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财主在一起散步,其中一个发现前方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金锭,眼神顿时僵住了。几乎同时,另一个人大叫起来:“金锭。”话音未落,第三个人已经俯身把金锭捡起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
机遇很重要,对机遇的反应也同样重要。机遇不等人,稍纵即逝,再者,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谁都有机遇,那么最终谁能抓住机遇呢?反应敏捷就会“捷足先登”。被喻为“台湾第一打工王”、“台湾亿万富翁”的台湾川惠集团总裁刘延林说:“机遇,对每个人来说应该是平等的,但为什么有人捕捉不到,有人捕捉得到呢?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积累了捕捉机遇的本领。就像狩猎,等了很久很久,猎物来了,你却放空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猎物消失。捕捉猎物的本领,就是及时抓住机遇的本领。同样,发现了机遇,有的人能够牢牢抓住,有的人却眼睁睁地看着机遇溜走。”
马云创业并不是从互联网开始的,1991年,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语讲师的时候,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用业余时间接了一些外贸单位的翻译活,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译社。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马云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朋友向他介绍,让他输入一个词时,他输入了“beer”(啤酒)这个词,结果显现的有德国、美国等地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他好奇地输入了“China”(中国),电脑的反应是“没有数据”。而在输入中国历史时,出现的只有一篇50个字的短文。马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东西?
刚刚学会上网,他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到网上,中午12点前就收到了6份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的E-mail,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敏感的马云意识到“这里有大大的生意可做”!
讨债之旅结束了,回到杭州的马云只有一个疯狂的念头: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利润则来自向企业收取的费用。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给他外事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但是,马云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赢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但是,他力排众议,决心要干,问题只是想把困难认识得更清楚些。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2万元,租了间房,就这样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网络公司诞生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英文名为ChinaPages,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互联网为何物,但马云很执著,他天天都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才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开始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地赚了500万元,并在国内打响了知名度。
市场永远是公平的,谁先抢到谁就先发大财。因此,在财富路上要勇于做“第一人”。机遇是成功的杠杆。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必须迅速抓住它,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成功之门的把手。
其实,很多大富豪并没有学过经济学,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行动力强:一旦发现机遇,就把机遇牢牢地抓在手中!
在《英国十大首富成功的秘诀》一书里,作者分析当代英国顶尖富豪的致富秘诀时指出:“如果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深思熟虑的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思想,那就片面了。他们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他们最了不起的,这才是使他们出类拔萃、位居实业界最高、最难职位的原因。‘现在就做,马上行动’是他们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