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1962年写于台湾
仅隔200公里海峡,对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故国,但晚年的于右任却只能隔海相望,不能再踏上故国的旧土,不能闻一闻故乡的花香——他曾立下“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的誓言,可未能亲眼看见国家获得太平和自由后的景象,可见晚年的于右任心境是何等的悲凉。
于右任一生豪迈,武可统帅三军、文能写意狂草,英杰之气,举世罕见。可就是这样一位辛弃疾式的儒门英雄,晚年却落得一个偏居台湾的境遇,虽心系故土,却也只能痛哭遥望而已。
或许,正如每一个飘零的游子一样,于右任曾经无数次在刻骨的思念中魂归故里,回忆起那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点滴往事……
于右任生于陕西三原,祖籍泾阳,家境贫寒、幼年丧母,由伯母抚养长大。先生自幼聪慧,18岁时参加岁考,荣列榜首,得秀才功名,后到西安关中书院进修。
1898年,叶尔恺出任陕西学政。叶到任后,出数十道难题考核本地秀才。年纪不大的于右任却正处在“冬寒无火,夜间呵冻所书,忽浓忽淡,甚形潦草”的潦倒境地,勉强做了一些试题交上去,不曾想却大获赏识。叶尔恺评价于右任说:“入关以来,未见第二人。”
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对内严酷、对外软弱,列强环视、民不聊生、岌岌可危。年轻的于右任眼见国将不国,忧心忡忡,整日里只能做着“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白日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狼狈地逃到了西安。在国家已至生死存亡之秋,而当权者却如此昏聩,于右任于悲愤之中写下了那首“成名作”——“误国谁哀窈窕身,唐惩祸首岂无因。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的诗句,诗中斥言唐贵妃女流误国,实际暗讽慈禧太后妇人当政,直指时弊,可谓是“胆大妄为”。而后,于右任又将自己所写的爱国诗篇汇集成册,取名《半哭半笑楼诗草》。在《半哭半笑楼诗草》的扉页上,于右任楹联曰:“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足见其以身报国之豪情。
诗集出版后,被三原县令德锐看到。德锐认为于右任抨击政府之行为是“大逆不道”,因此向陕甘总督升允告密,升允以“逆臣昌言节命,大逆不道”等罪名上奏清廷。1904年春,清政府下令捉拿于右任。通缉令中声称“无论行抵何处,拿获即行正法。”清朝统治者对于右任的忌恨,可见一斑。
清政府通缉令发布之时,于右任正在开封参加会试。幸有三原盐店街恒盛药材店经理李雨田探知消息,派人赶赴开封,向于右任报信,才得以虎口脱险,逃往上海。
在上海,于右任得到了震旦学院监院马相伯的帮助,成为震旦学院的一名学员。50年前,上海《申报》曾经报导了这样一则消息,震旦大学校长马相伯先生对学生们说:“你们同学中有位刘学裕,沉默寡言,学习勤备,课余之暇,操哑铃锻炼身体……”所谓的刘学裕,就是于右任先生为避祸而用的化名。
1905年初,为抗议外籍教师干涉震旦校政,于右任与其他学生一起集体退学。不久之后,在他的帮助下,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即今日之复旦大学。同年,于右任又与王敬方等人创办中国公学,并兼任两校的国文讲习。
1906年,于右任赶赴日本,考察新闻出版事务,并在东京与孙中山相见。
于右任与孙中山神交已久,感其为国为民、劳苦奔波,甚为敬仰。与孙中山相见之后,于右任正式加入同盟会,并任长江大都督一职。
返回上海后,于右任创办了《神州日报》,旨在打倒满清、建立民国。当时如宋教仁、章士钊等海内一流人物为报纸著文,于右任也以“骚心”为笔名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但最终因不幸遭遇火灾,报馆付之一炬,《神州日报》停办。
三年之后,于右任又创办《民呼日报》,意在“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因《民呼日报》言论激烈,惹怒了清政府,于右任被逮捕入狱,后虽获释,但报社被迫停刊。
办报事业虽几经坎坷,但于右任并不气馁,后又创办了《民立报》,并通过该报发表大量的文章,揭露清政府的黑暗无能。由于报馆设在租界,清政府无权直接干涉,因此言论较自由、也更无所畏惧。当时有人说,“《民立报》一支笔抵十万毛瑟”。
后来,《民立报》报馆成为同盟会革命党人在上海秘密活动的主要据点,人称“长江流域革命之中枢”。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军纷纷响应。到11月,已有十五个省区宣告独立,相继建成了地方起义政府。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各起义省区代表集会武昌,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提出在召集国民会议、颁布宪法之前,组织临时政府。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为国旗——中华民国就此诞生。
在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中,于右任被孙中山任命为交通部次长。任期内,他曾开办沪宁夜间班车。当时中国铁路有夜晚不发车的规定,于右任认为此规定不合理,便倡议开通夜班车,有人说开夜班车很危险,于右任则回答道:“西方也有夜班车,只要遵守交通规则,没甚危险。”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再加上革命党本身也是散沙一盘,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于右任也辞去职务,回上海继续执掌《民立报》。
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于右任满怀悲愤,写下《宋渔父先生遗事》纪念宋教仁,追述其一生功业。由于宋教仁系袁世凯派人暗杀,因此《民立报》接连发表文章声讨袁世凯,并将宋被刺杀之内幕公之于众。因此,《民立报》被迫停刊,于右任只好东渡日本。
1914年,于右任暗中回国,在上海以卖字维持生计。于右任精通书法,早年研习赵孟頫,后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犷豪放之气,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时专攻草书,参以魏碑笔意,自成一家。于右任卖字时会在自己写字的纸张上盖“于思”二字的印章。“于思”的意思是面貌多须,《左传》有云“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之句,于右任多须,人呼于髯。又因靖国军解散而返沪,正合“于思于思弃甲复来”的意境。
于右任一边卖字,一边仍暗中支持革命。他曾秘密派人前往陕西,策划征讨袁世凯。
袁世凯在复辟称帝后当了九十九天皇帝便一命呜呼,他死后,北洋军阀执掌大权。为推翻军阀统治,于右任向孙中山建议先从北方着手,突破北洋军阀的核心势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在获得孙中山同意之后,于右任由北京经洛阳入西安,与张钫、胡景翼等革命志士暗中联络,准备发动起义。
1918年,胡景翼、曹世英在三原成立靖国军,并邀请于右任担任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欣然前往。在誓师大会上,于右任说:“我从上海回到陕西,给大家带来的既不是金钱,也不是枪炮子弹,而是一腔热血和不怕死、不畏难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