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往往是在不自觉中支配人的行为,因此,好的习惯可以让你在不自觉中做对事,坏的习惯则让你在不自觉中做错事。于是,一个人往往在不自觉中走向了命运的不同归宿。认识到习惯对于命运在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要掌控人生先掌控习惯
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其实就是一种重复性的日常行为规律。当人们一再重复同一种行为后,这种行为就变成了习惯,然后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支配我们,把我们变成它的奴隶。
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怎样形成的吗?
这要从古罗马说起了……
在古罗马时期,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因此,罗马人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而在当时,罗马统治整个欧洲,甚至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因此,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自然也成了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任何其他的轮宽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而早期的铁路是由造电车的人所设计的,因此,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成了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
更为奇妙的是,人们的这个习惯影响到了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的两个火箭推进器的宽度。这是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两千年前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
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生活中的“惯性”,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它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进行不断的自我强化。
我们所说的习惯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习惯就像是走路,人们如果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惯性的力量会使人们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选择,并让你轻易走不出自己选择的道路。
《美国传统词典》是这样定义“习惯”的:
①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②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
③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些行为都是不用思考的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
习惯是我们的终身伴侣,是最好的帮手,它也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负担。它会推着我们前进,也可以拖累我们直至失败。
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同样责不可卸。
为什么习惯的魔力会这么大呢?究其原因,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简而言之,习惯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行为。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所有的事情都仔细进行斟酌,所以,当我们多次遇到同样或者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形成应对的习惯,当我们再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就不会再花时间思考,而是按习惯行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习惯越来越多,我们被习惯支配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最后,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会受到习惯的支配。好习惯随着时间的延伸,带给我们的益处越来越大;相反,坏习惯随着时间的延伸,带给我们的害处会越来越多。每天坚持弹十分钟钢琴,一两年后就能达到专业水平;每天睡前看十分钟书,三五年后就会博学多才;每晚坚持散步半小时,长期坚持下来,就会健体增寿。与之相对,坏习惯就会让人负累终生。
所以如果想掌控人生,那么就从掌控习惯入手吧!让好习惯为孩子插上成功的翅膀,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2.再小的坏习惯也不能放纵
孩子身上常有些小的不良习惯,孩子自己认为是小事一桩,父母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不良习惯就该及时纠正,否则将来小小的坏习惯也可能带来大问题。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的孩子在一些日常的细小行为习惯上都不加注意,我国社会经济日渐开放,与外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却在影响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
有一个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中专毕业后,进入了当地的一家高档宾馆当服务员。
有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头发斑白的总经理叫住了:“小伙子,过来。”他一看总经理叫他,心里顿时觉得挺激动。在五星级饭店,一个总经理不大容易跟一个员工交谈的。
总经理问:“小伙子,你会走路吗?”
“当然会呀,我这不就是在走路?”小伙子满脸疑惑地回答。
总经理说:“那你走一遍给我看看。”
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脚拖着地摇摇晃晃地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要有走路的样子,你这样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是不是不太好看?你站着,看我来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已经是快60岁的人了,但是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只见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然后告诉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就不用再来了。”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你们有刻意地去培养过孩子这些细微的小习惯吗?
不良的习惯是束缚在孩子身上的无形枷锁,严重地阻碍着他们的进步,因此,父母应将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当作家教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1)对症下药
每种不良习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纠正时,要明确孩子不良习惯的根源,对症下药。否则,不良习惯不但不能被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例如,同样是学习磨蹭,原因却很多,有的孩子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有的是时间观念淡薄,有的是个人性格所致,有的则是对老师和父母的消极对抗。为此,父母要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有的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要加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有的要完善孩子的性格等。
(2)及时纠正
习惯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方式,形成的时间越久,纠正就越困难。因此,在孩子学习不良习惯刚刚形成或萌芽之际,父母就应及时予以纠正,不要等恶习难改时才引起重视。父母平时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要有警惕性,一旦有不良习惯的苗头出现,就及时抓住,及时纠正;越及时,效果越好。
(3)消极练习
消极练习法是指要求孩子有意地、认真地去做原先那些无意识的不良习惯,使他自己清楚地了解不良习惯的行为进程,增强对它的意识程度,降低其自动化程度,从而克服这些坏习惯。如某孩子有吸吮姆指的不良习惯,父母建议他每天做六次消极练习,每次都对着镜子连续吸吮姆指三分钟,同时必须认真“欣赏”镜中的自己。结果,数天后,他的坏习惯就改掉了大半。
任何一种微小的习惯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必须时时关注孩子的言行表现,对任何不良习惯在萌芽阶段就要及时纠正。
3.别把“点金石”扔到水里
人们的生活基本是由习惯构成的,但等到“习惯成自然”后,我们就很难感觉到习惯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成为了习惯的奴隶,如果被一些不良习惯左右,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成一团糟。
据说,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金属变成纯金。羊皮纸上的文字解释说,点金石就在海滩上,和成千上万的与它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小石子混在一起,但真正的点金石摸上去很温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凉的。有一个人在得到了这个秘密后买了一些简单的装备,在海边扎起帐篷,开始检验那些石子。
他知道,如果他捡起一块普通的石子并且因为它摸上去冰凉就将其扔在地上,他有可能几百次地捡拾起同一块石子。所以,当他摸着石子冰凉的时候,就将它扔进大海里。
这样干了一整天,却没有捡到一块是点金石的石子。然后他又这样干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三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
然而,他继续这样干下去,捡起一块石子,是凉的,将它扔进海里,又去捡起另一颗,还是凉的,再把它扔进海里。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可他随手又把它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如此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块到来时,他也还是将其扔进了海里!
人们对习惯的追从是惊人的,许多男士都喜欢把手机挎在腰的右边,如果把手机改挎到左边,他们就会相当的别扭。人们出去旅游,有时会“水土不服”,这就是人们对环境和气候的习惯被打破而造成的不适应。
习惯有时会成为阻碍人成功的障碍,使人扔掉握在手里的机会。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包括学习的,生活的,待人处世的。任何一种习惯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则会起负面作用。检视一下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习惯,看哪些习惯会成为他学习和生活的障碍,然后改正它,切勿让孩子被不良习惯所束缚。
习惯是最好的奴隶,却不是最好的主人,因此我们要试着把习惯变成自己的“奴隶”,使之为我所用,帮助我们顺利实现人生目标。
4.教育就是要培养好习惯
要让孩子具有成功者的素质,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做基础,孩子才能真正成才。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基础,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更可能导致事业的成败。
然而,一切又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毫无疑问,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神圣责任,别无选择地落到了广大父母与教师的身上。父母不可能也不必成为教育家或心理学家,甚至不必成为教师的助教,但是,父母必须承担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先要明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儿童某个行为习惯的产生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其一是孩子遗传的天性,天生外向的孩子喜欢舞刀弄枪,内向的孩子则可能喜欢拼图;其二是环境的作用,比如,不同的老师会促使孩子形成不同的学习习惯,因为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是不同的。
孩子的某个行为出现后,他有可能获得两种体验,一种是快乐的,一种是痛苦的。假如他获得的是快乐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往往会被孩子坚持下来,从而形成习惯。假如他获得的是痛苦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自然解体,因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
比如,一个小朋友偷拿了别人的一块很可爱的橡皮,结果没有被发现,他会体验到一种不劳而获的快乐;他在适当的时机会第二次尝试,如果依旧没有被发现,他就会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尝试,直到最后形成习惯。相反,假如这个小朋友在第一次偷拿别人东西的时候,就被别人发现,并被老师惩罚、同学嘲笑,那么他就体验到了尴尬、愧疚、被惩罚和被嘲笑的痛苦,从而不会再继续这样的行为。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给孩子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无论是哪方面的养成教育,都需要父母给孩子的行为规定一个目标或者是要求,这个要求要尽量具体一点,使孩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
②做到说话算数,做不到的话不要说。当父母想许诺或者警告孩子的某种行为时,一定要考虑自己说出去的话能否做到。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实现,就不要随意讲,否则您的话将失去可信度,孩子会对您的话充耳不闻。
③学会对孩子说“不”。养成教育就是要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很有可能是暂时不被孩子理解的,那么,只要是对的,父母就要坚持。
④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抓大放小,对于孩子平时的小过错、坏习惯不以为然,觉得等孩子长大后,就会改掉坏习惯的。其实不然,孩子的习惯却是从小养成的,父母不予重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习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帮孩子把好习惯关,让孩子最终走向成功,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
5.从小养成的习惯坚不可摧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是坚不可摧的。
习惯成就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成绩斐然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敢扬言,即使现在一败涂地,他们也能很快东山再起,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养成的某种习惯锻造了他们的性格,而性格铸就了他们的成功。
在大家眼里,爱迪生确实堪称天才,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共创造了1093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等。这些成就让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然而他本人却把这些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
他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地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把自身更多的潜能开发了出来。
除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还有一个或者很多个助他成功的好习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拥有越多好习惯的人,他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让我们来看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是如何讲述他们成功的秘诀的:
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他们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及时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另有一位科学家说:在实验室,没有“我”,只有“我们”,一切伟大成果都属于“我们”,而不是某一个“我”。这种群体意识不正是得益于从小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的习惯吗?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儿,他都严肃地指出,并说:“最小的一点错误会导致最大的损失。”这话不正是来源于幼儿园里的那句“东西要放整齐”的教导吗?
由此可见,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有多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孩子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
某地一家企业招工,报酬丰厚。应聘者皆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6位佼佼者经过重重关卡,顺利到达最后一关。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6位年轻人在办公室等待总经理的面试。秘书进来说:“总经理临时有点急事,让你们等他5分钟。”秘书走后,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住老板的办公桌,东翻翻,西看看。5分钟后,总经理回来宣布:“面试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年轻人倍感迷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刚才我不在时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随便翻阅领导人文件的人。”年轻人全傻了。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而这一不经意的行为致使他们丢掉了一个好工作。
还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教授让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一看实验室有电话,以为可以白打谁也不会知道,一个小时内打了36分钟的电话给家里、给朋友。后来他被开除了。
类似这样的坏习惯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坏习惯在时刻阻碍着自己走向成功。他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茫然不知,而此时恶果已酿成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这种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并且自身从未发觉到它的恶劣性,以至于在对自身命运意义重大的面试这一关上也不自觉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丧失了好机会。
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这种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自动化的行为,自己看不见,而别人却能看得见,即使发生的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但是一旦成了习惯,便身不由己,经常在不经意间铸成恶果。
有一篇颇具震撼力的调研报告,标题是《悲剧从少年开始》,是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的追溯调查。
调查表明:这115名死刑犯从善到恶绝不是偶然的,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诸多坏习惯,这正是他们走上绝路的潜在因素,是罪恶之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时期,其中的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都有劣迹。他们从小就有不良习惯,而只要这种潜在因素得不到改变,他们迟早都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危险。
通过调查分析,他们身上的这些坏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爱学习、不懂礼貌、不守法;贪吃好玩、好奢侈、爱享受、自私自利、任性妄为;重“哥们义气”、自作聪明、我行我素、显赫逞能、亡命称霸;伦理错位、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荣辱不清。
一切都是自童年开始。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更造成了先进青年与平庸青年之分。而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从小养成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坚不可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如果因为疏忽使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那么就要及时纠正,因为儿童时期也是矫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
6.早期家庭教育要做好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三岁定八十。”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习惯在三五岁时就已经决定了,因此早期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好。
培根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日本古代驯养名莺的方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据说,野生幼莺在很小的时候,驯莺人就把它从巢穴里捉来进行周密训练。这些野莺的身旁,通常放着一只名莺,名莺的欢叫异常优美。驯莺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莺每天都能听到名莺的叫声,使野莺也能叫出美丽的声音。
其实,不管是幼儿还是幼莺,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他们就会深深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都强调习惯要从小养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滩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等孩子长大后,这滩铁水冷却了,再改变就困难了。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住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个时期如果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他就可以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假若这个时期没有教育好,那么,以后再进行矫正就困难了。
研究表明,幼儿期(3岁~6岁)、童年期(7岁~12岁)、少年期(13岁~16、17岁)都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儿期和童年期更为关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探明了人的某些具体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3岁~5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岁~7岁是儿童动作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而12岁~15岁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等等。因此,在习惯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规律和特点,在儿童素质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发展还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矫治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期。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矫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习惯培养的好时机。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
克莱恩夫妇有三个可爱的孩子,都乖巧伶俐,学习很是自觉,克莱恩夫妇因此深得邻居羡慕。
其实,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克莱恩夫妇的用心教育下逐渐养成的。克莱恩夫妇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大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克莱恩夫妇就经常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养成一起愉快游戏并学习的习惯。
在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一起学习的好习惯仍然保持着,哥哥读书时,弟弟就在旁边学画画儿,爸爸妈妈一有空就围在桌边跟他们一起学习。
之后,又一个小妹妹出生了,妹妹渐渐长大,也开始跟着哥哥们自觉地学习。当妹妹开始在桌上学画画时,大哥哥就到另一张桌子上去独自学习。
看到哥哥每天独自一人学习,弟弟妹妹们也跟样学样。没过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张专用的桌子,每天主动地学习。之后,最小的妹妹也在两个哥哥的榜样作用下,找了一张自己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日本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日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坐着等爸爸妈妈把桌子、椅子摆好,端上饭来,即使是4、5岁的小女孩也知道要搬凳子,帮爸爸妈妈递递碗筷什么的。
在日本的幼稚园餐厅,你可以看到有6岁的小孩在打饭,(因为每个班的饭都要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他们挎着饭筐,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到一个大的餐厅去领。还有的8岁孩子主动给大家盛饭,半勺倒进碗里,另半勺却倒在了地上。但是没人管他,没人嫌他碍手碍脚,这就给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习惯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而我国的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则相对欠缺。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父母们都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7.慎始才能善终
为什么专家一再强调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做起呢?就因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注意“第一次”这个教育时机。
颜颜是一个可爱的8岁小女孩,她的父母非常注意对她的习惯教育。自从她会爬开始,每次摔跤,父母都不主动抱她,而是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
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厉害,颜颜都能自己爬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颜颜一天天长大,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父母都要“返工”,花的时间比直接代办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
有一次,妈妈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颜颜坐在凳子边儿,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地儿:“妈妈坐这儿!”妈妈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颜颜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颜颜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
颜颜个子高,所以每次出去玩儿,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爸爸先和颜颜讲好条件——就是自己走,可一下车,颜颜习惯性地说:“爸爸……爸爸要……”颜颜的父亲蹲下来,故意问她:“你要干什么啊?”颜颜涨红了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十分情愿地说:“爸爸……牵着!”
面对孩子的童稚,颜颜的父亲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颜颜走得更来劲儿了。
颜颜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父母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习完后再玩”已经成了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颜颜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对于第一次的坏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一天,颜颜的奶奶买西瓜回来复秤,生气地说:“这个混蛋,少了2两!”在旁边玩的颜颜听到了,不一会儿就用上了:“西瓜是混蛋!”大家都觉得好玩,哈哈大笑,颜颜就把大人的笑当成了夸奖,后来这个词就怎么也改不了了。看,第一次的坏影响多可怕!
从颜颜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以后是否会依赖这个行为模式一直走下去,关键就在于他第一次得到的外界回应如何。因此,父母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
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论述,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好。因此,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
“第一次”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第一次”也是形成不良习惯的开始,因此父母们必须把握好第一次的习惯教育,只有慎始才能善终。
8.从小培养习惯也要循序渐进
孩子年龄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此这无疑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要注意的是培养习惯一定要循序渐进,并且还要不断强化好习惯。
培养好习惯的关键期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据研究发现,到了初中再培养习惯就难多了。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多了(改造教育比塑造难)(做衣服不合适,再改合适可难了)。
举两例说明:
例l,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丹尼士曾经做了一项惨无人道的试验。他从孤儿院里挑选了一批新生婴儿,把他们放在暗室里生活,只给吃住,与世隔绝。这些婴儿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完全一样,慢慢地机能逐渐退化,最后变得越来越痴呆。长到一定年龄后,再放到正常人里边生活,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的教育,但绝大多数孩子始终没能恢复人的基本特性,变得终生痴呆,只有个别人学会了吃饭、穿衣等简单的生活能力。这一例说明小时候错过了关键的训练期,长大了再练也不行了。
例2,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里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甚至包括日本话都忘记了。可是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完全恢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一年后还结了婚。虽然他经过野人生活的时间要比那些婴儿长很多,但对他的训练和教育却容易很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
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虽然重要,但也要注意按步骤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培养习惯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父母认识到了培养孩子的习惯的确很重要,因此就特别心急,总希望能一下子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所有好习惯的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父母们往往很焦虑,一会儿让孩子做这个,一会儿让孩子做那个,甚至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但是在孩子还未完全掌握一种能力,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时,如果家长急于进入更高的阶段,只会让好不容易才萌发的能力慢慢丧失,非但不能培养良好习惯,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抵触父母的要求。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讲了自己的经历。她说:有了孩子以后,我就一心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我知道,对于小孩子来说,习惯养成特别重要。人们都说习惯培养好了,孩子长大一些就省事儿了,就不会那么累了。
于是,几乎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就着手培养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大人给喂奶,我却尽量让他自己拿着奶瓶子喝奶;别人家的孩子由大人扶着学走路,我却一开始就让他自己走路,孩子为此摔了很多跤。我也很心疼,但是我都忍耐着。因为我知道,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不摔跤是不可能的。当他上小学以后,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是学习查字典。别人都说我教得太早了,孩子的拼音还没学好呢。可我当时想,什么事情都不能落后,边查边练不是挺好吗?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孩子的性格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孩子具有了独立性。相反,孩子变得很爱哭,一让他写作业,他就闹情绪,有的时候和我起急,有的时候和自己较劲,要么摔了铅笔,要么弄破了本子,有的时候还小声哭泣。
没办法,我只好带孩子去咨询专家。专家们认为,孩子是因为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才会这样的,他们说都是我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给他很多要求,让他感到自己无法达到这些目标才会变成现在这样的。
的确是这样,很多父母都在“为了孩子好”的心态下,给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这样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心理发展以及个性特点的做法,很容易导致拔苗助长的后果。
习惯培养要讲究科学性,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去培养孩子的习惯。这种科学规律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说,父母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这些习惯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我们要培养一个人“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我们应该要求他们在玩的时候自己把玩具拿出来,玩完以后自己收好;对小学生,就要要求他们看书做作业的时候认真仔细,写完以后自己检查,然后自己收拾好书本才能去玩;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应该要求做事有责任心。从收玩具到做事有始有终,再到责任心,有了这样比较细致的要求和层次,培养起来就比较容易进行,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父母在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培养孩子的习惯时,除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外,还应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①运用“循环说”理论
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反复,是螺旋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了中高年级还要经常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巩固。因此,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已经培养过某些习惯,父母依然不要放弃,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循环,每过一段时间就有意识地强化一下。
②运用“阶段说”理论
习惯形成各有不同的关键期,小学低中高年级有各自的训练重点,可以抓住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进行教育。父母要分析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本年龄阶段的习惯进行培养,不能心急。
③运用“中心扩散说”理论
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点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孩子形成其他好习惯。
习惯是慢慢形成的,父母们不能指望把所有的好习惯一古脑地塞给孩子,只要多一点耐心、细心和恒心,你一定可以教养出从小具有好习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