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校勘记
〈迹府〉
楚人遗弓:『人』,守山阁、墨海金壶本作『王』。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守山本、金壶本、湖北书局本均接上『孔穿无以应』句,不别提行。三槐堂本提行。
以齐国无士何也:『以』,守山本、金壶本及《孔丛子》公孙龙篇均作『而』。【俞樾《读公孙龙子》云:『以』乃『如』之误。】
唯见侮而不斗:『唯』,《孔丛子》作『虽』。《吕氏春秋》十六正名篇同。
其所以为士也:《吕氏春秋》作『是未失其所以为士』。
意未至然与:《吕氏春秋》作『意者未至然乎』。
相与四缪:《孔丛子》作『曲谬』。湖北本作『四谬』。
臧三耳:《吕氏春秋》十八淫辞篇:『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辨至藏三牙。』【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同(五十八)。】谢墉云:臧三耳,见《孔丛子》。『耳』,篆文近牙,故传写致误。愚意『臧』、『』古字通用,谓羊也。此作『藏』,尤误。卢文弨云:作『三耳』是也。龙意两耳形也,又有一司听者,以君之故,为三耳。
〈白马论〉
则有马如已耳:『如』,湖北本作『而』。
以有白马为非马:『非』,守山本作『有』。
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俞樾云:『有马』当作『无马』。就所离言之,白为一物,马为一物,明明有白有马,不可谓无马也。
〈指物论〉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兼不为指:俞樾云:『兼』,乃『无』之误。天下之物本不为指,而人谓之指,是无不为指矣。
〈通变论〉
曰变非不变可乎:守山本、金壶本、三槐本『曰』下有『谓』字。俞樾云:既谓之变,则非不变可知。何足问乎?疑『不』衍文。当作『「谓变非变,可乎?」曰:「可。」』下文『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皆申明变非变之义。
曰右有与可谓变乎曰可曰变只曰右:俞樾云:『变只』无义,『只』疑『奚』之误。奚者,问辞也。犹言当变何物也。问者意谓『右而变则当为左矣』,仍答曰『右』,可证明上文『变非变』之义。
曰二无左:守山本、金壶本、三槐本『二』下有『苟』字。
而羊之非羊也牛之非牛也:湖北本作『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举是乱名是谓狂举:湖北本作『举是谓乱名是狂举』。
恶乎其黄矣哉:守山本、金壶本、三槐本『黄』上多『有』字。
〈坚白论〉
一可乎:『一』,守山本、金壶本、湖北本均作『二』。
而得其所坚者:金壶本此句无『者』字,下有『得其坚也』句。
而石必得以相盛盈:俞樾云:『盛』,衍字。
而不定其所坚:金壶本无『而』字。
恶乎甚石也:『甚』,湖北本作『其』。
〈名实论〉
以其所不正:守山本、金壶本无此句。
知彼之非彼也:守山本、金壶本、三槐本此句下有『知彼之不在彼』句。俞樾云:『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下文当云:『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两文相对,可据以订正。
此编刊竣,获见近人孙诒让《札迻》云(五十九):
《公孙龙子迹府弟一》(六十):『王曰:「讵士也,见侮而不斗。」』明梁杰刊本『讵』作『巨』,古通(六十一)。《荀子正论》篇(六十二):『是岂巨知见侮为不辱哉?』杨注(六十三):『巨』与『遽』同。明刊《子汇》本、钱熙祚本均作『讵』(六十四),疑校者所改。
〈通变论〉『羊与牛唯异』,『唯』与『虽』通(六十五)。『羊有齿,牛无齿,而羊之非羊也,牛之非牛也(六十六),未可。是不俱有,而或类焉。』……疑当作『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下文云:『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文正相对。
……『左右不骊』,……『骊』,『丽』之借字(六十七)。谢注以『骊』为色之杂者,非是(六十八)。
『白足之胜矣……』,……『之』当作『以』。
〈坚白论〉……『一一不相盈……』(六十九),……当作『一二不相盈』。后文『于石一,于坚、白二也』即此义。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墨子经说下》篇(七十):『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此文亦当作『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今本脱『见』、『目』二字也(七十一),……
谨补记于后。
《公孙龙子》篇目考(七十二)
《汉书艺文志【名家】》
《公孙龙子》十四篇
赵人。师古曰:即为坚白之辩者(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