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回中秋赏月,林黛玉对景伤怀,认为贾府三四代人齐聚一起,观明月,叙家常,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贾母尚嫌人少,不似往年热闹。自己孤身一人寄居在外祖母家中,虽有外祖母和舅母等人的关怀,但终究缺少父母的亲情,不觉扶栏垂泪。黛玉的心情,史湘云感同身受,相同的命运把她们联到了一起。但史湘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忧愁、悲伤对她来说是过眼烟云,不会把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放在心上。她考虑到林黛玉多病体弱,多劝慰更容易引起她的感伤。所以,史湘云建议作诗联句,以转移林黛玉的注意力,达到止住林黛玉伤怀的目的。史、林二人来到凹晶溪馆,面对青山、碧水、皓月、笛声进行赏月联句大比拼。
当史湘云与林黛玉联诗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妙玉从栏外山石后转出,赞道“好诗”。读者不禁要问: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妙玉如何知晓,她从何处而来?栊翠庵离凹晶溪馆距离多远,妙玉为何深更半夜来到此处?每次读《红楼梦》至此,都会有些疑惑。妙玉的出现不仅读者有疑惑,就连湘黛也感到惊讶。为了让结构严谨,不产生异议,曹雪芹先生做了认真地处理和铺垫。妙玉借助湘黛二人的问话,巧妙地回答了湘黛二人的疑问,更是向读者解释自己为什么深更半夜来至此处的原因:“我听见你们赏月,又吹得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听你们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妙玉解释的层次清晰,严丝合缝。第一层是铺垫:八月十五中秋节,贾府摆酒赏月是惯例,今年也是如此,赏月的信息早已传到了妙玉的耳朵里。但是,贾府人赏月与妙玉无关,这不是妙玉走出禅关来到凹晶溪馆参与联诗的理由。第二层是核心:美妙的笛声将妙玉吸引出来。贾府人赏月的热闹场面和高兴的神情,妙玉是看不见的,但优雅的笛声是可以听得见的。正是这悦耳的笛声让妙玉走出栊翠庵,浸泡在皎洁的明月、清爽的气息之中,她舒心极了,惬意极了!她忘记了栊翠庵,忘记了自我,踏着柔柔的月光,呼吸着甜绵的空气,不由自主地漫步在园中的小路上。第三层是结论。由于笛声、月光、忘我,“顺脚”就来到这里,听见你们二人联诗,不觉就发出了“好诗”的赞叹。妙玉的解释至情至真,爽心彻腹。
妙玉是“文墨极通”之人,既然听到了湘、黛联诗之诗句,必定对其有所评论,她认为刚才的诗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这与人的气数有关,所以她就此止住。妙玉认为,如果后续的诗句仍旧这样低沉哀婉,一则显示不出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好处,二则有堆砌牵强之嫌。妙玉是一个怪癖之人,平日很少与人交往,今夜异常随和,她不仅与湘、黛谈诗,还邀请湘、黛进栊翠庵吃茶小坐,这是难得的盛情。妙玉将湘、黛二人领进栊翠庵目的,一是把湘、黛尚未完的诗句续完,二是扭转颓败凄凉之格局。她取来笔砚纸墨,命其二人将刚才的诗句从头念起,亲自录写出来。黛玉见妙玉今日如此高兴,便试着与她谈起诗来。为论述方便,笔者对其谈话加以编号。
(1)黛玉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改,即请改正改正。”
(2)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若再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
(3)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
(4)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5)二人皆道极是。
妙玉提笔续诗,写道: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第七十六回)
妙玉将已有的二十二韵续成三十五韵,并命名为《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递给湘、黛二人,并说:“休要见笑。以我必须如此,方能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妙玉虽然增添了十三韵,写了一些生活中的实情实景,诗的格调有所改变,但并未能扭转全诗颓败凄凉的情绪。特别是妙玉依然把自己视为湘云、黛玉之同伴,强调不可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可见,妙玉少女之心未改,凡心未改!
黛玉和妙玉的对话,就表层来看,逻辑关系明晰,没有丝毫问题,(1)黛玉以谦逊的姿态与言辞,就已有诗句求教于妙玉。(2)妙玉也以客气的言语表达续作之意,并阐明湘、黛不能续作的因由。(3)黛玉欣喜妙玉续作。(4)妙玉表明续作收结的宗旨,阐述女孩儿作诗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5)湘、黛二人极为赞同妙玉的观点。就深层来看,这段对话存在诸多疑点:就湘、黛二人性格而言,湘云活泼好说,黛玉谨言慎行,整个对话没有湘云一句言语,既不符合实际,又不符合常理。按常理来说,应该湘云的言语多,黛玉的言语少。就其心理分析,黛玉与妙玉交往过,因为误把雪水当成雨水,被妙玉称为“大俗人”,此事必在黛玉心中留下阴影。这次黛玉和妙玉谈诗,心里必有所顾忌,她不会以更多的言语与妙玉交谈,以免再次被妙玉“训示”。湘云本身好说,又是第一次与妙玉交往,不熟知妙玉的脾气、秉性,心中无所顾忌,她话语应该比黛玉多。然而,在黛玉和妙玉的对话中,湘云一言未发,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