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资本的循环
(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只有不断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循环往复地不断运动才能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资本的本质在于价值增值。而能够发生价值增值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所谓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因此,考察资本如何在循环运动中发生价值增值的问题,要以产业资本为对象。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联系,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首先以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准备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
这里G代表货币,—代表流通过程,W代表商品,Pm代表生产资料。
从形式上看,作为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购买阶段,与一般商品流通中的购买过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即把货币转化为商品。但从实质上看,购买阶段又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因为,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的商品。劳动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资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资条件。因而,处于购买阶段的货币,一方面执行货币的职能,充当一般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另一方面它又是货币形式的资本,执行着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所实现的购买行为,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条件。而通过购买阶段购买来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一方面是生产的要素,另一方面它又是处于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实物形式,是具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正因为如此,由货币转化为商品这种一般商品流通中的购买过程,在这里就同时是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购买阶段。可见,作为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同一般商品流通中的购买过程,形式上相同,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既然购买阶段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因此,对购买阶段的货币资本完成其职能就有一定要求:一是要能够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二是所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所要生产的商品之间必须在性质上互相适应,在数量上保持恰当比例。马克思说:“G-W不仅表示一种质的关系:一定的货币额……转化为互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它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用在劳动力A上面的货币部分和用在生产资料Pm上面的货币部分的量的关系。这种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的量决定的。”这就是说,货币资本所购买的生产资料要足以吸收一定数量的工人所提供的剩余劳动量。如果工人的技术状况与生产资料不适应,二者就不能在生产中有效结合;如果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数量不成比例,就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如果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质和量,同所要生产的商品的质与量不相适应,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生产效果。
经过购买阶段,资本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形态上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当这个转化实现后,产业资本循环就进入第二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资本家完成资本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公式中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便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通过劳动力的消费,原材料的加工,机器设备的磨损,资本的形态又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为一定数量的商品。这个商品与资本家在前一阶段购买的商品相比,有两个显著的区别:从物质形态上看,原来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通过生产过程转化成为具有另一种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价值量上看,这个商品的价值量大于资本家最初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资本的价值,它包含着工人创造出的剩余价值。正因为这个新的商品是已经发生了价值增值的商品,从而形成了商品形式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才生产出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经过生产阶段,资本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资本的形式由生产要素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而且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价值的增值。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以后,产业资本循环就进入第三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就是产业资本家以销售者的身份重新回到市场上,把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这里的货币和资本家最初预付的货币在数量上是不相等的,由于它包含着剩余价值,因而是已经发生了价值增值的货币资本。其公式是:
W′—G′
这里W′、G′分别表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货币。
此阶段也是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因为销售的不仅是一般商品,而且是包含了剩余价值的新商品。与此相适应,产业资本采取商品资本职能形式。马克思说:“在第一阶段G-W和最后阶段W′—G′之间,出现了一种本质的区别。在前一个阶段上,预付的货币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是因为它借助于流通而转化为各种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在后一个阶段上,商品能够执行资本的职能,只是由于在它的流通开始之前,它已经现成地从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资本性质。”
当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商品资本则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运动实现了价值增值,并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对资本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惊险的跳跃”,一旦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是因为:第一,如果W′卖不掉,资本的再生产就会中断。第二,如果卖的速度不同,资本的再生产规模会以不同程度扩大或缩小,卖的速度快可以扩大再生产规模,卖的速度慢可能缩小规模。第三,如果W′只卖掉一部分,有可能只补偿预付的资本价值,而不能实现剩余价值;如果卖掉很少,有可能不仅不能实现剩余价值,甚至不可能补偿资本价值。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在资本循环中,顺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不仅具有占有剩余价值的职能,而且具有创造剩余价值的职能,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独立的三种资本形式,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它们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有机地相互密切联系的,产业资本必须不停顿地依次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并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这是产业资本正常顺利进行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值的基本条件。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了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产业资本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自身的运动,而必须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用公式表示就是:
从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看出,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必须不断地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就有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这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货币资本循环以货币资本(G)为出发点,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A)和生产资料(Pm),然后进入生产过程(P),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W′),最后出卖商品,取得比预付的货币(G)更多的货币(G′)。这个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说它是最典型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动机和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说它是最片面的,是因为在货币资本循环中,两个流通过程夹着一个生产过程,生产过程表现为整个循环过程的中间环节,成为流通过程的媒介。这就形成一种假象:仿佛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中,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增值的,价值增值的循环好像是货币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说这是最一般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运动已经包括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P)中发挥作用为出发点,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W′);然后经过流通过程,把W′卖出去,换成货币(G′),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再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使货币资本再回到生产资本。用公式表示就是:
生产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种形式,与货币资本循环相比较,有以下特点: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说:“这个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也就是表示再生产,或者说,表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值价值的再生产过程。”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中间是流通过程。第三,生产资本的循环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是,它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似乎资本主义不是为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经过出卖过程,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由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用公式表示就是:
商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终结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第二,商品资本循环起点的价值是已经增值了的资本价值,它包含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如果再生产按扩大的规模进行,终点W′就大于起点W′,因此,终点的W′应当用W″表示。”第三,商品资本循环的前两个阶段都是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所以,在这个循环中,商品买卖的流通过程占有首要地位。某一单个资本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依赖于另一批单个资本的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第四,商品资本循环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不仅包括价值补偿,而且包括实物补偿。
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是前一个生产过程的结果,它的终点是第二个生产过程的开始,它实际上联系了两个生产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见,每一种循环形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货币资本循环从货币形态方面表现产业资本的价值增值目的,生产资本循环从生产要素形态方面表现产业资本的价值增值的再生产过程,商品资本循环从商品形态方面表现产业资本的价值增值的实现条件。但是,三种循环形式又都有各自的片面性。如果只用这三种循环形式中的一种来孤立地考察产业资本,必然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因此,只有把这三种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的运动。
前面我们分别考察了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是假定全部产业资本在一定时间内只采取一种形式。但实际上任何产业资本的循环都是同时处在所有这三种循环形式中,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三)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资本要保存和增值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这种连续性是由机器生产的技术基础决定的。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这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在空间上并存,也就是将资本分为三部分,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形式上。这三部分应该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如果产业资本不分割为三部分或三部分的比例失调,循环运动就会中断或不能顺利进行。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分别处在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依次进行转化,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向下一种职能形式,经过循环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连续不断地运动。也就是说,当一部分资本在进行货币资本的循环,处于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阶段;另一部分资本必须在进行生产资本的循环,并且处在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第三部分资本也必须同时进行商品资本的循环,并且处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如果没有这种继起性,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停顿都会使整个循环中断。
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而且并存性和继起性互为条件、互为前提。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由空间上的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同时,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相继运行受到阻碍,空间上的并存也就不可能。产业资本只有并列处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又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中,才能保持循环过程的连续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因此,产业资本家必须根据本企业的条件,将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上。他要依据产品性质、生产规模和技术条件,确定生产资本的数量;依据生产要素的供应情况、运输和保管条件等,确定货币资本的数量;依据销售市场的供求情况,确定商品资本的数量。当一定数量的商品资本进入市场转化为货币资本时,原来的货币资本又进入购买阶段转化为生产资本,原来的生产资本则由生产阶段又转化为商品资本,从而就使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都能相继进行运动。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的原理,进一步说明剩余价值不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而产生。资本循环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再生产就可能中断,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就遭到破坏,剩余价值就难以产生和实现。
通过对资本循环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具有两个特征:其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特定的生产关系。其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增值,如果停止了运动,也就终止了资本的生命。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不停的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资本的本质的这两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二、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增值资本的价值。为了能够实现资本价值的不断增值,资本的运动就不能在一个循环过程结束之后便停顿下来,而必须一个循环过程接着一个循环过程地进行下去。这种不间断的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所谓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的快慢程度。反映资本周转速度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二是资本的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值,然后重新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资本在周转过程中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加流通时间就是资本的周转时间。
为了考察和比较不同生产部门和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必须计算资本的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一年)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的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
周转次数(n)=1年时间(U)/资本周转1次的时间
例如某企业资本周转1次需要3个月,那么这个企业在1年之内的资本周转次数就是12/3=4,即每年周转4次。
资本周转公式表明,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周转次数越多,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资本周转时间越长,资本周转次数就越少,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即,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产业资本家手中一定数量的资本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产业资本家总是力图加速资本的周转,用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和增加资本周转次数的方法,来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下面分别考察这两个因素。
(二)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阶段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生产时间中主要的部分就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生产1件成品所需要的工作日或劳动小时的总和,也就是生产1件产品时,工人实际从事劳动的全部时间。
非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过程中断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生产资料的贮存时间等。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是指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独立地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例如,酿酒需要经过一段发酵时间,农作物播种后需要经过一段自然生长时间。停工时间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和劳动者分离而停止发挥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贮存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虽已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投入生产过程的那一段时间。如原材料在工厂仓库里的正常贮存时间。生产资料的这种正常贮备,是维持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生产时间要长于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内,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互结合,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在自然力作用时间、停工时间和生产资料贮存时间这三个非劳动时间内没有劳动的实际耗费,同时生产资料也不起吸收活劳动的作用,因而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为了加速资本周转,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要缩短劳动时间,而且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减少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
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阶段的时间,它包括商品的出售时间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商品出售关系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因此,出售时间对资本的影响很大。一般说来,出售商品比购买商品更为困难,占用的流通时间也比较长。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则越快。为了加速资本周转,使一定数量的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力图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的速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除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长短等因素外,生产资本的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按其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进行生产时,必须一次全部付出,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从价值形态上看,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却不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机器、厂房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程度,逐渐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资本的全部价值才能转移完毕。例如,一台机器值20万元,可以使用10年,在生产中,整个机器是每年都全部参与生产过程的,但是其价值每年只能有2万元转移到这一年生产的新产品中去。
这部分资本之所以被称为固定资本,并不在于它的实物形态或物理性质固定性,而在于它的价值周转方式的特殊性。固定资本的“固定”不是指它的实物形态必须固定在某一地理位置不能移动,而是指它能在较长时间内,在反复地参加多次的生产过程中,保持其固定的实物形态,其价值是逐步转移的。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它的物质要素是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更新。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把它叫做流动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重新创造出来。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而且还创造了剩余价值。因此,在价值形成上,投于劳动力的资本,同投在原材料上的资本是根本不同的。但是,从价值的周转方式来看,二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一次生产过程就回到资本家手里。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也构成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一是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二是周转时间不一样。固定资本周转一次包含着流动资本的多次周转。固定资本周转时间较长,而流动资本周转时间较短。三是价值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的回收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回收期间较短。四是物质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期限内,整体上不需要不断购买或更新;而流动资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在实物形式上不断更新。
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同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不同的意义,不能混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生产资本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来划分的,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不应把这两种不同的划分混淆起来。对资本的这两种划分可表示如下:
按在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划分资本的实物形式按照资本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划分
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中,表明可变资本只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如果只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那就掩盖了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正因为如此,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学家极力否认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他们只承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其目的就在于抹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种:一种叫做物质磨损,也叫有形磨损。它是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的损耗。造成物质磨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使用引起的磨损。如机器的运转会造成磨损,机器运转的速度越快,使用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磨损程度就越大;二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如厂房的木料部分会腐朽,金属部分会生锈。另一种是精神磨损,也叫无形磨损。它是指固定资本在它们的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上的贬值。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而使原有固定资本的价值相应下降;二是由于新的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因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固定资本价值上的损耗,而物质形式上没有磨损,所以叫做无形磨损或精神磨损。科学技术越发展,越是被运用于生产,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就越快。
所谓固定资本更新,是指固定资本在物质形式上进行替换,在价值形式上进行补偿。固定资本更新必须设立折旧基金。所谓折旧基金就是按照固定资本磨损程度而逐年提取的补偿金。折旧基金等于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除以它的平均使用年限。例如,一台机器价值50000元,使用10年,那么这台机器每年就要提取折旧基金5000元。这样,10年后当机器完全损耗报废时,就可以用10年积累的折旧基金50000元去购置新机器。提取的折旧基金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就叫折旧率。
折旧费的公式: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
折旧率的公式: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的速度加快,出现加速折旧的趋势。
折旧基金是用来补偿已经损耗掉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替换已经磨损了的厂房、机器等劳动资料的。所以,折旧基金的提取与使用实际上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范围。但是,由于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其平均使用年限内,在物质形态上总是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到全部磨损,不需要更新。因而逐步提取的折旧基金,可以起积累基金的作用,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扩大再生产。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一)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通常所说的资本周转,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包括固定资本的周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它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固定资本周转慢,一般几年或几十年才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快,一年可周转多次。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能够周转多次。而且,固定资本的各个部分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如投在厂房上的资本和投在机器上的资本,它们的周转速度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要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来确定,马克思说:“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1年中的平均周转次数=(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般来说,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快。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方向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使固定资本在生产资本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于是出现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日益减慢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提高机器设备的效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二)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有重要影响。从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看,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方面会影响所需投入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多少,另一方面会影响一定数量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1.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总资本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影响。资本家的预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目的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加速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量,扩大再生产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固定资本来说,周转速度的加快,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的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例如,原来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是10年,加快周转速度后,周转一次缩短为5年。这样,资本家预付的资本就可以更快地回收,用来进行固定资本更新,购置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也可以用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都可以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流动资本来说,周转速度的加快,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维持同样生产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数量越小,越能节约预付资本。如果把节约的流动资本投入生产,就会相应地扩大生产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在预付资本量中,有一部分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预付可变资本。流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这样,一年中同量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雇用更多的工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表现为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就是预付资本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年剩余价值量(M)等于剩余价值率(m′)乘可变资本(v)再乘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n),用公式表示如下:M=m′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其中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因而它带来的剩余价值量也增加,两者是正比例关系。所谓年剩余价值率(一般用M′表示),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预付可变资本的数量的大小,决定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例如,有甲乙两个企业,生产规模相同,它们的可变资本都是20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甲企业可变资本一年周转为6次,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是120万元,一年能带来剩余价值为120万元。乙企业可变资本一年周转3次,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是60万元,能带来的剩余价值60万元。甲、乙两个企业的预付可变资本量虽然一样,但由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相差一倍,所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相差一倍。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不仅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而且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仍以以上甲、乙两企业为例,可看出甲企业年剩余价值率(M′)=120/20=100%×6=600%,乙企业的年剩余价值率(M′)=60/20=100%×3=300%。很明显,虽然甲、乙两个企业预付的可变资本一样,但由于甲企业比乙企业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快一倍,因此年剩余价值率比乙企业提高了一倍。所以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同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总是千方百计地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可避免地加剧资本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