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之学对东汉王朝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光武帝来说,谶纬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充当了“登泰山,封神禅”的借口。
在中国历史上,“登泰山,封神禅”极其庄严、浓重之事,非有倾盖天下之功不得受封。在光武帝刘秀之前,只有两位皇帝等过泰山,并封禅,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皇帝都是统一天下,富国强兵的表率。因此,后人都以这两位皇帝的功劳为蓝本,确定后世皇帝是否能登临泰山受封。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新春,光武帝刘秀率领宫侍以及中央官员前往东方各郡县考察政府工作。离开京城洛阳之后,一行人等顺利到达济南,一路上,处处可见百姓为光武帝歌功颂德,一片祥和、富足的景象。此时,地方上的官员群起向光武帝建议,请其登泰山,接受上天的封赏。中央官员们将这一请求上传到光武帝面前,他不但不认同,反而谦让地表示自己功劳太小,无法承受这种大礼。刘秀认为自己尚不具备在泰山封禅的资格,始终不答应,并对臣子说道:“朕即位是有三十年了,可这三十年政绩平平,百姓一肚子怨气,朕却沾沾自喜地去登泰山封禅,粉饰太平,这么做是骗谁,想骗天上的神灵吗?”
这是刘秀当政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言论,也是其性格表现的最完美的一部分。刘秀不但是个贤明的君主,更是一个谦让的伟大君子。在这一思想的映衬下,光武帝刘秀的形象显得到更加鲜活、更加丰满。正因此,后人就这段言论,对光武帝刘秀进行了至高的评价。正是这一“谦让”言论的发出,使臣下们惊喜不已,甚至有些过分仰慕光武帝,心中更产生请光武帝刘秀登泰山的冲动。
之后,又有更多的臣下强烈要求刘秀登泰山封禅。为了避绝这一请求的出现,光武帝刘秀紧接着下达了一份召旨,称“和古代的圣主明君相比,朕还差得很远,根本没有资格去泰山封禅。今后不论是朝廷大吏,还是地方官员,如若仍不顾事实,对朕说一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朕就要把他剃成光头,放逐到边远地区去坐徭役。”此令一出,朝廷上下,以及地方官员再不敢提“请光武帝刘秀登泰山,封神禅的要求”。但是,可惑的是,时间不过一年有余,东汉王朝的皇家卫队浩浩荡荡地开上了泰山,进行了热闹非凡的封禅典礼。
根据多方调查,以及大量古文资料显示,光武帝刘秀彻底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一次偶然在谶纬之学中的发现。刘秀来到山东曲阜,并浓重地祭拜了儒家孔圣人,之后便掉转车队,回到京城洛阳,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刚刚校正修订好的谶纬著作。当他翻阅一本名为《河图会昌符》时,发现有一句惊动他全身神经的谶语:“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於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是要求赤帝刘邦的第九代继承人前往泰山(岱宗)去祭祀神灵,否则就不能得到汉室江山的正统地位,还会让奸邪、伪善的事物滋生蔓延。刘秀认真思考,自己正好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代继承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他认为这还不够,又下令自己的女婿、虎贲中郎将梁松再查阅其他谶纬之书,看看有无更多的谶言。梁松认真翻阅了《河》、《洛》等谶纬著作,竟发现多达三十八都记载着“赤帝九代要登泰山封禅”,否则必然会受天命的谴责。此时,刘秀才动了登泰山的念头。
司空张纯见刘秀已被谶纬之言左右,认为是天意,于是又在《五经》中旁征博引,上奏他道:“自古承受天命的帝王,在治平天下之后,必须封禅,向上天汇报成功。陛下负有中兴的天命,平定海内,光复祖宗基业,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如今黎明安居乐业,夷狄慕义老投。陛下理应搞一场封禅仪式。”听完张纯的一席话,光武帝刘秀顿时心潮澎湃,加之谶言中的多有暗示,他不得不相信,自己“登泰山,封神禅”是天命所归。于是,就率领一干人等,齐登泰山,轰轰烈类地搞地搞起祭祀大典来。
这次封禅,说明光武帝刘秀在古代帝王中的地位无比崇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位“登泰山,封神禅”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