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羞愧感
勇敢面对罪恶感
羞愧感具有内在驱动力
羞愧感和罪恶感也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情绪。羞愧感最强的是日本人,日本的文化叫做“耻”的文化。如果要求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那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华文化一再要求“无过无不及”,即做事情不要太过分了。中国人失败了之后,会说“东山再起”、“重新来过”、“下次好好表现”、“把以前的羞耻洗刷掉”……这是非常积极的。
一个人有羞耻心才有救,而羞耻心就是爱面子。很多人说爱面子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不爱,那这个人就真的没救了,他会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在乎。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他是没有羞耻感的。一个人在得意的时候,经常是忘形的,但是他不得意的时候,就会很拘谨,就很担心做错事情。所以当事情进展得很顺利的时候,大家就要格外小心;当事情进展得不顺利的时候,反而不需要那么小心。
羞愧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它是个很好的内在驱动力,它会提醒人们要知错就改,不能老是让别人看不起。这样人们就会开始积极地去改善自己,积极地去调整自己和别人的关系,然后使大家彼此更和谐。
羞愧感是从父母、师长处获得的
羞愧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的,是父母、师长给的。大人常常会跟小孩子讲:你这样做别人会看不起你,这样做会丢父母的脸。这就是在加强小孩子的羞愧感。
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的孝心不是表现在拿钱给父母花上面,而是表现在“不丢父母的脸”上面。所以,很多真正孝顺的人在外面常常会顾虑到父母的脸面。一个人想偷别人的东西又不敢偷,一方面是怕违法,被警察抓去,另一方面就是“怕丢父母的脸”。父母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就说:你在外面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丢父母的脸,我这个脸丢不起。“怕丢父母的脸”这个力量比什么都大。这种情绪管理,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过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觉得自己没有用,觉得自己不可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有人有这种想法,那就说明他的羞愧感太重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再笨,也一定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好了。
不愿意向别人求助,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困惑,就这样一直拖下去,也说明这个人羞愧感太重了。其实不会的请别人帮忙,没有什么丢脸的;不懂的向别人请教,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你肯接受别人的帮忙,但又不会长期依赖他,你学习完别人的方法以后就会好好去做。但是很多人就是觉得不能让别人帮忙,那他永远不会长进。他只会不断地责备自己,不断地看不起自己,但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选择把自己放在一个过度羞愧的地步,别人也没办法帮他。
罪恶感有三种感觉
罪恶感有三种感觉。第一种感觉是“我做错了,我是个低贱的人”。为什么做错事情就低贱?做错与低贱有什么关系呢?第二种感觉是“我绝对不应该这样做,因为我这样做,就已经证明我不是好人”。这个与好人坏人没有什么关系。第三种感觉是“我已经变成一块朽木,已经无药可救了,我应该受罚,因为我是有罪的”。基督教承认每个人都有罪,但中国人是不接受的。
上述这三种感觉都是不合理的。首先,一个人做错事情,先承认错误,然后去改善就行了。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低贱?一错再错才是低贱,死不悔改才可怕。一个人做错事情时,可以先原谅自己,因为自己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但是同时要记住下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一句话是“宁可早犯错,宁可早失败”,因为早失败,人还可以爬起来,晚失败就爬不起来了。年轻人不用怕犯错,不用怕失败,也不用怕挫折。年轻人只有历经磨难才会成熟,一个人总怕失败不敢尝试,结果年轻时是没有犯什么错,但是到了年纪大的时候就会“晚节不保”,那就没有时间补救了。所以,年轻时多犯点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件好事情。
说“我恨不得不这样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比较合理,如果说“我已经这样做了,我完了”那就不合理。“我恨不得不这样做”,但已经做了,已经做了就做了,对以前的任何事情都不必后悔,因为后悔没有用,人应该注重未来。只要记住那个教训,以后不再犯,好好地走向未来就行了。中国人有句古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再坏,只要回头,那就是很宝贵、很难得的。
一个人承认错误以后,要忘记错误、原谅自己、学习成长,不要老活在过去的阴影里面,这样才有新生活的希望。以前犯的错误,改不了也换不回来,所能改变的只是未来,未来好好做就行了。而且人不要总去翻旧账。有的父母经常算旧账,搞得子女很不满意,比如小孩子今天打破一个玻璃杯,父母就把他叫过来:“你打破多少个了?”那小孩不敢讲,但是心里会想:“打破多少个又怎么样?每打破一个我都挨过打了,难道现在还要连以前的一起算、一起打吗?”他一定会不高兴的。家长可以说他是连续地犯错误,而不要在此计较他一共打破了几个玻璃杯。
勇敢面对罪恶感才好
人们的观念经常不正确,所以很多选择不妥当,然后会造成大家情绪不安宁。人的很多感觉是不需要的,是不正确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大家要勇敢地面对这些感觉。
人生有很多事情,有时候想起来自己都会脸红。很多人小时候做了很多现在一想起来就脸红、就感觉不好意思的事情,但那些又不是他故意做的,是因为小时候不懂事才会那样做。人难免犯错误,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是圣贤,谁都会犯错误,包括孔子自己。但孔子还说“不二过”,即不要重复地犯错。所以,犯错不怕,就怕犯了错后还不改正。竞争是个人自己的选择,和谐是他自己的选择,彼此帮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各搞各的还是他自己的选择。这里有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很有启发性。
故事
苏东坡问佛印自己的禅坐得怎么样,佛印说他坐得很好,他坐禅的时候像一尊菩萨。苏东坡很开心,就同妹妹苏小妹说自己坐禅坐得很好,佛印夸自己像一尊菩萨。然后很开心地说“佛印看我坐禅像一尊菩萨,可是我看他像一堆牛粪”。苏小妹说他完蛋了,因为佛印满脑子都是慈悲为怀,所以才看谁都像菩萨;苏东坡满脑子都是牛粪,所以看了谁都像牛粪。
一个心怀不轨的人,看谁都是鬼鬼祟祟的;一个有很多歪脑筋、很多坏点子的人,他就看谁都是在谋划坏事。这是人自己的选择,而且别人选择他是什么,他就用那个来因应别人,这是大家要特别提高警觉的。人对人是一面镜子,当人对着镜子笑的时候,他会发现镜子里面的人也在对他笑;当人对着镜子生气的时候,镜子里的人也在对他生气。所以,当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你认为他会对你很好、他会与你和谐相处,那你往往就会与他和谐相处;当一个人进来以后,你认为他是坏人、存心不良,那他也许就真的存心不良了。因为他会有自己的反应,你把他当坏人他就坏给你看,你把他当好人他就不好意思,这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应。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东西是彼此会互动的,一个人生气时,旁边的人都会受到感染,他高兴时旁边的人也会受感染。所以,人不能高兴时就大笑,愤怒时就很激烈地表现出来,一时无法调整时,吃亏的是这个人。因为他很开心,别人就会嫉妒他,会暗地里踢他一脚,让他不开心。所以,一个人不要在别人面前笑得太开心,否则最后倒霉的就是自己。
合理地运用羞愧感,勇敢地面对罪恶感,你会发现生活里处处都有美好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