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杨
三围,乃最严重之物,中国人每曰:“我们中国女人向不讲三围。”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谁说中国女人不讲三围乎?连柏杨夫人白发苍苍,穿的旗袍都是倒悬葫芦式,经常因一分之宽,或一分之瘦,跟裁缝店老板吵得口沫四溅,面目狰狞。阿巴桑尚且如此,年轻的女孩子不问可知。柏杨先生曾屡发牢骚,大骂世风日下,道德沦亡,结果啥用也没有,该倒悬葫芦,仍倒悬葫芦。
呜呼,胸欲其隆,腰欲其细,臀欲其肥,不仅是于今尤烈,而有其丰富的历史渊源。以细腰而论,便是自古皆然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前已言之,君不见希腊神话中诸美丽女神的塑像和画像乎,她们的容貌虽过得去(其实以中国人的眼光看,似乎也不见得高级),但其腰则实在没有一点曲线,臃肿的像一个水桶,于是柏杨先生颇为疑心那位为她掀起十三年大战,且屠杀一城的世界美女海伦女士,她的腰围恐怕准是直通而下,不见会凹进去。如果生在现在,不要说没有男人肯为她洒热血而抛头颅,恐怕连希腊小姐都选不上。
就在洋大人对女人的腰围愚昧无知,搞不出啥花样时,中国却是先进之国,已发现这个玩艺,固越细越美。和罗马皇帝尼肉先生同时代的韩非先生,在其大著《二柄》章中云:“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还有别的书中亦有同类记载,像《墨子》、《管子》、《楚策》均曾提出,且越来越厉害,说他阁下因爱细腰之故,宫女为了取媚,有的简直活活饿死。在美学史上,诚是最辉煌的一页,洋大人再了不起,都得对中国人脱帽致敬。
女人恐惧的东西甚多,如蛇如鼠,如没有衣服向其同伴炫耀等等;但最恐惧的,莫过于腰粗。这和美学有关,也和光学有关,弯曲而下,硬是比直通而下顺眼的多,细细的腰每使男人生出“搂一搂”的胡思乱想,粗如桶的腰则使男人万念俱灰矣。这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特别心理,其他动物则没有焉,象先生追小姐时,他不管她的腰细不细也。而女人的腰则非细不可,每见太太小姐进餐时只吃一口两口,实在使人恻然。有次柏杨先生在宴席上,旁边坐了一位漂亮的小姐,腰细如蜂,乃使人昏迷之腰也。
上菜之后,我因难得吃到油大,乃来者不拒,可是她却自始至终,不过夹了三五筷子,一再劝她再吃一点,她坚称曰,“已经饱啦!”
不禁大疑,便是麻雀的胃恐怕三五筷子都填不满,何况人乎?后来宴散,柏杨先生人老而心甚年轻,抢着为她穿大衣,在穿大衣时只听得该小姐肚子里传出咕噜噜一阵雷鸣,其声之大,连堂倌都听得见。此乃甚饿之象,大家相顾失色,主人尤其感到抱歉。
但由此可以看出楚灵王的宫女,所以饿死之故。
在美学观点上,曲的总比直的悦目,古人日:“文如看山不喜平”,看文章尚欲其曲,看山亦欲其曲,何况看女人的身段乎?故用力以束之,减食以饿之,都成为太太小姐们最重要的日常工作,这工作干起来比啥都吃力。唇不红,抹一下口红便可;乳不隆,弄个假的扣上便可;眉不细,剃之描之便可。虽不能说一劳永逸,至少一劳之后,几个小时或一天之内,不必再去担心。可是腰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硬是得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中,指出居家必须时时防火,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扔到字纸篓里的香烟头,就可把一栋高楼巨厦烧得不成体统。同样道理,女人必须时时防胖,胖的意义,在太太小姐们讲起来,就要腰粗。跟防火一样,星星之肉,可以燎腰,说不定一块铜板大的肥肉,在肚子里发的热量,就能使脂肪大增,腰窝渐平。所以可敬的女士们不得不随时随地少吃少喝,苦遂在其中矣。柏杨先生顶头老板的夫人,有一天,降贵纡尊,驾临寒舍,老妻紧张万分,努力巴结,向邻居借得咖啡一摄,煮而献之,想不到该贵夫人喝了一口,问曰:“有糖乎?”老妻陪笑曰:“有有有。”贵夫人急曰:“啊呀,我不能喝,糖的热量最大,喝了要发胖(她不说喝了要腰粗,乃有修养之人也),换杯冷开水吧。”呜呼,一个女人陷于如此恐怖之境,惨不惨哉?因忆及一漫画焉,上面画着一个狗熊背着一个漂亮女人往山里走,那女人高兴的笑嘻嘻,后面两个傻男人伫立叹曰:“女人们为了一件皮大衣,啥事都作得出。”
事实上是不是如此,有关女性尊严,未便置评,但我们可以把这话套起来日:“女人为了美,啥事都作得出。”古之女人不惜把双脚弄残弄烂,以取悦男人;今之女人心甘情愿的一辈子陷于饥饿状态,其理都是一也。
女人的眼泪可以征服一切:慈母的眼泪有神圣的力量,情人的眼泪有暴君的力量,女儿的眼泪有挖心的力量,无一不所向无敌。但她们对自己的腰却毫无办法,除了饮食的威胁,还有生育的威胁,上帝造女人,在这方面恐怕是有点心狠手辣。虎魄女士生了两个孩子而其腰仍纤细如蜂,诚人杰也。书上对这个现象有解释曰:“一半是她保养的好,一半是靠她的运气。”有些天生的尤物,硬是得天独厚,可惜这种尤物大半都是靠自己保养。毛姆先生有一篇小说写他自己年轻时一件丢人砸锅的事,他阁下那时穷得响叮当,倾其所有积蓄,请一位如花似玉吃馆子,他以为她为了保持三围——其实也就是保持纤腰,一定不敢多吃。
谁料到该雌竟然是一头饿猫,左来一碗,右来一盘,她一面吃,毛姆先生一面心跳如捣的暗中计算口袋里的钱。后来,毛姆先生说,上帝终于替他报了仇,5年后再见她时,她已圆圆的像一个脂肪球。
对女人的惩罚莫过于使她的腰粗,跟女人有不共戴天之恨者,不妨在这上面下点工夫,诱其吃之喝之,看她的腰一天比一天发达,那就够啦。
腰,可以说是一种人欲其细,天欲其粗的东西,好像上帝整天啥事也不干,坐在他的宝座上,只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下界芸芸众生中女人的中间地带,动不动就叫她们肥之粗之。一对婚姻美满的夫妇,如果再卜下一辈子的姻缘,差不多男的都恒愿为男,女的也都恒愿为女。然而女的仍有苦恼,此苦恼不是月经,也不是生育,而是腰围。假使有人能写“保单”,保证其腰不粗,恐怕都要去当女人矣。呜呼,“杨柳小蛮腰”的身段,扭来扭去,婀娜多姿,不要说摸之搂之,就是在街头看看,心旷神怡之余,再去力疾从公,势必也事半功倍。
腰的两大威胁,前已言之,日饮食,日生育。君不见英国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加冕典礼乎,万事俱备,无一不妥妥当当,偏偏她的腰不争气。盖以女皇的待遇,据我所知,总比中国的公教人员要好,我们3年都难沾唇的牛奶鸡蛋,看样子她天天都有吃的;再加上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她既没有虎魄女士那种天赋腰权,而肚子膨膨然,祖传下来加冕时一定要穿的那套蟒袍,就硬是穿不进去。无可奈何中,只好减食,几乎有三个月时间,只吃白开水和少量的橙子汁,以及一星点面包。要是换了我这个穷措大,真是宁愿顿顿吃饱,干女皇不干女皇都无所谓也。
减食是使腰细的治本良法,于是贪口福的女人有祸啦,上帝必使其腰发生巨变。除了减食,尚有治标之术,那就是以帛束之。《飘》那个电影上便有这个镜头,美丽的郝思嘉小姐一嫁、二嫁、三嫁,生了3个孩子之后,叫她的嬷姆为她用白绫勒腰,怎么勒也勒不下去,急得她跳高,嬷姆满头大汗日:“小姐,不行啦,纵把腰勒断,也勒不到当小姐时那模样啦。”这真是当女人的唯一悲哀,无怪法国女人,硬是不肯结婚,或结了婚硬是不肯生育也。
盖生育是毁灭女人纤腰最残酷的武器,太太小姐,以提高警觉为宜。
女人束腰,有很大的学问,傻男人们以为一定都是郝思嘉小姐的形式,其实那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古老的干法;连武器都从彼时的铁铸古炮,进步到而今的原子弹核子弹,更何况区区一腰乎?腰本来不细,以帛束之,几层下来,跟原来的差不多矣。十年前有以弹簧束之者,弹簧,是客气话,其实是铁丝,不过细一点,外表美一点而已,其硬邦邦如故,好像造纸公司用钢条裹轧纸张一样,只听喀喀擦擦一声,勒了个结实。这几年则进步为尼龙的矣,勒上去之后,在外面一摸,好像啥也没有。而且因箍得太紧之故,且软软如棉,其妙真是难言的很也。赝品赝到如此程度,这世界上,当一个未婚男子,似乎也不太乐观。
“简评”柏杨(1920-),原名郭衣洞,另有笔名邓克保。河南辉县人。台湾著名杂文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倚梦闲话》(十集)、《西窗随笔》(十集)、《丑陋的中国人》,史学著作《中国人史纲》等。其作品多针砭国民素质的劣根性,行文间嬉笑怒骂,语言诙谐,有痛快淋漓之致,形成一种“柏杨体”。这篇作品以“倒悬葫芦”喻女人心中理想化的三围身段,大部分文字是在议论“天欲其粗”而“人欲其细”的女人之腰,写出古今中外各式女人在细腰事业中的诸般惨相,读之叫人忍俊不禁。
除夕祭书及其他高阳
本刊主编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除夕与书籍有关的掌故?
我说有一个“祭书”的故事。她一定要我谈一谈,定在除夕刊出,作为应时文章。岁尾栗碌,而且想趁春节难得五天休息的机会,到向往已久的澳门去度假,正在料理出国手续,实在没有工夫来谈。无奈情不可却,只好勉力而为。时日迫促,唯有采取简便办法,排比资料,加以必要的笺注。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五,黄丕烈绍甫条:
得书图共祭书时,但见成宜绝妙词,翁不死时书不死,似魔似佞又如痴。
同治苏州府志:黄丕烈字绍武,乾隆戊申举人。喜藏书,购得宋刻本百余种,学士顾莼颜其室日“百宋一廛”。
黄丕烈,苏州人,一字荛圃,生于乾隆二十八年,殁于道光五年,得年六十三。他的别号最多:荛夫、老荛、复翁、复初氏、复见心翁、廿止醒人、知非子、抱守老人、秋清逸叟;藏书印亦然,最著名的有三个:士礼居、百宋一廛、陶陶室。王芑孙《黄荛圃陶陶室记》:
同年黄荛圃得虞山毛氏藏北宋本陶诗;继又得南宋本汤氏注陶诗,不胜喜,名其居曰“陶陶室”,饮余酒,嘱余为记;余未及为也。后二年,又得南宋本施、顾两注东坡和陶诗,于是复饮荛圃家而卒为之记。
按:黄丕烈最初所得者,为常熟汲占阁毛子晋原藏《陶渊明集》,系北宋宣和六年刊本十卷,不仅为诗,中如《桃花源记》,北宋本与今本不同,此外尚多,足以诠释为什么书愈古愈有价值的道理。又此书题签系元人笔;见黄丕烈住《百宋一廛赋》所注。
藏书是雅事,但藏书者的人品,高下不同。巧取豪夺者,大有人在。至于藏书的动机,亦自各异;有的好名,附庸风雅,未必内行;有的为财,鉴别纵精,未必能读;有的好古,藏书只是他雅癖的一端,情非专属,而纯为兴趣。收书、藏书、读书,兴趣专注,且能公诸同好,嘉惠后学者,实不多见。清朝的藏书家,我最佩服的是两个人,一是吾乡丁丙;一是黄丕烈。《清稗类抄》“鉴赏类”有一条云:
荛圃初得一书,即加题跋,隔日出现,又为续之。尝有一本而积至四、五首者,甘苦自知,寸心如见。间题小诗,或以纪缘,或以写怀;
二十年前的狂想,不知道他现在还要不要那样做?这种狂想,虽然有资格列入“世说新语”的任诞篇,可是在幽默的境界上,比起那些扬言愿捐骨灰做肥料的利他主义信徒来,毕竟要高一些吧。
其他的东西往往有竞争性,至少幽默是“水流心不竞”的。
幽默而要竞争,岂不令人啼笑皆非?幽默不是一门三学分的学问,不能力学,只可自通,所以“幽默专家”或“幽默博士”是荒谬的。幽默不堪公式化,更不堪职业化,所以笑匠是悲哀的。一心一意要逗人发笑,别人的娱乐成了自己的责任,那有多么紧张?
自生自发无为而为的一点谐趣,竞像一座发电厂那样日夜供电,天机沦为人工,有多乏味?就算姿势升高,幽默而为大师,也未免太不够幽默了吧。文坛常有论争,唯“谐坛”不可论争。如果有一个“幽默协会”,如果会员为了竞选“幽默理事”而打起架来,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荒唐,不,最大的幽默。
“简评”余光中(1928-)南京人。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
出版有《左手的缪斯》、《逍遥游》、《青青边愁》、《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散文集及多部诗集。余氏随笔作品中有不少谐趣篇什,显露出一种学人的幽默,自然,他对幽默之为艺术有真切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这篇作品实际是有关幽默的经验之谈。幽默是无法也无需标榜的,目下常见一些原本质量还过得去的作品被挂上“幽默小品”、“幽默漫画”的标签,实在是一种世纪末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