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朝廷在江南不思进取,只图守住自己眼皮底下那点地盘儿,这使得胸怀复国之志的桓温以及其他大臣经常慨叹。
晋元帝死后,继位的晋穆帝是一个不满10岁的小孩子,朝政就由他的母亲皇太后执掌。这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太后,所以并不敢随便对外用兵,更不用说收复失地了。因为害怕桓温在北伐中势力会不断扩大,又几次阻扰醒温北伐,眼见得北方少数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极有南下攻东晋、统一中原的意思,东晋王朝才不得不考虑北伐的问题了。当然无论从任何方面看都只有桓温最有资格做北伐的统帅。于是,354年,桓温带领4万军队正式开始了北伐。
北伐军首先进攻处于河南以西氐(dī)族人所建的前秦。一开始,北伐军锋头正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一气打到了长安附近的霸上。前秦皇帝苻坚决心死守长安,北伐军可就没有那么顺利了。人家是以逸待劳,修城墙,挖堑壕,作了充分的准备。桓温一看就畏难了,觉得还是等等再说,要是本地豪杰们能来个里应外合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相持了好长时间,终于有一天来了个穿得破烂不堪的年轻人。这人自我介绍说叫王猛,他一边把手伸进衣服里摸出虱子来一个个消灭掉,一边跟桓温侃侃而谈。桓温看他一身潦倒,又毫不顾忌地摸虱子,心中一阵嫌恶;但听他的言谈却大有见识,便还是请他留下来作了参谋。
王猛力劝桓温尽早攻城,可桓温却犹豫不决。恰在这里,前秦又抢先把刚成熟的麦子收了去,这使得北伐军更加没有了攻城的信心。桓温一再坐失战机,此时更怕秦军突然出击,再说,东晋朝廷没有个准性儿,万一再出现个变故……桓温不敢想下去了,下令立即撤兵。北伐就这么不了了之。
王猛一看桓温做事这么有头无尾,断定东晋朝廷没有什么作为。所以当桓温让他跟着走时,他很客气地拒绝了。
回到南方不久,桓温又建议朝廷收复洛阳,并亲自带兵北伐。但最终二次北伐就又半途而废了。
369年,桓温率领5万大军第三次北伐。这次进攻的目标是处于河南以东的前燕。
桓温对这次北伐是抱了很大希望的。因为此时的他,在东晋已是权倾朝野,很想借北伐的机会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然后把软弱无能的皇帝“请”到台下,自己称帝。
然而,当前燕的军队节节后撤、北伐军士气正盛时,桓温却又犹豫了:前燕看出桓温是个缺乏眼光和果敢精神的人,便设下埋伏,让小股兵士去引诱。桓温果然上当,跟着那小股佯败的燕兵一气追出老远,结果陷在包围圈里被打了个晕头转向;带着残兵败将退兵时,又遭到燕军的迎头痛击。这第三次北伐最后也以失败而告终。
回到南方不久,桓温气恨交加,很快就死了。
祖逖北伐
祖逖是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行侠仗义,读过很多书,在乡里是远近闻名的人物。祖逖和他的好友刘琨情投意合,每当夜半时分,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直到天明。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历。
祖逖南渡以后,始终没有忘记中原父老,一直把振兴国家的大志铭刻在心。东晋皇帝司马睿当时主要是想保住江南,根本就没有北伐的志向,但又怕失掉面子笼络不住人心,登不上皇位,于是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一千人吃的口粮,三千布匹,但却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招募士兵。
祖逖过长江以后,把军队驻扎在淮阴,建造熔炉打造兵器,同时又招兵买马,然后继续前进。几年间,就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然而,登上了皇帝宝座司马睿却在打着另外的算盘,他怕祖逖成功后会威胁到他自己的统治,就派人想方设法给他制造麻烦。
祖逖预感到北伐事业的前途渺茫,于是忧愤成疾,不久含恨而死。
闻鸡起舞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爱国之士及时奋发,以实现匡复国家之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