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5-19 19:00—21:30
地点:美教楼18教室
录音:罗仕明
整理:罗仕明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在任何现象和词语之间都存在一个概念指涉的问题。概念指涉本身存在一个价值问题,语言学的转向为什么会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语言的重新研究,在先秦的时候,我们知道有一个叫名辩逻辑,就是中国的哲学家在探索这个词语和现象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中一个著名的争论就是“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指涉了一个什么样的讨论语境呢?所谓名辩,辩是辨证,不仅仅是辩论,辨证实际上就是要分清它所反映的症候,一个词语的特征以及它背后所串联出来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白马非马”这个概念里的马本身指的就是一个族群,而不是指个别的马。就像人一样,在人里面我们可以分男女、老幼等,但人这个概念所指涉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那么一个儿童是否算一个人?所以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概念。说这个白马就不是马,就意味着“个别的”不能指涉于“共同的”。
命名对于艺术来讲有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在远古的时候,今天所有的器物都来源于远古人的石器,其中有一种砍砸器。砍砸器的形状大体比较尖锐,它们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个砍砸器的发展的第一步是选择,选择什么呢?在众多的石质的类器物里面,我选择一个最适合我们功用的一个石块,所以第一个我们称之为是一种选择。这是一个潜在的命名,还没有成立。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之中,就有了一个自动筛选的方法,一个合适概念的东西就凸现出来了。再进一步,人们觉得稍做加工的话,这个器物就会变得更加好用,于是到了后来逐渐出现了这样的东西,这样一个工具和砍砸器之间经历了一个概念和命名上的变化,于是人们通称这种工具为“斧”。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命名对我们艺术的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讨论艺术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搞清楚。那么我们就从一个生活的器物里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这个砍砸器到斧子的成型,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种砍砸用的器物,它构成了一个链条,一个意义的链条。意义链建成以后,以后各种各样的斧子就有了可能,比如有在大小、功能上的区别。后人也正是在这个“斧子”的概念之下去制造不同的器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概念本身提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那么古代的这个砍砸器和这个斧子之间是否存在一个高级形态和低级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问题很重要。在概念上是否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的状态?如果从器形本身的功用性上来讲,可能它会变得更加的便利,有一种进化的可能性,但是从概念上来讲,它并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只不过是它的意义链得到了延伸,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是第一个线索。
第二个例子,古人在进入深山的时候,为了防止迷路,他可能会在沿途的树上砍出一些痕迹,这样他出来的时候就不至于迷路。后来到了没有树木的地方怎么办呢?他开始编织一些草环作为标记。那么这种道路的引导和今天的交通管制以及交通规则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道路的指示性方面,我们可以说前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改变,在概念上没有任何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它的不同的意义链。由此我们看到,古人为了防止迷路而做的这些在今天启发了交通管制,车辆和人流必须在一定得通道内行进。在这个意义和概念的命名上,它指涉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人类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这个概念的指涉下进行存在的。所以卡西尔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符号里面。但这句话也有它的片面之处,一方面虽然人生活在各种符号里面,另一方面又生活在不同的意义里面,这是最重要的。这个意义的概念不是狭义的概念,呆会儿我们还要重新来分辨。我们通过这几个例子可以想象一下,原始艺术和今天的艺术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我们留到下面再继续讨论。
下面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艺术是什么。关于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面对另一个概念,也是另外一个难题——文化的问题。在上一节课的这个纲要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谈到一个现代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要讨论现代艺术的话,我们必须要讨论另一个概念,这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文化的概念。现在世界上有一百七十多种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以及对文化的描述,那我们要使用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注定我们必须要对这个文化有我们自己的定义。文化是什么?在我的思考中,我首先把文化当成是一种意识。文化首先是一种意识,但个体的意识不能构成文化。比如你个人有个什么样的想法,你说这是一种文化,肯定不能构成讨论的语境,也不能构成一个问题。那么文化是什么呢?文化本身是一种集体意识,但是这种集体意识并不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如果我们进行更加确切地描述的话,文化是一种可以流传、可以播洒的集体意识,可以在集体之间播洒的意识,这是文化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文化放置在这个意识得层面上,一切讨论我们都将从这个层面来展开。意识意味着什么呢?意是一种意念,识是一种辨识或是感受,中国古人讲的一种受和识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感受力。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感受力的话,那么你把这种感受力传达给别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这种不同的方式就注定了是文化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用音乐传达一种意识的话,那么你就是一种音乐的文化方式。我们用画面来传达的话,那就是一种视觉文化的传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把艺术的概念做进一步的放大,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方面,就是说艺术本身是以文化的存在作为前提背景进行一种个体化的传达形态。那么这个里面是怎么建立起一个特别的壁垒的呢?就是在不同的传达方式里面,这个系统的构建是怎么样的?它对我们理解艺术来讲,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性条件。所以我们说,现代艺术是什么它本身这个追问意味着我们回到艺术之前,回到艺术原点上来思考问题。回到艺术原点上来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便利之处,就在于我们能迅速的看清很多纷纭复杂的现象,并且能迅捷的进行判断。所以我们先把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悬置起来,我们先不去面对它,因为我们都知道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非常难以面对的。我们说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到了今天,人人都是艺术家,当一个随便的行为或方式,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艺术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个问题做一个悬置。
那么既然我们无法回答艺术是什么,那我们来看待另一个问题,就是现代艺术发生的可能性。既然它不是一种什么的话,那么注定了它是一种发生。这个发生就带来了我们和下面一个问题的联系,就是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关系的问题。如果要能够讲清艺术的发生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注定要找它的对手,要看与它敌对的一面,这一面是什么呢?就是艺术本身它所包含的,和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当我们不能回答艺术是什么的时候,或者我们把古典艺术再加以悬置,来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的起源问题。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起源的理论,这个起源的理论对于我们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包括和古典艺术的关系,包括它的发生,它的意义指向等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来讲一讲你所认为或知道的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就是首先你认为艺术起源于什么?然后对它进行基本的界定或陈述理由,我们来试着收集一下关于艺术起源的各种理论。
同学A: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再现。
同学B:艺术起源于巫术,(为什么会是巫术?)因为艺术品是当时巫术活动中的道具,我们在今天追认它们为艺术,并认定它们具有某种美学上的价值。
同学C:艺术起源于宗教,因为很多的艺术形式都来源于宗教。
同学D:我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意识。(为什么是意识?动物没有意识吗?)因为人在思想层面上不同于动物,所以在意识层面比动物更高级。
同学E:我觉得艺术起源一种最原始的表达,表达的冲动。(他为什么要表达?)因为人具有意识。
同学F:艺术起源于生活,我觉得前面的观点都可以包含在生活之中。(这个同学的说法把前面的几个一网打尽了)
同学G:艺术起源于自然。(自然给了人类压力,于是他要表现,是这样吗?)是因为人对自然的不理解,所以要用艺术的方式去探索。
同学H:艺术源自一种对自然的纯粹的模仿。(模仿和再现有什么区别?)
同学I:我认为艺术起源于娱乐和游戏。(是娱乐还是游戏?还是娱乐的游戏?为什么呢?)应该都差不多吧,因为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要求的时候,就想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产生了艺术。(艺术源于人类娱乐自己)
同学J:我赞同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同学K:艺术起源于人类最早制造的一个石器,一个石头。
好,到目前为止我们收集了关于艺术起源的十种说法,尽管这十种说法有相互模仿的嫌疑,但是我们能去作一下清理。第一个,起源于再现,再现和模仿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好像是可以归为一类的。然后第二个起源于巫术,那有的同学讲巫术还是太小,应该用大一点的,是宗教。第三个呢,是意识,这和我们刚才谈论的文化是有关系的。然后就是表达、生活、自然、娱乐游戏,那么最后还有石头。
那么通过这些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起源来讲,我们只能有一个答案,或者说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准确的答案的话,这个答案是具有唯一性的,相似性的答案不能证明是一种答案。比如一个问题有好几种答案,那我们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起源的理论能不能说明艺术的起源这个事实,能不能说明?至少我们没有办法非常自信地说哪一个理论真正提示了艺术的起源。不仅仅是我们,包括目前来讲所有的艺术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都悬置在这么一个层面上,和我们的智力差不太多。于是后来一个中国的学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这个有意思之处在于它将上面这十种理论一网打尽。我们看一下什么人能提出如此狡猾的说法。
这种理论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同步,这就是艺术起源的同步说。我们现在来看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说它能否成立?或者说这个理论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下面我们还是请对这个问题有感觉的同学来发言。
同学A:我觉得这个说法能够成立,因为艺术作为人类有意识的一种活动,应该说它蕴含在人类最早的活动之中,我觉得这个理论能解释。但反过来我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人类的活动都是从人类的起源而来,这个理论就陷入了一种意义的反复之中。
同学B:我觉得首先人类的起源要确定人类,人成为人是因为语言的环境,形成了语言才有了人类,因此这个艺术和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张:你提示了一种新的说法,就是艺术可能起源于语言的表达)
同学C:我认为这个问题在于当人类制造第一块石器的时候,这个石器能不能算是艺术。如果说不算的话,这个同步说就有问题,如果它算的话,应该就成立。(张:你觉得应该算是艺术吗?)我认为不算,同步说是不能成立的。
同学D: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能否与人沾边,就是说在人类以前的东西是不是艺术?比如一个鸟窝。(张:那你觉得这个鸟窝是不是艺术?)我认为不是。
同学E:我认为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
到此为止,我们会发现这个同步说是有问题的,它表面上是一个真理,但却是一个荒谬的真理。它的真理性在什么地方呢?是它确实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是它的荒谬也正在这个地方。一个概念的无限的包容将导致这个概念的失效和无意义。所以这个同步说是一个非常吊诡的说法,在这里面所提示的是一种对艺术本身没有任何责任承担的情况下,把它一网打尽。
那么既然我们刚才找到的十种理论都不能说明艺术的起源问题,而且这个艺术起源和人类起源的同步说我们也把它放在一边了,那么,这个艺术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先不急于进行正面接触,我们看一下另外的一个说法。我们将看到中国元代的一个学者,叫做郝经,在他的个人文集《陵川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以书为工,古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以为学,……后(魏晋)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专门书家,始有学焉。
我们来看一下这段文字所表述的意思,用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来讲,这个“以书为工,古与射御并”就是说书法是一种功力的东西,是一个技艺达到的程度,所以“三代先秦不以为学”。到了魏晋的时候,“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专门书家,始有学焉”,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寓是藏的意思,是住的意思,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公寓,是住人的地方。那么书法里面住进去什么东西呢?住进去了六个东西,是性情、襟度、风格在其中。为什么说是住进去六个东西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性情是指什么?对于一个古代的中国人来讲,是把性情看得非常重要的,这个性情中的性不是性别之性、男女之性,而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最稳定的那个部分,而情是你的变化。所以古人才讲: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那么这个人的命运要从骨法里才能体现,而情绪呢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所以性是稳定的,而情是不稳定的,是容色的东西。第二个,襟度。襟是什么?这里的襟指的是衣服的边际,衣襟,度是程度。那么就是说一个人衣服摆动的幅度就是他的襟度。那么如果一个人走路是摇来摇去的的话,一看这个人就是性情游移,有奸猾之嫌,是不可靠的人;而一个有涵养的人,衣襟是不会随便乱动的。所以这个襟度指的是一个人的动作和动态。第三个是风格,这个风格和性情有接近的地方,风是流动的东西,格是你的气局。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你的格调、性情和你的风度在书法里面得到表现,于是书法开始成立了。注意我们在这里使用了“成立”这样一个概念,那么书法的成立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评判的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选择了书法?因为别的艺术方式在古代的文献中没有这样明显的提示出来,只有在元代郝经的这个文章中明确的提出来了:专门书家,始有学焉。就是说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建立起来了。
那么书法既然建立了独立的学科以后,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讲,这个时候书学开始成立,或者叫开始独立。我们想象一下独立以后,我们只能说一种条件导致了它的成熟,我们很难说它起源于什么。按照我们理论的惯例,对于书法来讲,我们追问它的起源的话,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思考。
比如我们今天有五个同学集资,注册了一个设计公司,这些同学选择了一个时间然后庆祝了一番,说一个公司成立了,但我们能否说一个公司起源了呢?肯定没有办法这么来说,如果我们以后这个公司做大了,成为了一个设计帝国,你只能说我们当时能具备这个公司的条件,我们没有办法去说一个公司的起源。你只能说是谁提议的,这个提议能说是一个起源吗?另外,起源更多的是指的一种自然状态的描述,比如生命的起源,这个我们可以寻找到可以测量的指标。那么也就是说起源只针对一种生命体,生命的现象,我们说植物、人类的起源,今天我们基本上把人类的起源搞清楚了。最早起源于一种蛋白质、蛋白质逐渐变成了一种菌类,菌类渐渐变成了一种植物,植物逐渐变成了一种动物。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起源的过程中有一条一条的链条,非常地清楚。但是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党派可不可以这样说?比如一个中国共产党,有它的党史,成立于那一年这一类的,但我们没有办法说它起源于什么时候。起源指的是这个事情发生地最初的源头因素,是个源点。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个画家,叫董欣宾,他写了《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包括对偶范畴论,在中国美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太阳的魔语》,他执意于这样一种见解,说人类的起源来自外星球。于是当我们说到起源的时候,说到源点的时候,就必然带来这样一种问题:就是它的本质。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一种高级的生命形态,这个是没有办法法去争议的,这是人类成为人类的本质之所在,你可以把它本质化,也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个本质,于是它有了一个源点,那么一个公司有没有本质呢?我们想象一下,本质是不变的。我们是一个设计公司,那么这个设计是它的本质吗?我们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党派来判断的话,它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它的本质。我们现在不作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判断,我们只是说一个党派的一个概念,我们会发现在如果现在提共产主义的概念,提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很多人都会觉得有点疑惑。为什么会有疑惑感?就是人们发现意识形态里的本质设定里有一个问题,本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是稳定不变的,就是稳定性。当本质没有一种稳定性的状态或概念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讨论它的。
我们已经讲过既然艺术不是一种起源的话,我们把它放置为一种成立。而成立以后会带来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些成立之前的东西应该怎么办?就像一个公司一样,成立以后它要发展。但是对它之前的东西,对于成立之前的现象,应该怎么来处理?或者说一个特别的现象它具备一种艺术的可能性的时候,在这里面应该做一种什么样的仪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情况,还是和中国共产党有关系。比如有一个人,他写了入党申请书,由于组织上的考验,老是不能被批准,被认为有很多的毛病。突然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水塘,看到一个小孩掉到水里去了,于是这个想要入党的人就跳到水中,把这个小孩救了上来,而自己由于筋疲力尽,死在了水里。后来怎么办呢?一翻档案,发现这个人一直有进步的要求,一直要求加入组织。但现在这个人已经死了,怎么办呢?所以中国共产党有这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策略,叫作“追认”。什么叫追认呢?我开始一直不太清楚,他死掉了你能把他追回来吗?肯定不能,但是这个“追认”本身很有意思,它变成了一种仪式,成为一种命名。所以中国共产党这个追认行为本身包含了一种很深的哲理性,就是一个命名的问题。命名有正度命名和负度命名。什么叫正度命名,你在这个事情的发生过程之中,给它一个名义。一件事情发生了,然后觉得这个事情和一个概念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所以就有了一种负度命名,于是一个最有意思的概念:“追认”出现了。当然我们不去判断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我们只是中性的参照这个行为本身,确实包含了很多智慧性的东西,它有一个很深的哲学性的原理在里面。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刚才我们谈到有关艺术起源的十几种理论的时候,它们都没有解决艺术起源的问题,但是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艺术可以是模仿,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巫术、劳动,也可以是自然、是意识的冲动。所以艺术起源的理论在艺术没有起源的时候,在“起源”失效的时候,却放大了艺术的定义,所以这里是一个意义的放大。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放大了它的意义。就在放大的过程中意义不断地产生了变异,就是意义产生了弯曲。那么意义的弯曲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还是以书法作为例子。书法史上有一个书圣叫什么名字?就是王羲之。既然郝经讲的这个概念是以王羲之作为标准的,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么王羲之是被谁塑造成了书圣呢?是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比如大家熟悉的“萧翼计赚兰亭序”的故事。后来唐太宗把真正的《兰亭序》带到了他的陵墓里,留下的只有褚遂良和冯承素所摹写的两个摹本。于是唐太宗建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神话,我们用赝品构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典范。
后来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有一个大臣,书法很好,于是李煜就问他,说你的书法如此的精妙,为什么不能达到二王的高度呢?这个大臣回答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说“不恨臣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臣法”。所以逝者已矣,无以可追,所以只能去“追认”。可见,王羲之的“书圣”的位置,也是追认而来的。到了后来苏轼不满意这一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就是说天下的能工之事已经到达了极致了。这说明书法到了宋代时,它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以王羲之为标准的这样一个依据,开始走向了对一种审美趣味的叛离。
于是后人做了这样的一个总结,说魏晋时期书法尚韵,唐代书法尚法。魏晋时期的这个韵是说里面包含了无穷的韵致,韵很容易和气这个字联系在一起。崇尚韵致,这个与“气”还不一样,为什么呢?在中国古代美学里面,气韵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唐代尚法,什么法?就是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法度。但是法度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一种狂放的对法度的反动。所以中国书法史上最放逸性的书写也产生在这个时代,就是张旭和怀素,他们的书法被称之为“狂草”。唐代之后,狂草这个概念一直没有被人再捡拾起来,为什么?因为狂放的书写需要一个张力,就是唐代那种极致的法度做一个对立面,所以使得书法进行了一种美学上的调节。这个时期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像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而书,怀素夜闻嘉陵江水草书益进,他们的书法和自然地关系是很密切的。
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又转移了它的崇尚性,宋代书法尚意。意就是一种味道、意趣。相传一次宋徽宗问米芾,苏、黄、米、蔡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米芾说苏轼的字是画出来的,黄庭坚是描字,我自己是刷字,是刷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宋代的书法开始强调一种个体书写方法的变化。还有一个有趣的争论,黄庭坚说苏轼的书法是“石压蛤蟆”,而苏轼说黄庭坚的字是“死蛇挂树”。我们从这种嘲讽性的语言中能扑捉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就是说宋代的书法家开始有意识的模仿自然里的种种意态,所以它充满了一种意味。意味是什么?就是一种内容、一种趣味和意趣性。
而元代书法尚气。比如像倪瓒的书法,确实有一种高古的气质在里面。而这种气质就源自对现实的郁闷,也是元代一种时代的气氛。还有像康里巙巙、杨维祯那样气性所至的粗头乱服。到了明代,书法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不再像宋代那样追求一种意味,也没有元代的那种气质,而是在书写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状态,所以明代书法尚态。这个态是一种状态,但更多是一种姿态,像王绎的书法,他们的书法就不叫狂草而叫大草。要强调书写过程的姿态,于是反对他们的书法家就说他们是“扭捏作态”。但这里也有一个对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美学史都有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傅山。傅山除了书法闻名以外,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夫。在书法中,傅山提出了这样的几个概念,叫“宁丑勿媚,宁拙勿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他就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书法的动向,就是“儿童体”。有人认为傅山这个理论来源于同时期哲学家李贽的童心说。所以为人要“绝假纯真”,艺术要追求“一任自然”。绝假纯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断绝假的,和假的东西告别,要真诚。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在书法里追求一个“丑”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非具象形态的东西里,这个丑只能带来什么?这个丑的进一步引申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所赏玩的一个重要对象,就是石头。石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丑石。那么这个丑石意味着什么特点呢?就是四德:露、透、瘦、皱。这就是丑石的重要特点,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丑到极致就是媚到极致,所谓丑极生媚。于是有的同学肯定会说这些文人的审美趣味真是有些病态,尤其是对女性的欣赏方式,一定把她的脚裹成一个残疾的脚,走路飘飘摆摆,看起来像仙子一样,觉得这样很好,其实不是像仙子,而是脚一用力就很痛。
所以中国文化里面有很多有特点的地方,我们今天没办法简单的用健康或不健康来判断它,比如说今天的女性所穿高跟鞋就健康吗?肯定也不健康,但可能和古代的裹脚相比要人道一些吧。所以有人就说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性心理和他们的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特别对应的一点,就是一种男性的阴性化。当然我们在这个里面也不作价值的判断,但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或书法它的含义和边界开始放大了,走向了丑和童体。也就是说游戏也是艺术,像巫术类的行为,丑陋的行为,也可以成为艺术的对象。
接下来,清代的书法尚什么呢?给大家一个提示,清代的书法是在金石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清代书法尚质,质感。金石学的兴起来自于对帖学的一种反动,以前的书法是用木板刻下来的,基本上时文人书法。到了清代有两个人物起了巨大的作用,一个是包世臣,一个是清末的康有为。他们给中国书法重新建立了一个封神榜,比如对神品而言,他就提出有北方的神品和南方的神品,王羲之的作品是南方的神品,而北方的神品是谁呢?他说是郑道昭,一个北朝时期的人物。但是最近我们又发掘出一个有意思的北朝的人物,是一个僧人,叫安道壹。安道壹的书法的发现非常的偶然,在山东东平的一个山峪里面发现的。安道壹书法里主要的一点就是文字的图像化。这个图像化的意思不是说去画字,而是在它的雕刻的手法里体现了一种图像的特点。文字本身具备一种图像的力量,在他的笔法的处理和书写的方式的建构,包括他的一个题名,叫大空王佛。这个大空王佛成为佛教史上的一个名案,很多搞佛教研究的学者都没有找到这个大空王佛的名字,还有另一个佛也没有名字,叫作安王佛,所以安道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佛来建构了一种新的书法的世界。由此可见他确实具备了一种国际的视野,在那个时代的交流之中,佛教在当时是一种外来的文化,所以我说他具有一种现代性或是后现代性,后现代性就是他的颠覆性。古代的所有书法家只能称为“善书者”,真正民间的书工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文人书法家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北方的刻石,包括我们看到的碑刻,比如龙门石窟中的《龙门二十品》里面,有一个造像,就叫《杨大眼造像》。杨大眼是一个绰号,他是一个供养人,供养几尊菩萨,所以他成了造像的名字,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他们都是匿名的书写者。但是到了清代以后,这些人却发散出异样的光辉,它取决于什么样的方式?就是艺术的一种追认的方式。后来吴昌硕临摹了石鼓上刻的文字,并当成了其个人的一个书体,被称为石鼓文。于是当代的书法家就变成了一种考古学家,他们不断发现新的材料,那些偏僻的书写或是一些刻画符号,并把这些东西当成他临摹的一个对象。因为他认为我只要临摹了这个以后就成为我个人的一种风格,所以书法变成了一种风格的选择或是样式的选择,当然现代书法开端的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东西,这个以后我们要涉及到。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以书法作为一个例子来讲,我们能看到艺术的成立以及它成立以后所发生地急剧的变化。那么面临一个更为广阔的形态,就是古典形态之一,我们选择了书法,接下来我们选择绘画来研究。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我们讲现代艺术为什么和书法、国画难解难分?书法因为有元代郝经的一段话而使我们无法忽略,它提示了书法的一种成立,而书法成立以后,不断出现一种概念上的放大,并导致了它进一步的变化。接下来我们要看一看绘画上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显然我们可以再中国绘画中找到一个分界的标志,如果说唐代以前中国的绘画主要局限在一种对故事的记述或是“故实画”上,当时以人物为主体的,比如像中古四大家,顾、陆、张、吴。就是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对他们的判断会出现不同的歧义,尤其是关于吴道子的争论最大。那么我们把绘画的交界点放在了唐代,为什么?因为唐代时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苏轼,宋代的一个大文豪,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我们讨论中国美术史是绕不开苏轼的。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文人画的概念。谈文人画就要谈到唐代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王维。苏轼谈王维的时候和吴道子进行了并列,他说: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于象外,犹如仙翮谢笼樊。仙翮是神仙的意思,摩诘是王维的号。王维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是得之于象外,所以称之为象外之致。“谢”笼樊的意思就是挣脱了约束。那么有的同学可能感觉有些诧异,苏轼刚才谈到吴道子时还在说“画至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方就成了“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呢?就是说在“天下之能事毕矣”的时候,吴道子毫无疑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吴道子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他所画的地狱变相,使人能“闻者足戒,盗者自首”,就是所有看到地狱里面太可怕,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吴道子还有一个绝技,就是在画佛像的背光的时候,能“神人假手,一挥而就”。但是问题是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这是中国绘画对世界绘画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如果除了这种技艺的话,你和文人相比的话,显然低了一个段位,或者说就不是一个段位的问题。所以“道子虽妙绝”,但在王维的面前,也只不过是一个画工。王维是什么呢?是“得之于象外”,那么我们要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象外?我们请同学们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同学A:象外意味着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张:象是什么意思?)象是具体的形式。
同学B:象外就是形象之外。
((张:那什么叫象外之致?为什么如此的重要?)
同学C:象外之致使一种超越某种我们能感知到的层面之外的,需要行为主体去进行一种精神把握的东西。
同学D:是一种从具象的东西上抽取出来的东西,是意韵或者是气。
同学E:象就是生活,取之象外就是说超于于生活之外。
同学F:象外之致可能就是超越于形式的东西。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象”字,象是什么意思?象是偶像的意思。象是人去复制的一个形象,所以叫偶像。偶是什么?是双数,就是两个象的意思,所以古代的偶像指的是象之外的另外一个象,故而这个象外之致,指的是在偶像之外。它的真实含义就是你在偶像的复制之外,得到某种韵致。刚才有个同学谈到了气,那我们现在回到中国绘画中最本体的一个概念,就是气。那么什么是气?我们还是请同学来谈一谈这个概念。
同学A:就是人的内在的一种东西。((张:我们不要孤立化的去理解气,要进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去讨论)
同学B:气可能就是画家通过画面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他对世界的一种理解,一种内在的精神。
同学C:气可能与虚实有很大的关系,具体到艺术作品中,我们怎么来看气韵的流转呢?是依靠物象与物象之间的某种转变关系来决定的。
同学D:气是一种作品的形象之外的一种生命力。
同学E:气可能与中国文化中的鬼神观念、灵魂观念有关系,是在所有的存在上面定义了一个灵魂性的东西,是一种灵魂的表达,是另一种空间的存在。
同学F:首先气这个概念于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有关系,尤其是早期哲学中的元气论对中国艺术评论的气的概念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来讲,西方人最难于理解中国绘画,就是因为它有很多主导绘画的概念和思想,其中最难以翻译的一个概念就是这个气。在中国文化模式中,万事万物都起源于气,而在西方世界起源的模式中,世界起源于原子,原子的思维决定了它的分析和构成的思维。但是中国人认为世界起源于气,刚才一个同学触及到了这个问题,就是元气。那么气是如何产生了世界的呢?中国人有一套相关的模式,叫作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所以才有天地始分。有了天和地之后就有了什么?就有了阴阳,于是就有了五行,元气生两仪,两仪有了三才,三才就有了五行。所以老子的《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到了三就生万物呢?为什么不是五生万物呢?意思就是说,有了阴阳,天地始分,于是有了天、地、人三才,天地之间有了人,万物就有了命名,被人所命名。所以刚才有个同学在谈艺术起源的时候,提到艺术之前的东西,像那个鸟窝的问题,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谈到禅宗的一句话,叫作“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怎么理解这句话?我们认为的禅宗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但是它的前提什么?是谁知道空山无人?还是人才知道。所以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才“无人”,因为有“人”才知道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才有意义。所以没有人的话,水流花开是没有意义的,禅宗的主观性和唯心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下节课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是佛教和禅宗在中国艺术史的建构里所起的作用,希望大家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