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养育
正常婴儿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是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生长一般指量的增长,即由小到大;发育一般指质的变化,即功能的成熟过程。婴儿是指从出生到一周岁的这段时间。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时期,了解以下规律,可为你的孩子发育提供参考,以免造成遗憾:
(1)连续不断。小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因年龄不同而快慢不一。一般年龄越小发育越快。
(2)各系统发育不平衡。小儿出生后各系统发育速度不一,各有先后,如消化、神经系统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先慢后快等。
(3)质和量同步发育。各系统在量的增长的同时质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胃肠道,随着摄入食物的量和质的变化,其功能逐渐趋于完善,由吃少量奶水逐渐过渡到吃普通食物的过程即可说明。
(4)个体差异。同年龄同性别的小儿,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个体差异,其发育也不会完全一样。
小儿体格发育应知应懂
传统观念认为,婴儿囟门——特别是前囟,是婴儿生命的最薄弱之处,最忌触摸和打碰,要给予特别的留意和保护。小儿体格发育除囟门外,主要还有体重、身长、头围、胸围、牙齿等。
小儿从出生到28天的这一段时间称新生儿期,是小儿初临人世的日子。母亲要注意给予新生儿全面呵护,并了解以下几种情况的处理。
(1)“马牙”和“螳螂嘴”。小儿口腔上颚中线两旁及齿龈切缘处有黄白色的小点,它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潴留肿胀所致,医学上称“上皮珠”,民间称“马牙”;小儿两侧颊部有脂肪垫隆起,俗称“螳螂嘴”。“马牙”和“螳螂嘴”都不需要处理,更忌挑、扎、切、割,否则会发生感染引起败血症。
(2)生理性黄疸。小儿出生2—3天可出现皮肤黏膜黄染、4—6天比较明显、7—14天消退,一般情况称“生理性黄疸”,但如果黄疸出现早,消退晚,逐渐加重,退又出现者,要速到医院诊治。
(3)脱水热。小儿出生后3—4天可出现一过性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短时间下降,一般情况自好。脱水热大多发生在夏天,喂糖水即可恢复,但如果体温迟迟不退或继续升高,应速去医院就诊。
(4)乳腺肿大和阴道出血。部分男婴和女婴出生3—5天可出现乳房肿大,并见少量乳汁,家长切忌挤压这个部位,否则会感染。部分女婴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液,数日后自然停止,不需特殊处理,注意清洁卫生即可,但出血量多者要去医院诊治。
婴儿囟门应知应懂
囟门指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囟门位置在头顶的前部中央。传统认为,囟门是婴儿最忌拍摸和最要保护之处。囟门为菱形,出生时为1.5—2.0 cm(对边中点连线),出生后2—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略有增大,以后逐渐缩小,发育到一岁半时,囟门完全闭合的人数能达到95%。囟门闭合过晚,常见于佝偻病、克汀病、脑积水等;闭合过早,常见于头小畸形;前囟饱满和隆起,常见于颅内压增高,如脑炎、脑膜炎、脑积水、脑肿瘤等,凹陷常见于营养不良和脱水疾病。
婴儿向光性应知应懂
婴儿总是偏向光强的一侧,这是婴儿具有向光性的缘故。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放置婴儿时,就要经常变换婴儿的体位,使他的面部避免长时期地一个朝向。如果使婴儿面部一个朝向地长期偏向光强一侧,容易导致婴儿眼睛的斜视和两侧的脸部发育不对称。
婴幼儿睡床应知应懂
婴幼儿脱离母体时间不长,他的脊柱与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还很弱,因此,婴幼儿的睡床以不会凹陷的硬床为好。
婴幼儿若长期卧眠于能够凹陷的软床上,容易导致脊柱变形。
婴儿不宜包“蜡烛包”
婴儿出生后仍然保持胎内姿势:两上肢与躯干呈“W”形,腹部隆起,而两下肢与臀部呈“M”形。这种姿势适合婴儿的活动和正常的生长发育。我国传统的包法是用小被子把婴儿身体强行拉直成“1”字形,然后用带子紧紧地捆起来,因形象像蜡烛而得名曰“蜡烛包”。老年人说,如果不包蜡烛包,婴儿长大后腿会变弯。其实,婴儿的腿弯不弯与包不包“蜡烛包”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蜡烛样包法,不仅限制了婴儿的自由活动和正常呼吸,而且严重影响了婴儿的发育。为使婴儿能舒适地保持自然体位,给婴儿做一个宽大的睡袋和睡袍为好。
怎样进行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要掌握以下原则:提早开奶,按需哺乳,次数不限,尽量吸空。分娩后母子情况良好,一般应在生后30分钟哺喂母乳。实验证明,哺乳时间越早,乳汁分泌越多;哺乳次数越多,乳汁分泌越多。其次,婴儿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吃,不要限制每天的哺乳次数,每天尽量吸空乳房,不要剩余乳汁。实在不能吃完,可用吸奶器吸出,以免时间过长,乳汁淤积引起乳腺炎。
母亲哺乳一般坐位最佳,若需卧位,则右侧卧位哺右侧乳房,左侧卧位哺左侧乳房。哺乳时切忌压迫小儿口鼻,特别是夜间,母亲卧位哺乳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以免睡着压迫小儿口鼻使其发生窒息。小儿每次哺乳时间一般15—20分钟,喂乳后抱起婴儿轻拍背部,让其吐出吸进的空气以防溢乳。哺乳后小儿平静或安然入睡,说明母乳充足,反之则说明母乳不足,那就要想办法补充了。
“金水银水不如妈妈奶水”
母乳是世界上最好的乳汁。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力争实现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0%。母乳和哺母乳有以下优点:
(1)营养丰富,比例适宜。母乳内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为1:3:6,此比例最宜消化吸收。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颗粒小,较易吸收。乳糖以乙型乳糖为主,可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减少腹泻病的发生。母乳中以白蛋白为主,易消化吸收。钙、磷比例为2:1,钙含量高且易吸收,还可预防佝偻病。
(2)增加机体免疫力。乳汁内含大量分泌物IgA,它可提高小儿机体免疫力。此外,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
(3)温度适宜,几乎无菌。方便经济。能增进母子感情。
(4)哺母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利于产后身体复原,还可推迟月经复潮,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
如何进行人工喂养
如果母乳不足而用其他乳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人工喂养只要方法得当,也可以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母乳之外的乳品以鲜牛乳最好,但与母乳相比,牛乳内含酪蛋白多,乳凝块大不宜消化,含糖量低,各种酶、免疫球蛋白、维生素含量不及母乳,而且钙和磷比例不适宜,因此,喂牛奶必须加糖、稀释和煮沸。稀释可用水和米汤。新生儿可用2:1牛奶,即两份全牛乳加1份水,以后逐渐增至3:1或4:1牛奶,两个月后可喂全牛乳;煮沸,可使牛乳的蛋白质变性,易吸收,而且可以灭菌;加糖时一般100 ml牛乳加白糖5—8 g。人工喂养重要的是要保证热量的供给,上述内容可以简记为:每公斤体重小儿每天约给100—110 ml牛奶,8 g糖,另加50 ml水。如不能采用牛乳喂养可用羊乳喂养,用法同上,但要注意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和铁,以预防大细胞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如果不能采用鲜牛羊乳,还可选用全脂奶粉喂养,但要注意配制,可以按容量1:4,即1勺奶粉加4勺水,按重量1:8,即1 g奶粉加8 g水配制。调制过稠不宜消化吸收,过稀满足不了热量的需要,影响小儿的发育。
如何给小儿添加辅食
随着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无论何种方法喂养均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因此,要及时给小儿添加辅食,这样,既可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又为断乳做了准备。
添加辅食的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患病时暂停。其顺序为:1—3个月,应添加含维生素A、D、C丰富的食物,如果汁、菜汤等;4—6个月应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豆腐、动物血等,以预防缺铁性贫血;7—9个月应补充含钙、磷丰富和酥脆的食物,如饼干、肉末、鱼汤等,以促进牙齿的萌出和锻炼牙齿的咀嚼功能;10个月以后,各种食物均可食用。
如何断乳
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母乳的质和量逐渐下降,已远远满足不了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小儿牙齿逐渐萌出,消化能力逐渐增强,营养物质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小儿一般10—12个月即可断乳,最迟不超过18个月。小儿断乳需要注意:
(1)不可突然断乳。小儿在半岁左右,应逐渐增加辅食,逐渐减少哺乳的次数,直至完全断乳。
(2)不要在小儿患病时断乳。
(3)不要在夏季断乳,最好选择春秋季节。
(4)母亲患病时,应即刻断乳,比如患急慢性传染病、重症心、肝、肾疾病和化脓性乳腺炎时。
“欲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这里“安”是指安静、平安、小儿不得病。
喂养小儿要留有余地,不要让小儿吃得太饱。因为小儿消化能力差,摄入过多的食物,易损害小儿的消化功能,引起呕吐和腹泻。喂奶(饭)时,留有三分余地,既可以避免以上弊病,又可以让小儿下一顿吃得更香甜。
同样的道理,给小儿穿衣服时,不要穿得太多太厚,因为小儿新陈代谢快,穿得太多太厚,易因出汗而着凉感冒。穿衣时留三分寒的余地,可以提高小儿御寒能力,增强小儿免疫力。
小儿最爱患的病是吃多受凉,若父母能掌握住让小儿吃奶(饭)不过饱,穿衣不过暖这一原则,小儿可以大大减少患病次数。“欲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是我们祖先总结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与小儿说话逗乐的安全与艺术
说话就是向小儿发“信息”,对小儿的大脑进行刺激,大脑接受的信息越多,大脑发育就越快,小儿的智力就越高。年轻父母要与小儿多说话,多嬉戏,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太大。
(2)不要在小儿吃东西时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如气管异物和吸入性肺炎。
(3)放音乐时,尽量选择舒缓、欢快、优美的乐曲,不要放摇滚乐。
(4)尽量与小儿面对面,让小儿看到你的脸部,而且要面带微笑。
为什么孩子越小越要多喝水
水是每日必需的营养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比食物还要重要。实验证明:不吃东西只喝水人可以活一个月,而只吃东西不喝水人只能活一周;实验还进一步证明:只要有水供应,即使体重减轻40%,人也不会死亡,但如果不喝水,体重减轻20%人就会死亡。人在失水2%时,可出现烦躁、口渴、尿少;达6%时,则全身无力、无尿;达20%时,则会出现狂躁、昏迷,导致死亡。可见,水是“生命之源”。成人体重的60%~70%是水,小儿水分占体重的80%,而且年龄越小新陈代谢越快,所需的水就越多。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水40~50毫升,婴儿则需150毫升之多。所以,要给婴儿勤喂水,特别是夏天,以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为什么让婴儿多爬爬才好
婴幼儿在地上爬行,那是“天经地义”的行为——若超出这一时期,一个孩子在地上爬行,一般都会遭到家长们的呵斥或伙伴们的嘲笑。
在人一生中非常短暂的“天经地义”的爬行时期,聪明的家长一定要让他爬足爬够。这一时期的爬行,对他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肢体的活动受中枢神经的支配。肢体的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大脑的发育又反过来更灵活地指挥肢体的活动。婴幼儿的爬行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也可以为他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眼球能否灵活转动,反映了一个人的眼睛追踪能力的强弱。眼睛追踪能力强的人,不仅可以使他的生存能力强,也可以使他的学习能力强;眼睛追踪能力强的人,经过学习训练,不仅可以使他具有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使他比普通人的扫描能力更具准确性。婴幼儿的爬行活动,能够使他的眼睛得到充分的锻炼。
另外,婴幼儿的爬行活动,对他全身的发育都有好处,除上述内容外,还对骨骼、肌肉、神经的发育和全身肌肉的协调有促进作用。
一个家长如因怕小儿弄脏衣服而不让小儿学爬行,那可真是“因小失大”!
多用手可使孩子心灵手巧
医学研究显示:人的大脑和手的联系最为密切,特别是手指的精细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一双小小的筷子在使用时牵动了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小儿每天吃饭用筷子,既锻炼了手的精细运动,又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而大脑的发育又会反过来促进手的灵巧运动。
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小儿的动手能力:半岁前经常拉拉小儿的手,让其摸摸东西;会抓东西后,经常让小儿抓东西、扔东西、撕纸条;断奶后,可让小儿用筷子吃饭,以锻炼小儿手的灵活程度,促进手指的精细发育。
早期教育应知应懂
(1)时间上把握。孩子出生之后就应是早期教育的开始之时。正像达尔文和幼教专家指出的那样:对孩子的教育一岁时开始便晚了一年,两岁时开始便晚了两年。
(2)规律性把握。郝芳之、王一彪指出:“早期教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在孩子具备某种能力之前的适当时期内,给他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感官刺激,以加速他们的这些先天性的潜能变成现实。如4个月左右的孩子喜欢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可以在3个月时,在孩子的小床上悬挂一些玩具,让孩子用双手能抓到,这样能帮助锻炼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
(3)非灌输原则。早期教育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孩子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是早期教育的大敌和大忌。
(4)非系统原则。无论哪一科、哪一种知识,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都不宜追求它的系统性。非系统的早期教育方法就是“点一点”,就是“点穴”。
(5)直观性原则。早期教育要直观、形象地进行,因为直观地、形象地才是具体的、生动的,才是适宜小儿的。
(6)一切为了“动”起来。早期教育中的各种活动的设计,都应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发展孩子的能力,因此,要让孩子的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和臂、脚和腿都得到运动和发展,要让孩子“动”(动脑、动口、动手……)起来。
(7)一切在玩中进行。爱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进行的早期教育,才是最适宜孩子的也是最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
婴儿施教建议
新生儿出生时脑重量约370克左右,是成人的1/3(成人约1500克),9个月即达660克,3岁时可达1000克;出生时神经数目与成年人一样多,约140亿个;出生时脑细胞呈分离状,发挥作用少,10天左右开始联系,脑细胞逐渐生出许多分支突起,像电线一样,把脑细胞互相连接起来。这种联系70%—80%是3岁前形成的。当神经细胞的联系日益增多,通路逐渐通畅时,大脑就具备了反应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而开始工作了。
脑细胞的前期联系主要靠视、听等感觉,因此,婴儿的教育首先是让婴儿看,看所有能看到的物品。可在小儿床边挂上颜色鲜艳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并不断转移方向;也可把小儿带到户外,看大自然的美景:红花绿叶,蓝天白云。其次,让小儿听优美的音乐、诗词朗诵,包括家里人说话等。再大一点儿的时候,可让小儿学说话、多说话,学做事、多做事,学动手、多动手、学运动、多运动等。总之,年轻的父母要给婴儿提供各种脑细胞联系发展的机会,以提高婴儿的智力。
小儿施教要诀
在进行小儿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掌握以下原则:
(1)一致性 在教育小儿时,家长的观点一定要一致,不能你让小儿这样做,他让小儿那样做,导致其是非不明;其次,家长还要与幼儿园及学校的老师观点一致。
(2)尊重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小儿也一样,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不用命令式,不奚落不冷落孩子,更不能在客人和小朋友面前辱骂和殴打孩子。
(3)不溺爱 对小儿不合理的要求不迁就,即使哭闹也不行,不要培养他的任性、娇气和傲气。二三岁是关键年龄,如果错过这个时机,以后的教育将可能会事倍功半。
(4)注意全面培养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只注意灌输知识,而忽略了情商的培养。开发智力时要注意培养小儿的开朗、热情、合群和独立性。
(5)以身作则 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怎样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儿断乳后,应注意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
(1)进餐环境要整洁、安静、舒适,有适合小儿的桌椅、餐具。
(2)进餐前避免剧烈运动。要停吃零食和排便洗手。
(3)进餐要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和专心进食。进餐要细嚼慢咽。
(4)家长不在进食时惩罚小儿。不强迫小儿进食。
(5)训练自食。断乳后可让小儿先用勺子,两岁左右即可使用筷子。
(6)家长注意在小儿进餐时,适当给小儿讲述一些食物的营养作用,让小儿懂得摄入多样食物,身体才能健康。
千万别擅自给小儿用药
小儿有病后,有些家长自以为很懂行,便在药店买些药给小儿服用,结果不但没治好病,反而使病情加重或延误了病情。小儿有病服药是个很严肃也很大的事情,家长不能随便给小儿用药。这是因为一般家长只知道一些药物的作用,而不清楚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我们知道,有的药物最大剂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稍有疏忽,就可能中毒。还有些药物,小儿对其非常敏感,甚至只用一次或用小剂量就可能引起中毒、致残,如链霉素。所以,小儿有病一定要到大医院去诊治,以免产生终生遗憾。
如何给小儿喂药
小儿有病就要用药。口服药物以方便、痛苦少、吸收率高、副作用小而被医生首选。婴幼儿通常选用糖浆、水剂和冲剂。如果是片剂,应研成粉加水调成水剂。喂药时最好两人协助,一人抱小儿固定其手脚,坐在椅子上,另一人用食指、拇指固定小儿下颌,然后把准备好的药液迅速送入口中。要尽量送到咽部,轻轻倒入,待小儿下咽后再喂少量水。喂药时,切不可捏小儿鼻子,以免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对年长儿应训练和鼓励自服,但一定要亲自看着服下,以免漏服药物。
酒精擦浴要注意什么
酒精擦浴是高热的小儿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小儿体温达39℃以上时使用。酒精擦浴可使血管扩张,增强机体散热,以降低体温,它能预防惊厥的发生,但使用不当,可能适得其反。酒精擦浴要注意以下几点:
(1)酒精要加水稀释到25%—35%,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中毒,温度加热到27℃—37℃为宜,过凉过热对小儿都是刺激。
(2)用毛巾和药棉浸透,轻擦小儿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30分钟后测体温,如体温下降则停止擦浴。
(3)早产儿、体弱儿和危重病儿慎用。因这些小儿机体调节能力差,酒精擦浴可引起血管扩张,使血流分布于外周血管而回心血量减少,这样容易引起虚脱或不测。
电视对婴儿眼睛的危害
看电视是家庭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电视也可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伤害,特别是婴儿。众所周知,电视可以产生辐射线,这种辐射线对眼睛损害最严重。小儿角膜较薄嫩,眼睛前后径很短,眼肌力量弱,晶状体发育不成熟,受到电视辐射线刺激后,会前后径拉长,眼肌过度疲劳,改变晶状体的凸度,使睫状肌弹性减弱,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近视、弱视和散光,还会因眼肌的协调能力下降而引起斜视等。由上可见,电视辐射线对婴幼儿的眼睛损害尤大。
婴儿不宜使用电热毯
电热毯在寒冷的冬季是人们防寒保暖的用具,但婴儿不宜使用:婴儿新陈代谢快,需水量比成人多,如果电热毯温度调节不好,引起婴儿过度丢失水分,会引起口咽腔黏膜干燥、声音嘶哑、烦躁不安,还会因上呼吸道抗病能力下降而导致感冒。另外,婴儿尿床,还会引起电线短路,出现触电事故。
婴幼儿平安原则
小儿3岁前是最容易出事的,因此,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要格外注意,以便顺利渡过此期。
(1)衣 小儿背带裤不要太紧,裤裆不可太短,以免勒伤小儿的会阴部。男孩的前裆不要装拉链,以免造成小儿的外生殖器夹伤。衣服不可过紧过小,以免影响发育和活动。
(2)食 小儿不宜喂大块食物,不宜在吃饭时逗小孩、讲笑话、讲故事、看电视,以免发生气管异物。不宜把小玻璃球、筷子、毛衣针、扣子等给小孩玩,以免误食和扎伤。家庭备用药品要放到小儿够不到的地方,以免误服。
(3)居 居室不装弹簧门窗。电器开关放高处。火炉、暖气要加罩。睡床要有护栏。
(4)行 坐自行车出去时,不吃带棒食品。坐火车、汽车时身体和手不要伸到窗户外。车停稳后再上下车。
(5)玩 不抛玩小儿。不让小儿玩有尖角的玩具。不做有危险的游戏。小儿玩耍时,要有家长陪同。
(6)抱 忌小孩抱小儿。
(7)出 外出时家长带领不松手,以免丢失。
婴幼儿凶险疾病
婴幼儿期小儿生长发育快,机体免疫力差,患病后表现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有些病稍不注意可危及生命,家长需引起重视。
冬春季节常见的有急性喉炎、肺炎和高热惊厥。急性喉炎是指喉部急性炎症。患急性喉炎的病儿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口唇青紫、出大汗和咳嗽如狗叫。急性喉炎可使病儿发生窒息甚至死亡。上感引起的肺炎尤以毛细支气管炎较重,常见于半岁左右的小儿,表现为高热、咳嗽、喘憋和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心衰而危及生命。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可出现高热、惊厥、囟门隆起、颈项强直等,要急送医院治疗。
夏秋季节,如出现高热、惊厥、呕吐、腹泻,肠道感染的可能性较大,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电介质紊乱、酸中毒等,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
此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佝偻病和小儿麻痹症也是家长应给以高度重视并不能耽误治疗的婴幼儿凶险疾病。
有些影响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的婴幼儿凶险疾病如麻疹等,因为有疫苗的广泛应用,已得到控制。家长要重视此类疫苗的注射。
幼儿养育
幼儿生理发育应知应懂
大脑:出生时大脑重约370克,一岁时可达900克,7岁时大脑的重量接近成人。
小儿脑的重量在出生后第一年内增长最快。0—6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
牙齿:7—8岁时,乳牙开始脱落。代替乳牙的恒牙为32颗。
视力:1岁时幼儿视力为0.2—0.4;3岁时幼儿中的60%—70%视力可达1.0;6岁时幼儿视力大致达到成人水平。
听力:1岁小儿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小儿能听懂简单的语言,3—4岁的孩子听觉发育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
幼儿饮食应知应懂
(1)不宜常吃汤泡饭。汤泡饭不利消化,常吃易患胃病。
(2)不宜常吃油炸物。油炸食品中的营养素遭到破坏,也易引起消化不良。
(3)不宜多吃糖。吃糖过多易引起消化不良,也易产生龋齿。
(4)不宜吃得太咸。氯化钠会加重幼儿的肾脏负担。
(5)不宜吃得过饱。血液大量循环于胃部会影响大脑发育。
(6)不宜常吃零食。零食不断使胃肠得不到充分休息,也会因零食中的营养素不足而造成幼儿营养不良。
(7)不宜多吃冷饮。多吃冷饮易患胃肠病和气管炎。
(8)不宜喝茶。喝茶会影响对铁的吸收。
如何让孩子吃出聪明来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期,能够做到让孩子得到比较合理的营养,便可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个基础上,能注意给孩子多补充些有助于智力发育的食物,则可实现孩子智力的更充分发育,让孩子吃出聪明来。
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智力发育的最重要的营养素是锌、铁、锗和维生素A。
含锌、铁、锗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下:①含锌较多的食物有肉类、动物肝脏、海鲜(尤其是牡蛎)、蛋、脱脂奶粉、南瓜子等;②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血、动物肝脏、鸡胗、牛肾、猪肾、羊肾、大豆、芝麻、黑木耳等;③含锗较多的食物有薏米、芦荟、大蒜、水田芥;④含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鳗鱼、奶油、芒果、杏仁等。
儿童营养过剩的隐患
饮食必须讲究科学,成人是如此,儿童更是如此。儿童饮食不科学,不仅会影响智力,还会患上各种疾病。
“不能让孩子亏了嘴”,是中国人对孩子爱的一种表示方式。经济条件只要允许,有的家长便每天采买回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让孩子自由地吃,随便地喝。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还会强迫孩子每顿饭必须吃下多少个鸡蛋、多少肉。
我们已经知道,让孩子傻吃傻喝、顿顿饱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我们还应该知道,饮食如果导致儿童长期营养过剩的话,儿童还会因此患上肥胖症,会发生性早熟,还可能早早患上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心脑血管疾病。
小儿不宜食用的禽肉和水产品
饲料中加入添加剂如激素、生长素等物质,可使动物长得快、产蛋多、产奶多,但这些动物肉、蛋类、奶类不宜给小儿食用。因为小儿各系统器官均未发育成熟,功能尚不完善,对这些物质的解毒排泄转化能力差,食入后在小儿体内残存增加,就会引起性早熟。性早熟会使儿童身高减低、性格变异,还会使他们心理发生变化。一旦发生性早熟和导致疾病,那是让人非常苦恼而又棘手的事情。
保护好孩子的那一双明目
孩子的那一双明目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与家长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家长应像爱护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和保护孩子的眼睛。爱护和保护孩子的眼睛的具体措施有:
不要让孩子过早地看电视、玩电脑,特别是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去看电视、玩电脑。
当孩子从事看书、学习一类活动时,要关心环境的光线状况、孩子的姿势和时间的掌握。要不厌其烦地注意这些方面的讲解和提醒,让孩子养成不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看书学习、不趴着或躺着看书学习和每学习半个小时以内便起身调整视力的良好习惯。
在家中,孩子应有自己专用的毛巾、脸盆。参加游泳等活动后要给孩子上眼药。注意预防感染性眼病,也是家长应经常注意的一个眼睛保健内容。
不要让孩子受到运动伤害
处于生长发育期中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活动)时最要讲科学,否则,他们是极易受到运动伤害的。
在运动项目方面,六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参加竞争性的运动;六岁以上到八岁以下的孩子应限于参加不与他人身体接触的运动,八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参加竞争性的足球运动;十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参加手球、篮球和其他碰撞运动。
另外,成人要关心和检查运动时所提供的保护器材是否合适。不合适的保护器材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会使孩子增加受伤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运动的适度和运动方法的得当。
在孩子参加运动的过程中,成人应适时地给孩子补充水分和盐分。参加游泳运动时,则要注意多给孩子吃糖以补充热量。
扁桃体摘除应知应懂
扁桃体是人体全身淋巴系统的一部分,能有效地防御外来细菌的侵袭,发挥屏障作用,它还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全面活动,预防细菌感染并增强身体抵抗力,因此,对于无病变的扁桃体应加以保护。但是,当扁桃体失去了防御作用成了细菌向机体攻击的“基地”时,不仅自身发生急性炎症,还能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如继发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炎和无显著原因的低热,也能引起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中耳炎、副鼻窦炎等并发症,所以,有病灶的扁桃体应及早治疗。
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在5岁以前最为活跃,肥大的扁桃体含原始淋巴滤泡比埋藏型还多,抗感染力尤强,所以,小儿的扁桃体炎最好是选用药物治疗,不要因每年只有少数几次的发作便贸然摘除。如确应摘除,也应延迟到6岁以后。
以往两侧扁桃体一般同时摘除,近年来,研究证明,若两侧扁桃体反复发炎,手术时可一并摘除;如果一侧扁桃体反复发炎,另一侧无反复发炎病史,则应只摘除一侧病灶扁桃体,保留另一侧健康扁桃体。
6岁以上小儿,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摘除扁桃体:
(1)慢性扁桃体炎经常反复急性发作,如一年内有多次,甚至每月均有急性发作者。
(2)已有肾炎、风湿病、关节炎等并发症,即使发作次数不多,为了清除病灶,也有必要手术。
(3)扁桃体极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发音功能者。
(4)扁桃体周围脓肿,即使只发生过一次,也应手术摘除。
在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手术,待急性期过后2—3周方可施行手术;扁桃体源性肾炎、风湿病活动期及患出血性疾病期间也应暂缓手术。
儿童安全应知应懂
美国法律规定:“11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出外活动,必须由家长带领。”我国虽然没有这种法律性规定,但做父母的头脑一定要清醒,对自己的十一二岁以下的孩子的安全问题应该时时在心、处处在意,因为他们最易出事。
对孩子的安全关注措施主要是陪伴和看护。成年人不在幼儿周围监护,孩子丢失、孩子受伤等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因各种不同原因而让半大孩子看护小孩子是一个很不成熟的考虑,也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安排。
对孩子的安全关注内容主要有:
(1)食物安全 低幼儿童应禁食元宵、花生和各种豆子、果核,也应禁嚼泡泡糖、口香糖之类,还应禁食糖葫芦、羊肉串之类的带有竹签的食物。
(2)玩耍安全 严禁孩子拿硬小物和尖硬物,严禁孩子玩火和烟花爆竹,严禁爬高等。
(3)运动安全 严禁孩子参加年龄不适宜的运动项目和私自结伴游泳
(4)交通安全 要求孩子行路要走人行道,不与机动车抢道等。
(5)校园安全 远离坏学生,远离校园“恶势力”等。
幼儿凶险疾病
心肌炎是儿童中常发生的凶险疾病,其中病毒性心肌炎最多见。病症表现为感冒样症状,继之会出现多汗、心悸、胸闷甚至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可造成突然死亡。
细菌性痢疾好发于夏秋季节,病症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脓血大便等。可迅速造成休克或死亡。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易发于冬春季节。病症表现为高热伴寒战、面色苍白、呕吐、头痛等。可造成死亡。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病症表现为高热、呕吐、头疼、瞌睡、昏睡等。严重者可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
此外,猩红热、腮腺炎、百日咳等也应是家长高度重视的疾病,因为这些疾病若治疗不及时,会产生后果严重的并发症。
中国家庭教育问题谈
由于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家教传统的影响和中国父母普遍的文化水平低、施教水平低、教育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中国的家庭教育成为世界上家长最重视、最不遗余力和最不可理解、问题最多的家庭教育,使得中国父母成为世界上最无私、最甘于奉献和“最自私、最霸道”的父母。
中国父母执教下的中国孩子状况如何呢?中国孩子最沉重——要为父母争光、争气,要实现父母的梦想。中国孩子最轻松——只要学习好了,什么都可以不干;只要学习好了,什么都可以被宽容、被原谅、被迁就。中国孩子最委屈——人格不独立、不平等、不被尊重。中国孩子最优越——“小皇帝”、“小公主”,家庭中心,样样优先。
中国家庭教育常见的错误教育模式有哪些呢?柯云路总结归纳为九条:第一,唠叨式;第二,数落式;第三,训斥式;第四,打骂式;第五,(成绩)达标式;第六,疲劳式(额外给孩子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第七,陪读式;第八,催促式;第九,愁眉苦脸式(操心式)。
中国家庭教育主要的教育内容不足有哪些呢?主要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成绩轻创造能力,重智力开发轻情商启蒙,对孩子优秀潜能的发现和挖掘不够,对责任心和良好习惯培养不够,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不重视磨难教育,不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等等。
中国家庭教育主要的教育操作不善有哪些呢?主要是0—3岁孩子的智力开发和调教管教问题,幼儿(儿童)“教育最佳期”的教育问题,孩子入托、入学和入学后特殊学习阶段的适时帮扶问题。
中国家庭教育二十五条要诀
(一)施教原则要诀
(1)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材”不同,“教”便要不同。个性化的教育适宜于每个孩子,特别是“问题孩子”。“因材施教”因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概括而成为一个永恒的教育原则。
(2)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并重。只注意抓“全面发展”,会使孩子优秀潜质得不到适时发掘;只注意抓“特长培养”,会使孩子留下发展不全面的缺憾。两者结合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完全的、完美的。
(3)智商开发与情商启蒙并重。智商与情商孰重孰轻?专家们更强调情商的重要性。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控制情绪、把握心理是面对压力、参与竞争、处理人际关系等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是生存和生活的幸福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4)学习成绩与创造能力并重。孩子不应该只会学习和考试,创造能力才是人的最核心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就要重视孩子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5)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正确的、良好的学校教育应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教育,正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应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教育。父母应常常反问自己:“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们都为孩子做了些什么?
(二)施教要求要诀
(6)重视环境因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也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的学习、成长的重要时期,要“孟母三迁”式地选择居住之处、精心挑选学校和班级,尤其要努力创造理想的家庭环境。
(7)爱是出发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基础。但爱是有原则的,“溺爱”就是对这种教育原则的一种违背。
(8)平等民主。从法律角度和教育效果角度上说,父母应当把平等还给孩子,把民主带进家庭。“平等”、“民主”是法律对父母的家庭教育要求,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9)尊重子女。孩子再小,从人格上来说,他都是独立的,都是与父母平等的,都是应当受到尊重的。给孩子以尊重应当是全方位的,包括选择权、情感、隐私等。
(10)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也“胜于言教”。孩子都是在模仿中成长的,特别是对第一位老师——父母的学习和模仿中成长的。孩子的“图谱时代”并不是只局限于3岁之前,至少在成年之前他们都是在模仿着父母的行为图谱来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的。
(11)意见统一。“教育是整体的”。父母对儿女施教时,要先协商后行动,要“谋定而后动”。教育孩子时,父母意见若不统一,孩子便无所适从了,教育效果便无从谈起了。
(12)讲究方法和技巧。教育是一门艺术。讲究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的教育,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才会成为艺术。
(13)给他个梦想。梦想是一种伟大的内在的推动力量。任何成功者都是坚忍的、执著的“追梦人”。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有个美丽的梦。
(14)非智力因素。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同步协调的复杂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能够起到抑制或者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少数“天才”、“神童”之外的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竞争与成才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15)培养兴趣。兴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引发点。作为引发点,它反映着孩子的某种心理需要,它是孩子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因之,专家们描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6)培养良好习惯。培根说“习惯可以主宰人生”,现代很多人说“习惯决定成败”。既然习惯与学业、事业甚至整个人生有如此密切的联系,那么,在家教中注意培养能够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7)培养责任心。责任心(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责任的感知和感受。责任心的培养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责任心的内涵应由懂得担负责任和敢于承担责任构成。前者教他“铁肩担道义”,后者教他不推诿、不逃避。培养责任心是中国家教中最亟须填补的一种内容。
(18)培养吃苦精神。也许是中国老百姓“吃苦”的历史太久长、太刻骨铭心的缘故,一旦经济上有所好转,便再也不愿自己的孩子吃一点儿苦了。教育规律告诉我们:经济条件再优越,也不能丢弃对孩子的“磨难教育”,也不能丢弃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19)适时夸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孩子给予经常的、适时的表扬和夸奖,貌似平常之举,实为非凡之行。“夸”,合乎教育规律,更合乎孩子的人性需求。人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20)“管”“放”合度。中国家教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管得太过”。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管”、“放”合度要求父母应依照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的“管”和“放”。父母之爱不能成为牢笼。
(三)施教操作要诀
(21)抓好0—3岁的智力开发和调教管教。心理学家平特纳认为,从出生到3岁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基础主要是在3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过程中的80%。可以说,抓好0—3岁的智力开发,就是抓住了人一生中智力开发的黄金期;抓好0—3岁的调教管教,就是抓住了人一生中调教、管教的关键期。
(22)抓住“教育最佳期”。“教育最佳期”的概念提出,是劳伦茨对教育科学的一大贡献。研究“教育最佳期”并抓好孩子在“教育最佳期”里的科学教育和潜力发掘,是孩子父母的一大使命。
(23)适龄入学。让孩子提前入学,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让孩子适龄入学,才能保证孩子身心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育。让孩子适龄入学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聪明举动。
(24)适时帮扶。孩子入托、入学和入学后的特殊学习阶段都需要父母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帮扶。适时而有力的帮扶,既让孩子过了关口,也让孩子上了台阶。孩子父母应懂得并抓住这些“关键”。
(25)与老师联手。孩子入学后,一半在校,一半在家。作为父母,了解并掌握住孩子的另一半,就要经常与老师联系、沟通。我们都懂,但我们常常做不到。
斯特娜夫人的忠告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和才能三位一体的人。只重视体育,孩子将成为可悲的兽人;只重视智育,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病夫、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
加德纳教授的劝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性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一面天赋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
智力
人类对自身的智力认识经历了从一元智力观到多元智力观的变化。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出人类第一张智力测验量表。这个智力测验的结果IQ,就是智力测验所得出的分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智力商数。IQ是由被测者在测验上的得分除以实际年龄而产生的。智力测验量表后来被认为“只能反映被测试者的一般认知能力或学业成绩,所以仅用单纯的智商来评价青少年的智力水平是不全面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1985年提出“多元智力”观点。他认为人类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智能(认知自然的能力)。
国内有专家也曾指出,人的智力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能力群,主要为:感知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力、想象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总结能力、知识自我调节能力和接受能力。
“多元智力观”持者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由众多能力之和构成的,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不同,但他们都在组合性地发挥作用。可以说,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不仅指智力总和的比较,更重要的是指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在现代心理学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以外的环境、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质等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活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情感、意志、性格等。
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共同协调的复杂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能够起到抑制或者促进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情感、意志、性格,哪一种因素不会对学习发生或强或弱的正反作用呢?爱因斯坦就曾经指出:“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的时候,尤其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因为它是少数“天才”、“神童”之外的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竞争与成才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智商
智商就是通过智力测验得出的分数。为了能对人的智力水平有一个定量的评定,心理学家发明了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做法是心理学工作者经过抽样调查,拟订若干测验题,然后根据公式:智商(IQ)智龄/足龄×100,计算出智商(IQ)。例如一个实足年龄为6岁的儿童,如果他能正确解答6岁的全部的题目,那他的智龄就是6岁,智商为100×6/6100.如果他能答对7岁的全部题目,他的智商就是100×7/6117.
一般说来,智商越高,表明智力水平也越高。
但是,智商测定的只是智力中的一部分能力,而一些特殊的能力如创造能力、绘画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在一般的智商测验中无法反映出来,需要利用专门的单项测验来测定。
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商数,美国心理学家对情绪的内容概括为:①情绪知觉、评估和表达力;②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力;③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④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个人的所有成功因素中,智商只占到20%,情商则占到80%,即20%的IQ(智商)+80%的EQ(情商)100%的成功。不管怎样表达,情商在成功人生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中外大量事例证明,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事业、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人生的沉浮起落。
情商和非智力因素不能视作同义词,后者比前者的概念外延要宽广得多。
幼儿的教育最佳期
劳伦茨经过长期探讨,提出了“教育最佳期”的概念。所谓“教育最佳期”是儿童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对某种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对相应的某一行为特别容易获得并形成印记。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机会”。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证明,幼儿在教育最佳期内对教育内容的学习速度不仅比其他时期要快,而且容易日后发展到高水平。
综合教育专家们的多种见解,幼儿“教育最佳期”的具体内容为:2—3岁是口头语言教育的最佳期;3岁以前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期;3岁是开始音乐学习的最佳期;4岁以前是对图像的视觉辨认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最佳期;10岁以前是外语口语学习的最佳期。
“因材施教”简说
“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它要求根据各个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进行教育活动。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先天得到的遗传基因不同,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这便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定”的人——“材”不同,“教”便要不同。
张家用这一套办法育儿成“龙”,李家用那一套办法育女成“凤”,他们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使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但他们都因为“因材施教”才得以获得教育的成功。“条条大道通罗马”——方法不是一种,育儿没有模式。
作为家长来说,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或两三个自己的亲生子女,因此,最易“因材施教”地进行个性化教育。
这种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认清“材”,因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教子贵在讲究方法与技巧
面对自己的亲生子女,面对牙牙学语的幼童,做父母的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不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要不要动动心机和用点儿智慧?教育专家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父亲中有“严父”,母亲中也有“严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无可指责,但“严父”“严母”们一定要做到严中含爱、严得有理、严得有分寸,还要做到有严有宽。“严”中若含有这些内容,便是“严”中包含了方法和技巧。
家长教育孩子时要学会大量运用心理暗示方法。比如孩子做作业,你想让他养成进门先做作业的好习惯,你抓住机会三番五次地夸他:“宝宝这一点做得最棒,进门不吃不喝又不玩,先坐下来做作业!”你想让他作业工整、认真,你便夸他的作业又工整又干净,诸如此类,孩子在你巧妙的心理暗示下,便会努力达到你所肯定的内容。
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超的方法和技巧是对孩子的经常性的夸奖和鼓励。
经常与孩子平等对话和沟通思想,在沟通中把握住孩子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也是重要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寓教于乐”是儿童教育的最佳方法
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牛不喝水强按头”,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习;如果你按照自己的设计行事,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下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长期下来,结果很可能是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排斥和抗拒。
必须研究并掌握让孩子越学越有劲、越学越上瘾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寓教于乐”。
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孩子学习,要注意挑孩子高兴时或让孩子兴奋起来之后再安排学习活动,要注意先培养其兴趣然后再去引导他做这种活动,要注意置他于那种快乐环境中从事学习活动,要注意把他引入一种竞争气氛中开展学习活动,更要注意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成游戏形式去学习。“寓教于乐”不只是指导儿童学习的最佳方法,它也是儿童教育的最佳方法。
使孩子聪明的十五个要诀
第一,让孩子吃有助于智力发育的食物。
第二,饭不吃撑。
第三,睡眠适度。
第四,多让学习好的大孩子带自己的小孩子玩。
第五,带领孩子参与多项运动、进行多种尝试、培养多种兴趣。
第六,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鼓励孩子每天提出2~3个问题。
第七,经常指定观察内容,并指导观察。
第八,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并鼓励孩子再讲给别人听。
第九,有计划地挑选名句、名段、名诗、名文朗诵给孩子听,并让孩子背诵。
第十,经常让孩子猜谜语和参加猜谜活动。
第十一,创造或寻找热烈交谈的环境,并鼓励孩子参与其中。
第十二,提供属于孩子的小书房、小车间,并经常往书架上放置推介书,经常把家中修理事务交给孩子去做,并经常鼓励孩子拆卸和组装他的玩具,经常参与车间制造活动。
第十三,经常带孩子参观科技馆、海洋馆和动物园、植物园。
第十四,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
第十五,经常夸奖和鼓励自己的孩子。
给孩子一个梦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确有这样一种推动力。如果能把具有这样伟大力量的推进器早早地放置在孩子身上,他必受益无穷。
我们知道,理想的种子很难在儿童、少年这样的人生阶段里自然萌生。让孩子在求学路上自然萌生即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种费时很长又很艰难的人生过程。家长帮助孩子做个人生之梦,是把具有伟大力量的推进器早早安放孩子心里的聪明之举。
帮孩子树立理想,要靠明亮的眼睛和聪明的引导。
靠父母明亮的眼睛,看准孩子最优秀的潜质,培养他在这方面的特长,是帮助孩子早早树立理想的最常见办法,因为选定的特长培养里面就包含有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在其中了。
依据孩子的素质,向他有选择地讲述和推介一个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伟大人物,使孩子形成对这个伟大人物的仰慕。这是一种具体引导的方法。
抓住孩子对某一学科、某一职业的特殊喜爱和兴趣,加以引导和强化,也是一种具体引导的方法。
人人都要有个梦想,但并非人人都非要有雄心壮志,更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去实现雄心壮志。“梦”的大小应从孩子的素质出发。
及早发现孩子的优秀素质
能否及早发现孩子的优秀素质并成功培养是衡量一个家长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根据“教育最佳期”理论,若不能及早发现孩子的优秀素质,便可能错过使孩子潜能得以发掘的最佳期,而错过这种最佳期的培养,即便日后这种优秀素质得以发现并培养,孩子也不能够达到他应该达到的人才水平。
因此,及早发现孩子的优秀素质才能做到有意识地进行及早培养,及早培养才可能使孩子成为人才。
发现孩子的优秀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从遗传可能中发现。家族的特长、父母的特长通常会作为优秀基因遗传给后代。从对家族人员的优秀素质分析中,可以大致推定孩子的优秀素质所在。
第二,从自发行为中发现。孩子的优秀素质,常常作为他的兴趣表现出来。他若对某种事情表现出一种天生的浓厚兴趣,并能在模仿中显现出灵气,这便一定是其优秀所在。
第三,从比较中发现。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加游戏、学习班等,在这些群体性的活动中发现孩子的出色之处。
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否优秀和是否适宜在这方面发展,不能凭家长的一厢情愿,要找老师(专家)来测评,要多听老师(专家)的指导性意见。
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
有人把“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相结合”规定为家庭教育的一条原则。
讲到“全面发展”,就会想到学校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内容。家庭教育的全面发展当然也无法脱离这种教育概括,它确实也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但由于两种教育的多种差异,家庭教育的全面发展内容与学校教育全面发展也就明显表现出各个内容上的侧重点的不同。简言之,两种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应该是互为补充的、互相推动的。
“培养特长”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最突出、最具有意义的内容。家长最容易找到孩子的优秀潜能,孩子的潜能也依赖于家长的发现与发掘。孩子的特长潜能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因之,“培养特长”不应只局限于体音美。孩子的潜能是否能成为特长,需要家长的敏锐眼光,更需要家长的长期努力。
家长只抓“全面发展”而忽略了“培养特长”,或只抓“培养特长”而忽略了“全面发展”,都是家庭教育的缺憾。两者结合的家庭教育,才是完全的、完美的。
把孩子当朋友
每当看到欧美电影、电视剧中父母与子女之间表现出那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总让人受到一种冲击,得到一种感动。我们中国的父母们为什么非要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威风严肃,把自己装扮得最像父母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他们,也把孩子看做朋友或当做朋友呢?
朋友之间是互相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互相帮助的关系。我们若有了把孩子看做朋友或当做朋友这一转变,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我们的脸——把我们的沉下来的长脸变为自然的笑脸;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我们的说话方式——就不会对孩子指责、训斥甚至辱骂,而变得说话斟酌、注意分寸;我们就能正确地对待孩子地缺点和错误——就不会动手打人,就会想到他是个孩子,这些是应该被原谅的,就会善意地提醒他或进行友好地沟通。这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使我们营造出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的提出人周弘先生的这句话,让中国许多父母顿然觉醒。许许多多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赏识”下,由“坏孩子”转变成好孩子。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有“尊重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个体清楚了解并且肯定自己的能力、地位和价值,也包括别人对他的肯定和重视。从这个理论看,赏识教育是抓住了人性和建立在人性之上的。孩子最在意、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师。父母、老师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赏识教育的注重点正是平等、尊重、理解、宽容之上的“激励”,是“优点”、“长处”、“闪光点”之上的赞赏。孩子经常得到这些“激励”、“赞赏”,便会积极地努力地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便会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健康成长。
父母、老师的夸奖、赏识能够满足孩子渴望尊重、渴望欣赏的人性需求,也能够鼓动孩子自尊、自信和自强之心。让我们毫不吝啬地夸奖、赏识自己的孩子吧!
教育不是万能的。赏识教育中也允许惩戒的存在。适当的惩戒是教育的一种必要,也是教育中的一种永存永在。
要重视孩子的人格塑造
人格的涵义比性格的涵义要广泛得多,人格除了包含性格之外,还包括气质、能力、兴趣、理想、信念、责任心、荣誉感、道德品质等。
孩子的人格受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可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质量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才会使孩子形成独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反之,便可能使孩子形成轻重不等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者会带有与众不同的病态的行为特征,会与周围人形成紧张、尴尬的人际关系。他们与家人与社会常常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他们很难建立起幸福的家庭,他们很难在社会中成长和发展。
要培养孩子的强者气质
人中强者,是群星环绕之月,是绿叶衬托之花,是人中龙凤,是世间英雄。没有哪位家长不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强者的。
强者凭借着什么成为了强者?不是家庭,不是出身,不是遗产,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才能是唯一的凭借。才能有遗传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奋斗。没有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奋斗,人是不能成长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强者的。
有强者内涵,才会有强者气质。要培养孩子的强者气质,就要注意培育他的强者内涵。博大的胸怀、优良的性格、坚强的意志、过人的胆量、优秀的心理等与聪明、知识、经验、技能组成的合力,铸成了强者的巨大身躯,特别是优秀的心理内涵,它是强者之为强者的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
现实生活中,孩子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总爱问个为什么。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有的家长被问得心烦意乱,甚至对有些问题感到不耐烦,殊不知父母的这种态度践踏了孩子们的好奇和热情,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提问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父母要热情对待孩子的提问,切忌厌烦。能得到父母的热情回应,孩子将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肯定,并给予了他们继续思考的能力。
(2)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轻易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应在问题与结论之间,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孩子在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下,把问题解决掉,使其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3)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你不能解答,切不可不懂装懂、信口开河,而应先肯定和鼓励孩子,及时抓住孩子的提问,加以引导,通过讨论、实验、查阅资料等和孩子一起去解答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目的。
(4)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家长不一定都要正面回答,因为儿童还不能接受许多科学道理,况且告诉他们,他们也转瞬即忘,因此,可在不违反科学道理的前提下,用有趣的回答让他们感到愉快,这样孩子对家长也会产生更深的感情。
(5)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虽然缺乏对世界的认识,但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在的逻辑性,如果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会无助于培养孩子思考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总之,善待孩子的提问,将有助于孩子养成勇于探索、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
如何抓住语言发育关键期
专家认为,2岁到3岁是口头语言的发育关键期,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语言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听觉刺激,因此,在孩子语言发育关键时期,父母应该经常和他说话、讲故事、或多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促进他学习语言的兴趣。
4—5岁是书面语言能力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在此时指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对孩子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进行阅读。选购时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基础,注意孩子的各种能力发展要求。
其次,要为幼儿阅读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再次,采用正确的指导阅读的方法是早期阅读的关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提高他阅读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开展“讲书”活动,讲书时,给孩子留个悬念,让孩子在书中寻找答案。
如何引导孩子做游戏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奇、好动,游戏是最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活动。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得到很多的快乐和很大的满足,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知识和多种训练。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做游戏呢?
首先,要用热情的语言,使孩子对游戏产生兴趣;
其次,要用简练的语言,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方法,使孩子能够明白并遵守;
再次,通过示范,使孩子进一步理解游戏方法;
最后,家长要像孩子一样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奖励要适度
做了父母的人,总不免要用奖励的手段来推动孩子把学习搞得更好,但奖励手段在被一些家长运用时,常常变形、变味,不仅效果不好,有的甚至会把孩子引入歧途。
在谈奖励手段的使用时,我们应该先回想一下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奖励办法。中小学校的老师们对学生是以口头表扬为主的,表扬之外的奖励手段,我们最常见到贴张小红星、小红旗、小红花之类,还可以见到铅笔和作业本之类的物质奖励。最具震撼力的物质奖励恐怕就是奖一本书、奖本辞典之类了。
学校和老师的做法是对的,这样的奖励办法不仅适合孩子,而且会有良好效果。
孩子因年龄所限,他们的希望和要求都是些“小希望”、“小要求”。家长在运用奖励手段时,应立足于自己孩子心里的“小希望”、“小要求”,不必要搞金钱奖励。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要讲究智慧与艺术
讲究点儿智慧与艺术,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纠正错误。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纠正错误时,主要应该做到:①要三言两语说清楚孩子为啥错。不能猛然呵斥几声而不说清事理,这样简单呵斥之后,孩子一头雾水、一肚惊气,下次还会犯错。②发现缺点和错误,要及时纠正。③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选择方式。④要抓准心理。
以抓准心理来说。不喜欢吃蔬菜,可以说是孩子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男孩是如此,女孩也是如此。孩子饮食中的这个缺点,确实让家长大伤脑筋,也确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帮助孩子改正这个缺点时,若能抓住男孩盼望“长高”、“力量大”之类心理,抓住女孩盼望“长高”“漂亮”之类心理,来单独地神秘地告诉他(她)们,“吃菜能让你有力量”、“吃菜能让你长漂亮”这种道理,一定会有良好效果。
幼儿施教中的“管”与“放”
我国家庭中的孩子因为“独生”的缘故,每个孩子的周围都有很多双关注、疼爱的眼睛,因此,孩子的成长中很少有放开不管的案例。
“管得太过”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为了孩子不摔跟头、不受破皮之伤、不受委屈,一群人们不停地告诉他不许做这,不许做那;一会儿这个过来提出警告,一会儿那个过来进行指责。结果会怎样呢?那孩子可能没摔过跟头、没小伤小口、没受过委屈,但他的思维、他的性格、他的胆量、他的生活范围、他的生活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这也许会影响他一生。
在没有大伤害、没有大危险、没有大意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放开手让孩子去玩耍、去做事、去求知,忍着心痛让孩子去摔个跟头、去受点小伤、去受点委屈。为了孩子的成长,聪明的家长应该能做到这样。
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恐怖故事
迷信、恐怖故事给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是持久的。
第一,会使孩子成为“胆小鬼”。迷信、恐怖故事一定会把年幼无知的孩子变成“胆小鬼”,尽管以后的学习中,科学会让他逐渐懂得那些故事是迷信、是编造,但迷信、恐怖故事已经对他的“胆儿”造成了可怕的杀伤,他的“胆儿”已经无法再大起来了。“胆小鬼”缺陷会成为他的发展和他的能力的一种障碍。
第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听讲迷信、恐怖故事时,有的孩子会用被子蒙头,有的孩子会蜷缩一团,有的孩子会瑟瑟发抖。听过迷信、恐怖故事的孩子,夜间睡觉时会做噩梦,会睡觉中突然尖叫并出汗。由此可见,迷信、恐怖故事那种强烈的有害的刺激,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的健康发育。
第三,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对于思维来说,迷信本身就是一种局限、一种僵化,它使人思维的翅膀不能自由地煽动。迷信造成的局限、僵化对成长时期的孩子伤害更大。
如何教会孩子识数
识数是幼儿较难的一种活动,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有限,而数学概念抽象,不易被幼儿理解,所以,就更需要家长多动脑筋。教孩子识数时的一个原则是要用灵活形式、多种手段与日常生活结合,让孩子多接触数学。
具体做法如下:
(1)自然数数练习。利用家人团聚的机会,让孩子点数一共有多少人?男人有几位,女人有几位,大人有几位,小孩有几位?等等。
(2)实物数数练习。家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桌子有几条腿,椅子有几条腿?
(3)结合日常生活练习。如看书时翻到了第几页,妈妈买了几只苹果、几只梨等,进行实物点数练习。在每次练习时出示相关的数字卡,就更利于幼儿对数产生兴趣,也会接受得更快。
(4)利用逛超市的机会进行练习。家长可利用此机会,让幼儿认识物品,看标签上的数字及价码。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机械重复,又减少了枯燥无味,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识数练习。
(5)适时、适当表扬和鼓励幼儿,可以增强自信,培养兴趣。
怎样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指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对学习和工作最具意义。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也主要是指有意注意的培养。
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贝贝,注意看,线上的彩色珠子一共有多少个?”彩珠在幼儿面前一晃而过,让幼儿准确说出有几个。经过诸如此类长时间循序渐进地训练,幼儿注意力会大大加强。这是一种“注意看”的游戏,这种游戏可以从上例推出许多。
2.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幼儿对某种事物感兴趣,他们整个大脑就会处于非常良好的机能状态,对这件事情就极易发生和保持注意。例如幼儿对科学小实验感兴趣,他就能专心致志地实验到底。这时,家长可以在实验中适当地帮助幼儿,教会幼儿观察、思考、创造,并将其兴趣引导到其他科学领域。
怎样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一)从兴趣着手
兴趣与记忆的关系极其密切,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使幼儿乐趣无穷,流连忘返,兴趣也使幼儿进入记忆的最佳时机。
(二)细微观察
兴趣能引导孩子去观察,而观察反过来又能增进兴趣。经过认真观察的事物方能做到“心中有数”。怎样的观察才可提高幼儿记忆力?
(1)加强对事物的了解。
(2)尽可能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3)形象记忆。
(4)直接接触、观察事物的直观记忆。
(5)找到事物的独一无二的特征,进行特征记忆。
(三)集中注意力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这是对注意力不集中害处的很好说明。只有注意力集中,幼儿的记忆才能有效。
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1.通过持续不断的引导来培养观察兴趣。
从2岁时起,幼儿就开始具备了真正的观察生理基础。幼儿父母从这时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培养观察能力是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方法之一,也是孩子必需的人生基本能力之一。
孩子生来就对各种小动物最有兴趣,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最适宜从选取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入手。在范围上,可以依照小动物、小朋友到静物的次序来逐渐扩展观察范围;在形式上,可以引导孩子一个人的观察,也可以组织一群小朋友的比赛式观察。经过这样的经常性的引导和指导,孩子就会具有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增强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方法的不断指导来提高观察能力。
引导孩子进行多次观察活动之后,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地传授给孩子一些观察方法。对幼儿而言,应掌握的最重要的观察方法是“从整体到部分”和“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怎样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1.游戏中培养想象力。
游戏活动是幼儿接触最多的活动,也是能够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活动。游戏时,要给幼儿提供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对于幼儿的任何想象,都要给予热情鼓励。
2.在讲述故事中培养想象力。
童话故事是幼儿最感兴趣、也是最适合用来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故事内容。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可以在讲述故事时,设计多种想象力练习。
3.在旅游活动中培养想象力。
知识和经验是一个人想象力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拥有的想象天空就越广阔。因此,旅游活动是一种有益于想象力培养的活动。
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通过“说”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语言的发展是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家长要注意用词语、句子、故事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种活动主要有:
(1)故事的复述和接龙。
(2)根据生活中的事物例如天空、照片、树木等展开联想。
(3)颠倒词语、句子、故事,培养幼儿的反向思维能力。
(4)脑筋急转弯。
(5)仿编、续编、创编诗歌或故事。
(二)通过“做”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绘画 绘画手段有手指画、手纹画、手掌画、魔术画、墨迹画等。
(2)手工制作 内容有剪贴、折纸、裁缝、自制玩具、泥工、富有创意的厨房制作等。
(三)通过“玩”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大自然中去玩
1)玩沙、玩水、玩泥巴。发明玩的方法也是一种创造。
2)收集材料做标本或进行有创意的制作。
(2)室内玩
1)角色游戏 借助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扮演一定的角色。
2)表演游戏 来源于故事,可适当地改变情节,融入自己的经验。
3)结构游戏 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制作造型的游戏。
(3)音乐活动
1)音乐创编。
2)舞蹈创编。
入托前要给孩子点什么
在孩子入托前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入托前是在温暖的家庭里长大的,家和家庭人员是孩子最安全的场所和最熟悉的人。幼儿园是幼儿的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能干什么,他们害怕极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离开家人独自呆在那里。只有消除了孩子的这点恐惧感,才能让他们顺利入园。这就需要成人给孩子创造这方面的条件。
首先,家长在孩子稍大一点、能听懂话的时候应常说,宝宝大了,再大一点就可以上幼儿园了。幼儿园可是一个好地方,有许多玩具、许多朋友,有你最爱玩的滑滑梯、大皮球、大木马等,还有像妈妈一样的老师、阿姨。他们会讲很多好听的故事,他们做的饭也很香。总之,让幼儿感到幼儿园是个好地方,渴望自己长大,渴望上幼儿园。
其次,家长可带幼儿去幼儿园接亲戚小孩或邻居小孩,在幼儿园开放日带幼儿在幼儿园玩一玩,在教室里呆一呆,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温馨和环境的美。
再次,告诉孩子,长大了就必须到幼儿园去学本领。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自己长大必须要去的地方。
不要让孩子提前上学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有的家长因工作忙碌,便找熟人、托关系,让孩子提前上学。这是一个可能误了孩子一生的举动。
我们知道,年龄越低幼时,人的差异就越大:新生儿与一周岁的孩子无法相比,一岁孩子与两岁的孩子无法比较。这种差异,表现在生理发育的各个方面,当然更表现在大脑发育方面。这种因年龄因素造成的人体生理发育差别一直到青年时期仍然存在,我国民间就有“十八的精不过二十的”这种总结。
我们国家规定的儿童入学年龄是七周岁。你让自己的五岁多、六岁多的孩子去和七岁多的孩子“同场竞技”,你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吃大亏了吗——在智力、思维、身高、体重、体力等方面。
有教育工作者指出,孩子早入学的弊端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二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可以说,你的孩子若不提前上学,本该更加优秀,本该潜力更大,本该前程更好。
一言以蔽之,聪明孩子不能提前上学,普通孩子更不能提前上学。
孩子学习上的九次关键性帮扶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就读年级特点和教材内容编排等原因,孩子从懵懵懂懂的顽童到“功成名就”的学习者,需要家长给予九次关键性帮扶。
小学一年级:孩子初入学,需要关心他的听讲情况、作业情况,也需要课堂纪律、坐姿、读书方法、上学放学行走安全等全方位的不厌其烦的指导。要把孩子扶上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纪律习惯等。
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作文,教材也开始出现难度。家长要帮扶孩子写作文,也要关心各科学习状况。
小学六年级:督促并指导孩子如何有计划地、充分地进行全面复习。
初中一年级:初中老师和小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要指导孩子快速适应其方法,并快速适应自觉性、主动性更强的中学生活。
初中二年级:新开物理、化学、几何课程,各科教材难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要关心新开课程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其他各科的学习状况。
初中三年级:进一步帮助孩子有计划地、充分地进行全面复习。
高中一年级:课程难度和知识量均有增加。要快速适应教材变化,也要快速适应高中教师的授课方法,适应更加讲究自觉性、自主性的高中学习生活。
高中三年级:参与高考前复习、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等。
大学一年级:全新的大学学习方式、大学学习生活介绍和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指导等。
孩子上学不开窍怎么办
“不开窍”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它通常用来指说学习比较差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状态。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在学习活动中“不开窍”呢?原因多种多样。这里只讨论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孩子在学习上的“不开窍”问题。
哈尔滨市某小学1985年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学法调查时发现,会学习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9%,基本不会学的占35%,根本不会学的占56%。这就是说,在该小学的高年级学生中,基本上不会学习和根本就不会学习的学生竟占到91%。
上例调查带有普遍意义。我们据此来谈论孩子上学不开窍的原因和帮助办法。
上学不开窍的第一种原因是“不知学”。这类孩子糊糊涂涂,不知道上学为何物,他们从第一节课起就在学习上差下来了。对这类孩子要进行学习上的开导和指导。未“开窍”前即学习上未上路之前不要让他升级。
上学不开窍的第二种原因是“不会学”。这类孩子因为不会听讲、不会复习、不知道背记等种种不会学习的原因,而在学习上逐渐差下来。对这类孩子要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扶。成绩比较差者不要让他升级。
上学不开窍的第三种原因是“不学”(厌学)。“厌学”的表现是应付,是不学,甚至是敌视。造成“厌学”情况有多种原因。解决这类“不开窍”孩子的问题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出厌学的原因,并采取多种方法恢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习上的指导与帮扶。成绩未到一定水平时不要让他升级。
上学不开窍的第四种原因是“非智力因素”问题。“非智力因素”上的大的问题和缺陷,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逐渐落伍。对这类孩子要进行“因素”查找,并帮助和监督他改正。成绩比较差者不要让他升级。
父母的不良嗜好与子女的成长
有人说:“父母如果有不良嗜好,他们的子女将是直接受害者。”这应成为传世箴言。
父母是对孩子最具影响力的角色,也时时刻刻都在成为孩子们的模仿对象。父母在生活中养成的种种不良嗜好,也会因其巨大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们的儿女们更多的好奇心、亲切感和尝试欲,也会像家族遗传病一样极其自然地传递给他们的儿女们。
父母中有人喜欢饮酒、经常扶醉而归的话,他们所生育的孩子毫无疑问地比不饮酒的父母生育的孩子多了几分残疾的风险,他们所养大的孩子也毫无疑问地比不饮酒父母所养大的孩子能更轻松地端起酒杯。
父母中有人喜欢抽烟,他们所养大的孩子不仅多年里一直在被动抽烟,而且毫无疑问地比不抽烟的父母所养大的孩子能更容易地叼起烟卷。
同样,玩麻将、睡懒觉、吃零食等不良嗜好,都会像酗酒、抽烟一样顺理成章地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娇养无义郎
“娇养无义郎”是中国古人对家庭教育现象的一种的最精辟、最准确概括。这种概括里面包含有无数的血泪故事。
为什么“娇养”反而会养出“无义郎”?
“娇养”使家庭关系扭曲。“娇养”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任孩子颐指气使,他们看孩子的脸色说话、做事,整日里围着孩子讨好、献媚,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皇帝”。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之中把自己和子女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主奴关系”。从不驾驭到无法驾驭,“皇帝”主子的坏脾气越来越大。
“娇养”使私心恶性膨胀。“娇养”使孩子从家庭“中心”发展到家中“唯我”。这是一个私心不断恶性膨胀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变成唯我的、自私的、排他的、凶恶的世界。
“娇养”使人性逐渐丧失。封建时代,太子也是受到严格的管教和约束的。看来皇族更懂得,没有受到过管教和约束的孩子,会无父无母、无长无幼、无情无义、无法无天。孩子在“娇养”的过程中,人性会受到兽性的粗暴的、野蛮的摧残,直至人性完全丧失。
“娇惯”是娇养,“溺爱”也是娇养。它们的养育结果只能是“不孝顺的孩子”、“没出息的儿女”、“不肖子孙”。
“娇养”必然造成家教的失败,必然酿成家教的悲剧。失败和悲剧是双方的,父母如此,孩子也是如此——这个“无义郎”的婚姻、家庭、事业都必然是悲剧性的。
家长应是孩子紧盯不放的守护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缺陷的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公民。父母抚养孩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既然生育了孩子,就要勇于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使命,做孩子人生旅途中的忠诚的守护者。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生活上自理自立的20年的时间里,家长对子女的校内外生活,对他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和活动内容等,心里都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要清楚他的所知所能、所思所想、所喜所恶、所长所短,并能不断地给予引导,使他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孩子在成长中,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常常会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能够做到紧盯不放的家长,才会迅速捕捉到这些情况,才能及时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认识事物、辨别是非。
紧盯不放的守护,才能使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及时雨”、“雪中炭”。
紧盯不放的守护,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也是孩子安全成长的必要。
在此应当说明的是,“紧盯不放”应是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和人身安全的一种关注,而不是那种对孩子的过多干涉和过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