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将一些徽章加工作坊收归旗下,1985年,他又合伙投资29万元,招收70名工人扩大规模,正式成立了金乡徽章厂。
商场如战场,狭路相逢勇者胜,商人当然必须具有不怕困难、不怕风险的勇敢精神。但勇敢不是鲁莽,如果一味地瞎撞乱闯,那是将无知当勇敢。优秀的商人应该是有胆有识的,也就是以自身知识和经验为后盾,凭借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与果敢迅猛的勇敢精神,当机立断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旌。
中国徽章大王陈加枢祖籍温州苍南县金乡镇。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工业在金乡蓬勃兴起,家家户户生产校徽、标牌、纪念章等产品。20岁出头的陈加枢便顺应时势加入了推销员队伍,开始走南闯北推销徽章。
1981年春,他带着校徽样品来到上海,跑了一圈却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想起曾参加过演出的太原矿务局,便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前往该地。在那里才一个星期的时间他就订到了7000元校徽业务,一次就赚了3000元。这是他掘到的第一桶金。
由此陈加枢看到了徽章行业的巨大市场前景,当时金乡做徽章的家庭加工点、小作坊多如牛毛,他决定办工厂以取得竞争优势。1983年,27岁的他与4个朋友集资2万元购置了一些旧设备,并到上海请来师傅参与办厂,这是金乡镇第一个用机械设备生产徽章的厂家。之后他将一些徽章加工作坊收归旗下,1985年,他又合伙投资29万元,招收70名工人扩大规模,正式成立了金乡徽章厂。
1986年9月,初具规模的金乡徽章厂带着300多个品种的产品,在位于上海外滩的如意酒家举办了产品观摩会,凭借“一比质量、二比价格、三比信誉、四比速度”的承诺,金乡徽章厂声名鹊起,上海和国外的客商纷纷登门订货。
然而就在该厂发展的黄金期,危机出现了,股东们产生了严重分歧,有人主张保持现状慢慢往前走;有人认为钱拿到手最要紧的是捞一把就散伙……因为人心不齐,意见不一,工厂管理松弛,生产急速下滑,市场也日趋萧条。到1987年底,厂里已是混乱不堪,产品在竞争中屡屡败北,甚至亏损了20多万元。
面对如此局面,股东们商议决定以35万元卖掉徽章厂。有人甚至表态:谁要该厂,自己情愿拿出两万元倒贴给他!但当时居然没有一个人敢接手。众股东中陈加枢年纪最小,但其敏锐的洞察力使得他看好徽章这个市场,于是便毅然买下该厂,并承担了所有债务。不料,接手厂子后,陈加枢却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境中,思考再三他走出两步棋:一是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在硬件上创造条件;二是派人到上海广揽人才,高薪聘请高级技师。同时加强生产、财务、供销等管理制度……经过一番努力,一年后金乡徽章厂终于扭亏为盈,逐步走上了发展道路。
在争取美国警察警徽这份大订单的时候,陈加枢也表现出了他的有胆有识。1993年春节,一位温州朋友从美国打来电话提供信息:美国警察总署要更换警察军服。陈加枢便飞赴美国洽谈业务,想不到美国警察总署的官员不屑地说:你们中国人可以生产出一流的警徽吗?陈加枢不卑不亢地说:“中国有句话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不妨派人来考察,由我出路费。”心怀疑虑的美国警察总署真的派了两位官员前来。陈加枢让一位工人当场演示——从投料到成品的生产全过程只要35分钟,美国人看后叹为观止。几天后他们带着100副样品回国汇报,不久,68万套警察徽章的业务落实了。
因为这笔生意的成功,不久后联合国秘书处也发来信函,询问给联合国维和部队生产军徽事宜。这之后,金乡徽章厂又先后为英国、俄罗斯、阿根廷、老挝等很多国家军警生产了大批军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金乡徽章厂的产品陈列室已成为世界各国军徽博物馆了。
有理智的勇敢是冒险,无理智的勇敢就是瞎撞。想赚钱一定要分清二者的关系,无知的瞎撞只能使生意失败。
有种流行的说法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虽然成功者都是很努力的,但努力者不一定能个个成功。假如选择错了时机、行业以及项目,一开始就注定了最终的失败。理智过人的见识是做出正确抉择的最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