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顾上不顾下,易失去人心,更搞不好工作,最终也不会取得领导的信任。得人心者得助,得人心者长久。下级应把顾上与顾下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成功。
中国古代的人生智慧,是讲究“直迂相济”的。所谓之“直迂相济”,便是要把谋事的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借重,从而能够更有把握地获得事业的成功。
这个道理,我们正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简单事例来加以说明的。我们走起路来是不能只顾目标,不顾脚下的,如果我们只顾盯着自己的目标,不看脚下是否有些坑坑洼洼或者绊索陷阱,那么我们很容易摔跟头,不但最终到达不了目标,反而会使自己遍体鳞伤,鼻青脸肿。与领导搞好关系,也要“顾下”,便是这个道理。但许多人却并未领悟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只顾上,不顾下,会给你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实是失败之道。
首先,你容易失去人心。群众是最痛恨那种对上级笑脸相迎、曲意巴结,对下级冷若冰霜、不闻不问的领导的,这样你便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即使是可以取悦于领导,也只能是暂时的。失去人心意味着,你不可能从下级那里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你不会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保护;失去人心还意味着,领导不会从群众那里听到对你的赞扬声。最终,他也不会重用名声败坏、众矢之的者作为心腹。失去了群众,失去了人心,就像庄稼没有水,逐渐枯萎,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只能被主人拿来作柴烧,喂养牲畜,总之,难成正果,难有大用。
其次,你干不好工作。做工作是必须依靠众人之力的,同仇敌忾,团结一心,你可以干成了不起的大事,而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则你连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由于你只顾把心思放在看上级眼色行事上,势必会忽略下级的感受,对他们的疾苦冷暖关心不够,这种人是很难得到群众拥护的。更有甚者,还有些人会采取压制、损害下级利益的办法来取悦领导,这更会招致怨恨。没有工作实绩,顶多只会被领导在某些时候加以利用,但绝不会长期予以重用的。
第三,你难以最终赢得上级的信任。无论什么样的用人标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能够替领导做好工作,为领导分忧。
因而,领导一般都喜欢任用群众基础比较好、威信高的干部作为自己事业的助手,因为领导清楚,有人支持才能堪当大任,做好工作。用一个在群众中声名不佳者作为心腹,不但不能替自己分忧,还会影响领导自身的声望,对他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在群众中声誉不好,还会影响上级对你的信任,毕竟领导是不会“偏听偏信”一人之言的,在他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肯定会了解到许多于你不利的看法,这些看法多了,就会影响领导对你的道德评价。
因此,聪明的人总是非常重视收买人心,打好自己的群众基础,既做到不忽视领导的权威,也不忽视群众的选票。
历史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笼络人心,以此作为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基础,从而能够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做到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战国策》中有“狡兔三窟”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在人处危难之时,人心该是何等之重要呀!
齐国有个贵族,叫孟尝君,封地于薛。其手下食客过千。冯谖便是其中一人。一次,冯谖自告奋勇地要求到薛城为孟尝君收债,临行时问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很随便地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城,不但没有催逼百姓还债,还以孟尝君之名将债券全部烧了。老百姓高呼万岁。孟尝君见冯谖空手而归,很是奇怪,问他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你说让‘买你家缺少的’,我考虑你家什么都不缺,惟一缺的是‘义’,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闵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没想到,薛城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
孟尝君方悟这个“义”的重要性。后来,冯谖通过计谋,又使孟尝君重登相位,使他的政冶地位更加稳固了。
这个例子警喻我们,顾上是求进之道,而顾下则兼具求进与保身两种功能。注意顾下,可以助你事业有成,获得上级的赏识,而一旦事有不顺,上级一时疏远你,你也可以凭借良好的群众关系,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不致于四面楚歌,四面受敌。所以,历来有作为者,都很注意把上得欢心下得民心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记住:只有兼顾“顾下”,才能做到真正的“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