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真经
如果父母有时间,不妨多带儿子参加一些慈善捐助活动或其他公益活动,让男孩在苦难面前真切感受现实的可贵,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让他变得更加善良,更加心胸开阔,更加珍惜美好的一切。
人们常说:“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而家庭是男孩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仅是生命,还有怎样去爱身边的人,怎样去爱这个世界。
但是在男孩展翅高飞前,父母除了教会他如何更好地生存外,更要教会他如何带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
一天,儿子和妈妈坐在客厅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解放军在地震现场救援的动人场面。画面中一位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正在失声痛哭,看电视的妈妈也被感染,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儿子不解地看着流泪的妈妈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啊?”妈妈轻擦着眼泪,动情地对儿子说:“妈妈是因为刚才电视里的妈妈失去孩子而感到伤心。”儿子又问:“那个妈妈为什么会失去孩子呀?”妈妈说:“因为地震让那个妈妈失去了家,失去了孩子。如果妈妈失去你,也会那样伤心的。”“妈妈,我不会让你伤心的。我们帮助那个妈妈找到家,找到孩子好不好?”此时,妈妈完全被儿子的一颗善心所感动。于是,她关上电视,带着儿子去给地震灾区的人们捐款了。
这位妈妈正是在用感动来教会儿子珍惜感情。心理健康专家曾表示:悲情可以促使孩子成长发展,如果人为抑制这种情绪,就会令其丧失成长的机会。其实,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悲情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让他学会与人沟通,学会理解和帮助别人。教会男孩什么是爱,如何体会爱,以及怎样学会去爱。
那么,父母如何对男孩进行“感动教育”呢?
方法一:适当地带男孩参加慈善捐助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在贵族学校上学的小男孩回到家对正在做饭的妈妈说:“妈妈,我们学校让大家向灾区捐款。”妈妈听后从钱包里拿出5元钱给了儿子。但是小男孩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因为大家捐的不是50元,就是100元。自己只捐5元钱,他觉得很丢脸,所以从那之后他一直闷闷不乐。
妈妈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对他说:“儿子,或许你的同学家境都非常好,但我们帮助别人必须要量力而行,而且帮助别人,不一定是要在学校捐款,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从那之后,妈妈就经常带着儿子参加一些慈善捐助会,有时是在路边为没钱治病的小妹妹捐上5元钱,有时是为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小男孩每次跟着妈妈去捐款的时候,都会被捐款的人群所感染,他看到有的小朋友比他年龄还小,捐的钱也不多,但是他们都非常自信和快乐。
一段时间后,小男孩不再闷闷不乐,因为他知道捐款不是为了在同学面前显摆自己的富有,而是为了能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所以说,父母可以经常带自己的孩子去参加一些慈善捐助会,当然捐款的数额要在你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其实让孩子捐一块钱还是一百块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当一个人深陷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会去帮助他,而且不要任何回报,这才是最重要的。
方法二:时常推荐一些有关感恩的影片或电视节目
有一位母亲就是这样做的:
一直以来,我对儿子都爱护有加。但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我感到十分心酸。有一天,我生病发烧躺在床上休息,儿子放学回来后,不但不关心我一下,反而对我抱怨说:“你病了,谁给我做饭啊?真是的,你要是提前告诉我,我就可以去奶奶家吃饭了!”听到这里我伤心地哭了。
当然,我不能把造成这种现状的所有原因都归结在儿子身上,有很大原因都在我们做父母的身上。于是,为了让儿子学会“爱”人,周末我硬拉着他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名字叫《妈妈再爱我一次》。刚开始,儿子有些烦躁,但是慢慢地电影吸引了他,到最后他哭了,虽然他倔强地没让我看到他的眼泪,但是我知道儿子被感动了。而且从那之后,儿子对我的态度好了很多,偶尔也会关心我。从那以后每个月我都会带着儿子去看一场关于“爱”的电影。现在,儿子不但学会了关心我们,也学会了怎样更友好地对待别人。
当今社会,存在“感恩心理缺失”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多,但却从不知道去回馈别人。父母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糟糕心理,平时可以有意地让孩子观看一些关于感恩主题的电视节目和影片,以便让他们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