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沧桑,历史走过,路人追问不休。有人就曾经提问:中国哪位开国皇帝成就最大?回答千奇百怪,但本书中,将认为汉高祖刘邦是最有成就的皇帝。在中国开国皇帝中,虽然明朝朱元璋也是平民出身,但是他建立的王朝盛世远远不及汉朝,而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却是平民中的英雄,更是人中之龙,建立了一个几乎让后人无法超越的王朝——大汉王朝。
在刘邦去世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人们一直在问:刘邦到底是个什么出身?竟然能有如此卓越非凡的政治成就。经过无数次的论争,学者们渐渐形成两种说法,即:一说刘邦是个无赖;另一说他是个游侠。之所以说刘邦是个无赖,是近代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提出的。他称刘邦为“无赖”并非无根据。汉王朝初始,都城大兴未央宫。在落成典礼上,刘邦会宴诸侯群臣,其间向老父敬酒,说了这样一段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正是因此,刘邦突然被后人称为“无赖”。
其实,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认真研究一下,当时是在2200多年前,那时的“无赖”一词与今天的白话“无赖”是有明显区别的。根据古文典籍《说文》的解释:“赖,利也。”所以,《史记》中记载的关于刘邦“无赖”的说法,需要重新解释,即刘邦的“无赖”是一种不务正业,不会营生的性格。所以相对于刘老二仲来说,刘邦不会“治产业”,没有经济头脑。
就这一点来说,刘邦并不是一事无成、懒散无为之辈。事实上,他心中一直有个人生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风流自在、无忧无虑的游侠。这是他从小就怀抱的梦想,而说他童年就是个“无赖”,实在过于牵强。就目前史料来看,刘邦成年之前的文字少之又少,只能在一些典籍中发现凤毛麟角。据《汉书·卢绾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生日,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复贺羊、酒。”
由此可见,高祖刘邦少年“学书”时即已与卢绾相爱,俩人心心相印,如胶似漆。竟然在乡里都流传开来,成为邻里相亲争相谈论的喜事。到他们结婚时,闻着纷纷送来羊、酒来祝贺。这就说明,少年刘邦是个堂堂正正、有血有肉的义气少年。在相亲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起码是个模范青年,是众人竖起大拇指赞叹的好男儿。可以想象,当时的刘邦仪表堂堂,能看到朗朗乾坤,甚至是每个乡村少年的偶像。在学习方面,刘邦是一等一的成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他更是人情如理,让所有身边人或听说自己的人都能翘首称赞,点头称好。
如果刘邦少年时期不是父亲心目中最好的孩子,那他就不能上学;如果刘邦不是乡里最优秀的少年,那他就不会得到乡里羊、酒等的馈赠。种种事实都说明一个道理,刘邦少年时代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模板。它能反映出中国古代读书少年的远大志向和义气性格,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少年,是无数有志青年学习的榜样。
少年刘邦是个模范青年,就像别人认为的那样,他一定能成家立业。刘邦自己却没多想,他们认为自己将来怎么样不重要,但一定要过的自在洒脱。正是这种思想的作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在他心目中,少年时代是自由的象征,为了保持少年的义气和精神,他的生活慢慢变得没有规律,而且不想做事。这就与他模范少年的身份不相符。在乡里眼里,他依然是个才子。但事实上,刘邦已放荡不羁,从一个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问题青年。这一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但从史籍上已无法考证。今天,只能在只言片语中推断当年刘邦是怎么由模范少年蜕变成问题青年的。
少年的刘邦喜欢自由、放任,但不缺少对知识的追求,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由于终日读书,儿时的聪明才智渐渐开发完毕,越来越没有耐性。他渐渐喜欢舞刀弄枪。对于书的认识,他渐渐发生了变化。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鲜活的人,就必须像游侠一样生活,到处闯荡,声张正义。至于生活,那是最基本的能力,只要是一个称职的游侠,将来一定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在这种思想的鼓动之下,刘邦的行为渐渐发生变化。而身边人对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具体谁影响了他,或什么事件影响了他,我们也只能推断。
刘邦青年生活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在那时,国内有自由斗争时的风气,很多人喜欢走游侠之路。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各国过于苛严的统治制度让所有百姓渴望更多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自由放任的游侠生活成为大部分各国人向往的生活,因此,游侠之风不但未曾禁止,反而更加蠢蠢欲动;第二,政治统治系统内部势力斗争的结果。在秦国,统治阶层是庞大的,并非秦始皇一人管理所有事务,他手下一样有一群文武大臣。这些大臣中,互相有争斗,所有各自喜欢召集游侠门客,这就让游侠有了生存的空间。因此,游侠之风在秦朝一样盛行;第三,政治镇压反而思想越泛滥。在政治上,秦始皇努力用苛政压制百姓,让他们不能觉醒。但是焚书坑儒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控制思想的进步。民间对秦朝的反抗就是一个思想解脱的表现。游侠天生爱解放。所以,游侠势力的暗自发展,从很大程度上证明百姓是反对秦王朝的暴政的决心。
在以上大背景的影响下,刘邦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观念,毅然决然地走上的游侠之路。他不再依靠家庭,喜欢佩戴铜剑,游走在市井之间,看到不公道之事,或让人难以接受的场面,他都会上去调节,甚至是声张正义。渐渐地,刘邦在乡里又混出了名头。有人开始认为;刘邦有侠义心肠,有了他,乡里的坏人都少了。这是刘邦苦心经营起来的口碑,自己也感到很欣慰。
按当时秦朝的俗规,17岁男儿即是成年男子。说到刘邦的17岁,那应该是公元前240年;按楚国的纪年方式计算,已是楚考烈王二十三年;用楚国的劲敌秦国的纪年,那也是秦王嬴政七年。那是一个血雨腥风,合纵连横的时代,各国互相征伐,形成残杀破败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整天游走在街市上。他怎么也没想到,天下竟然是被仅仅年长他3岁的秦王嬴政统一。两人生为同一代人,但身份却是如此悬殊。但同样,谁都没想到,30多年之后,刘邦竟然是推翻秦王朝,建立辉煌一世的大汉王朝。他的地位更是超越的秦始皇。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总是让人感慨万千,因为刘邦天下微微400年之后,也是惨淡地落下历史帷幕。
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吉人自有天相。就在他17岁那年初夏,秦国天空中东方出现彗星,后经过北方,再到西方,卜者告诉嬴政,此乃不吉之兆,大秦必损大将。果然这一年,秦国大将军蒙骜战死沙场。其时,秦国人都看到那颗彗星,但远在偏远南方楚国的刘邦却未看到。如果他看到,相信他争夺天下的信心会更强。嬴政认为南方有劲敌,就是因为那颗彗星带来的晦气。事实上,刘邦这个楚国人也真正成为秦王朝的克星。刘邦17岁时,还在走游侠之路,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的变化。
正是游侠之道让刘邦的一生发展戏剧性变化,为了将来成为大汉江山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基础。在少年时代,刘邦认真读书,但这不是他唯一的追求,他的最高目标是做一个自由放任、潇洒如风的游侠。所以成人之后,他不断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闻名遐迩的侠士。
从此我们能判断,前人一向认为的:刘邦是个“无赖”其实是不正确的。他更愿意做一个游侠,游侠与无赖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游侠不工作,但他却以声张正义为根本,得到世人的尊敬,而无赖是人人唾弃的废人。如果混淆了这一关系,那刘邦的身份必受巨大贬低。这也不符合他的历史成就。
今天,我们只想让读者知道,刘邦是个侠肝义胆的游侠,而非无赖。他的见过之路,就是一条游侠的发展道路。“游侠”这个定位深深地印刻的刘邦的大脑和骨骼上,甚至流淌在他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