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81600000025

第25章 从全球霸主走向帝国没落——帝国衰落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20世纪初,英国开始走向衰落,德国、美国向其霸权地位发出挑战。英国处于保住世界霸权的目标与实力相对衰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境中。为了维持其霸主地位,英国逐步调整安全战略:一是对外政策重心从向殖民地扩张转移到维持欧洲均势上来,逐渐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转而与欧洲大陆国家结盟;二是与德国、美国等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力图维持自己的海军霸主地位;三是调整殖民政策,由殖民扩张转向到巩固维护为主,并最终以英联邦取代英帝国。为了维持没落的殖民帝国,英国一度实施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但在绥靖政策最终失败后,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参加和组织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与美国、苏联、中国等国一道打败德意日法西斯。英国虽未保持住世界霸权和殖民帝国,但仍以大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一、从孤立到结盟,努力重建欧陆均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垄断地位丧失,海外扩张力不从心,孤立主义政策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英国不得不调整国家安全战略,逐步将其对外政策和战略重心从殖民地扩张转移到竭力维持欧洲均势上来,放弃了孤立主义政策,转而与欧洲大陆国家结盟,积极参与、干涉欧洲事务,并最终通过世界大战建立起暂时的均势体系。

(一)“世界工厂”的丧失和帝国的衰落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开始丧失,美国和德国等国家迎头赶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逐步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从1880年到1913年,英国在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比重从22.9%减少到13.6%,占世界贸易份额也从23.2%下降到14.1%。1850~1870年,英国工业半均增长率为3.12%,1870~1900年下降到1.6%。1870~1913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4.7%,德国为4.1%,而英国只有2.1%。1899~1913年,英国的工业出口增长率只有48%,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10O%、121%和151%。191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为35%,德国为16%,而英国仅占12%。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炼钢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1899年,美国在棉花消费方面超过了英国,1913年,英国棉纺织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比1830年下降了近2/3;1914年前,美国的年采煤量已超过英国,德国也逼近英国。在电气设备、有机化工、内燃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产品方面,英国更是落在美国和德国之后。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伦敦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1870年,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毫不动摇的金本位国家,但是到19世纪末,很多国家都确定了金本位制。1908年,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不到4000万英镑,同期的奥匈银行却有5000万英镑,俄帝国银行则有近1亿英镑。

英国的衰落自然有德国、美国崛起的相对因素,但更与英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密切相关。

首先,国家对科技的支持不够,没有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从而丧失了工业科技优势。英国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并因此而起家。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技发明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进程。英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许多重大发明都是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功劳,如德国人发明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等。同时,由于工业界人士保守思想,英国即使发明了先进技术,也未积极加以利用。如,英国人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英国政府未能积极支持和鼓励有关工业的科学研究。英国一直到1916年才成立科学和工业研究部。对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政府也未能采取积极扶持政策,而是任其自生自灭。

其次,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最初建立的工业部门,采用的工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在当时都是先进的,但这些优势逐渐变成一种墨守成规的传统。随着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英国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比如,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结构是以纺织、煤炭、钢铁、造船等部门为主的传统工业部门,当时以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为主的新兴产业部门正在崛起,美国和德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开始领先;而英国靠传统工业部门仍能获利,因而迟迟未能彻底进行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英国企业界长期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这种因循守旧也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最突出的就是迟迟未能就自由主义政策作出决断。自由主义政策在英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强国时,有利于英国向其他国家倾销自己的产品。但是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已经失去绝对领先地位,这一政策就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英国对其他国家产品敞开大门,免征关税,但其他国家均对英国产品征收关税,连大英帝国内的自治领也是如此。这样,那些后工业化国家可以利用本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抵制英国商品的进口,保护本国的民族企业,抢占英国的海外市场。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各种制约因素,英国仍没有放弃自由贸易原则。1932年,英国议会才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正式放弃了实行了几个世纪的自由贸易原则。另外,英国大量资本投向国外尤其是殖民地,一定程度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造成英国经济对外依附性,并形成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抑制了发展工业的激情和动力。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英国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是一种战略弱点。

再次,不重视国民教育和科技教育。教育落后是英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绅士文化的影响下,英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绅士为主。绅士文化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纯粹理论,轻视实践技艺。英国公学和大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伦理、道德、心智训练等。绅士们看不起从事实际工作和体力劳动的手工艺者,因此作为技艺性的技术教育始终进不了公学和大学,那些为从事工商业所需的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始终被排除在外。英国国民教育学校长期无人重视,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前,政府始终没有承担起职责,结果国民教育制度迟迟没有建立,科技教育进展迟缓。到19世纪中期,德国、法国的国民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善,教授和研究现代自然科学的高等学校蓬勃发展,而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等古老大学却仍以保守传统为宗旨。等到英国政府和大多数英国人醒悟过来时,发现德国、美国的科技教育和工业、经济都已走在前面,即便如此,绅士文化和教育的传统仍阻碍着英国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英国是近代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最早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国家,然而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现代大学、现代学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现代教育的因素,却没有一项是英国首先创立的。因此,英国工业、经济和整体国力的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归根结底,英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保守倾向阻碍了英国工业的不断更新,从而使英国在面对世界性竞争对手时处于被动局面。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动力和支柱,否则任何民族的发展都难以持久。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总会逐渐消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趋势。要保持原有的奋斗精神,在制度层面上的变革非常必要。国家创新体系是强国的特征,也是一切国家现代化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英国正是因为各种制度上的创新而率先走向工业化的道路,随后依靠工业、科技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开辟世界市场,使英国这样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国家竟然在世界称霸一个多世纪。但是,随着其他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英国却失去了往昔创新的活力和领导能力,被动地支撑和应付,最终不得不接受成为二流国家的现实,重新确定自己的安全战略。

(二)英日同盟——由孤立走向结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交替之际,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国际关系的“均势结构”出现了三个巨变:一是世界范围的“均势结构”发生了巨变,长期由欧洲大国力量组成的旧均势结构转变成由世界大国力量共同构成的新均势结构,即均势结构由欧洲演变到全球。这是因为美国和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强国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二是传统的欧洲地区均势结构发生了巨变。这是由于德国的崛起并迅速超过英、法,使欧洲旧有均势结构归于解体。三是远东地区的均势结构发生了巨变。这是由于沙皇俄国加强对东方特别是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结果。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后把侵略目标指向远东,它对远东和中国的侵略,尤其是1900年出兵中国东北,企图独霸中国,破坏了远东的均势结构,使其和日本、英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严重的是,英国在欧洲的处境十分孤立。英国国力相对下降,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使其成为各个列强的众矢之的。英国克劳爵士在所作的《英国与法国、德国的关系》报告中称:“一个在海上称雄的国家会引起普遍的戒虑和恐惧,总有招致世界上普遍联合的力量所颠覆的危险。”

当时的确存在着欧洲大陆国家联合起来结成反英大陆同盟的可能性。1900年2月,在德国的煽动下,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耶夫来到巴黎,利用英国因进行英布战争而造成的紧张局势和孤立困境,企图组织欧洲大陆反英同盟。他毫不掩饰地说:“现在是欧洲各国合作以遏止贪得无厌的英国的时候了。”后来由于德国向法国提出了要它放弃对阿尔萨斯一洛林的领土要求,法国拒绝接受,才使成立反英大陆同盟的图谋没有得逞。虽然英国最终赢得了英布战争,但这次战争使英国几乎与欧洲诸强对立起来。1900年,趁英国陷于战事无暇他顾之机,法俄两国绕开英国,偷偷瓜分了在土耳其的势力范围。德国更是在萨摩亚群岛问题上占了便宜,英国被迫取消对萨摩亚的英美德三国共管,由美、德两国分割该群岛,并将两个最大的岛屿让与德国。德国还迫使英国放弃了它长期不愿让德国参与的巴格达铁路修筑权,并承认德国在小亚细亚有充分的行动自由。美国则借此良机,于1901年11月同英国签订了《海一庞瑟夫特协定》,获得了单独修筑巴拿马运河的权利。

英布战争使英国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大国中没有朋友,危急关头谁都可能趁火打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禁不住惊呼:政治情况现在已经改变,不允许英国维持传统的孤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开始谋求与德国结盟。其实早在1898年3月,张伯伦就曾向德国驻英大使建议建立英德防守同盟,未被德国采纳。次年11月,张伯伦利用德皇威廉二世访问英国之机,向德皇提出密切英德关系及两国分割摩洛哥、英国参加建筑巴格达铁路等问题,德国没有明确表态。1901年布尔战争期间,张伯伦再次同德国谈判,力图订立英德或英德日防守同盟,由于当时德国正策划成立反英大陆同盟,谈判陷入僵局。英国只好放弃同德国结盟的打算。

为什么当时英国亲近德国而不向法俄靠近呢?这是因为当时法俄结盟后,其势力压倒了德意奥同盟,且法俄两国在殖民地、远东和海上霸权上一直是英国的对手,所以英国统治者内部认为:“只要英国依照忠于均势的总原则,那么削弱德国地位使之沦为弱国便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因为这可能易于导致法一俄优势,而这对大帝国如果不是史可怕的话,至少也是同样可怕。英国不希望看到德国现有的利益、领土或其他东西遭削弱。因此只要德国的行为不僭越维护现存利益的合法界限,总是可望得到英国的伺情、友谊,乃至于道义上的支持……”出于这一考虑,为了牵制法俄同盟,维护欧洲大陆均势,限制俄国在远东扩张和维护远东利益,英国于1902年与日本签订了同盟条约。《英日同盟》的缔结,标志着英国开始放弃孤立主义政策,走向结盟外交。然而,此时的英国仍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

(三)加入协约国——彻底摆脱“光辉孤立”

《英日同盟》缔结之后,欧洲的总体均势进一步向德国倾斜。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分析到:“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军事上的辉煌胜利和1905年俄国的普遍骚乱,影响欧洲的均势和国家间的关系。随着俄国被降为二等大国,欧洲军事平衡决定性地偏向柏林。”德国势力的迅速膨胀,使其不满足于在多极均势中原来的地位。20世纪初,德国首相比洛宣称:“让别国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求取得阳光下的一席之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抛弃了俾斯麦首相所实行的大陆均势政策,它所实行的“世界政策”将目标直指英国。1898年9月,德国利用英国陷入布尔战争的困境,向英国提出瓜分萨摩西群岛的要求,态度强硬,使英国不得不让步,这是整个世界近代史上所未曾有过的。1903年,德国与英国又在波斯湾和巴格达铁路的建立等问题上形成了对抗。德国准备修建通过柏林、君士坦丁堡到巴格达的“三B铁路”,使其势力直抵近东和波斯湾,威胁英国殖民地埃及和沟通地中海、红海的战略通道苏伊士运河,以及“英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显然,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威胁。

为了改变欧洲均势向德奥集团一方严重倾斜的情况,恢复欧洲的均势和平衡,英国不得不调整其既定的大陆政策,开始向力量较弱的法俄集团靠拢。而此时法国为了对付世仇——愈来愈强大的德国,也迫切希望与英国合作,于是两国在1904年4月签订了《英法协定》,继之又建立了两国的军事合作。英俄长久以来在远东、近东和中亚形成尖锐而深刻的矛盾,但自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后,俄国势力大大削弱,已构不成对英国的较大威胁,于是英国于1907年8月与俄国签订了《英俄协定》。自此,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了,英国通过加入法俄协约建立了欧洲的两极均势。这样,英国彻底放弃长期坚守的“光辉孤立”政策,深深地卷入欧洲政治漩涡中,把自己捆上了“协约国”的战车。

两极均势是一种危险的均势。它意味着均势双方用全部力量构成了全面的平衡,呈现出全面对峙的状态和局面。由于双方均无安全感,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各方疯狂扩军备战,力图全面压制对方。双方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只能以战争来解决问题。1905~1913年,双方空前的对抗造成了三次战争危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波斯尼亚危机)和三次局部战争(意土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县尔干战争)。1914年6月底的萨拉热窝事件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同法、俄一道,与对手德国恶战四年,终于打败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

1919年1月,在英国的主导下,战胜国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召开巴黎和会,通过了《凡尔赛和约》,协调了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建立起凡尔赛体系。之后,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把凡尔赛体系的安排扩大到远东太平洋地区。这样就形成了著名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再一次建立起一个多极均势体系。老牌殖民国家、海军强国英国作为重要的一极,其力量虽不如从前,但余威尚在,在欧洲事务上有重要发言权,称霸地中海;欧洲大陆陆军强国法国为一极,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但陆军在欧洲称雄,“老虎总理”克里孟梭在巴黎和会上为法国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威望和不少实际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受惠最大、实力迅猛上升的美国为一极,它取代英国成为经济最强国,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受惠国、在远东迅速崛起的日本为一极,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多极均势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一个重要支点;德国虽是战败国,但为了遏制法国,维持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英、美均采取了扶植德国的政策,德国因此而被允许成为多极结构中的一员;社会主义苏联也成为重要的一极,尽管西方大国都企图扼杀它,但由于其领土广大,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的“和平共处”思想和政策,加之当时国际形势的客观需要,使其仍能以东方大国身份成为多极均势中的一员。当然,它没有被纳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这一均势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希特勒德国的崛起,凡尔赛体系受到公然挑战;在东方,日本也向华盛顿体系提出了挑战。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随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英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一方面对德国和日本实行绥靖政策,力图维护现状和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虑与别国结盟以对抗轴心国。面对希特勒日益逼近的战争危险,英国在政策上由扶德抑法,变为扶法抑德,并与法国结成同盟。1939年3月,英法互换照会,表示当一方遭到侵略时,互相提供军事援助,并保证比利时、荷兰的安全。这表明,英法再次结成同盟。而早在1935年,法国与苏联就签订了加强联合的条约。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倾向于英法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美、苏、中等国家很快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展开军备竞赛,竭力维持海军优势和霸主地位在放弃孤立主义走向结盟的同时,英国大力重整军备,与德国、美国等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重整军备的重点是发展海军力量,竭力维持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和海军优势。因为,海上霸权是支撑英帝国的主要的、也是最后的一根支柱。然而,受日益衰弱的国力影响,英国最终不得不接受美国海军主力舰与其平起平坐,其海军优势由此丧失,霸主地位由美国取代。

(一)在“双强原则”指导下与德国展开疯狂的海军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大力发展军备。据统计,1872~1912年各国军费上升的趋势是:德国为335%,俄国为214%,意大利为185%,英国为180%,奥匈为135%,法国为133%。军备最激烈的领域在海军方面,军费主要投向这个方面。当时,英国海军建设实行“双强原则”,即英国海军要超过世界上其他两支最强大的海军。

海军军备竞赛主要在英国与德国之间展开。自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为加紧夺取殖民地,压倒英国,开始建设大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夺土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正如英国外交部官员艾尔克劳在1907年1月1日的备忘录中所说的,“德国在海上的领先地位是同不列颠帝国的生存不相容的”。因此,自德国于1898年和1900年通过两个海军法案后,英国开始重建海军,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海军竞赛。

1906年,英国建成一艘巨型战舰——“无畏”号战列舰,其排水量达到了1.79万吨,配有10门305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航速高达21节。德国不甘落后,于1906年通过了关于加强新造主力舰的法案,规定此后一切新式战舰都必须是无畏级舰。1907年,德国建成4艘“无畏”级战列舰。1908年,德国通过了海军法案补充条例,规定自1908年至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级舰,1911年以后每年建造2艘;主力舰服役期限从25年缩短到20年。英国公开声明,德国每建造1艘军舰,英国就建造2艘。当年英国建成的以及正在建造的“无畏”级战舰有12艘。1909年3月,英国国会通过了1909~1910年度的海军预算,规定政府当年除建造大量比较小型的舰只以外,还可以建造8艘无畏级舰。

疯狂的竞赛给两国都造成了财政困难。英国为了保持“双强”标准,更是耗资巨大,于是主动展开一系列外交攻势,向德国建议就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进行谈判。谈判于1909年8月开始,持续到11月。德国一方面建议两国对每年新建的无畏级舰数量作一些缩减,即德国准备把每年建造4艘改为3艘,而英国需将预定建造8艘无畏舰减少为4艘;另一方面,德国还建议签订一项政治协定,规定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大国作战时,另一方恪守中立。德国的意图是既想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海军缩减比例,又想拆散英国与法俄的协约。英国自然无法接受,谈判破裂。

其后,双方展开了更加疯狂的海军竞赛。1912年3月,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向议会提出一项法案,规定德国每建造1艘军舰,英国就建造2艘,从而把“双强原则”法制化。1913年,英国建成的“狮”级战列巡洋舰排水量达3万吨,航速达28节。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的作战舰艇编队都得到极大的扩充,德国公海舰队已拥有13艘无畏级战舰、16艘老式战舰和5艘战列巡洋舰。其海军力量从世界第6位跃居第2位。而且,德国舰艇在内部结构、炮弹、光学设备、射击控制、夜间训练等方面都比英国舰艇优良。当然,英国海军还是最强的,它不仅在作战舰艇数量上比德国多一倍以上,而且在巨型战列巡洋舰数量上也以9:4的比例大大超过德国。

为了确保海军优势和对德战争的胜利,英国一方面加紧建造新舰,另一方面加强与法俄的军事合作。1912年5月,英国计划把地中海舰队的大部分从马耳他调回本国领海,而其余部分则集中于直布罗陀。为了协约国在地中海的全部海军力量不致因英国军舰调走而有所削弱,英国劝说法国将其驻扎于布勒斯特的大西洋舰队调入地中海。英法两国还签订海军协定,双方同意两国政府之任何一国在遭受第三大国的攻击时,应与另一国政府磋商共同采取措施。1913年,两国海军拟定一项备忘录,规定:英国承担保卫法国大西洋沿岸地区的贡任,法国海军则承担保护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的责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在地中海、北美、西印度群岛、太平洋沿岸和北海等广大海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海上较量。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在一战中的战败,使战后海军竞赛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二)放弃“双强原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和平主义运动大行其道,不少政治家都参加了这种运动,许多政党也采取了和平主义路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麦克唐纳、鲍尔温政府都对重整军备作了种种限制。1918年8月,英国内阁制定了“十年规划”,即军事部门在拟订军事计划和预算时,应以10年内不会发生大战的假定为依据。然而,随着德意法西斯重整军备,以及国际局势的恶化,英国统治集团逐渐出现了“没有重整军备就没有英国的外交政策的呼声”。

英国重整军备的重点仍然是发展海军,并与美国、日本等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竞赛。当然,海军竞赛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以战列舰为主的竞赛变成了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等多种舰只的竞赛。为了重振海上霸主的雄风,英国不惜一切向海军拨款。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公开表示,英国将用最后一分钱来使它的海军优于美国和任何一个国家。到1919年,英国拥有主力舰43艘,共102.3万吨,而美国仅有22艘(包括巡洋舰),共47万吨。1921~1922年,英国决定再造8艘主力舰。

为了限制英国,孤立日本,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经过各方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和《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海军条约》)。美国不仅通过《四国条约》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而且通过《五国海军条约》确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之比为5:5:3:1.75:1.75(美、英各为52.5万吨,日本为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为17.5万吨);航空母舰的吨位:美、英各为13.5万吨,日本为8.1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为6万吨。这样,就迫使英国放弃了200余年的海上霸权而同意与美国平起平坐。条约还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舰。

华盛顿会议只规定了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限制。会后,各国竞相发展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辅助舰只,或致力于技术改进,以提高舰只的火力和航行速度。英国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海上霸主位置,于1924年开始建造5艘万吨级的重巡洋舰,次年又通过新的造舰计划,建造9艘万吨级、7艘8000吨巡洋舰。美国不甘落后,1924年通过扩大海军的法案,决定建造8艘万吨级巡洋舰;1927年又决定在短期内建造71艘各类舰只。

1927年,美国倡议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新的裁减海军军备的会议。由于法、意拒绝参加,出席会议的只有英美日三国。会上,美国主张将华盛顿会议对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限制比例推广到一切其他舰种,以达到在海军军备方面与英国完全平等。英国坚决反对这种企图削弱英国海军优势的方案。出于维持其漫长的交通线的考虑,英国要求必须拥有70艘各类巡洋舰。日本所关心的是如何保持现有的在巡洋舰方面对美国的优势,所以也反对美国的方案。会议最终未达成任何协议。

为了联合法国抑制美国,1928年3月,英国与法国达成海军协议:法国支持英国的主张,对非主力舰分舰种和吨位大小分别予以处理,对小型军舰则不加限制;两国海军在太平洋海域采取一致行动,在地中海方面划分活动范围。但是,英法海军协议因美国、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的反对没有落实。1929年2月,美国又一次通过法案,规定在今后3年内建造15艘万吨级的巡洋舰。与之相抗衡,英国也制定了一项建造巡洋舰的新计划,并增强海军航空队。据统计,1930年英、美之间各类军舰的对比情况如下:主力舰,英国6艘,美国18艘;巡洋战舰,英国4艘,美国0艘;巡洋舰,英国54艘,美国14艘;航空母舰,英国和美国各3艘;驱逐舰,英国134艘,美国309艘;潜艇,英国53艘,美国122艘。可见,英国的主力舰已远远落后于美国。

为了恢复自己建造主力舰的领先地位,1930年1~4月,英国发起召开了伦敦海军会议。在美、日等国的压力之下,最后达成的条约规定:英美日三国的重巡洋舰之比为10:10:6,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之比为10:10:7,潜艇数量三国相等;舰艇吨位:英国巡洋舰33.5万吨、驱逐舰15万吨、潜艇5.27万吨,美国巡洋舰32.5万吨、驱逐舰15万吨、潜艇5.27万吨,日本巡洋舰10.55万吨、潜艇5.27万吨。这表明,英国恢复海上霸主地位的最后努力归于失败。此后,英国的海军力量迅速被美国和其他国家超过,英国海上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近代历史表明,当英国能稳稳掌握海洋生命线之时,其世界一流强国地位稳如磐石;一旦丧失制海权,其世界强国地位也就朝不保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五国海军协定给予美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平等地位,就预示着英国海洋霸主地位的终结。海上霸权地位一丧失,英帝国称霸世界的日子便由此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海上优势彻底丧失,将世界海洋霸主的桂冠拱手让与美国,世界由此进入美国主导的时代。

在发展海军的同时,英国还重视发展空军。1936年,英国军费开支比前一年增加了36%,达到1.86亿英镑;1937年达到2.65亿英镑,1938年为4亿英镑,1939年激增到7亿英镑。其中空军的力量增长最快,1935年空军预算仅为2750万英镑,到1939年已经达到2.48亿英镑。1938年,英国空军开支首次超过了海军。空军发展战略,先是以发展轰炸机为主,后又转为大力生产价格便宜的战斗机,实行防御战略。1938年4月,空军制订的“L”计划,提出在两年内生产1.2万架飞机,同年10月提出的“M”计划,要求再生产飞机5000至6000架,其中主要是战斗机。

但是,张伯伦政府并不以重整军备为重点,而是以绥靖政策为重点,致使英国在重整军备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陆军有105个师,而英国只有32个师;在空军方面,德国有第一线飞机4320架,英国仅有1660架)。当然,英国人重整军备的努力终究使英国在大战爆发时不是赤手空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英国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15艘,潜艇58艘;德国有战列舰和袖珍战列舰共5艘,潜艇57艘。在海军方面,英国还是占据较大优势。尤其是英国优先发展空军的政策极富有远见,如果不是英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在战前几年急速提高,英国将很难在战争初期顶住德军的轰炸,不列颠之战将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三、绥靖政策招致失败,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原已衰落的国力进一步受到削弱。英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费开支高达230亿美元,几乎占战胜国总开支的40%。进出口贸易严重受损,70%的舰船被德国击沉,从而丧失了盘踞250年的海运垄断地位。战后,英国的4个自治领实际上取得独立,印度、埃及的反英运动又使英国疲于应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胜利者美国相比,英国几乎沦为了二流国家;英国原先扶植的日本,通过战争力量大增,反过来挑战英国在远东的势力;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渡过最初的艰难岁月后,逐渐显示出强大的潜力;战败的德国很快恢复元气,它挑战“凡尔赛体系”的行动对该体系的设计者和获益者英国构成极大的威胁。

(一)实行绥靖政策

在这种形势下,英国首要的任务是恢复经济和避免新的大规模战争。英国安全战略的目标是,不惜一切手段以避免新的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并通过外交途径来弥补力量的不足。因此,英国政府推行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制裁,并对埃塞俄比亚海尔·塞拉西皇帝的控诉置之不理。1936年3月,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和《洛加诺公约》,公然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而作为《洛加诺公约》保证国的英国竟然除了谴责之外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在1936~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中,英、法等国均奉行不干涉政策,还成立了以英国人为主席的不干涉委员会,致使弗朗哥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为保住自己在中国的利益,英国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妥协乃至纵容的政策。1937年,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后,英国更是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竟然怂恿德国吞并了两个欧洲主权国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牺牲东欧小国的利益甚至独立为代价,争取德国虚幻的和平承诺。

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与一战英国国内普遍弥漫的和平思潮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冲击英国人的精神和心理,并由此产生出对战争的强烈恐惧和厌恶情绪,反对一切性质的战争。在这样背景下,妥协政策只要能够换来和平,就会得到英国人的拥护。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飞回英国时受到了国人凯旋般的欢迎。

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而制止战争又是为了维护世界霸权的需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已失去了世界绝对霸主的地位,战争一旦爆发,没有取胜的把握。但是,英国依然保留着最大的殖民地,1938年时殖民地面积达393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78亿,两者均超过1914年时的状况。英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遍及全球的海外基地,并保持着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仲裁国地位,其影响力仍然领先。此外,英国高达45亿英镑的海外投资,其中在北美占23.8%,拉丁美洲占21.4%,亚洲占22.9%,澳大利亚占14.6%,非洲占9.4%,欧洲占7.5%。如此广泛的贸易网使得英国成为一个最依赖外部世界的国家。所以,英国希望避免与德国的直接冲突,保持世界格局的基本不变,从而保持英国的世界地位不变,并且相信,就英国目前的实力而言,希特勒也会适可而止的。然而,希特勒却得寸进尺,英国不仅未能维持有利于己的现状,相反鼓励了德意日的侵略野心。即使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人仍未完全清醒。英国虽然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但张伯伦此时还在幻想德国将不战自乱,或者也许不会在西线进攻,而直接把祸水指向东方的苏联。1940年1月,英国经济战争部发表的第一个情况通报说,德国已经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其程度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的情况,因此可指望用经济的手段打赢战争。因此,才出现波兰人在东线孤军抗击德国人、半年内“西线无战事”的情况。英国的舞厅和电影院通宵营业,旅游胜地挤满了度假的人群,战争仿佛与英国无关。张伯伦还在嘲笑希特勒“错过了班车”,没有在“我们有时间弥补不足前”压倒盟国。

应该说,张伯伦等人战前对当时英国面临的主要威胁的认识和判断是正确的,即德国是对英国威胁最大的对手,但张伯伦维护世界霸权的手段和方式偏离了正确方向。英国人也因此而自食其恶果,战争爆发后不久,整个欧洲大陆便落人了法西斯的魔掌;在远东,太平洋战争伊始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基本上被日本占领了。

(二)参加和组织反法西斯联盟

1940年5月,丘吉尔取代张伯伦成为英国战时首相,英国走上坚决抗击法西斯的道路。当时,法西斯德国已经控制了包括法国在内的大部分西欧国家和北欧国家,英国成为一个孤岛,只能单独与强大的德国对抗。丘吉尔一上任就迅速抑制住德军的强大攻势,先是将被围困在敦克尔刻的30万英法联军解救脱险,接着在争夺英吉利海峡制空权的战斗中击败德国,打赢了这场涉及不列颠生死存亡的空中战役。

然而,单靠英国是打不赢强大的法西斯军队的,丘吉尔决定依靠美国等国家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0年,丘吉尔曾两次向美国总统罗斯福申请援助。美国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着想,不希望看到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1940年8月底,英美双方达成协定,英国不惜做出一定的牺牲,以把自己在美洲的几个基地租借给美国为条件,借到美国的50余艘驱逐舰。这是美英两国合作的良好开端。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该法案规定:当总统认为对美国防卫有利时,可以在他所取得生产所需资金范围内,批准为任何国家的政府生产和采购任何防御物资;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其他办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接着,美国国会通过了70亿美元的租借拨款计划。在整个大战期间,英国是《租借法案》的最大受益者,以该法案名义提供给盟国的物资中一半以上都为英国所得。不仅如此,英美两国还秘密制定了“ABC-1”计划,规定两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将主要力量首先集中于欧洲战场打败德国,其后再准备在亚洲对日本作战,对欧洲为主要战场、亚洲为次要战场的“先欧后亚”战略达成了共识。8月,丘吉尔与罗斯福在纽芬兰签署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主权和自治权有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保证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赞同摧毁德国法西斯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解除侵略国家武装,等等。这是一篇反法西斯的宣言,不仅标志着英美政治联盟的形成,而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纲领,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1941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的一年,也是英国努力追求和期待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一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进攻,苏联卷入对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丘吉尔在德国入侵苏联的当晚就发表演说:苏联面临的危险就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英国将给予苏联以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6月27日,丘吉尔派内阁成员、飞机生产大臣弗布鲁克与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会谈,表示英国愿意配合苏军在东线的军事行动。7月12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与英国驻苏大使克里普斯代表各自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了《英苏关于对德联合作战的协定》,规定:两国政府保证在对希特勒德国作战期间,互相给予一切援助和支持;互相保证在战争中除非双方同意,任何一方既不得谈判也不能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罗斯福总统也宣布取消对苏联的“中立态度”法律,苏联可以用现款向美国购买军火。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英美和苏联开始抛弃前嫌,走上了结盟的道路。9月30日,英美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会谈后,签署了《英国、美国、苏联三国代表会议议定书》,详细列举了美英援助苏联的一切项目,包括飞机、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子弹、军舰和医药等。英美两国答应,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以及其他武器和军用物资,苏联则同意向美英提供原料。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同一天,英国向日本宣战。1942年1月1日,包括英、美、苏、中在内的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告: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使用它的军事、经济的全部资源,来反对同它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德意日法西斯及其附从国家;各国政府保证同本宣言各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国单独停战或媾和。这样,宣言就把26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肤色的国家和人民集合到反法西斯的大旗之下,因此也就注定了法西斯势力覆亡的命运。

但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后胜利丝毫扭转不了大英帝国的颓势。战后,大英帝国从主宰世界的霸主地位沦落到了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求生存的境地。英国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成为二流国家的现实,甘愿在美国之下坐西方世界的第二把交椅,并试图依靠美国的支持,在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号下达到维持大英帝国现状的目标。随后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讲”吹响了“冷战”的号角。

四、收缩殖民政策,以英联邦取代英帝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开始从占据一百多年的世界霸主宝座上跌落下来,从世界第一强国的巅峰走向衰落。但它不甘心这种颓势,极力采取各种战略措施来保住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一)发动英布战争,巩固帝国体系

英布战争是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英国竭力扩张,帝国实力不断上升;在此之后,英国把注意力转到巩固帝国地位上来,但难以阻止帝国走向没落。

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在于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这两个布尔人的共和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布尔人是荷兰人的后裔。1652年,第一批荷兰人来到南非的开普,建立了殖民地。1795年,英国舰队在南非开普登陆,开始了和布尔人长达百年的争夺战。在英国强大的实力面前,布尔人被迫向北面迁徙,于1852年和1854年分别建立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自治共和国。1899年秋,英国借口布尔共和国对移民的选举权限制过严等原因,在德兰士瓦边境驻扎大军,准备发动战争。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估计到战争已不可避免,于是决定采取主动,于10月9日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军撤离边境,遭到英国的拒绝。10月11日,英布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布尔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900年春,英国增派军队转入反攻,占领了两个共和国的首都比勒陀尼亚和布隆方丹。但是布尔人没有停止战斗,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战争持续了3年之久,英国前后使用的兵力达40余万人。布尔人最后弹尽粮绝,被迫言和。1902年5月31日,双方签署了结束战争的《费雷尼欣条约》。据此,布尔人放弃独立的要求,两个共和国被英国兼并。英国政府为了缓和布尔人的反抗,允许他们自治。

英布战争虽然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但英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英军伤亡近2.2万人,耗资20多亿英镑,高额的战争开支使英国无力再维持庞大的帝国体系。同时,战争促使殖民地的离心力加大。在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决定向南非派遣志愿军,使他们的军队可以服务于领土外的行动,从而从英帝国内部争取到军事自主的权利。1901年、1907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成为自治领。接着,诸多英帝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成为自治领。1905年以后,英国对印度等殖民地的统治也发生了危机。印度国大党领导发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并于1906年明确提出了印度自治的目标。

英布战争使英国人对用战争方式拓展帝国的做法进行反思。他们认识到:英国的帝国扩张能力不是无限的,殖民地并不是越多越好。因此,英国开始把注意力从扩大帝国转到巩固帝国上来。1902年开始,英国开始考虑通过关税改革,用关税特惠制来维系帝国的团结,实际上提高了殖民地的经济地位。同时,给予白人殖民地更大的权利。1907年,白人殖民地正式定名为“自治领”,原来的殖民会议也改称帝国会议,会议不再由殖民部负责和殖民大臣主持,而是由英国政府和各自治领分别派代表参加,英国首相是会议的主持人,自治领与英国之间的地位差别已经不明显。

这样,英国的殖民地最终形成了三种类型:一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在内的自治领,他们主要是通过大量英国移民方式,将母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制度移植到殖民地,按照英国模式进行建设和发展,殖民地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二是印度,它是英国用武力征服得到的属地,在帝国内有着特殊的地位,英国主宰印度的一切,通过东印度公司实施对印度的管理权,控制程度超过其他任何殖民地;三是附属殖民地,自治领和印度之外的殖民地都属于此类,根据英国的统治程度,又可分为直辖殖民地和保护领两类:前者直接归属英国殖民部管辖,英国人在当地享有绝对的政治和经济控制力;后者一般保留着自身的管理体系和统治者,但要依照英国的指令行事。

(二)建立英联邦,维系日趋没落的英帝国

为了巩固庞大的英帝国,英国统治者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促进殖民地的发展,激发殖民地的经济能力,兼顾到殖民地的利益,给予白人移民型殖民地以自治的权利,其他殖民地也给予一定的自主权。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而民族主义则催生着独立国家的形成。因此,英国知道,最终失去殖民地是必然的。在殖民地离心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英国统治者退而求其次,决定用“英联邦”来取代殖民地。在自治领形成的过程中,“帝国联邦”成为英国政府追求的目标。

根据《凡尔赛条约》,英国的殖民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特别是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转交英国“托管”,使英国长期期望的“开罗一开普”计划终于实现,英帝国似乎比以前更加强大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成为殖民地对英国离心的催化剂。殖民地尤其是自治领在大战中的表现,充分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国家的资格和能力,独立步伐不断加快,其他殖民地纷纷爆发民族主义浪潮。1921年,爱尔兰南部取得自治领地位后,加拿大和南非派出了驻外使节,表明了他们获得外交主权的愿望。1923年,英国召开帝国会议,通过决议承认各自治领有权谈判和签署双边条约,英帝国外交统一的原则从此被放弃。会议还决定扩大特惠待遇和帝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开发帝国资源,改进帝国交通,成立帝国经济委员会,加强相互经济联系。其后,英国默认了自治领独立签约和向外派驻使节的权利。1925年,鲍尔温政府又顺应自治领的要求,修改自治领与宗主国的联系方法,专设自治领部。1926年10~11月召开的帝国会议进一步承认了各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的自主权,并且把自治领同英国地位平等宣布为帝国内部关系的根本原则,为英联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1年,英国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在法律上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自由邦和纽芬兰的独立与平等地位。该法案规定,英王君主是英联邦的象征,各成员国通过对君王的共同效忠而联合一体;自治领拥有制定具有治外法权效力的法律的权力。此后,英国法律文件中在使用“殖民地”的概念时,已将自治领排除在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转嫁危机损失,展开了激烈的以关税战、货币战和市场战为主的经济战。美国等国都宣布提高关税,英国也致力于保护整个帝国的市场。1932年7~8月,英国在渥太华会议上组成了以帝国特惠为基础的经济集团。这样,以英国和自治领为成员,政治平等、经济互惠、共尊英王为元首的英联邦便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英联邦成员共有7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爱尔兰、纽芬兰。

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派出了10O万军队,英国不得不让印度享受自治领同样待遇,即参加战时内阁,印度向自治方面迈出了一步。战后,印度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走向独立之路。1935年,英国议会颁布《印度政府法》,印度人获得了管理内部事务和地方事务的权力。

面对其他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英国也被迫做出退让。1921年,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1932年,英国宣布在伊拉克取消委任统治;1936年,埃及获得了基本独立,但英国仍在苏伊士运河地区驻军。

(三)利用殖民地人力物力资源,确保大英帝国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得到了大多数自治领、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支持。英帝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共派出500万军队参战,其中印度200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派出50万,新西兰派出20万。非洲殖民地也为帝国和盟军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和兵员。

然而,战争表明英国已经无力保护殖民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马来西亚等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很快被日本占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面临着日本的直接威胁,澳大利亚因此不顾英国的反对,将在中东的3个师撤回本土。印度的情况也不乐观,日本占领缅甸后,直逼印度。战争期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引发多次冲突,英印当局打死印度人近千人,造成英印军队中的印度官兵军心动摇,纷纷开小差,甚至有4万多人反过来帮助日本人打英国人。战后,大批殖民地在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中赢得了独立。

同类推荐
  •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为创作本书,作者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作者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
  • 康熙创大业的九九加一方略

    康熙创大业的九九加一方略

    本书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编撰了《康熙创大业的九九加一方略》一书,旨在给正在创业和创业有成者提供创业与守业的参考读本。我们力求做到去其糟粕而九九加一,旨在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需靠九十九分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试想,中国古代的缔造者、仁臣良将哪一个不是经过艰苦奋斗,九死一生才达到成功彼岸的。
  •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神学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神学

    《政治的神学》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五种:《教会的可见性》、《政治的神学》、《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政治的神学续篇》、《价值的僭政》;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法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欧洲的法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有内在关联,施米特借助“政治的神学”这个提法,力图在现代语境中保有欧洲传统的法学品质。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施米特法学思想的基本信念所在。《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乃施米特一系列政治法学论著的滥觞,关注的是基督教教会建制的政治形式意义。《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讨论的是政治法学意义上的公法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阐发了博丹“主权就是谁决断非常状态”的著名论断,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的经典文献。《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讨论政治制度建构中的“代表”问题,从韦伯“新教伦理”的对立面——天主教政治法理来看待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带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问题景观和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政治的神学续篇——关于终结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乃施米特八十高龄时所著,旨在为针对“政治的神学”的大批判展开反批判,相当神学化,但谈论的仍是现代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其著作中最难迻译的一篇。《价值的僭政——一个法学家对价值哲学的思考》从法学家立场检讨现代启蒙主义价值哲学,对于了解施米特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 中华廉政文化里的生活之道

    中华廉政文化里的生活之道

    在《之江新语:生活情趣非小事》一文中指出,“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希望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培养和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习惯,努力过好八小时之外的业余生活。
  • 迟到的文明

    迟到的文明

    固守传统,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拒绝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明,必然走入死胡同。文明与野蛮永无止息的争斗,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内容。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几个国家率先树立了文明的标杆。跟进还是抗拒?令人眼花缭乱的史剧围绕着这个轴心展开。随着世界市场日益生长,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经济和思想、文化冲破一切障碍,在国际间交流。是否接受现代文明,融入世界,成了国家和民族盛衰荣枯的生死线。人类踏入现代文明后,中国已经成为迟到者,原因何在?我们将何去何从?袁伟时先生为我们一一解答。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个校草非要追我

    那个校草非要追我

    那个差点撞了她奶奶的男人,隔天竟从贵族学校转来,成了她的同班同学兼同桌?!那个传说中富可敌国的男人,逼她成为他的女佣不说,还扬言要把她追到手?!苏篱落原以为高三是她人生里最漫长的岁月,未曾想成为她后来最珍贵的光阴。她逐渐在他步步为营的追求中失了心,百般努力拉远两人距离,最后却没能逃出他的算计。异国他乡再相遇时。苏篱落对他淡漠如冰,南一川却桎梏着她的身子,高调宣布说要重新追求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拥有系统并在DC当英雄

    我拥有系统并在DC当英雄

    一箱DC漫画,带来的穿越故事。钱宁,穿越了,钱宁成为了一名英雄。2019-2021年,最震撼人心的到DC大作,就是这本书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 月上枝头望日光

    月上枝头望日光

    月知阳光,日识玉心。她说:“我若是寒月,你便是骄阳;寒月因借了骄阳的光而光彩夺目,却因误惹了骄阳的灼热而遍体鳞伤。”他言:“卿不负我,我定不负卿。”然,尘世的烟火终归将他们推向远方……
  • 女配的小竹马

    女配的小竹马

    云起,一名刚毕业的初中学生,一朝穿越到自己死前看过的一本小说,不是女主,而是女配!!云起绝望了,不过,为了自己的小生命,云起乐颠颠儿的,去刷青梅小男主的好感值。一刷不要紧。却中了某男主的圈套。嘤嘤嘤,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
  • 星落演武记

    星落演武记

    卫庆,为情。兄弟情、爱情、父女情,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牵挂太多怎么办?那就为王。异世我为王,回归我亦为王。
  • 记忆链动

    记忆链动

    (为纪念我挚爱的RPG重装机兵3而写的故事,多拉姆坎帅死了!^-^)公元204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席卷了整个大陆,在一种名叫“诺亚”病毒的感染下,无数电子生物、野生动植物在一夜之间裂变,成为凶残嗜血的怪物,整个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人类文明也近乎完全毁灭。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大破坏”时代。但人类毕竟是大陆上最高级的生物,他们很快适应了恶劣的环境,站稳了脚跟,组成联盟再次对诺亚军团发起了反击。他们驾驶着大破坏后为数不多的载具-坦克战车开始了冒险。于是,一个风靡世界的职业产生了,这种驾驶战车周游世界的人被称作赏金猎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