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80700000020

第20章 饥饿中的事情

周同宾

饥饿的滋味,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四十年前,高中毕业,我考入一所专科学校。学校在南阳卧龙岗,环境清幽,宜于读书。第一学期,尚能专心上课,听老师讲《离骚》讲得动情。越明年,饭菜开始定量,量很小,肚里成天饥着,任是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也不能把注意力从腹中引到书上。时时想着吃。吃罢上顿盼下顿。肚里老是发烧,那可真是饥火如焚,老是咕咕叫,那可真是饥肠辘辘,不管饭菜好坏都想吃,那可真是饥不择食。白天长,夜更长,分分秒秒都难过,在书本里看到了“馍”字,也馋涎欲滴。读《红楼梦》读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一节,真想代替刘姥姥,把那么多珍馐美味统统啖掉。梦中老是弄到饭,老是还没吃进嘴,就醒了。在地方小报上发表一首小诗,得到二元稿费,立即去黑市上买一斤热红薯,一大一小两个。本想慢慢享用,可很快就吃完了。红薯下肚,如两粒小石子掉进深潭,顷刻无影无踪,不仅不饱,反倒更饿,好似再有几十斤红薯也填不满空洞的肚子……

长期挨饿,造成一种顽固的饥饿意识。吃,不只是生理需要,也是心理需要,即便肚子撑得鼓胀,仍有饥饿感,仍然想吃。饥饿销蚀人的理想,当时的最高志向是,毕业后有了工资,去黑市上饱饱地吃一次热红薯。饥饿销蚀人的尊严,当时曾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密谋,日暮时溜进一个果园偷桃子,被守园人发现,骂我们是贼,没能得逞,空流了许多口水。饥饿把人变成小人,饥饿使人斯文扫地。

那时,我的父老乡亲也正挨饿。比起他们,我的饿其实算不了什么。我毕竟每顿可得到一个不大的馍,一碗不稠的糊糊。他们啊,正苦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

家,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家做饭,古来如此。有锅有灶,才是家,一口锅里搅稀稠,才是一家人。农家院落的缕缕炊烟,把乡村生活的宁静平和熏染成千古不变的风景,很古典,很诗意。不管饭好饭赖,饭稀饭稠,每人端一碗,慢悠悠吃着,边吃边说些平平淡淡的话,便吃出了温馨,吃出了安适,吃出了长长的滋味,吃出了融融乐乐的亲情。

突然有一天,各家各户不再做饭,也无法做饭。屋里没了米面,连盛粮食的筐篓盆罐都已收走。也没了铁锅;铁锅都被集中,打碎,扔进了炼钢炉,同时扔进炼钢炉的,还有铁饭勺、铁锅铲儿、灶膛里的铁炉齿,以及铁秤砣。门钌铞儿、纺棉线的铁锭子、钉在地上拴羊的铁橛子。土坯黄泥砌成的炼钢炉,烧光了村里的大树小树,家里的箱柜桌椅、板凳木墩。家中只剩四堵墙。全村房屋也都成了公共财产,村干部说谁住哪里,就住哪里。常常换住处,处处是家,处处不是家。除了衣服和饭碗,别无私物。村里办起大食堂。食堂占用村里唯一一座瓦屋。那原是村中唯一一户财主的房产,土改时分给了两户贫农。此时,两户贫农已另住别处。瓦屋里盘了锅灶。大锅直径五尺,锅沿向上又用青砖白灰砌了五尺高。搅锅的工具,原是一根横绑在两棵树间拴牛的枣木棍。炒菜的工具,原是一把用来铲土铲粪的长柄铁锨。烟囱磨盘粗,从房半坡拱出,高高地伸过屋顶,冒烟黑而浓,直蹿而上,熏脏好大一片天空,常带着火星子,像能把白云烧着。食堂门口,吊半个铁轱辘,当钟敲;一敲,全村人都集中来,乱哄哄挤一大片。木瓢舀饭,铁铲分菜,窝头、红薯堆在柳条笸箩里,随便取食。那么多人或站或蹲,或就地坐下,形成一个亘古未有的大饭场,喝稀饭一片吸溜声,喝稠饭一片呼噜声,只能吃出热闹,吃不出温馨,只能把肚子填饱,绝对品不出滋味。只在雨天,才准许把饭端回家里,家只是大人领着孩子睡觉的地方,即便家人坐一块儿吃,从大锅饭里也难吃出舒舒服服的家庭味。

那些天,说是已经进入共产主义,标志就是吃饭不要钱。不要钱的饭,吃起来却是那么别扭。

全村人可着肚子吃,吃了不很久,每人每顿只能分到一个窝头,而且越来越小,一直小到驴粪蛋儿那么大。后来,那么小的窝头也没了。饭倒可随意喝,但越来越稀,一直稀到一锅清水煮一筐榆树叶。清汤不限量,连老太婆也能喝五碗六碗。大肚汉留成,最多时一连喝十二碗,喝得肚子突出,像扣了一口锅,尿几次,就瘪了。再后来,清汤寡水也限量,因为挑水需要力气,挑水的人已经没有那么大力气了。

一场饥荒,正在乡村蔓延。

那年春节,每人分得二十个饺子,一个馍。饺子以黄豆面、玉米面混合作皮,从野地扫回的红薯叶做馅;馍是红薯面、麸皮混合蒸成(因为要过年,才蒸成馍状,若是平日,就捏成窝头了)。紧接着,就断粮了;其实还有,只是太少,不够村干部吃。于是,乡亲们便吃秕糠,吃榆皮,吃田里遗留的已经变坏的红薯。到三月,草木发芽,就吃野菜、树叶。历史上荒年吃过的东西,全都吃了。过去吃,是小锅煮。如今是大锅熬汤,大锅太大,再多的糠菜扔进去也不稠。历史上没吃过的东西也吃了。比如干红薯秧、玉米秆、麦秸,都碾碎,筛下面粉状的东西,取名“淀粉”,可以下锅,可以蒸成刺猬模样的团子。那团子,是当时的最好食品,嚼着有甜味,很好吃,但难消化,人的肠胃毕竟不是牛驴的肠胃。

家家都自己煮野菜。没锅,就用脸盆;铁盒、陶罐代替。麻二爷找不到别的物件儿,就用便壶煮。留二奶信佛,藏一尊铜铸的半尺高佛像,佛像中空,饿急了,竟把它倒吊起当锅,边煮边说“罪过,罪过”。干部眼尖,白天,看见谁家冒烟,夜晚,看见谁家有火光,就去把煮菜的器皿砸碎,还要拉到群众会上批斗。

饥荒中,人心比铁还硬,人情比纸还薄。

人人都学会了偷。当然是偷集体,私人已无东西可偷。一是偷豌豆秧。豌豆秧比刺角芽、毛妮菜、麦楝子好吃。从出苗不久就偷,一直偷到开花、结荚。再是偷红薯。有一窖红薯,本打算做种,开春后育苗的。大家都去偷。干部派人看守,看守人也偷。干部亲自看守,干部也偷。四狗去偷,刚扒出三个手指那么粗的,干部发现,边打他,边拉他去大队部。打他也不丢下手中的吃物,边走,边把沾满泥土的红薯往嘴里填。走到大队部,已经喀喀嚓嚓全部吃光。干部说,全村男女老少都不要脸。

饥荒中,道德和脸面已无足轻重。

五爷是个老直杠,从不沾集体的光。一直当饲养组长。他养的五头牛,个个好膘,在全公社的牲口评比会上,五头牛头上都缠了红彩绸。他每天给别的饲养员发牛料,直接倒进料水缸,防止拿回家人吃。后来,他自己就把牛料装进口袋带回家;拍成饼,放火里烧吃。再后来,牛料没了,牛草也少。他的五头牛和别人的牛一样瘦棱棱的,卧下,须人掀着尾巴才能站起。那天夜里,他竟用镰刀活活地在牛胯上割下一块肉,牛疼得哞哞叫,一直疼死。干部去时,他已经把那块肉挂在裤带上,藏在裤裆里。问他肉在哪儿,他说,已经生吃了。干部扇他两耳巴,拖走了死牛。他自己溜回家,堵了窗户,拔下房檐上苫的干草,点火烧肉吃。

饥荒中,正直善良的人也变得自私、残忍。

几乎家家都分家。分家不是分家产,而是分开吃饭。弟兄分家,父子分家,两口子也分家。谁弄来吃物谁吃,只顾自己,不顾家人。八怪女人和八怪分家后,带着五岁的女儿。每当从食堂打来饭,八怪总哀求女人给他倒半碗,女人从不给他。那天,每人分一个拳头那么大的菜团子。八怪几口就把自己那个吞下,看女儿手中还有半个,夺过来就吃。女人骂他,女儿骂他,还没骂完,他已全部塞入嘴里。拴娃在麦秸垛底扒出两把麦粒,拿回家,用瓦缸片焙焦。正格格嘣嘣嚼,他爹看见了,说:“娃,给我吃点儿。”拴娃说:“你叫我亲爹我也不给你。”

饥荒中,亲情已淡得几近于无。

没粮,也没柴。野菜草根煮了才能吃,秕糠树叶蒸了才能填肚子。食堂的灶口屋门那么大,牛腰粗一捆柴塞进去,顷刻就烧光。村里已无大树,连手指粗的小树也砍了当柴,连灌木的榛刺也砍了当柴。大车、木锨、扫帚也烧掉,人睡的床,床上铺的高粱秆,连同装了草的枕头,统统填进了灶膛。接着就扒房。三间草屋的山草和木料,仅够烧两锅汤。接着就扒墓,扒出棺材烧锅。扒墓都在夜间,晦暗中看不清死者的尸骨、面目,免得害怕。扒墓者每人事先可喝两碗“淀粉”熬的汤。趁着肚里有股热劲儿,刨开坟上土,砸开棺材盖,而后,众人合力叫声“一二”,把棺材抬起倒扣,像脱坯一样,把尸体倒出。草草撂上几掀土,就抬上棺材回村了。老宽他妈,十年前去世,棺材最好,柏木的,顶部盖的那块板足有一尺厚。干部派十八个人去扒。扒开后,棺材砸不开,砸到天亮,仍如铁罐一样坚固。干部说,谁能砸开,多给一瓢汤,再加一个菜团子。最后,是老宽砸开的,攒足劲,一镢头就把棺材盖劈成了两半。别的棺材,两口能做一顿饭,这口棺材,一口烧了两锅汤。棺材板似浸满油脂,烧着嗞嗞响,煳臭气刺鼻,全村处处都能闻到。烧出的汤里,也有一股尸骨味。但喝的时候,想不到墓中的先人。

饥荒中,对祖宗的尊崇,对死去的亲人的眷念,都彻底澌灭。

房子越来越少,每间屋里都住十人八人。生活用品都简单,不过是一条被子,一把铺草,一只粗碗而已,人再多也不拥挤。常常是叔嫂同屋,兄妹同屋,公公媳妇同屋,光棍寡妇同屋,男女混杂,挨身而睡,再没了“男女之大防”,都不知羞耻和避讳。老庆的儿子去黑头山修水库,老庆和过门刚刚一年的儿媳妇伙盖一条仅有的被子,没人说三道四。群儿的女人原和柱儿相好,他碰上过,打了女人,要和柱儿拼;如今,他两口子就和柱儿住在一间屋子里,各喝各的汤,各睡各的觉,三人之间,好似谁也不认识谁,没恩爱也没仇恨。

饥荒中,祖辈恪守的伦理秩序都不复存在。

长时间的饥饿,饿掉了几千年教化对人的影响,饿掉了人的人性,只剩下动物性,只剩下动物性的一半——食欲,想的只是吃,吃是为了活。吃是自己吃,活是自己活。吃是一切,活是唯一目的。动物性的另一半——色欲,已被饿得衰竭。夫妻不再共枕,更绝无伤风败俗的丑事发生。那年头,没一个女人怀孕,更没人嫁闺女,娶媳妇。

饥饿使人人都变得极端自私。饿死事大,别的都顾不得了。

前面这些,都是听说的。我没有和乡亲们一块儿挨饿。

二月底,茅草还没出土时候,我回过一次家。一路哀鸿遍野,满目荒凉。进村前,看见乡亲们正在东岗修渠。人人都浮肿,老少都拄拐杖。艰难地铲两锨土,就躺下,喘粗气。都不说话,脸上毫无表情,眼光是死死的。只有不浮肿的干部大声吆喝着豪言壮语。只有两面红旗在春风中十分活泼。村中,没有人影人声,没有牛叫羊叫,鸡叫狗叫。因为没有树,也没有风声。一只鸟儿、一个虫儿也看不见。连风吹起一片羽毛、一根草梗的景象也看不见。没有一个会动的东西。只有东一座西一座没了门窗的破屋,空对着白日蓝天。村庄像沙漠中前朝留下的废墟。夜里,看不见一星灯火,听不到任何声响,只有无边冰冷的死寂……只住一夜,我就回校,因为食堂不给我饭。所谓饭,就是清水煮酒糟,放几片霉了的红薯叶,每人每顿可分一瓢。母亲去哀求,几乎给干部跪下,才多给半瓢。离家前那顿早饭,父母把碗里能捞出的东西都捞给我吃,怕我饿着没劲,走不回学校。父母都只喝了一碗黑黄的清汤……

回校后,我竟写了一组歌颂人民公社的诗。当时正盛行民歌体,诗就写成了“赶五句”。其中一首题为《修渠》:

战歌声声动云天,

社员修渠引清泉。

肚里越饿越有劲,

誓死建成米粮川。

——一天三顿吃干饭!

五句当中,只第三句里那个“饿”字造出一点儿真实,其余全是谎话。这首诗在地方小报发表时,第三句被编辑改为“胸有壮志身有劲”,连那一点儿真实也没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诗稿被搜出,因为那个“饿”字,几乎把我斗死)。

稀汤寡水,糠糠菜菜,也难以为继,食堂常常不冒烟。到临近清明,就开始饿死人。这时候,人们才知道饿死是很容易的事,比病死、老死快得多。饿死是明知不该死又不能不死,是直挺挺地等死,比病死、老死更难受得多。

“大洋马”最先饿死。他个子高,肩膀宽,两条胳膊像屋檩。当年,去财主家当长工,头一顿吃饭,东家给他拿四个馍,他说不够。问他能吃几个,他指着一条长凳说,能吃这一长凳。东家把白面、高粱面各半蒸成的馍在长凳上码了一排。“大洋马”顷刻吃光,还喝了两碗面条。财主一看,大喜,就派他领工。力气吃食换,能吃才能干。他比头牛还有劲,领着两个长工耕种两顷地,庄稼活做得干净利落,一直干到财主的地被穷人分掉。在生产队干活,他一次能扛两布袋豌豆。去黑头山修水库,他两肩能排八筐泥土。就这么个人,活活饿死了。死时,食堂还没断炊,一天三瓢稀汤救不了他的命。

五冒是善人,从来不杀生。村人都说,他死后要成仙。饿极时,他却爬水沟边挖土里的蚯蚓吃,挖出青蛙、癞蛤蟆也吃。还捉自己身上的虱子、跳蚤吃。最后,捉屋里的老鼠吃。他屋里老鼠多,都是他的伴儿,相处多年,并不怕他。饥荒中,老鼠也瘦,不能剥皮,剥了皮就没肉了,就将老鼠捏死,放火上烧,烧掉毛,烧成黑黢黢的,连骨头带内脏一并吃了。刚吃几只,满屋老鼠全吓跑。再没东西可吃,五冒就死了。死后,老鼠全部返回,一夜间,吃光了他的肉。

三贵饿得走不动路,躺屋里,由他儿子打饭。一瓢菜汤能盛半个瓦罐,可提到他面前,罐里的稀汤只能盖了罐底。他捧着瓦罐喝罢,又举起,仰脸张嘴,让罐里残留的汤水滴进嘴里,不小心,瓦罐摔破。儿子再也不给他打饭。他的饭儿子全吃了。三贵饿急了,就抠头下枕的土坯吃。一块土坯吃了不到半块,三贵死了,死时肚子上鼓起一个坚硬的大疙瘩。

五奶奶有个闺女。闺女叫小改。小改很孝顺。饥荒开始时,小改从婆家给五奶奶拿回三个窝头,是用玉米芯磨面蒸成的,很耐嚼。那时,五奶奶每顿还能领到一瓢稀糊糊。如今,稀糊糊也没了,闺女反倒不回来。老人家睡门口叫闺女:“小改,妈饿呀!小改,妈快饿死啦……”叫了一天,又叫一夜,声音渐渐小了。最后,没了声音,人也死了。

八光子到处找吃的。在村头地角,发现几十片霉成黑色的红薯干,应是头年晒红薯时掉下的。捡起就吃,吃罢就叫肚疼,边叫边向村中爬。还没爬进村,大叫一声,死了。

九勾子夜里偷偷溜进食堂,把专给干部蒸的红薯面窝头吃了一肚子。天亮时,炊事员发现他死在灶台边。他是撑死的,不算饿死。

二福撕棉被里的旧套子吃,咽不下,噎死了。六成死前,爬水坑边,喝一肚子污水。

……

更多的人只是直直饿死,死得简单,没有故事。

开初饿死人,还有人哭,有人叹息,有人评说死者是好人,不该死,还要用高粱秆织的箔卷了,用白麻披扎一扎,送进祖坟。后来,死了就死了,没人哭丧,没人戴孝,没人送殡,村人和亲人都没了悲伤,甚至没了感觉。谁死了,今天死了几个,也没了关心一下的精力和心情。只村干部派几个人,每人喝一碗“淀粉”汤,把遗体拖到村外,挖一个浅浅的坑,草草埋掉。大桂男人死了,她本想送到坟上,干部说:“你去也不能喝汤。”她就不去了。只在丈夫被拖走时,朝门外看一眼,而后又躺下。老成死了,他儿子竟把他的裤子扒下自己穿,让老人家赤身裸体被拖走……

旷日持久的饥饿中,人的善心、爱心、同情心、恻隐心统统消失殆尽。

我可怜的奶奶也是那时去世的。父亲说,不是饿死,死前一天,食堂还开饭,每人半个菜团子,一碗稀菜汤。奶奶是因为亲眼看着她的棺材被抬到食堂烧掉,精神受了打击,才死的。那桐木棺材,做成已十年。那是她人生的最后唯一需求,死后躺里面才安然。精神打击固然重,可那菜团子稀菜汤确也难以维持衰病老人的生命。奶奶死前,一再叫我乳名,咽了气眼还没闭。我没能回去见她。父母不让我知道,不只怕我回去没饭吃,更怕我看见奶奶的悲惨结局伤心。老人家一辈子吃苦受累,一辈子积福行善,临了竟是如此下场……

饥荒中,乡亲们一直在村里苦熬,等死,没人外出讨饭,没人聚众造反,也没人想到去粮库抢粮食。

空前的饥饿,也没能把农民的忍耐力饿掉。

那年暑假,不许学生返乡,让留在学校,半日学习“反右倾”文件,半日休息。这样做,不是怕学生回家挨饿,而是怕知道了那些惨象影响思想。

秋期开学不久,母亲去看我,因为长时间得不到音讯,不知道我已饿成什么样子。家乡到学校,将近一百里。母亲是用一双小脚,一步步走到学校的,五更上路,黄昏时走上卧龙岗,进了校门。见到我时,她的鞋底已经磨透。本来可以顺路坐五十里汽车,她不,为了少花四角钱。为看我,父母三天当中只喝稀饭,省下六个比墨水瓶稍大的玉米糁窝头,让母亲路上做干粮。那时,饥荒已经减轻,每人每天可分得一个窝头。见到我时,窝头还剩两个。为看我,母亲出发前,偷偷挖出埋在当院捶布石下的黄铜茶壶。那祖传的物件儿已经埋了两年;因为埋了,才没搜走,干部为追出茶壶,多次威逼、训斥父母。母亲用旧衣服把它包严,悄悄出村,走到半路的一个集镇上,作废品卖掉,卖了八角五分钱。路上,母亲连二分钱一碗的开水也没买,把钱全都给了我。为看我,母亲给我准备了一兜儿晒成半干的熟红薯。那红薯,都很小,最大的也没有擀面杖粗,显然是在地里捡拾的。捡拾这些红薯,必须避开干部;干部碰上,不仅收走,还要批斗。蒸熟这些红薯,也要躲过干部的眼睛。晾晒这些红薯,更不能让别人看到。为了积攒那一兜儿红薯,父母一定度过很多个担惊受怕的日日夜夜。母亲解开那个兜了红薯的旧土布包单,对我说:“这东西,不要多吃。吃多了,难消化。”我当即吃了一个,很甜,越嚼越甜,似乎从没吃过这么甜美的食物。我问村里情况,母亲只凄然一声叹息,不愿多说。她不忍让我知道,我的爷辈、叔辈、同辈的乡邻近半数都在饥荒中死去……

只住一夜,母亲就要回去。她怕多住一天我的饭票就少一天。走时,只带了来时剩下的那两个窝头。两个小小的窝头要支撑她走一百里路。我要用饭票换两个馒头给她,她坚决不,说,走到晌午,到哪村的食堂里都能要来一碗稀饭。我想让她坐五十里汽车,她坚决不,说,能走来,就能走回去。我想送她一程,她也不同意,说,不要耽误上课。她离开学校时,天正下毛毛雨,地上已经有了泥。她淋着雨,顶着风,用那双穿着透了底的布鞋的小脚,一步步走下卧龙岗,走进风雨迷蒙中。临别时,她嘱咐我:“好好上学,别挂家。”我估计,按来时的速度,要摸半夜黑路才能到家。路上,要过一条没有桥的河……

送走母亲,我心乱如麻。回到宿舍,看见那兜儿半干的熟红薯,直想哭,却不敢哭。暗暗想到,参加工作后有了收入,一定要让父母吃顿饱饭,要让母亲有坐汽车的钱。

饥荒过后,乡亲们还常常提起挨饿的事,提起饿死的亲人,提起来总是流泪。当时,已经饿得麻木,心早死了。这时,固有的感情已经复活,哭一千次也难冲淡当初的愧疚。饥荒的阴影,久久地罩在心头,想起来就后怕,仿佛自己这条命是白捡来的。端起饭碗,就想起饿死的亲人,叹惜他们没熬过那段难熬的日子。有一阵儿,时兴忆苦思甜,常常让老贫农回忆旧社会的苦,教育群众,热爱新社会。往往,老贫农一说,不由得就说到吃食堂,饿死人的事儿,哭得泪流巴巴,使组织者十分尴尬。

通常听人说,闹饥荒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可乡亲们说,那几年风调雨顺,没旱也没涝。

这些年,吃饱了肚子,当初挨过饿的人不少已老死。仍然活着的也不再提那档子事。偶尔说说,年轻人只当作故事听。即便是撕心裂肺的伤痛,也能被时间抹平。时间造成淡忘。忘了也好,免得想起来伤心。乡亲们受苦太多了,好不容易才吃饱了肚子啊……

我不能忘记那段惨淡的日子,虽然我挨饿的程度远没乡亲们重,虽然我现在的饭食远比乡亲们好。

我想,历史也不能忘记那惨淡的一页。

同类推荐
  • 最经典的寓言故事

    最经典的寓言故事

    本书包括《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妙趣横生,蕴涵着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假恶丑的鞭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 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本书即秉此宗旨,取法乎上。文学研究过去涉及这一课题,主要是从三国戏曲小说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以民间叙事角度,从传说入手探其流变。这当然都是必要的,但也只能反映出近现代关羽传说的形态,而不能体现出历史的传承和曲折。作为一个长期的,影响广泛的“活”信仰,关羽的形象从来没有封闭凝固在文字或传说中,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如何将各个不同时代的关羽形象,恰如其分地放置在具体生成的背景之中,凸现其变化的因果联系,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宗教、社会、民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互动影响,然后又如何展现在文学艺术之中,才是更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 感动心灵的精品美文:人生立志卷

    感动心灵的精品美文:人生立志卷

    《别停下生命的脚步》,讲述的是人生的梦想与追求,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人生的启迪与智慧。本卷中所精选的一篇篇华美文章,是作者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捕捉生命的雨丝,用丰富的内心去感悟生活的真谛,用美丽的情怀追忆岁月的风尘,用睿智的大脑思考未来的命运。
  •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穿过灵魂抚摸你

    穿过灵魂抚摸你

    南太行是一个新的地理名词,泛指山西东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太行山南麓山地。南太行又是一个人文存在,其中的村庄和代代更替的人群,在一方地域承继和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品性与风俗人情。《最悦读“榜中榜”书系·中国名家原生态美文精选:穿过灵魂抚摸你》以土著与亲亲历者的身份,对乡土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观察与发现,具有强烈的实证精神与悲悯气质,是当下乡村书写中最有时代个性与真实色彩的一部乡野画卷。
热门推荐
  • 刀锋勇士

    刀锋勇士

    他是华夏国的利刃,是国家花费上百甚至数百万培养出来的。他的战友-,一群为国家为人民,无怨无悔的行走于高山丛林,雪域高原,只为完成任务的特种兵。特种兵,兵之王者,所向披靡,国之利刃,见血封喉。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爱在心口难开

    爱在心口难开

    结婚三年,他却从不看她一眼。而她就是他眼里的蚊子血,饭黏子。一次醉酒让她怀上了他的孩子,顾林楠的松口,让白宁以为自己能跟他有以后。可进了手术室她才知道,这个孩子的出现,为的竟然是……
  • 京城雪夜

    京城雪夜

    (第一次写书,随笔随心写吧)今年京城又下雪了,下得很大、很久……人们都穿上了棉袄,寒风还是冷得刺骨。院外,人们举家欢庆盛典,个个露出了笑容。而院内,曾经一舞成名的女子,终究抵不过世间,长眠与此……
  • 无霾

    无霾

    一段神秘的经历,一个古老的使命,一个古老的种族,一把神奇的剑,林宇这个背负着拯救华夏使命的低调青年,艰难的在与邪教,与鬼怪,与妖兽斗争着,何为正道?又何为邪道?或林宇,或教主,或鬼与怪,或妖与兽。在正与邪的不断争斗中体悟天道,慢慢揭开了了一个天、地、人三界关联的大幕!
  • 盛世芳华:浴血皇妃

    盛世芳华:浴血皇妃

    初见时,她在火花银树下像只绚丽的蝴蝶。再见时,她却以最低贱的姿态跪立在他前面。”怎么会是你?“他看着血从胸口喷涌而出,染红了她的半张脸,滚烫的血,像是无声的泪,顺着依旧清丽的脸庞淌下。她笑着将手中剑一寸一寸刺进他的胸膛,极致悲凉。”本来就是我,一直都是。“他绝望的看着她,就如当初星辰未曾变幻一样。(ps:本文先有少虐,后面是宠宠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无尽杀戮

    重生之无尽杀戮

    魔界入侵的危机全面爆发,林逸却因为某些原因导致内心不完整,惨败于魔主之手,于是决定背水一战燃烧一身修为重生到300年前。却曾想重生之后的身体却是全身筋脉堵塞知道遇到了林逸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奇遇。林逸能否在300年后战胜魔主一切尽在《重生之无尽杀戮》新人新书欢迎点击收藏推荐来者不拒
  • 异界成长之路

    异界成长之路

    师傅我有恐高症,师姐我要炼丹,门主我要杀人。。。。。。
  • 教育就是要培养一颗仁心

    教育就是要培养一颗仁心

    《教育就是要培养一颗仁心:外交家父亲的人生忠告》中记载了老勋爵对儿子行为举止、礼仪穿着、说话做事、交友聚会、性格品德、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的指点,并去掉了那些烦琐拗口的复杂理论和晦涩难懂的冗长故事,代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让家长与孩子能够轻松阅读,没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