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制职业》
早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听闻它是一本“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爱国之书。的确,爱国之情充满了全书的字里行间,无处不能感觉到作者爱国主义情感的冲击。
那冲击,强烈,激进,甚至狭隘。
抱歉用了狭隘这个词。可是除了它,我甚至无法找出能贴切的形容。我并不想多谈涉及民族情节的问题,只是“民族主义”,当然,这是必要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个人连自己,自己的朋友、亲人、国家,都无法爱的话,都何以为人?
可是仍是太过了。过犹不及。
***
我不懂战争,也不懂男人。在看《终身》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作者每每写到涉及日本、或者日本人的地方就尤显激烈?我不懂。
我不懂为何我们容得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却永远容不下日本。是因为前者(政府、人民)对我们渐渐的友好了,而后者“从未”吗?是因为前者有“承认他们的错误”,而后者始终模拟两可吗?是因为前者对我们的打击、侵略较之日本太轻微便可以忽略不计吗?我不明白,为何我中国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文化教育,却始终摆不脱这“狭隘”二字。
早在鬼龙还在佣兵团之时,有这样一幕:贝贝托要求鬼龙等消灭一股叛军,而叛军的后台就是其日本移民基地。鬼龙打败叛军后,在一间淡水净化厂的某测氯气流隔离室中发现几个在水厂工作的日本人,在鬼龙模拟两可的应答中,他们为了得救交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可是最终仍逃离不了“偿命”的下场。鬼龙最后的态度是:“好了。我的部下已经拿到钱了,谢谢你们的慷慨,还有,我刚才忘了告诉你们,我是中国人!中国有句老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今天就是来收上个世纪的旧帐的!”
“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要承担“追债”的责任;而“他们是日本人”,所以他们也同样要背负被人“追债”的命运。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父债子还,也许不仅“子还”,还要子子孙孙这样一代一代还下去,恩恩怨怨一直纠缠下去,永世不了。
***
这样的情况也许并不会出现。
“幸而”我们中华民族有一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高尚思想。历史对于我们这一代“新”人来说,更多的是遗忘——“我们”称之为“放下”或“解脱”——而不是“回味”。
正如作者的担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记得九一八、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也许不必再过十年,即使现在,已经有人不知道谁是杨靖宇、谁又是狼牙山五壮士,还有那千千万万个倒在侵略者屠刀下的没有留下姓名的英灵……
过犹不及,不及犹过。
***
怎样正确对待我们的“世仇”?一味的排斥抵触,盲目的崇拜接纳,都是一种“狭隘”。脑中每每想起日本人曾对我国人的荼毒残害,就忍不住内心的愤怒而颤抖。那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毁灭——对于一贯秉承“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文化血脉的中国人来说,尤难想象。所以它一旦发生,才让我们更无法接受,反击之声不绝尔尔。
可是,我不禁自问,倘有一日,我中华民族真能把大和民族给灭了,是否我国人便人人心安,不存余恨了呢?——当然那时,又便是另一番思考了罢,这里不去谈它。
可是,假设有一人不幸落水,你有能力也有心去救,那么在你跳下去之前,你是否还会考虑他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是基督教徒还是共产党员?“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离开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丧失了良知,无心之人就是禽兽。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我们不是要忘记过去,可是亦不应被它束缚。
坚持自己所坚持的。曾有那样一段心酸而惨痛的血泪史发生在自己脚下的大地上,我们绝不忘记——“不忘记过去的苦难和抗争,不忘记热血纷飞的战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更绝不容许他人的扭曲。可是,将仇恨不断扩大、推及每一个与之少有牵连之人,是否应该?又是否合理?
***
我是个女人,我没当过兵,我一辈子也无法了解《终身》书里书外的军人们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强烈的责任心”,可是我自有自己的爱国之情。我亦相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与别不同的爱国之情。
世界再大,家只有一个。
对我来说,那是中国。
***
注:文中所用“”(引号)多为之前笔者所看的评论或书中的摘抄的引用、借鉴,并无任何对其话语的讥讽、反喻之意,在此特别声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