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雪莱、济慈与拜伦属于年青一代的诗人。这些年轻的诗人在启蒙思想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精神的激励下,怀着青春的激情和梦想投向充满黑暗和旋涡的社会现实,凭着自己微弱的力量去改变罪恶的旧制度和腐朽的伦理道德。然而,在世俗的现实目前,他们似乎显得有些稚嫩和弱小,因而最后一个个都被拒绝在社会生活的大门之外。这种现实境遇使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自然之境,企图从神圣、永恒的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具体性格和处境的差异,他们走上自然之途的路径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雪莱诗歌的思想基础
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在世不足三十年,创作不过十来年,但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并以其独特的人格和道德魅力赢得了“众心之心”的美誉,为英国诗歌史增添了浓重一笔。所有这一切都与其生活的时代和由此而产生的一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密切相关。
雪莱生活在英国和欧洲历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特殊时期。法国革命掀起的政治浪潮波及了整个欧洲大陆,使得欧洲社会自产业革命以来逐渐发生、发展的社会矛盾日益严重。英国国内专制制度和宗教势力狼狈为奸,暴力镇压人民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为了转嫁国内矛盾,英国统治者们联合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对新兴的法兰西共和国以及拿破仑帝国发动战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争取自由、平等的力量,也给人民大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与此同时,这一战争进一步激化了英国国内矛盾,使得英国王权和宗教道统产生了严重危机。此时,英国社会各阶层力量逐渐发生分化,统治阶级加强控制和维护王权和宗教道统的力量,而普通民众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两者斗争日趋激烈。正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与光明交织的时代,诗人雪莱经受着、感悟着并坚定不移地抒发着自己反叛黑暗邪恶势力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浪漫情怀。
雪莱出生于一个有地位和权势的贵族家庭。早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他热衷于研究电、化学,还有天文学,并进行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试验,因而引起了许多流言蜚语,他在学校所亲身遭受和亲眼目睹的种种迫害使他终生厌恶专制和暴力。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地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就是在这个时候,雪莱发誓:“我发誓,必将尽我一切可能,做到理智、公正、自由。我发誓,决不与自私自利、有权有势之辈同流合污,甚至也决不以沉默来与他们变相地同流合污。我发誓,要把我的一生献给美……”1811年3月25日,由于发表了一篇题为《无神论的必然》(The Necessity of A theism),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继续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他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雪莱借女王之口阐述了他有关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观点,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一个没有专制、压迫和宗教欺骗的人类社会里,唯有宣传进步的思想才能走向这理想社会,而任何暴力都是与这一实践格格不入的。1816年12月11日,雪莱前妻哈丽艾特溺水自尽。这事虽然最终使雪莱得以和其精神导师葛德文的女儿、一个真正能理解他思想的玛丽成婚,但当地大法官裁决他与哈丽艾特生的两个孩子由其外祖父照管,从而残忍地剥夺了他对子女的监护权,同时裁决他收入的五分之一充作子女的养育费用。雪莱由此受到了精神上的极其沉重的打击,他被迫离开了英国,再也没有回来。总之,雪莱短短的一生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也经历了心酸的个人苦难,同时又有幸受到了卢梭、伏尔泰、洛克、葛德文等人思想的影响,使得他在遭受种种来自于政府、宗教、家庭和其他世俗力量围攻和迫害的同时能依然以其坚定的信念追求着自由、平等的人生目标,为其诗歌的永久魅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雪莱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他对道德观念的阐释(《关于道德观念的思辨(片段)》)上。雪莱认为道德是由“慈善和公正”两部分组成的,“慈善就是行善的愿望;公正是对于如何实现善的方式的理解”,“公正和慈善是人类心灵基本法则的产物”。雪莱把慈善与公正看成是人类心灵的基本法则,一个人首先要有做好事的愿望,同时还要有做好事的正当途径。他认为一个行动是善还是恶,要看这个行动对绝大多数有情之物产生快乐或痛苦的后果,而不仅仅看其后果对那个行动者本人有利或有害(这样会损害道德的纯粹性),因为道德与其说看行动的后果,还不如说要看行动的动机。雪莱强调善的动机,关注行动给大众带来快乐或是痛苦的后果,这可以说是伟大诗人雪莱的社会伦理观,是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根本。
其次,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也凸显了雪莱热爱自由、为人类谋求幸福与和平的思想。雪莱以无神论作为批判宗教迷信和宗教压迫的利器,反对宗教与暴政狼狈为奸的龌龊氛围,批判宗教虚伪、残暴的本质。在《无神论的必要性》中,他借培根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无神论给人们带来理性、哲学、自然崇拜、法律、荣誉,以及能够引导人们走向道德的一切事物;但是迷信破坏这一切,并且把自身建立为一种暴君统治,压在人类的悟性上。”看来,雪莱不是绝对地反对宗教,而是反对把宗教当成一种迷信去控制、压抑人的自由精神。他认为好的、道德的宗教应该是符合人类发展目标的。因此,在《驳自然神论》中,雪莱批判英国宗教“信仰已被当作功过的标准”,在《致爱尔兰同胞书》中,他强调一个人信不信宗教、信仰何种宗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有德,是否爱自由和真理,是否愿人类得到幸福与和平”。
总之,雪莱为自由而战的思想基础与其对时代现实问题的敏感和对人类幸福的关爱是分不开的,他那开放性的文化视野和探究事物本相的热诚使得他能兼容并包人类一切关于政治、法律、伦理、哲学等方面的优秀思想,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思想体系。
二、雪莱诗歌的自然情怀
歌颂大自然、表达对力与美的崇拜是雪莱早期抒情诗的重要内容。雪莱对大自然有着极其卓越的感受能力,他把动物、植物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并从大自然那里获取了他在人间不能得到的爱与美,以慰藉他孤独的灵魂。在雪莱看来,“大自然是诗人,它的和谐,比最神圣的诗篇更能使我们的精神屏息惊叹”,雪莱的抒情诗总是能够表现出“超出个人小我的范围而具有对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一种契合无间的情感”。雪莱对自然的感情是诚挚的,他以清新、快乐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真实的、赤裸的美,如《尤根尼亚山中抒情》(L ines W ritten A mong The Euganean H ills):
我伫立着,倾听赞美声喧:
成千百只白嘴鸦在欢呼
富丽堂皇的太阳喷薄欲出;
它们的翅膀灰白,集结成群,
凝露的迷雾凌空飞行
像片阴影,直到灿烂光华
绽放在东方,便会像晚霞,
点染着火红和蔚蓝,漂浮
在深不可测的天渊虚空处,
它们有着紫色纹理的翎羽
会缀上星星点点金色的雨,
闪现在阳光照耀下的森林
上空,当它们乘着那清晨
一阵阵的劲风,不声不响
穿越过支离破碎的雾飞翔,
那开始消散的雾带着微光,
沿着阴暗的峭壁向下流淌,
终于,一切都明亮而清晰
这孤独的山头笼罩着安谧。
诗人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倾注到大自然中,企求从大自然的美景中获得安慰和宁静的心境。再如他对大海的描写:“看啊,从那边升起了太阳,/硕大,鲜红,光焰万丈,/半倚半靠在晶莹的大海洋/那不断颤动着的水平线上。”同样描写得美艳绝伦,令人神往。但是,雪莱并没有真正陶醉于自然美景中,当他真正被自然的美景所感动时,他同时也把自己的心灵不由自主地表现了出来,并且与大自然内在的精神和灵魂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大合唱。例如雪莱在《勃朗峰》中描写:“万物永无穷尽的宇宙,从心灵/流过,翻卷着瞬息千里的波浪,/时而阴暗,时而闪光,时而朦胧,/时而辉煌,而人类的思想源头/也从隐秘的深泉带来水的贡品,/带来只有一半是它自己的声音,/就像清浅的小溪可能会有的那一种,/当它从旷野的林莽,荒凉的山峦/之间穿过,周围有瀑布奔腾不息,/有风和树在争吵,有宽阔的大江/冲过礁石无休无止地汹涌咆哮。”这种描写既是对自然的纯净描写,同时又是诗人不息心灵的写照。再如:“而在下边,/巨大的洞窟映射着滚滚激流的闪光。/激流从众多隐秘的沟壑汹涌奔腾,/在山谷里汇成一条宏伟的大河,/那些远方国土的呼吸,和血液,/永远喧闹着向海洋流去,/不断把轻捷的雾气喷吐给苍穹。”同时,雪莱把对自然的描写与诗人自己独特个性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浪漫主义诗人自由主体精神与自然的合力,使我们从中领会到诗人宽阔的精神境界。在《坚强的雄鹰》(Mighty Eagle)中,诗人写道:“坚强的雄鹰!你高高地飞翔,/在云雾弥漫的山巅丛林之上,/披沐着晨曦的璀璨的光明,/像庄严的行云,而当夜幕/从天渊降临,你傲然不顾/壁垒森严的暴风雨在逼近!”进而,在《云雀颂》中,雪莱让自己的自由精神伴随着云雀高飞:
你从地面升腾,
高飞又高飞,
像一朵火云,
扶摇直上青冥,
在歌声中翱翔,在翱翔中歌吟。
……
教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这首诗寄托了雪莱所欣赏的一种欢快的人生,那只高飞的生灵所表达的是一种高远的志向、开阔的视野、崇高的境界,一种人类自由精神的状态。可见,雪莱诗中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而是与他自我的人生历程、自我的人生追求密切相关的自然。诗人把生命和欢乐、把美丽和希望送给人间,让人们忘记忧伤与悲苦,在爱情与酒的赞歌中享受这神圣的欢乐。诗人最后恳请云雀,把它胸中的欢乐赠送给他一半,让诗人自己也能像云雀那样把欢乐带给人间。在《云》中,诗人则完全把云塑造成一个为人类造福的神圣形象:
我为干渴的花朵送去甘露,
从海洋与河流;
我给绿叶带来凉爽的庇荫,
当它们做午梦的时候。
从我的翅膀上摇落滴滴水珠,
洒醒每一颗蓓蕾,
当它们的母亲向着太阳跳舞,
它们在她怀里安睡。
我挥动猛烈冰雹的打禾棒,
给底下的绿野涂上白粉;
然后再用雨水把它洗光,
我还一路响着轰雷般的笑声。
它变幻无穷,但永不会死亡,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人类带来幸福与笑容。这种把自然景物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是雪莱等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一大特色。
1819年,雪莱写了著名的《西风颂》。在这首著名的诗里,雪莱把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他对自由、民主的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这就使他的自然诗被赋予了深厚的政治内涵。雪莱把西风当成自由的象征,它能横扫落叶,在太空中掀起激流,卷起云块,唤起海浪。它不仅是破坏者,也是保护者。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准确而有力地描写了一系列自然播种子、驱乱云、放雷电,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的秋色,写出了大自然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诗人以此象征了当时的整个现实,寄托诗人对未来的希望。那“枯死的落叶”不正是反动势力?他们虽然看来人多势大,但“有翼的种子”——不胫而走的革命思想——却暗藏在地下,只等春雷一响,就会将它的色与香撒满人间。旧的必将让位于新的。诗人请求西风把他振奋起来,使他发出革命的歌唱:
我若是一朵轻捷的浮云能和你同飞,
我若是一片落叶,你所能提携,
我若是一头波浪能喘息于你的神威,
分享你雄强的脉搏,自由不羁,
仅次于,哦,仅次于不可控制的你;
我若能像在少年时,作为伴侣,
随你同游天际,因为在那时节,
似乎超越你天界的神速也不为奇迹;
我也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急切,
向你苦苦祈求,哦,快把我飚起,
就像你飚起波浪、浮云、落叶!
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
岁月的重负压制着的这一个太像你,
像你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云块、落叶和波浪,凭借它们把自己投入西风的怀抱,“在你威力下急喘,/享受你神力的推动,自由自在,几乎与你一样”,让西风把自己像云块、落叶、波浪般高高扬起。它清晰地表现了诗人企望自己那颗在生活的斗争中饱受创伤的痛苦心灵,也能像在西风下翻滚的浪潮、飞扬的枯叶、疾驰的云块一样,热烈无畏地去迎接现实生活中的斗争风暴,期盼在西风般的猛烈革命风暴中获得自由和解放。“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雪莱的革命乐观主义使他在诗篇的结尾发出了响彻欧洲的预言,这是诗人发自整个灵魂的呼唤:“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哟,春天怎么会遥远?”诗人对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充满信心。诗人希望诗歌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愿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像预言的喇叭把沉睡的大地唤醒。《西风颂》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自然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追求,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
在长诗《麦布女王》、《普罗米修斯的解放》(Prometheus Un-bound,1820)等作品中,雪莱更是把自然放在宽阔的宇宙背景中,让自己的想象纵情于宏伟而遥远的事物中,在苍穹深处的群星之间来回穿梭,“雪莱以他灵魂的慧眼看见有灵魂的星球旋转在太空。体内炽热,光芒远射,把黑夜照亮。他的目光能够探测深不可测的天渊,辨认出一个个翠绿的世界、拖曳着发光长发的彗星和皎洁清凉的月亮,在彼此追赶。他把这些天体比作清晨花心里的露珠;他看着它们旋转,一个接着一个,从发生到消亡,像溪流里的气泡,闪光、破碎,然而不朽,永远不断产生出新的实体、新的规律、新的神……”在雪莱的心目中,宇宙间各天体不仅仅是各种物质的混合,而是有生命的精灵。雪莱把他的想象纵情于其间,既是一种与宇宙的嬉戏,同时又是他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的象征,他把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放在宇宙的背景下,使这种精神显得更为崇高和神圣。因此,雪莱的自然描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景物摹写,而是诗人内心的自由情感与自然景物的水乳交融,是主客体的完美融合。
三、雪莱诗歌的理性精神
雪莱诗歌的理性精神不仅体现在他那彰显精神自由、和谐生态的自然诗作中,更是体现在他那著名的四首长诗或歌剧中。雪莱并不十分看重诗歌艺术本身,他歌颂人类与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展示人类与自然界中的美与善,其真正目的是唤醒沉睡的民众,向一切不公不义的事物挑战,扫除欧洲政治和宗教的污浊气氛,为人类的未来设计一个和谐、光明的图景。受当时英国思想界先进人物威廉·葛德文、潘恩等的影响,无神论、不问宗教信仰的政治平等、民族独立、出版自由等都是青年雪莱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在《麦布女王》中,雪莱借女王之口阐述了有关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一个没有专制、压迫和宗教欺骗的人类社会里。雪莱强烈反对暴力和战争,认为只有进步的思想才能使人类走向这一理想社会。他写道:
不需要暴虐的法律的锁链;
天性中那些柔嫩、胆怯的欲望
以朴素的本色出现,
自信而大方,坦然表露
爱情的产生和渴念的增长,
不受制于枯槁而自私的贞操,
廉价的道学者才沽名钓誉,
以秋霜般的无灵性自傲!
也不再有卖淫的秽毒
污染人生和快乐的清泉;
女人和男人,彼此信任,彼此相爱,
平等、自由、纯洁,相伴而行,
走在道德的山径上,那里的石阶
再不沾染朝香客脚下的血。
这与葛德文认为有了理性就可以无需法律和国家制度的理性主义完全一样,人类凭借内在的美德与理性就能与自由、平等相伴而行。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n,1818)是雪莱离开英国之前发表的又一首政治题材的长篇诗歌。1817年,这首诗以《莱翁和茜丝娜,或黄金城的革命》(L aon and Cythnal;Or,The Revolu-tion of Golden City)为标题在英国印刷,但直至第二年才以现名正式出版。不少评论家认为,《伊斯兰的反叛》是雪莱早期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和骚塞(Robert Southey)的《撒拉巴》(Thalaba the Destroyer,1801)等作品也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但雪莱借助东方题材旨在表达他对社会现实尤其是对法国革命之后欧洲局势的看法。在这首诗的序言中,作者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在读者心中唤起对自由和正义的热烈向往。”尽管这首长诗描写了伊斯兰黄金城的人民起义,但诗歌的主题与情节同当时的法国革命具有一定的联系。诗人仿佛告诫人们,尽管革命和起义常常因反动势力的强大而失败,但要求自由平等和社会变革的呼声已深入人心,“人类正在从麻痹的状态中觉醒过来”。
《伊斯兰的反叛》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寓言作为诗歌的引子,生动地描述了莱翁和茜丝娜这对年轻恋人领导伊斯兰人民反抗暴君、争取自由的斗争经历。蛇代表善,被鹰击败而坠落海中。它后来被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救起,伤愈之后又投入新的战斗。蛇与鹰在空中激烈搏斗的场面,象征着善与恶的冲突。诗人暗示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善良的人们恰恰是通过这种斗争才日趋成熟、不断进步的。作者通过主人公莱翁和茜丝娜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来唤起人民对自由的渴望。《伊斯兰的反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对法国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对当时欧洲社会局势的深切关注。雪莱不仅公开为民主力量辩护,而且对当时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悲观情绪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果说《麦布女王》因包含了大量的政治议论而具有明显的说教性,那么,《伊斯兰的反叛》则以生动的叙述和精彩的情节来打动读者的心灵。此外,雪莱在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浪漫主义女主人公的形象,茜丝娜不仅美丽纯洁,而且正直勇敢,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诗人通过主人公为自由平等而死的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对人民英雄的无限崇敬和对自由必胜的坚定信念。
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雪莱最重要的诗剧,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写于1818年至1819年期间,即英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欧洲民族运动空前高涨时期。这部诗剧取材于古希腊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传说。普罗米修斯因盗取天火送予人类、使僵硬的尸体起死回生而激怒了上帝宙斯。为了惩罚他的盗窃和反叛行为,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崖上,并让一只神鹰不断啄食他的内脏。然而,普罗米修斯宁死不屈,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刚强的性格。古希腊伟大剧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大约公元前525—456)曾写过一部名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悲剧。雪莱在诗剧的序言中说,他虽然沿用了埃斯库罗斯的题材,但他改变了原著妥协的结局。“老实说,对于这样一个软弱无能的结局,让一个捍卫人类的英雄同压迫者妥协,我感到十分厌恶。”在他的诗剧中,雪莱对故事情节作了重大改变,并以新的历史内容来充实这个神话。《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漫无边际的宇宙为背景,不仅叙述了一个具有广泛象征意义的神话故事,而且还塑造了一个受到人类同情与崇敬的巨人的形象。《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全剧共分四幕,人物众多,情节动人。在第一幕中,雪莱描述了普罗米修斯同众神的信使墨丘利以及复仇女神之间针锋相对的斗争。主人公虽受尽折磨,但坚毅不屈,拒绝向独裁者妥协:“毫无变化,永无休止,没有希望,但我坚定不移。”然后,包括地球在内的各种精灵和自然力量相继出现。他们大都将世上的罪恶与痛苦归咎于神权与专制,并预言暴政定会结束,幸福必将来临。第二幕描写了普罗米修斯的恋人海洋的女儿亚细亚为救情郎不辞劳苦、四处奔走的经历。美丽纯洁的亚细亚不仅对爱情忠贞不渝,而且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她深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并预感总有一天会和普罗米修斯重逢。亚细亚与其妹妹一起来到冥王特摩高根处求救,冥府之神出于同情出面干涉。在第三幕中,特摩高根乘机将宙斯推翻;普罗米修斯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出,终于获得解放。时间之神使这对受尽磨难的恋人重新团聚。自从宙斯垮台之后,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文明开始诞生。雪莱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读者描述了新世界的面貌:
令人厌恶的假面具已被撕去,人类不再有君主,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还是人,
人人平等,不分阶级、种族和国家,
摆脱了恐惧、崇拜、差别和头上的君主,
人类变得公正、温和、聪明,但还是人。
诗剧的最后一幕描绘了整个宇宙的伟大胜利和欢庆场面。自然界的各种正义力量和精灵热烈欢呼春天的降临和新生的开始。在新的世界乐园中,艺术和科学将成为重建大地的主导力量;自由和博爱精神将得到发扬光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神话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法国革命失败后残酷压迫人民的反动势力的不满情绪以及对人民为自由而斗争的光辉前景所抱的坚定信念。这部诗剧不仅塑造了一个不向神权和专制低头的伟大英雄的形象,而且还以神话为依据塑造了许多象征着变革力量的宇宙精灵的形象。作者融大自然的威力与人类自由精神于一体,气势磅礴,魅力非凡,不愧为英国浪漫主义诗剧的杰出范例。
《钦契一家》(The Cenci,1819)是雪莱的另一部重要诗剧。如果说《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神话为依据,表现了诗人对灵化的大自然和宇宙力量的生动描绘,那么,《钦契一家》则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倾向。这部诗体悲剧根据意大利编年史所记载的钦契家族的历史写成。钦契伯爵是个荒淫无耻、恶贯满盈的家伙。他残暴成性、无恶不作,甚至害死儿子,强奸女儿。他这种暴戾行为非但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反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纵容。女儿贝雅特丽齐是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对父亲的罪行忍无可忍。当她企图说服父亲改邪归正的一切努力失败之后,她便与其兄弟和继母联手杀死了这个残酷无情的家庭暴君。不久,钦契伯爵死亡的秘密泄露,钦契一家涉及此案的成员被教皇判处死刑。贝雅特丽齐在忍受了种种酷刑之后勇敢地走向刑场。《钦契一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雪莱对暴力斗争的肯定,这也许是雪莱思想的进步。他似乎意识到,当消极抵抗和道德感化失效之后,暴力行动必然成为同邪恶势力和独裁统治斗争的唯一手段。钦契家族的故事虽发生在16世纪,但雪莱认为,罪大恶极的钦契伯爵是整个封建制度和全部腐朽势力的化身,他所代表的那种骇人听闻的暴虐和残忍并未消失,各种封建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因此,诗体悲剧《钦契一家》在当时不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且还折射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观雪莱的诗作,无论是《西风颂》、《云》、《云雀颂》等自然诗,还是《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反抗暴政与压迫的政治诗,都离不开自然的主体形象和争取自由的思想根基。雪莱正是这样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彰显其伟大的生态伦理思想,人类只有达到了精神自由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和谐生存的自然状态。同时,雪莱受卢梭、伏尔泰、洛克、葛德文等人的思想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他逐渐成为他所在的那个贵族阶级的叛逆,在面对种种来自于政府、宗教、家庭和其他世俗力量的围攻和迫害之时,雪莱以其坚定不移的精神与种种丑恶现象展开不妥协的斗争,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雪莱的诗歌和他的整体的人生展现出了独特的人格和道德魅力,体现出他对于人类命运、社会正义、崇高理想的深深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