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十六
雨后路湿,满头白发的杨匡凯抱着一抱草花向园林走去。
正是种花的时节,杨国凯显得很忙。他在民生集团的园林公司打工,每月450元工资。作事一向认真的他认为:拿了人家的钱就得好好给人家作事。
这块园林,傍依竹溜溪河,一年前是一块种庄稼的田和土,而今郁郁葱葱,花,根雕,盆景,煞是好看。
前年七月,开发区董公寺镇和平村坪上组12户人家的田土,以每亩田600斤米,每亩土600斤苞谷的租金流转给民生集团,用作搞花卉。杨国凯家的3亩田一年收回1620元,与种水稻、油菜大小两季加起来比,收入差不多,但赚回了劳力及三五百元的种子、肥料和水费等。
30多亩田土,公司拿去种花卉,赚了多少钱不说,但12户人家是很高兴的,每家几乎都有一个劳力腾出来外出打工挣钱。而且,在林圃场,12户人家都有人在那里做工,一天15元,一个月算下来,多的达五百元,少的也有两三百元。
杨国凯更划算,因为懂了点技术和管理,公司聘请他作固定工,一月450元,一年算下来就是好几千块,比前些年光种3亩田强多了。
这不,杨国凯忙里偷闲,还发展了自家的一些副业。
他的家就在林圃场上边,不远。
原先就种梨、种葡萄的杨国凯,把自家房前屋后一长溜窄窄的果园也附带管了起来,一年收入3000来块钱。
他还养蜂,好的时候,一年可产200来斤蜜,8元钱一斤,又是1600元钱。
不过,在养蜂这方面杨国凯没赚多少。“人熟了,五元六元一斤都在卖,有时还要送几斤给熟人朋友,搞好关系。”杨国凯语出惊人,“商品和人情置换,也是一种效益。”3亩田置换出来了,到底“赢”了多少。杨国凯坐在一块石头上掰着指头算帐:1600多元租金是硬的,一月450元钱工资12个月5400元钱是硬的,减少田土的生产投入实际赚了近500元钱,也没有影响家庭其他生产和活路。算了半天,杨国凯抬起头来:“一年收入还比较可以。”杨国凯还有一个埋在心头的秘密:在帮公司搞花卉盆景的时候,自己也主动地学艺,在自家的屋前屋后培植了一些盆景,大概现在有160钵。如果出售,也要卖些钱呢。帮人打工学手艺,杨老头精得很。记者顺便问杨国凯:“农民到底种什么才能赚钱增收?”“一亩地若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要多4—5倍的收入。”杨国凯以自己的体验回答。
“不过。”杨国凯说,“农村有的农民由于受条件限制,主要的是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技术,不了解信息,没有开拓进取精神,很多事情就想不到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在林圃场打工的农民,技术好的就站在边边指挥人家,技术不好的只有挖洞洞。一个轻松一个下苦力,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
千呼万唤一真理:农民要改变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实乃重要得很。
(原载2002年5月26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