,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市场的发展就会快一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特别看重政府主管部门今年以来所推出的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各项重大举措。其次,我国加入WTO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是必然趋势。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场所,证券市场首先与国际惯例接轨,不仅会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会大大减缓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提高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第三,证券市场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将对我国经济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化注入巨大活力,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不仅将改变我国股市 10 年来的单一层次格局,而且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和创新科技的发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由于创业板市场是单一的评价体系,单一的市场选择,单一的治理结构,因而会形成全新的市场化格局,这又必然反过来对主板市场起到示范作用、牵引作用和分流作用,促进主板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证券市场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还任重
道远。理顺机制和矫正方向,将是未来10年中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题
记者:证券市场进一步的发展,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呢?
韩志国:今年以来出现的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趋势,还仅仅是个开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还任重道远,理顺机制和矫正方向,将是未来 10年中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题。在这方面,核心在于解决主板市场的最基本问题:类别股份和定向为国企服务。由于实行类别股份,我国股份公司的股票被人为地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导致上市公司中67%左右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而沉淀了下来,这不但从根本上违背了股票的本性,而且也使行政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干预通过国有股、法人股而存续下来,使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上都难以走上市场化道路,进而使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打折扣。由于定向为国企服务,大量的社会资源被人为地导入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反映到微观上,就是“国企病”在资本市场上的蔓延;反映到宏观上,就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被大大降低,并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既是我国证券市场行政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源配置机制扭曲的综合反映。虽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突出的紧迫性,但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假以时日。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已经看到了证券市场中各种主要矛盾的症结,而且在采取措施逐步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坚信,沿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走下去,我国的证券市场就一定能够走上坦途,其应有功能也一定能够得到发挥。
(本文发表在《经济月刊》2001 年第1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