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定位自己的角色于引导,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积极进取的个性,而这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创新教育。
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循的,不同年龄阶段创新教育有不同的要求。为此,要牢记教师的责任是教育所有学生,要坚信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潜力,都有可能成才,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他们的未来都是一个可能性存在。
2.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教师要谨慎地使用,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应该眼中有一个大写的“人”存在,胸中存在一个独特的生命体。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每位学生相同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4.经常认真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是否有差别。
5.若按能力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跟踪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改动。
6.努力做到公平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
7.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能因学生来自不同群体、种族、社会阶层以及性别不同等有不同的对待。
8.经常了解学生意见,观察他们是否觉察到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及时修正。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是人学”,对受教育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均体现其中,今天虽然没有完全忽视个性,但依然存在重视不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教育必须以适应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出发点,适合每位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思维及学习方式上着眼于个性化,使每个学生身上的教育都富有人性色彩。实施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解决,它是对人性的真正解放,是更本质意义上对人的解放,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摒弃。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学习,真正理解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死读呆记。
现代教育学理论指出,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发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认识的发展与其他一切事物发展是一样的,依据是内因,条件是外因。学的内因是学生,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能动的智力加工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深刻理解与运用知识。
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也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对自身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受教育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虽然他们在许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教师指导,但他们仍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觉获取知识并实现自身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既不是可以任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能够随意描绘的“白板”,而是具有自主选择权利和意愿的主体。在学习上,学生如果没有自主意识和上进愿望以及勤奋精神,是不可能有所得的。
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缺少自主性,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实际上,创新和自主是不可分割的。创新的前提是自主,缺少自主、创新就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的自主也就无从展现,只有将自主和创新有机结合,才能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探索性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贯彻的探索精神就是探索性原则,提出探索性问题,创设学生探索情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以得出科学结论,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坚持探索性原则,不仅可以解放学生思想,开阔学生视野,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形成。实践证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实施探索性原则,有利于营造学生自由探索、积极进取、有所创新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愿望,形成以创新精神吸取和运用知识的性格,进而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师生开放,向现代社会开放教育教学活动,敢于吸收国内外最新的适合于我国实际的成功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开放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使教育教学活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1.教育首先要面向广大师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广大师生,理应主动、积极地参与此活动。然而反观现实,我们的教育实践并不是如此,不明确的活动目的,空洞乏味的活动内容,单一的活动形式,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的活动评价等等,不一而足,这严重制约着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机制开放地展现于广大师生面前,增强师生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向现代社会开放。教育教学活动应开放地吸收现代社会的所有优秀成果,使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及其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还有出现于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新生事物在校园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现。总之,学校应打开师生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的窗口,使其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应重视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品德的形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竞争、民主、法治等新观念。这些观念不光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更应体现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能够在社会上起到示范作用。
3.教育应敢于面对国内外所有最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掌握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此,一方面要用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理论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并大胆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使生命力充满于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绝对不能照搬别人经验,而是应该在借鉴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以实现创新,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当然,开放性原则也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吸纳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优秀成果的同时,要注意对合理性的东西批判性地继承并为我所用。矛盾永恒性要求我们要辩证地审视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从而根据现实采取相应策略,不能没有条件、没有选择地开放。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学生间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平等、民主的氛围,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自由发展,绿色的教学环境等。研究表明,这种氛围,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的民主作风和宽阔胸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一个心理“安全”与“自由”的时空。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恰恰就缺失民主。在学校里,学生承受着各种压力。他们的言说权利被忽视,因此有的学生就采取了与教师对抗的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民主的同时,也不能将教师的权威作用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还是需要重视的。实践证明,有一定威信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相对来说会比较好些;相反,没有威信的教师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服从于教师。在此意义上,我们还是需要建立教师威信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超的教学艺术、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形象、生活作风与习惯,关爱学生等是教师威信的基本因素。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基本技能,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掌握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实践性原则应被视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要将实践性原则贯彻于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独立地运用知识。
在课程改革的如今,如何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获取知识,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实践性原则有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内涵。创新欲望的激发需要生活的经验,需要环境的创设,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以激发创新欲望,引导学生把创新视作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把创新目标转变为内在需要,努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注重实践,从规定性课程到选择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校园,从校园渗透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得间接经验到积累直接经验。总而言之,要在诸种方面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实践情景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而不是被牵着走,不代替学生得出现成的结论。今天的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发展充分,实现智力的充分发展与系统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着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学习责任感与内在动力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