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必须联系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和迅速扩大,强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继产业革命之后爆发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着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得整个工业结构中重工业部门逐渐取代轻工业而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客观上需要有较大的资本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求中小资本合并和股份公司的发展。从而为促进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所谓自由竞争是指商品生产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资本家彼此展开激烈竞争,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其原因是:
1.自由竞争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竞争是很残酷的,往往是大鱼吃小鱼,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在竞争过程中,不同资本家的竞争实力和能力有所不同,有些资本家资本雄厚,技术设备先进,善于经营,就会在竞争中日益扩张规模,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兼并或挤垮无力经营或不善经营的企业。竞争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从而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里。竞争促进了联合。大资本在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开发技术等方面具有中小资本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因而追求规模经济成为资本联合的重要原因。一些分散的资本为了改变劣势、形成优势或者为了保持和增强优势,通过各种形式联合起来形成日益增大的资本,这也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
2.信用制度、股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生产集中的进程。信用制度使分散的社会资本通过信用机构日益集中到大企业手中。中小企业融资日益困难,少数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容易取得银行贷款,容易赢得更多的顾客,因而能够广泛地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通过发行股票能够把许多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巨额的资本,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一个大型的股份公司,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推动了破产兼并。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连续爆发了五次经济危机,造成了大批中小企业的破产和企业兼并的浪潮,使生产和资本迅速集中到大企业的手中。
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作用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例如,1909年在美国占企业1%的大企业,其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43.8%,雇用工人人数占全国企业总数30.5%。1907年德国拥有50名工人以上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0.9%。但工人数占全国工人总数的39.4%,拥有全部工业动力的3/4.
(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对一个或多个经济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的控制或独占。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极少数最大企业对其他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具有压倒优势。生产集中达到了这样的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因为:
1.资本的本质是垄断的根源。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实现价值增值。更高利润的获得要求每个资本努力排斥其他资本才能实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低阶段,资本通过自由竞争形式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以排斥竞争者。随着生产和资本较高程度的集中,大资本的一般排他性会发展为资本的独占性。
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的程度,有形成垄断组织的必要和可能。大资本规模巨大,资本充足,实力雄厚,彼此之间势均力敌,其相互竞争必然导致两败俱伤,甚至渔人得利,这与资本的本质相背。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有必要联合起来,形成垄断。这样,可以操纵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获得垄断利润。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容易达成垄断协议。如果一个部门存在着众多的中小企业,不存在可以左右市场的大型企业,这些众多的企业不可能达成一致的协议,即使其中的几个企业达成协议,也由于势单力薄,不可能形成垄断。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一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被少数几个或者十几个大企业所拥有,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达成协议;而且它们的实力雄厚,也有力量操纵和控制这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这就为垄断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3.自然垄断。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或者由于技术的困难,在一个部门中形成了少数大企业,这不仅使原有的中小企业无力与之竞争,而且使得能与之相竞争的新企业难以产生,因此,少数大企业自然在本部门居于垄断地位。
以上可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由竞争就会被垄断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
应该说明的是,垄断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形成的,但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垄断根本上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所以,社会主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垄断,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企业垄断存在。这既是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当然这种垄断必须控制在不危害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正常范围之内。
二、垄断组织、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一)垄断组织及其形式
随着垄断的形成,便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的联合。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叫做垄断资本。垄断组织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通过联合,独占和瓜分投资场所、原材料产地、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确保垄断统治和垄断利润。
1.垄断组织的四种形式:
第一,卡特尔。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划分销售市场而建立的垄断同盟。参加者通过协议,规定商品的产量和各自占有的份额,并规定商品售价等。但它们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仍保有自己的独立性。过去,德国曾被称为卡特尔的国家。
第二,辛迪加。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建立的垄断同盟,参加者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由辛迪加的总办事机构统一销售商品,统一采购原料。辛迪加比卡特尔的联合程度更高也更稳定。这种组织形式,曾在法国广为流行。
第三,托拉斯。这是由许多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合并组成的大垄断企业,是更为发达的垄断组织形式。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已丧失独立性,而由董事会统一支配全部生产、销售和财务等活动。原来的企业变成托拉斯的股东,按其股份获得股息和红利。美国最流行这种形式,被称为“托拉斯之国”。
第四,康采恩。康采恩也叫财团,这是以实力最雄厚的大垄断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多部门的垄断集团。参加者有工商企业、银行、贸易公司、运输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加入康采恩的企业在形式上还保持着独立性,但实际上已受居支配地位的资本家集团所控制。这些大资本家首先控制核心企业,再由核心企业通过购买股票和人事参与等办法控制其他企业。康采恩已突破生产部门的界限,垄断的广度和深度都加强了,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重要垄断组织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康采恩在德、日和欧洲其他国家迅速发展。
混合联合公司是二战后出现的新的更大形式的康采恩,是一种从事多样化经营的新型康采恩组织。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康采恩的特点:经营的部门具有高度的异类性,相互间完全没有内在的联系;分散投资于多部门,没有长期稳定的经营主体。目前,它已成为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占主要地位的垄断组织形式。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混合联合公司。它的经营面很广,涉及22个产业部门和38个行业。
垄断组织形式的演变,是一个适应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要求,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垄断组织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基本时期:①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到顶点的最高阶段。垄断组织还只是一点不甚明显的萌芽。德国和美国首先出现极少数垄断组织。②1873年经济危机后,垄断组织有过广泛的发展,但它在当时还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定,是一种暂时的现象。③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垄断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主要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从而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这时,垄断组织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
2.二战后资本主义私人垄断组织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推动了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巨型垄断公司不断涌现,垄断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生产主要部门的垄断控制权。美国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1960年仅出现1家,至1980年发展到40家。美国1986年3家最大公司在本部门销售额的比重为:汽车工业82%,计算机工业85%,制铝工业90%,照相器材工业78%,轮胎及橡胶工业64%,烟草工业95%,炼钢工业79%。在日本,4家汽车工业公司控制了汽车生产的95%。
第二,大型混合联合公司成为现代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混合联合大公司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混合合并。①原来已在某些部门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通过混合兼并渗透到其他部门。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1984年用25亿美元购买“电子数据系统公司”,该公司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处理公司和主要的国防承包商;1985年,又花费50亿美元兼并休斯飞机公司,该公司是先进电子技术的领袖和通讯卫星的制造商。这样,通用汽车公司的经营范围迅速扩大到新兴的电子技术部门和航天部门,逐步成为混合联合垄断大企业。②原来的一般企业通过大规模的混合兼并,迅速发展为具有垄断势力的混合联合大公司。
混合联合大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公司权力结构发挥了其独特的增加垄断势力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多个经济部门、产品生产的渗透和控制,混合联合大公司所形成的垄断势力大于单一经济部门的垄断势力。其次,混合联合大公司既能迅速地从一个联合企业中退出,也能迅速地渗透加入另一个混合联合企业。这种资本转移或互换并不完全依赖于任何具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也不受特定产品市场对其束缚和制约,提高了垄断资本的整体效用,最终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垄断利润。
第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兼并成为垄断企业增强垄断实力的重要途径。以美国为中心,1993年全球兼并交易额达到2269亿美元;1997年世界企业兼并事件为2l000件,总金额为14000亿美元。1998年以后,大企业强强联合的并购浪潮进一步席卷世界各地。
(二)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而制定的保证垄断企业获得垄断利润的商品价格,它是大大偏离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一种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利用其垄断地位在销售商品时制定的大大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则是指垄断组织利用垄断地位压低其所购买的投入品价格。
垄断价格的制定并不是任意的。一要受竞争的制约,因为利润太高,会刺激国内其他部门资本进入,还有来自国外垄断资本的竞争,另外还有替代品的竞争。二要受到市场容量如市场需求,人们购买力的限制,任何垄断企业都不会不考虑市场容量和产量水平而任意提高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的制定方式是随着市场经济条件和垄断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的。二战前,垄断价格是通过卡特尔组织的垄断协议而形成的,称为“卡特尔定价”。二战后,垄断价格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形成:①价格领头制。这种做法通常由行业中某一垄断企业率先确定一个价格,其他垄断企业追随其后。同质商品售价基本划一,异质商品差别定价。②目标利润定价法。也叫成本加成定价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企业为获得更加稳定的垄断利润而维持的一种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和生产价格,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垄断组织可以废除价值规律。因为:①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开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②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垄断价格出现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和。③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由此可见,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在发生作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三)垄断利润
攫取垄断利润是垄断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动机和目的。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基本形式,是垄断资本和垄断势力的具体表现。从性质上看,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占有的稳定的高额利润。从数量上看,垄断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企业暂时的超额利润不同,垄断利润较为长期和稳定。可见,垄断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其他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①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②通过垄断价格将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过来;③通过垄断价格和对外扩张,获得殖民地,附属国和其他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④通过国家财政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获取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资产阶级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给垄断资本家以名目繁多的补贴;信贷机构对垄断大企业给予巨额的、长期的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从而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转入垄断资本家的腰包。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银行业的垄断和银行的新作用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工业中形成垄断资本的同时,也形成了银行垄断资本。最初分散着大大小小的银行,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要不断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实力强、信用好的银行容易吸引顾客,战胜和吃掉小银行。银行业的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只有少数大银行时,为了避免竞争中两败俱伤,取得高额利润,他们便通过协议达成垄断。
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行的新作用集中反映在银行与工商企业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银行主要是办理存贷款等信贷业务,沟通借贷关系,从而取得相当于平均利润的银行利润,一般不主动影响工商企业的行为,所以银行的作用只是充当普通信贷关系的中介人。后来,一方面,由于银行规模的扩张和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拥有充足的货币资本来为大工商企业提供巨额、长期的贷款;另一方面,工商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本利用率,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因而需要借贷数额不断增加,银行是否借给企业贷款,给多少,有无优惠,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但银行数量减少使工商企业选择余地减少,与银行的信贷关系日益固定。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就使得大银行能够从扩张自身利益,取得高额的银行利润回报出发,开始关心、观察和监督甚至操纵工商企业包括垄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工商企业也不得不接受银行的监督和控制。
由此可见,随着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银行就由普通的信贷关系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二)垄断资本主义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的时代
1.金融资本的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
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新作用的出现,促使银行垄断资本和工商垄断资本逐渐地溶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即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包括:①大银行通过向工商企业贷款或者购买其股票来控制工商企业;大银行自己投资新办工商企业。②垄断工商企业购买垄断银行的股票或者自己创办新的银行。③垄断工商企业和垄断银行实行人事结合等。这样,垄断的银行资本同垄断的工商资本实现了完全的融合,形成一种既控制了生产,又控制了流通的万能垄断资本——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适应了生产高度集中和高度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更高形态的私人垄断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巨大的金融资本成为全部社会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和统治力量。
随着金融资本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为数极少的金融寡头。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的统治实际上就是金融寡头的统治,一小撮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的上层建筑,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宰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从而实现对其他股份企业控制的一种方式。实现对一个股份企业的控制所必须掌握的最低限额的股票数量,叫做股票控制额。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控制某一公司,把此公司变成“母亲公司”,再用“母亲公司”的资本控制其他公司,把这些公司变成“女儿公司”、“孙女公司”这样一个不断延伸的统治链条。通过这种层层“参与”方式,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形的统治结构,金融寡头就成为这些公司的最高统治者,支配着比自有资本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本量。
金融寡头实现了经济上的统治,必然在政治上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自己的统治。其最突出的手段是通过“个人联合”,采用“打进去、拉出来”的办法:派代理人甚至有时由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聘请过去的军政要员担任自己企业的董事或经理,借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通过自己的强大经济实力来控制报纸、出版、通讯、广播、电视等各种机构和企业,从而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的统治。
2.战后金融资本融合和统治的一些新特点:
第一,金融资本股权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股份占有法人化和法人垄断化趋势。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金融资本是以家族公司或家族控股公司的形态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财团通过委托代理制度,让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经理层拥有财团的占有和使用权;同时,为扩大资本规模,外部股东人数迅速增多,股权呈现分散化趋势。这一变动导致家族持股份额在公司股份中的比例下降,财团家族色彩淡化,财团的股权结构由单一家族持股转向兼有法人持股结构。很多财团虽然仍然保持原来的家族名称,实际上已由几个甚至更多的家族所支配。如美国摩根家族已没有对摩根财团决定性的支配权。
第二,金融资本控制模式发生了新变化。金融集团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垂直控制格局发展为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现代金融资本网状式联合控制的新格局。
第三,垄断财团的经营活动进一步国际化。战后,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财团的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大量相对过剩资本在世界各国寻找投资场所。这就推动着垄断财团通过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使其经济活动进一步国际化。
第四,垄断财团与国家政权日益紧密地结合,金融寡头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四、资本主义私人垄断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实质
(一)私人垄断的基本经济特征
垄断是在一般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发展和直接继续。当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稳固的、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基本现象时,资本主义进入了它发展的新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成为这一新阶段的经济基础,表现在: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支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②金融寡头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命脉。③垄断资本极力向外扩张,其中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④各国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⑤二战前,列强瓜分世界领土;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控制世界弱小国家,以保证金融寡头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总之,垄断支配着一切。垄断是资本主义新阶段的根本经济特征,垄断是资本主义新阶段的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二)资本主义垄断的实质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产生的,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竞争越来越不适应其发展的要求。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个人资本让位于联合的个人资本或社会资本,个体资本的统治让位于垄断资本的统治。这种改变,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性质,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长远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接近了一大步。
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一)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
垄断即独占,是大资本之间的联合和妥协,是对竞争的一种排斥和限制。但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竞争并不能被消除,而只是自由竞争的统治地位为垄断所取代。
市场竞争是各个经济主体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交换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关系。在垄断统治下,不仅竞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且还会以新的方式加剧竞争。这是因为:第一,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价值规律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有竞争。垄断的形成并没有消除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竞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管什么地方,也不管那里的垄断发展到怎样的高度,都不会出现“纯粹的垄断”或者“绝对的垄断”,垄断总是和交换、市场、竞争、危机等等并存。而且,尽管各国垄断组织相互间进行联合、合并和签订种种协定、条约,但各国垄断组织之间各自不同的利益,决定了不可能出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所有企业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特大垄断组织的情况。第二,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和变革是激发竞争与垄断并存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与变革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部门和投资领域,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不断创造出新的替代品,从而使垄断组织不断产生新的竞争对手,打破原有垄断。
(二)垄断统治下的竞争
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类型:
①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参加垄断组织的各个成员为了各自利益,可以暂时达成协议,但不能消除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为了争夺更加有利的市场,占有更大的销售份额,获取更多的廉价原料,一句话,为了获得比其他内部对手更多的利益,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经常地进行尖锐的竞争。②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这主要表现在,同一部门的垄断组织之间,为控制本部门的生产、销售和原料来源等而进行的激烈斗争;在不同部门的垄断组织之间所进行的渗入和反渗入的斗争。更具体地讲,它们之间还会发生因相互供应原材料和成品等而引起的竞争,因产品可以相互替代(如能源煤、石油、电力之间相互替代)而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因争夺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的竞争,因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而进行的竞争等等。③垄断组织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总是千方百计地扼杀和控制没有参加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而“局外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与垄断组织进行竞争。垄断组织往往采取剥夺“局外企业”所需要的原料、劳动力、运输工具、销售市场、信贷以及压价倾销等手段,甚至通过暴力手段,来迫使“局外企业”屈从自己。
此外,还存在所谓“局外企业”即中小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不过,此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垄断竞争,自由竞争已退居从属地位,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垄断竞争的限制和影响。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的主要差异:
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在同一部门内部,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在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平均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参与者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参加竞争的主要是许多分散的小资本家;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参加竞争的主要是少数大资本家及其结成的垄断组织。③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主要的竞争手段是降低成本和价格,用以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形成以后,竞争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价格竞争这一基本手段外,各种非价格的经济竞争手段,甚至非经济的竞争手段的采用,已屡见不鲜。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市场和经济领域;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⑤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参加竞争的企业规模小,实力有限,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相比,竞争不那么激烈,竞争使价值规律作用得以实现,但也有一些破坏性的恶果。在垄断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由于参加竞争的基本主体是垄断组织,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激烈得多,竞争除了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实现外,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要严重得多。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手段: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手段有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之分。所谓正当竞争,是指参加竞争的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用追求优质、高效等合法的经济手段以打败对手的竞争。所谓非正当竞争,则是指用剥夺、控制、操纵等非法手段以打败对手的竞争。
正当竞争可分为价格方面的正当竞争和非价格方面的正当竞争。价格方面的正当竞争,即在生产和流通中利用高新科技成果,用先进的生产方法、管理方式,致力于降低成本从而公开的或变相的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以争夺市场,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非价格方面的正当竞争,首先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商品包装,增加商品品种,提升产品档次,完善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等方面的竞争;其次包括运用各种合法、先进、有效的促销手段,疏通和增加商品流通渠道等等方面的竞争。
非正当的竞争也包括价格方面的非正当竞争和非价格方面的非正当竞争。价格方面的非正当竞争主要指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人为地提高自己商品的价格,其中主要是人为地提高原料、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价格,对中小企业急需的这些商品实行“禁卖”;用大幅度降低自己拥有的商品的销售价格诱使其他企业跟着降价而造成亏损,从而排除对手;或者人为地压低商品的收购价格,使其他中小企业无利、少利甚至亏损,以打垮对手或逼其就范等等。非价格方面的非正当竞争,主要是用间谍式的阴谋手段窃取竞争对手的经济情报;利用在市场和生产中的垄断地位在原料、熟练工人、科技人员、技术专利、运输条件、信贷等等方面对其他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剥夺;用各种不法手段禁止其他企业在垄断组织进行经营的经济领域里投资;在垄断组织认为必要时,对其主要竞争对手实行绑架、暗杀,甚至公然出动武装人员,对竞争对手及其生产经营设施和人员施以暴力。
显然,正当的竞争,无论是在价格方面的正当竞争,还是非价格方面的正当竞争,都是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益社会进步的,而且这种竞争越激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作用越大;相反,那些非正当的竞争,无论是价格方面的非正当竞争,还是非价格方面的非正当竞争,都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都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会给社会带来腐朽趋势的。而且,这种不正当竞争越激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越大,给社会带来的腐朽趋势就会越强。因此,从垄断的统治地位建立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促进正当竞争,并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和阻止不正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