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敬的皇子
“原文”
四年春,车驾近出,观览城第,寻闻当遂校猎河内,苍即上书谏曰:“臣闻时令,盛春农事,不聚众兴功。传曰:‘田猎不宿,食饮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此失春令者也。臣知车驾今出,事从约省,所过吏人讽诵《甘棠》之德。虽然,动不以礼,非所以示四方也。惟陛下因行田野,循视稼穑,消摇仿佯,弭节而旋。至秋冬,乃振威灵,整法驾,备周卫,设羽旄。《诗》云:‘抑抑威仪,惟德之隅。’臣不胜愤懑,伏自手书,乞诣行在所,极陈至诚。”帝览奏,即还宫。
“译文”
永平四年(61年)春,皇上车驾近出,观览城市房屋,不久听说将到河内狩猎,刘苍上书劝阻道:“臣听说时令,盛春农事很忙,不可聚众兴功。古书说:‘田猎不宿,食饮不享,出入不节,则木不曲直。’这是失春令的做法。臣知车驾今出,事从约省,所过之处吏人讽诵《甘棠》之德。即使这样,行动不依礼节,不是能以此向四方示范的。希陛下巡行田野,看看庄稼,逍遥仿佯,按节而回。到了秋冬,才振威灵,整法驾,备周卫,设羽旄。《诗经》上说:‘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大意:人有威仪,如宫室之制。)臣不禁内心忧虑,伏自手书,求在陛下到达之处,表达一片至诚。”
帝看了后,立即回宫。
“点评”
刘苍是阴丽华和光武帝刘秀生的皇子。在建武十五年(39年)的时候,他被封为东平公,十七年(41年)进爵为王。
刘苍少年时很好读经书,颇有智慧,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并且,长得一脸好胡须,腰围粗壮,是条硬铮铮的帅气硬汉,显宗十分爱重他。等到显宗即位,封苍为骠骑将军,设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
永平元年(58年),封苍之子二人为悬侯。二年(59年)将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囊、湖陵五县加进东平国。
这时中兴三十多年,四方没有忧患,刘苍认为天下太平,应修礼乐,便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
刘苍在朝数年,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可自己觉得以至于亲辅政,声望一天天高,内心有些不安。是啊,这样一来,会有人做文章、说闲话的。于是,他便上疏请求归职道:“臣苍疲驽之才,特被陛下慈恩庇护,在家受了许多教导,升朝蒙爵命之旨,制书奖励,颁之四海,举小人之才,升君子之器。一个匹夫,还不忘一篮饭的恩惠,况臣居宰相的位子,有手足之情。应当死在野外,做百官的表率,可是愚顽之质,加以有病在身,的确羞于负乘,辱污辅将之位,将受到诗人‘三百赤绂’(指无德而居高位)的讽刺。现在方域平安,边远没有警讯,正是遵守上德无为而治之时,文官还可并省,武职更不应增建。古时象被舜封于有鼻,不任政事,由于君王之爱至深,不忍扬其过恶。前事之不忘记,正是后事之师表。从汉兴以来,宗室子弟没有在公卿高位的。希陛下审览虞舜优养母弟的做法,遵守旧典,终卒厚恩。求送上骠骑将军大印,退到自己的封地,希得到爱怜。”
帝优诏不听。皇帝不舍得啊。这样的至亲可谓左膀右臂啊。此后,刘苍又多次跟皇上说这件事情,每次辞语都十分恳切。终于在永平五年(62年)才准许还国,但不接上将军印绶。以轻骑长史为东平太傅,掾为中大夫,令史为王家郎。加赐钱五千万,布十万匹。
第二年冬天,皇帝巡幸鲁国,召刘苍跟着回京师。
第二年,皇太后死了。葬了皇太后之后,刘苍才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皇上特赐奴婢五百人,布二十五万匹,和珍宝服饰器物。
永平十一年(68年)刘苍与诸王朝京师。过了一个来月,又回国了,光武帝临送回宫,凄然怀念,于是派使者持手诏绘国中傅道:“辞别之后,独坐不乐,于是就乘车回来,伏在车前横木上吟诗:瞻望永怀,实劳我心,诵及《采菽》,以增叹息。前些时候问东平王在家何等快乐,王说做好事最快乐,其言甚大,说到内心深处了。今送列侯印十九枚,诸王子年五岁以上能够趋拜的,都叫他们带上。”永平十五年(72年)春,皇帝行幸东平,赐刘苍钱一千五百万,布四万匹。
皇上把所作《光武本纪》给刘苍看,刘苍于是上一篇《光武受命中兴颂》。皇上认为很好,文章很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做注解。
肃宗即位,对刘苍的尊重恩礼超过前代,诸王没有谁能和他相比。
建初元年(76年),地震,刘苍上书谈到几件事,其事留在禁中。
皇上回信道:“丙寅所上书谈到的几件事,我反复看了几遍,心开目明,似乎明白了许多。平时吏人奏事,也有这话,但是明智浅短,有的说倘若这样,又考虑是错误的。为什么呢?灾异的降临,因政治而出现。现在改元之后,年岁饥荒,百姓流散,这是我的德薄造成的。又冬春两季干旱太甚,面积很广,即使内用克责,而不知所定。得到王的深策,快然意解。《诗经》不是说过:‘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想到你的一些好主意,决定依次照办,希望得到好的报应。为了表彰你的美德,特赐王钱五百万。”
后来皇帝想替原陵、显节陵修县邑,刘苍听说了,连忙上疏道:“听说您将替二陵起立郭邑,臣以前以为是道听途说,不大实在,近来派从官古霸探视涅阳公主的病,使者回来,才知道诏书已经下来。臣见过光武皇帝亲自履行俭约的品德,深睹始终之分,勤勤恳恳,用葬制来说,所以营建陵地,都是按古典办事,诏书说过:‘毋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孝明皇帝大孝不违背教训,认真执行。至于自己所营创,尤其俭省,谦德之美,达到了极点。臣下愚笨之见,以为园邑的兴建,从强秦开始。古时墓而不坟,不想让它显眼,何况筑城郭、建都郛呢!上违先帝的圣心,下造无益的工程,虚费国家财用,动摇百姓之心,不是致和气、求丰年的办法。又按吉凶俗数来说,也不想无故修缮丘墓,有所兴起,考之古法就不合,查之现在也违背人心,求之吉凶也不见有福。陛下履行舜帝的至性,追祖祢之深思,然而怕左右议论,以累及圣心。臣苍的确伤二帝纯德之美,不畅于无穷。只想得到您的观览。”皇上听从了,停止了作为。
从此朝廷有可疑的政事,就派快马去征询意见。刘苍全心对答,都被采纳应用。其实,刘苍所扮演的角色,是皇帝的顾问。在历代王朝中,作为皇子,能够全心全意跟兄弟皇帝一起治理国家的,不是很多。在这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刘苍的博学多识,也足见其忠心耿耿,还可以看到其淡定的心态。按理说,都是兄弟,都是皇子,你为什么就当皇帝,而我不是呢?所以,天下的皇子们往往会各怀心思。因此,刘苍的这种淡定心态,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凡事想开一点,凡事看开一点,于己于人,都有裨益。
建初三年(78年),皇上在南宫享卫士,刘苍从皇后走遍了掖庭池阁,皇上看到阴太后旧时用过的器物,脸上表现出难过的样子,于是命留五时衣各一袭,和平日所穿衣服共五十箧,其余全部分给诸王公主及在京师的子孙。
特赐给刘苍及琅邪王刘京的书道:“中大夫奉使,亲听到动静,嘉奖不止。岁月过得很快,山陵渐渐远隔,孤心凄怆,如何如何,日前享卫士于南宫,看到旧时衣物,听到老师说过:‘其物存,其人亡,不言哀而哀自至。’的确如此。想到王孝友之德,难道不这样吗!今送来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件,和衣一箧,可以时时看看,以慰《凯风》寒泉之思,又想使后生子孙能见到先后衣服之制。今鲁国孔氏,尚有仲尼车舆冠服,说明德盛之人光灵远垂后世。光武皇帝的器服,中元二年(57年)已赋诸国,所以不再送了。并遣宛马一匹,血从前膊上小孔中流出。常听说汉武帝歌颂天马,沾赤汗,现在亲眼看到了。目前反虏之兵尚屯,将帅在外,忧念不止,没有闲宁之日。愿王宝贵精神,加意供养。苦言至戒,望之如渴。”
永平六年(63年)冬,刘苍上疏求朝。第二年正月,皇上同意了。
皇上特赐装钱一千二百万,其余诸王各一千万。另外,皇帝以为苍冒涉寒露,派谒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胪窦固执节在郊外迎接。这还不算,皇帝还亲自循行邸第,预设帷床,钱帛器物无不充足齐备。
下诏书道:“《礼记》说‘伯父归宁乃国’,《诗经》说‘叔父建尔元子’,这是恭敬至极了。”刘苍到了之后,升殿便拜,天子亲自答礼。
以后诸王进宫,都用车子迎接,到省阁才下车。
刘苍一看,觉得严重了啊,这样的礼遇恩情,实在是不敢当。他觉得很不安。于是,就赶紧上疏辞谢道:“臣听说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得见天仪,而亲自屈至尊,降礼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见,常常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臣非常害怕,的确内心不安,每会见,谦让得手足不知放在哪里为好。这不是给群下做榜样,安抚臣子的办法。”
皇上看了奏折十分叹息,更加褒贵起来。
按照以前的制度,那些王的女儿,都会被封为乡主,可是,只独封刘苍五女为县公主。
三月,大鸿胪奏遣诸王回国,事毕之后,皇上又特意留下了刘苍,赐给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到八月饮酎毕,有司又奏遣苍回国,才同意让刘苍回去。皇上又写手诏给刘苍道:“骨肉天性,的确不因远近为亲疏,然而几次看见颜色,情重昔时。念王久劳于外,想得到回朝休息,想署大鸿胪奏,不忍心下笔,愿授小黄门,中心恋恋,恻然说不出话来。”于是用车驾送行,流着眼泪而别。君臣之间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啊。
刘苍回国之后,得了疾病,皇帝用快马送御医,小黄门招扶,使者来往不断在路上。并且,还设驿马千里,传问刘苍的起居。其情切切,感人肺腑。行文至此,真想穿越到东汉王朝,送刘苍一部手机,让他跟皇上通话,报个平安。
第二年正月刘苍死了,诏告中傅,封上刘苍自建武以来章奏及所作书、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并集览。意思是将刘苍的文稿结集出版,以资存念。
派大鸿胪持节,五官中郎将为副监丧,及将作使者共六人。令四姓小侯诸国王主都集合到东平奔丧,前后赐钱共一亿,布九万匹。等到葬时,策写道:“惟建初八年三月己卯,皇帝说:咨王丕显,勤劳王室,亲受策命,昭于前世。出作藩辅,克慎明德,率礼不越,傅闻在下。老天爷不长眼睛,不报上仁,让我一个人,早晚茕茕孑立,没有终极。今诏有司加赐鸾辂乘马,龙旗九旒,虎贲百人,奉送王行。不是我的宪王,谁能蒙此恩德!魂如有灵,保此宠荣。呜呼哀哉!”
刘苍立四十五年,子怀王刘忠嗣。
手足情如此者,足矣!正如本书中评论的一样:孔子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若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