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
体温升高至人体正常体温范围以上,临床上称体温过高,即发热。日常生活中,通常以测量口腔温度、腋下温度和直肠内温度来检查体温。
人体各部位体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情绪、运动、进食、时间、室内外环境气温变化、药物等,均可引起人体体温升高或下降。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温略有下降;女性体温略高于男性;室内温度过高,人体体温可增高等。发热程度、人体温度范围与常见疾病的关系。
(一)高热病人护理要点
1)休息,减少活动,必要时卧床。
2)固定测温时间,记录并注意一日间体温变化。
3)局部使用冷毛巾、冰袋冷敷,如额头、腋下、腹股沟、肘窝、腘窝等部位。
4)避免被褥潮湿,如有潮湿应及时更换衣服,保持床单干燥、清洁、无渣屑。
5)适当增加饮水量,每日不少于2000mL。
6)增加高蛋白饮食的食入量。
7)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应注意其口腔清洁。如果食物残渣残留在口腔内,容易造成口腔有异味,甚或感染。每日早晚必须刷牙、漱口,不能自理者,应由专业人员实施特殊口腔护理,每日1~2次。
8)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实施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
(二)冰袋(冰囊)使用方法
1)将冰块放入帆布袋(或木箱)内,用木槌敲成核桃大小,放入盆中用冷水冲去棱角。
2)用勺将冰块装入冰袋(冰囊)至半满(1/2满),将冰袋(冰囊)放于桌面上,将冰袋(冰囊)内气体驱尽。
3)排气后扎紧冰袋(冰囊)口端,擦干冰袋(冰囊)外壁水迹。
4)倒提冰袋(冰囊),检查无漏水后装入布套内。
5)将冰袋(冰囊)带外布套放至所需部位,或在冷敷部位垫薄毛巾或纱布垫后再放置冰袋(冰囊)。
6)冰袋(冰囊)冷敷常用部位是额头、腋下、腹股沟、肘窝、腘窝等。上述部位皮肤薄,血管丰富,降温效果好。
7)冰袋(冰囊)冷敷禁忌部位是胸前区、腹部、后颈、足心等。因上述部位容易引起病人反射性心率减慢、腹部疼痛等症状,所以,禁忌使用。
二、便秘
一般,将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超过3天以上称为便秘。由于粪便在大肠中停留时间过长,大量水分被肠壁吸收,导致粪便干燥、坚硬,排便不畅,甚或困难。便秘表现为粪便干硬、呈栗子样,排便困难,腹胀、腹痛,可触及腹部包块,并可伴随出现头痛、乏力、食欲不佳、舌苔变厚等。便秘的治疗原则是促进肠蠕动及增强肠道功能。
(一)发生便秘的原因
老年人容易发生便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功能改变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发生生理性改变,诸如唾液、胃液等各种消化液分泌逐渐减少,加之腹肌和骨盆肌等肌张力减弱,胃肠蠕动减慢。
2.不良生活习惯
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中缺少纤维素;饮水量不足;活动量减少或长期卧床;排便习惯不良,排便无规律,排便时间过久等。
3.与疾病有关
老年人如患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结肠肿瘤等慢性病,痴呆等精神性疾病,偏瘫等神经系统疾病,痔疮等可导致便秘。另外,不合理使用和滥用药物也会导致便秘的发生。
4.与精神、情绪状态有关
过度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变化都会引发便秘。
(二)便秘的护理要点
1.了解排便相关知识
老年人应了解影响排便的因素和有关排便的知识。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排便有规律,定时排便,最佳时间是饭后;排便时不阅读报刊、杂志或听广播,集中精力,避免排便时间过久;排便时最好采取蹲姿,增加腹肌张力,促进肠蠕动。长期卧床病人应按时给予便器,刺激排便;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最好采取坐姿或适当抬高床头,以增加腹内压利于排便。
3.合理安排饮食
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为1500~2000mL,每天清晨喝一杯温开水或淡盐开水,每餐前饮用温开水、柠檬汁等饮料,促进肠蠕动。可常饮用蜂蜜水,利于排便。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适当增加活动量
根据个人身体情况从事适宜老年人的活动,如散步、慢跑、做操、打太极拳等。卧床病人可进行床上活动或在他人协助下进行被动活动。
5.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消除紧张因素,克服不良情绪。
6.注意观察大便变化
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每日排便1~3次或每2~3日排便一次;粪便为黄褐色的成形软便;排便通畅无痛苦。
7.腹部环形按摩先排空尿液,可于起床前、睡觉前及排便时,用手自右顺结肠方向向左环形按摩数十次,以促进肠蠕动,增加腹内压力,利于排便。还可用手指轻压肛门后端,这也可促进排便。
8.肛门用药
肛门用药可软化粪便,解除便秘,适用于老年人便秘、体弱久病、长期卧床便秘者。
(1)开塞露法
使用前先将开塞露塑料瓶的头部封口剪去,注意头端光滑,以免损伤黏膜,先挤出少许液体润滑开口处,然后取左侧卧位,放松肛门并做深呼吸,将开塞露头端轻轻插入肛门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忍耐5~10分钟后排便。
(2)甘油栓法
甘油栓是用甘油和明胶制成的栓剂。用手捏住甘油栓的粗端将尖端轻轻插入肛门,后用手抵住肛门轻轻按摩,忍耐5~10分钟后排便。
(3)肥皂栓法
将肥皂削成圆锥体(长3~4cm,底部直径约1cm),将肥皂栓蘸取热水后轻轻放入肛门。对于有肛门黏膜破裂、损伤、肛门剧烈疼痛者,不宜使用此法通便。
9.手抠法(人工取便)
当老人持续便秘,粪便干硬,无法自行排出或使用以上方法无效时,可采取手抠法。先用少许肥皂液润滑手指和肛门周围,后将手指轻插入肛门抠出干硬粪便。粪便取出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以利于肛门括约肌收缩。
10.灌肠
在医生指导下由社区护士给予灌肠。
(三)便秘的药物治疗常识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缓泻药物。缓泻药可减少粪便水分的吸收,刺激肠蠕动。缓泻剂虽然可以暂时解除便秘,但长期使用或滥用会引起药物依赖性而出现慢性便秘。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缓泻剂。
(1)番泻叶
番泻叶含蒽醌,性苦寒。取3~5g泡茶饮用,服用后8~10小时引起排便,可伴有轻微腹部疼痛。
(2)果导片(酚酞)
每日一次,睡前服用,每次2片,服用后4~8小时可引发排便。
(3)便乃通
此药较温和。每日2~3次,每次1包,用开水泡茶服用。
(4)蜂蜜
蜂蜜营养丰富,滋肺润肠,性温和。取20~30mL用温水化开饮用,每日清晨饮用最佳。
三、粪便嵌塞
粪便嵌塞指粪便长期滞留于直肠内,水分被肠壁吸收,致使粪便干硬,不能自行排出体外。病因主要是由于便秘未及时解除,水分被持续大量吸收;同时新生成的粪便不断增加,使粪便变得又硬又大不易排出,导致粪便嵌塞。因此,老年人要及时解除便秘,防止出现粪便嵌塞。粪便嵌塞表现为粪便坚硬、虽有排便欲望但不能自行排便,伴有腹胀、腹痛、直肠肛门痛,可触及腹部包块,有时可见肛门有少量粪便液体渗出。对于粪便嵌塞治疗原则是解除便秘及增强肠道功能。
(一)粪便嵌塞的护理要点
1)使老年人了解产生粪便嵌塞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2)注意观察排便情况。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每日排便1~3次或每2~3日排便一次;粪便为黄褐色的成形软便;排便通畅无痛苦。
3)指导老年人学会口服缓泻药。
4)肛门用药。肛门用药可软化粪便,解除便秘。如,开塞露、栓剂等(使用方法见本书“便秘”一节)。
5)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可到社区医疗中心由社区护士进行灌肠。
6)人工取便。当灌肠无效时,可由社区护士采取人工取便方法解除粪便嵌塞。在对心脏病人、脊椎损伤者进行人工取便时,要注意观察,防止出现意外;操作中病人若出现心悸、头昏的情况应立即停止。
(二)粪便嵌塞的药物治疗常识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缓泻药物,减少粪便水分的吸收,刺激肠道蠕动。对于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缓泻剂(药物使用方法见本书“便秘”一节)。
四、腹泻
腹泻是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松散稀薄甚至呈稀水样。一般成人每日排便1~3次,粪便为成形软便,属于正常。而当某种原因引起肠蠕动加快,食物快速通过胃肠道未被完全吸收,水分吸收障碍时,肠液分泌量增加,致使粪便稀薄,便可造成腹泻。
(一)造成腹泻的原因
(1)饮食不当
饮食不洁或食物过敏、中毒,均会引起腹泻;老年人饮食过于油腻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腹泻。
(2)与疾病有关
胃肠道疾病或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等,可使肠蠕动增加,引发腹泻。
(3)药物滥用
尤其是泻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刺激肠道,造成腹泻。
(4)与精神因素有关
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会引起肠蠕动增加,诱发腹泻。
(二)腹泻的表现
排便次数增加,粪便松散、稀薄或呈水样;伴有腹痛、乏力、恶心呕吐、肠鸣及排便难以控制的感觉。持续严重者还会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及休克现象。
(三)腹泻的护理要点
1.了解腹泻知识
使老年人了解有关腹泻和饮食卫生的知识。
2.合理安排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调整饮食结构。腹泻期间,进食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米汤、稀粥、果汁等;持续严重腹泻时,酌情暂时停止进食,通过肠道外给予营养;腹泻停止后短期内,进食软食,如软米饭、鸡蛋羹、菜泥等,避免辛辣、油腻、高纤维素食物,如西瓜、桃、梨等。同时,鼓励腹泻病人多饮水,补充机体流失的水分。
3.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可以减少机体热量消耗。还要注意腹部保暖,用55~65℃的热水袋热敷,减少肠蠕动,缓解腹泻、腹痛。对于不能自理的老人,应及时使用便盆,减轻不安情绪。
4.密切注意病情的发展
(1)血压和皮肤弹性如果出现血压下降或皮肤弹性降低等症状,提示机体出现乏力、脱水现象,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2)粪便
观察粪便的颜色、性质、气味和量。留取粪便标本,协助医院诊断和治疗。
5.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消除紧张因素,克服不良情绪。由于粪便污物和异味会使病人感到不适,因此要注意保持环境和衣服的整洁,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6.保护臀部皮肤
排便后,用软纸轻擦肛门,并及时用温水清洗擦干,还可在肛门周围涂凡士林或护肤油加以保护。
(四)腹泻的药物治疗常识
如果腹泻是由肠道感染引起,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泻剂来缓解腹泻;口服补盐液或静脉补液,以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五、排便失禁
排便失禁是由于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控制而发生不可控制的排便,主要是由疾病和损伤造成的。如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患、精神障碍等。排便失禁的表现是病人不能控制排便,其治疗原则是重建排便控制能力。排便失禁的护理要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保持衣服、被褥和环境的清洁
及时清洁被粪便污染的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消除异味,定时开窗通风,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2.注意保护局部皮肤
在老人的臀下铺橡胶单或一次性尿布并及时更换,减少皮肤刺激。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肛门周围和臀部的皮肤并轻轻擦干,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可于肛门周围涂凡士林或润肤油剂加以保护。
3.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和排便情况
注意观察肛门周围和骶尾部皮肤变化,有无红肿、破损或溃疡等变化;按摩骶尾部皮肤,预防褥疮的产生。
4.进行排便训练,重建排便控制能力
家属帮助老人进行肛门和盆底部肌肉的舒张训练,具体方法是:取站位、坐位或卧位,先慢慢收缩肛门肌肉再慢慢放松,每次收缩时间为10秒钟,连续练习10次后可稍作休息,再重复以上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数次,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在了解排便时间和规律的基础上,定时使用便器,试行排便,刺激定时排便。
5.心理关怀
排便失禁的病人会感到自卑、忧郁,家人应充分理解和尊重病人,并给予病人心理安慰,消除其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6.合理安排饮食
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少食辛辣和油腻食物。适当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
六、肠胀气
肠胀气是指过量气体积存在胃肠道内,不能自行排出。通常情况下,胃肠道内可有大约150mL气体存在。这些气体可通过口腔、肛门排出,也可被胃肠道吸收,不会引起不适。肠胀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部痉挛性疼痛、腹部膨隆、扣诊可闻及鼓音,呃逆、肛门排气过多。严重时,可出现气急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肠胀气的治疗原则是排除气体和促进肠蠕动。
(一)导致肠胀气的因素
1.肠道疾患
肠道梗阻、肠道手术后等使气体无法排出。
2.肠蠕动减慢
由于年龄增长和活动量减少,如长期卧床病人,其相对肠蠕动减少,不利于排出体内多余气体,从而引发肠胀气。
3.进食过多产气食物或吞入过多空气
产气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积存于肠道内,可诱发肠胀气。
(二)肠胀气的护理要点
1.了解肠胀气知识
使老年人了解引发肠胀气的因素和预防方法。
2.轻度肠胀气
对于轻度肠胀气者可进行腹部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肠蠕动,缓解肠胀气。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进行肛管排气。
3.观察肠胀气症状和体征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腹胀、腹痛症状有无好转,腹部膨隆有无减轻,以判断治疗效果和肠胀气程度。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进食时,细嚼慢咽,勿说话,防止吞入大量气体。勿食过多产气食物或碳酸饮料,以免产生过多气体,引发肠胀气。
5.适当增加活动量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胃肠道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肠蠕动减慢,故易发生肠胀气。因此,应适当增加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或从事家务劳动等,以刺激肠蠕动,减少肠胀气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或不能自理的病人,可进行床上的被动活动或翻身,也可达到刺激肠蠕动的目的。
七、尿失禁
尿失禁指老年人排尿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尿失禁主要表现为不能控制的排尿,易诱发尿道感染等疾病。尿失禁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和重建排尿功能。
(一)尿失禁产生的原因
依据产生尿失禁的原因可将尿失禁分为3个类型。
1.真性尿失禁
尿液一旦生成便不自主地流出,膀胱为空虚状态。此类尿失禁主要是由于支配排尿的神经或肌肉损伤,多见于昏迷、脑瘤、瘫痪或手术后病人。
2.假性尿失禁
膀胱内尿液积存达到一定压力后,才会不自主流出少量尿液。尿液排出后,膀胱内压力减低,排尿即停止,此时膀胱仍为胀满状态。
3.压力性尿失禁
当打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肌收缩,腹内压增高时,有少量尿液不自主流出。主要由于老年人肌肉和韧带松弛或过度肥胖引起,多见于女性老年人。
(二)尿失禁的护理要点
1.了解尿失禁知识
使老年人了解产生尿失禁的原因和相应的治疗护理方法。
2.寻找原因和规律
查找引发尿失禁的原因和观察排尿规律。
3.观察臀部皮肤情况
有无红肿、破溃和感染征象。
4.做好卫生护理
尿失禁的老年人应经常用温水清洁外阴和肛周皮肤,勤换洗内衣裤,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长期卧床或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可铺尿垫或橡胶单,注意及时更换,排尿后用温水清洗;同时密切观察臀部皮肤,防止褥疮发生。对于意识不清的老年病人,可使用外部接尿装置。男性病人可用阴茎袋连接集尿袋,接取尿液。集尿袋定时倾倒,每日取下阴茎袋和集尿袋,清洗晾干后备用,每2~3天更换一次。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和阴茎,防止尿道感染。女性老年病人,可用女式尿壶贴于会阴部,接取尿液。
5.适当摄入水分
一般病人每日白天饮水量为2000~3000mL,以刺激膀胱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也利于预防感染发生。入睡前要适当控制饮水量,减少夜尿次数,保证睡眠质量。
6.排尿功能恢复训练
(1)肌肉功能训练
取立位、坐位或卧位,结合深呼吸,做排便动作。先深吸气时收腹提肛,再配合深呼气,放松腹部和肛门肌肉,如此反复,每次10秒钟,连续做10次左右,每日练习数次,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若个人情况允许,可酌情安排下床活动或抬腿动作,锻炼腹肌功能。
(2)膀胱训练
定时使用尿壶或便器,开始时白天每隔1~2小时使用尿壶一次,夜间每隔3~4小时使用尿壶一次;以后逐渐增加间隔时间,至白天排尿3~5次,夜间排尿0~1次为佳,建立正常排尿规律,恢复排尿功能。晨起后和入睡前老年人应入厕排尿;有尿意时,应立即入厕或使用便器排尿,不可憋尿。在使用便器时,双手轻轻按压下腹部,协助尿液排出。
7.导尿术
对于长期严重尿失禁的病人,可由社区护士对其进行无菌导尿术留置尿管,以避免尿液污染和皮肤破溃。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方法如下:
(1)预防发生感染
1)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更换衣裤、床单等,保持环境整洁;每日清晨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消毒尿道口。每日早晚用消毒液棉球擦拭男病人的尿道口、龟头和包皮或女性病人的外阴和尿道口各一次,保持尿道口清洁,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和尿液变化。尿道口有无红肿、疼痛和破溃;病人有无发热等感染征象;尿液有无浑浊、沉淀或结晶等情况。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查找原因给予相应治疗。
4)适当增加饮水量。一般情况下,每日饮水量应大于2500mL。多饮水可达到冲刷尿道的作用,避免发生感染。
5)保持导管引流通畅。注意不要将导管压扁和折断,应使集尿袋位置低于膀胱水平位置以免发生尿液逆流,诱发感染。
6)定时倾倒集尿袋内尿液。避免集尿袋内尿液接触连接管末端,并记录尿量,每日更换集尿袋一次。
7)对于一般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导尿管可酌情两周更换一次。
(2)促进膀胱功能
采用间歇开放方式进行训练。夹闭导尿管,开始时每1~2小时开放一次,后酌情延长开放间隔时间,锻炼膀胱储尿功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八、尿潴留
尿潴留是大量尿液储存于膀胱内,膀胱过度充盈,但不能自行排尿。尿潴留的临床表现为膀胱过度膨胀,可至脐部,可扪及腹部有囊状包块,并有压痛;病人有急迫尿意但排尿困难,并伴有下腹胀痛。尿潴留的治疗原则是诱导排尿,缓解症状。
(一)引发尿潴留的原因
1.机械性梗阻
机械性梗阻指病人尿道内或尿道周围有机械性压迫阻塞,如尿道狭窄、尿路结石、肿瘤或前列腺肥大等。
2.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支配排尿的神经或中枢损坏,如脑髓炎,外伤或手术后的神经系统损伤等,使患者不能形成正常的排尿反射,丧失自主排尿功能。
3.其他
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焦虑等;排尿习惯改变,如不习惯床上排尿或不具备隐蔽排尿环境等;另外,腹部疼痛、手术或身体过度衰弱病人不能自行用力排尿,也可造成尿潴留。
(二)尿潴留的护理要点
1)查找尿潴留的原因,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安慰病人,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自我评估尿潴留的程度和病情的变化。
3)创造良好的排尿环境。在排尿时酌情播放轻松音乐,可达到放松情绪和遮盖排尿声音的目的。卧床病人可将便器放于便于取放的位置,消除心理顾虑。
4)采用适当排尿体位。尽可能以习惯体位排尿,如站位、坐位或蹲位。对于卧床病人或不能自理者,可协助其抬高上身取半坐位或坐位,利于尿液排出。
5)诱导排尿方法。打开水龙头或反复倒水,听流水声;用温水淋洗会阴部;按摩大腿内侧;轻敲耻骨上区或轻拉阴毛等,均可达到引导排尿的目的。
6)热敷和按摩。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下腹部或轻压膀胱部,以协助排尿。
7)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8)以上方法均无效时,可由社区护士进行无菌导尿术,解除尿潴留。
(三)尿潴留的药物治疗常识
遵医嘱由社区护士进行肌肉注射卡巴克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