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刘秀起用卓茂为太傅(臣光曰40)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为何刘秀的老家南阳和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人才都扎堆的出,即出帝王也出将相,当真是龙脉都汇聚到那去,五百年钟灵毓秀的结果么?而除了这种解释,还真想不出其他的理由。近世的湖南又是多才俊,何以如此呢?上天的星宿真集中照到那块地皮了么?我想起了台湾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很有趣。
怀师于《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一文中说:
“中国的山脉分三条大山脉,昆仑山主山中脉,到青海高原、甘肃、陕西、山西下来,古代称之为中龙山脉,像一条龙,阴阳风水叫龙脉,从空中看,山势的走动就像一条龙在滚动。中龙山脉青海、甘肃、陕西下来,过了太行,是中条山脉。最后,一路下到淮泗,淮河流域、泗水流域,到海边下海,震泽湖(在江苏)。龙下来一定要喝水,到震泽湖下海,龙在喝水。这一条龙脉,在海里抬头,就是日本。
由昆仑山脉向北走,过新疆、青海,经过内蒙古和蒙古,到东北,鸭绿江下海,在海里抬头,就是朝鲜,这是北龙山脉。
南龙山脉,从昆仑山出来,进西藏,向南到云南贵州,向东到两广,广东、广西,经过湖南、江西、一路到福建。当然它有分支。江浙、福建都是它的方支,到福建下海,就是台湾。
把中国的山川气脉分类,大概是三条龙脉,不同的山川气脉出的人物都不同。拿历史来对照,差不多三代以前了不起的人物,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成功的人物,大多是北龙山脉出来的。北龙山脉的人出来,天下太平。他们稳重。秦汉以后,以至唐、宋、元、明,都是中龙山脉的人,大多是太平盛世。
南龙山脉出名的,好像文化思想、哲学、禅宗、佛法,成仙成佛,大多是南龙山脉的人。南龙山脉出来的人可以做宰相,聪明有余,稍欠浑厚。一百多年来的历史际运,站出来的都是南龙山脉的人。”
南怀瑾先生的这段地理大势归纳,也见磅礴大势,一般人还真做不到。这么说来,刘秀与朱元璋,当属中龙山脉,近世的湖南才俊当是南龙山脉了。
且说朱元璋手下六大战将,也是最早封国公的六个人,第一名将徐达,凤阳人。第二:常遇春,虽不是凤阳人,但也生在安徽。第三,李文忠,他外甥,出生在哪不重要了。第四,冯胜,安徽定远人。第五,李善长,也是朱元璋的腹心谋士,开国丞相,定远人。第六,邓愈,安徽泗县人。另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得善终的唯一功臣——汤和,朱元璋故里人。仅这七人,全在安徽名下,故里又占三人。而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更历害了,南阳人占了十一个,更是扎堆。永平年间,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于是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另外又加了四人,合三十二人。这第三十二人,就是司马光所评述的对象卓茂,亦是南阳人氏。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起兵造反七年之后的刘秀正式称帝,九月即从民间起用卓茂为太傅,位在三公之右。也就是说,皇帝之下他最大。十月才定都洛阳。刘秀为何急于起用全无革命功劳的卓茂,比定都一事还急呢?于此却可见刘秀的建国理念。卓茂虽只做过几任小官,最大的官是密县县令。但他是儒者,号为通儒,明经,主张以仁爱治下,也很有成效。这很合同为儒者出身的刘秀的口味。王莽摄政,卓茂就辞职不干,刘秀赞他持节淳固。刘秀答复疑问者的理由是:“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
司马光在“臣光曰”第40篇中说:虞舜推荐皋陶,商汤推荐伊尹,而邪人远遁,这是孔子所说的“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努力了”的结果。光武帝即位之初,群雄逐鹿,正是那些冲锋陷阵、擅长权谋者的用武之时。而光武帝却于此时起用忠厚之臣,表彰德行之吏,将卓茂从社会最底层选拔起来,位居公卿之上。他的能够光复汉室,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正是由于知道做事的轻重援急的缘故。
刘秀称帝时天下正乱着呢,仅称王的就有好几家,除绿林、赤眉军外,还有更始皇帝刘玄、蜀中皇帝公孙述、匈奴策立的“汉帝”卢芳,以及燕王彭宠、齐王张步一干人等。这些人各据一方,自立为王,互相攻城掠地,烽烟四起,刘秀苦力征战十几年,才一一拾掇干净。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平定蜀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卢芳降汉,天下才算统一。
而刘秀于武将用武之时,却封赏文臣,他考虑事情确实有异常轨。大家都争皇帝做的时候,什么阴谋阳谋人谋鬼谋,能用的估计都用上了。要不树个榜样,天下太平之时,也延用这种心术来争权夺利,怎生得了。以故王夫之赞他有三代之遗风,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因为在古代读书人的眼里,夏商周三代,最为清明,民间风气也是地道的淳朴。
建武五年(29),刘秀还下诏征召天下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太原人周党来了,老同学严子陵也来了。虽然他们后来又都走了,严子陵也依然垂钓富春溪。但刘秀努力推行仁政的立国理念,很符合读书人心目中理想国的样子,遂倍受追捧。
毛泽东有一句很精典的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不佞读《通鉴》,觉得里面都是大砍加小砍,毛泽东称之为“大砍书”,称《东周列国志》为小砍书,有什么文明可言呢?问题就在这了。古代读书人认为,三代之后,人心越发不古,为争权夺利,互相砍得不亦乐乎。所以《通鉴》一书,对不贪恋权势,对疏广、疏受主动辞职这样的士人,就大加赞赏。用意也很明显,大家都礼让,能砍得那么狠、下手那么黑么。
《史记》世家排名第一的“吴太伯”,周太王的长子,他的三弟季历“贤”——有能力有品行,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周文王)更贤,称“圣子”。太王想立季历,以传姬昌,吴太伯和二弟仲雍知道老爹的意思,为了避免父亲难做,主动跑到荆蛮之地,学当地的野人“文身断发”,以示自己的不可用。《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俩“文身断发”就是不孝,自然不可用了。史迁也是推重礼让的思想的。
附:臣光曰40: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群雄竞逐,四海鼎沸,彼摧坚陷敌之人,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莱之中,寘(同置)诸群公之首,宜其光复旧物,享祚久长,盖由知所先务而得其本原故也。(《通鉴》卷40)注:关于卓茂的事迹可参读《历史的性格》一书之《老实人卓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