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至1943年夏秋,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各苏区红军分别进行了连续的大规模“围剿”,特别是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进行了5次大规模“围剿”,企图将红军彻底消灭。各苏区红军在取得了多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特别是中央苏区在取得了4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一方面军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他苏区的红军也相继进行了长征。
1930年8月27日,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召集湘鄂赣三省的国民党党、政、军官员举行“绥靖会议”,决定在军事上分别对各苏区进行“围剿”,随后,国民党向各苏区调集军队,其中仅用于“围剿”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军队就有7个师零1个旅,近10万人,以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
面对敌人的“围剿”和敌强我弱的形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经讨论,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即红军首先主动向苏区内退却,依靠苏区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群众基础,寻找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反击,各个歼灭敌人于运动之中,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为此,红一方面军主力按照计划东渡赣江,在敌人的大规模进攻开始后,于11月中旬开始向苏区中心地区转移,使敌军在苏区外或边缘区与我军决战的计划一再落空。
11月26日,红军主力转移至苏区中心地区的东固、南垄、龙冈一带集中。12月15日,红军主力又进一步向平田、砍柴冈、安福圩等地集中。12月21日,红军主力又集中到黄陂、麻田一带,彻底做好了作战的各项准备。
12月上旬,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进一步组织对红军的进攻,还增调4个师2个旅,连同原来的,总兵力达11个师零2个旅。各路敌军于12月16日开始分头向苏区中心地区进攻。12月28日,鲁涤平命令已深入到苏区的国民党军5个师向黄陂、麻田一带的红军主力实施总攻。敌第十八师师长、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率2个旅进至龙冈,形成孤军冒进之势。
红一方面军首长决定抓住敌军各路、各梯队之间距离大的弱点,集中红军主力,趁突出之敌立足未稳之际,以优势兵力歼灭张辉瓒部,然后再各个击破敌军。因为张辉瓒部是敌军的主力,如被消灭,其他敌军就会闻风而逃,敌人的“围剿”也就被击破。该敌虽有1.4万余人,但我军主力集中起来有4万余人,能够形成较大的兵力优势。12月25日和27日,红军主力曾2次在小布地区布阵,准备围歼敌谭道源第五十师,但均因敌军未出动而作罢。29日红军主力隐蔽西进接敌。30日上午敌第十八师2个旅由龙冈向东前进,被红军主力合围,敌军与东固、因富等地敌人的联系被切断,敌军向西北和西南方向突围的道路亦被堵死,成为瓮中之鳖。下午4时,红军发起总攻,敌人向西北突围,被堵回,随即四处溃散。战斗至黄昏结束,敌军师部和2个旅共1万余人被全歼,张辉瓒被生俘。其余各路敌军闻风后撤,红军乘胜追击,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地区又歼灭国民党谭道源师1个多旅。至此敌军的“围剿”态势被彻底打破。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共歼敌。1.5万人,充分证明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是弱小的红军对付强大敌人“围剿”的正确方针。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于1931年2月命何应钦重组“南昌行营”,准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并吸取第一次“围剿”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先对苏区进行经济上的严密封锁,企图困死苏区军民,然后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与红军决一死战。为此增调了王金钰第五路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韩德勤第五十二师、胡祖玉第五师,连同原有部队共约20万人进行“围剿”。
1931年4月初,敌军开始分4路向苏区大举进攻。按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敌军先派小部队前出侦察,大部队随后推进,每天只前进十几里甚至几里,每占一地,就构筑工事驻守。在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的同时,对占领地大肆烧杀抢掠,并进行欺骗宣传,企图进一步扰乱人心。
苏区中央局经过深入讨论,再一次肯定了毛泽东主张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经过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苏区军民斗志昂扬,部队战斗力较强,又有苏区群众的积极支援和苏区内优越的地理条件等有利条件,国民党军虽然从数量和装备上占优势,但却有着指挥不统一,地形不熟,给养运输困难等许多不利因素,采取诱敌深入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王金钰第五路军从北方新到,战斗力较其他敌军弱,所以决定先打击富田方向的王金钰军,得胜后趁势向东扩大战果,可以进一步在赣闽边界发展苏区。为此,红军主力西移至东固附近地区隐蔽集中,等待寻求战机聚歼由富田前进的王金钰军。
5月10日,敌人继续向苏区中心挺进。王金钰军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1个旅,于13日由富田分2路向东固挺进。16日红军分3路向该敌发动进攻,经一天的激战将其大部歼灭,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并俘获第二十八师无线电队的全部人员和器材,为红军的通讯联系打了物质基础。5月19日,红军乘胜追击逃跑的敌第四十七师残部和第四十三师一部,在白沙将其全歼。22日,红军又在中村歼灭前来增援的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1个旅。27日,红军挥师东进,攻克广昌,歼守敌第六路军第五师一部。31日,红军又向建宁之敌展开进攻,歼灭敌第五十六师3个团。至此在半个月时间内,红军挥师向东横扫200余里,连打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6月,蒋介石亲自到南昌担任“围剿”军总司令,以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以其嫡系的精锐部队10万余人担任主攻,采用“长驱直入”的方针,妄图先击破红军主力,然后再进一步“清剿”,彻底摧毁中央苏区。7月1日,各路敌军开始进攻,展开了第三次规模更大的“围剿”。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红一方面军主力在朱德和毛泽东的指挥下,于7月28日由闽西北地区返回苏区兴国高兴圩地区集中,做好了战略反攻准备。
敌人在进入苏区后于7月底发觉红军主力的位置,企图以其主力将红军压迫到赣江东岸决战。8月5日夜,红军秘密东进,跳出敌军重围。7日在莲塘歼敌四十七师1个多旅,随后又在良村歼敌第五十四师2个旅,11日在黄陂歼敌第八师4个团,三战三捷。从9日起,敌军主力采取密集的大包围态势向红军主力集中地君埠附近逼近。红军以一部吸引敌军,主力则大胆地与敌对进,从敌重兵的间隙中偷越出去,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整休。国民党军被拖得精疲力竭,只得退却。红军对退却之敌进行追击,于9月7日在老营盘歼敌第九师1个旅,在高兴圩给敌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以重创,又于9月15日在方石岭歼敌第五十二师及第九师一部。至此我军共歼敌3万余人,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又以失败告终。
1930年11月至1932年6月,鄂豫皖和湘鄂西苏区红军分别进行了三次反“围剿”斗争,均取得了胜利。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辖第四、第二十五军,共3万人。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接连进行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4次进攻战役,共歼敌6万余人。鄂豫皖苏区发展到拥有26个县、350万人口,红军发展到4.5万人。湘鄂西苏区红军也发展到1.5万人。
1931年1月7日,党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和操纵下,王明等人执掌了中央的领导权,开始推行其“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推出在全国范围实行进攻路线,采取否认联合,一切斗争的关门主义;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对不同意其“左”倾错误主张的人,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在军事上,开始表现为军事冒险主义,提出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军事战略,特别是冒险主义军事战略的提出和推行,最终导致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1931年11月,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央苏区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还成立了由毛泽东等15人组成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从1932年2月至1933年初,中共苏区中央局根据临时中央的作战方针和指示,命令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夺取赣州、吉安、南昌等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江西及其邻近省区的首先胜利,中央红军接连进行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建(宁)黎(川)泰(宁)战役、金(溪)资(溪)战役等6次进攻作战,虽然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也使红军失去了进行反“围剿”准备的时间。经过三次反“围剿”和6次进攻战役胜利,红一方面军已发展到拥有3个军团零4个军,共约7万人,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1932年12月,国民党又调集30多个师共40万兵力,采取“分进合进”的作战方针,分兵3路,以陈诚指挥的中路军12个师为“进剿”主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企图在黎川、建宁地区歼灭红一方面军主力。
面对敌军的大规模“围剿”,中共临时中央命令红一方面军采取进攻战略来击破敌人的“围剿”企图,攻取敌军重兵设防的南丰县城。2月12日,红军向南丰发起进攻,经一天激战,未能攻克,而同时陈诚急令其部队迅速向南丰合围,企图与我军决战。红一方面军毅然撤围南丰,秘密转移至东韶、洛口地区,同时以1个军将敌军向黎川方向吸引。2月27日,红军主力在黄陂以西地区,伏击了孤军冒进之敌中路军一部,一举歼灭敌军2个师。3月21日,我军在草台岗又歼敌中路军1个师,敌其余各路纷纷后撤。国民党军第四次反“围剿”又被粉碎。
国民党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司令部还分别于1932年6月和7月以30余万人和1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进行了第四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军事冒险主义的危害,这两个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均失败了。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转战到四川北部,建立了川陕苏区。敌军同期还对湘赣、湘鄂赣、赣东北等苏区进行了第四次“围剿”,由于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敌军对上述苏区的“围剿”便告结束。
1933年秋,蒋介石陆续调集约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敌军以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依托坚固设防,逐步压缩苏区,然后包围红军主力,彻底摧毁中央苏区。9月28日,国民党军拉开了进攻的序幕。
由于这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红军领导权,而由不懂军事的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垄断了军事指挥权,毛泽东提出的正确战略方针被否定,红军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冒险主义的指挥下连续向敌重兵驻防的硝石、资溪桥、浒湾、八角湾等地进攻,均告失利,遭到很大伤亡,在战场上处于极其被动的态势。
红军进攻作战受挫后,临时中央领导人变军事冒险主义为军事保守主义,要求红军处处设防,与敌人展开阵地战、堡垒战,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与敌抗衡。11月20日发生了“福建事变”,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的率领下宣布反蒋抗日,并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急忙调兵进行镇压。博古等人再次否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抓住有利战机,将红军主力开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进攻敌军广大无堡垒地带,调动敌军回援而粉碎其“围剿”的主张,在战略上失去了一次良机,使蒋介石在迅速镇压了第十九路军后,能重新集中兵力对付红军。
1934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中央红军在黎川、建宁、南丰、泰宁附近地区连续进行了多次阵地防御战,自己虽付出了很大伤亡,也没能击退敌人的进攻。4月上旬,国民党集中11个师的兵力进攻广昌,为保卫苏区北方门户,党中央调集红军9个师兵力固守,经过18天激战,红军付出了伤亡5000余人的代价,被迫撤出广昌。7月上旬,敌军分多路向苏区中心地带展开进攻,中共中央命令红军也兵分多路,全线抗击敌军进攻,继续错误地同优势之敌硬拼。为吸引进攻苏区的敌人,还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向闽浙皖赣交界地区挺进。8月初,红军在高虎脑、万年亭至驿前地区防御阵地固守,与进攻的国民党9个师兵力展开激战,红军因伤亡太大,被迫放弃阵地,国民党军进一步向苏区腹地推进。至9月下旬,红军被压迫于瑞金、兴国、于都等县之间的狭小地区,部队伤亡很大且十分疲乏,物资供应也相当匮乏,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已成定局,红军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