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喜爱诗歌,青年男女的社交往来与恋爱婚姻,常和诗歌活动联系一起,常带“群体性”。秋收之后,村与村之间群体访问作客,侗语称“月也”。这村的芦笙队访问那寨,主、客两个芦笙队比赛后,或者是两男对两女的二声部对唱,或者是男、女“大歌”歌队的合唱对唱,或者是男、女“耶歌”歌队的边舞边唱的群舞合唱轮舞对唱。春节期间的“月也”称“也哼年”,男女老少盛装艳服,银饰闪光;芦笙队古武士打扮,穿锦绣百鸟羽衣,头插白色鸟羽;不仅带有歌队,有的寨子还带侗戏班,到另一寨访问,赛芦笙,演侗戏,当然也进行对歌。通过“月也”、“也哼年”,增进了村寨之间的友谊也培育了无数爱情的蓓蕾。在鼓楼和楼前石坪的大群体歌舞、社交活动后,还分散到各家各户小群体的社交、唱歌活动,即“行歌坐夜”。一帮后生与一帮姑娘,在木楼的火塘间,互相对歌,从对歌中物色知音,往往对歌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内涵群恋文化积淀。
不仅“月也”、“也哼年”时行歌坐夜,在月明之夜,后生们常结队到另一寨访姑娘,称“走寨”,也行歌坐夜。男、女青年通过歌声,倾诉不便于用“说话”直说的心意:
隔一重山呀又一重岭,
我从远远的路到你村,
只为情深不觉远,
雁鹅飞过千山难离分。
冬夜的月光照墙脚啊,
巷里传来了后生的歌声,
妹摇的那架纺车呀,
声声呜呜迷住了后生的心。
唱歌不见答哟,
喊也未有回声。
是老人家未睡吧!
为什么这样久哟,妹不来开门。
龙女在海底啊难见她的影子,
好容易从窗口瞧见你啊我的影人。
我见你呀你不见我,
我心想你呀你却不知情。
做一个好心人吧,
若是好心的人就开门;
不结夫妻也跟我们坐一夜哟,
半箩筐的话呀要当面诉给你听,
琵琶弹断弦哟,
唱歌喉都干,
妹若不开门啊,
请到窗口答一声。
姑娘们被小伙子们的歌声和情意感动,以歌作答:
好禾放在禾仓底哟,
中意的后生后半夜来;
叫哥耐烦等一时啊,
等一时夜深人静把门开。
我也等我好久了啊,
纺纱一斤半,烧完几担柴,
笛声不静我不睡哟,
等我情哥到来把门开。
歌声哟叫我不能入睡,
笛声哟激动我的心怀。
听到哥哥的笛声呀,
睡在床上我也要起来。
行歌坐夜,也称“行歌坐月”。古代侗寨有青春公房,称“月堂”,今某些地区遗风犹存,寨上老人为青年人操心,从山上砍来木头、竹子,做成一排排长板凳摆在月堂里。白天,这寨子的妇女们来月堂绩麻、打草鞋、做针线、纺纱……晚上,后生、姑娘们来这里唱歌、谈情。后生弹琴,有个领头的,叫“老叫雀”;姑娘唱歌,有个领唱的,侗语叫“朵”。歌唱中相互盘问,从季节到盘田,从栽秧到打谷,从古到今,看谁唱得好,看谁知道的事多。在这种众人合唱群体盘歌的时候,往往达到姑娘、小伙子通过唱歌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选择。
在已经没有公房的地方,姑娘们选择房子较宽敞、容人较大量之家,一起纺纱、绣花,冬季在火堂间,夏季在“厅廊”(也称“月堂”),后生们便来这里陪伴姑娘们唱歌谈情。有的地方,白天在山野风景优美之处(俗称“花园”)唱歌谈情,侗语称“获炎”(意即“玩山”),仍是群体性的社交、恋爱活动。
更有意思的群恋活动是“月堆华”(意即“种公地”)。有些地方,农历三月初三是“月堆华”的约定日。青年男女各自邀伙结伴,订立盟约。其大致内容有:自觉自愿参加;“月堆华”期间,白天上山群体耕作,夜间一起行歌坐夜,亲族不得干涉;男女间往来,双方必须热情;“月堆华”期间,如有人病了,大家都去看望,如不幸病亡,都要送葬,等等。盟约定好,男方派三五人,吹芦笙,带上两条大鲤鱼,正式与女方商定,让双方村寨父老们都知道。男女双方人数相等,少则几十人,多则二三百人。四月初八是挖地下种之日。男男女女打扮鲜艳。女子提一箩箩黑糯饭,男子带酸鱼酸肉,吹着芦笙,一起上山种公地。大家边劳动边唱歌,每下一样种子,都有歌对答,借物寄情,寓意深刻:
男:地头种瓜就怕瓜不结,
地脚种薯又怕姑娘扯去种别方。
女:地头种瓜我一心盼望瓜儿甜,
地脚种薯我有心把它献给好情郎。
男:种上棉花又怕无人纺纱心烦乱,
种上芝麻又怕无人掌油茶锅铲心凄凉。
女:种上棉花纺成细纱就请哥来穿,
种上芝麻打好油茶就请哥来尝。
男:挖地种豆有心盼它结双对,
开口唱歌有心与妹共火塘。
女:挖地种豆就怕另有别人去插杆,
开口唱歌就怕早已有人坐火塘。
群体劳动,群体对歌,群体交流思想感情,从这内涵古老的“群恋文化积淀”的种公地活动中,培育起一对对“银姝”(侗语,即“情人”)。
吃午饭时,别有风味。姑娘摆出黑糯饭,后生摆出酸鱼、酸肉。群体围地而坐,中央烧一堆火,每人面前摆几片树叶作餐席,砍来树枝串上鱼、肉放在火边烤,香味进心田。姑娘、后生互敬糯饭、鱼、肉,边吃边谈边唱。吃饱了,有的成双结队,牵手到树下谈情。
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十四为除草、松土、施肥的日子。清早结队而去,傍晚结伴而归,白天山上劳动,夜间寨中坐夜,爱情之苗发芽、萌枝、茁壮成长……
八月十五是收获的季节。八月十四小伙子们穿新衣吹芦笙抬红猪(活猪宰杀,以血染红肉皮)赶肥牛到姑娘寨上,姑娘们盛装艳服银饰汇集鼓楼坪。坪中四方桌上放一个大南瓜,瓜上插树枝,枝上挂满五彩纸花。小伙子们由芦笙领路,绕场行进成圆圈后起舞,边舞边用硬币打落南瓜树上的纸花。全部打落纸花后,在方桌周围的长凳坐下,由姑娘们敬茶敬烟。之后,姑娘们把后生们的行李拿回家去,再回来对歌,对到天黑,送来饭菜米酒款待后生,群体欢宴。
八月十五早晨,吹着芦笙,结队上山收获群体劳动的果实。一担担葛薯、一篓篓芝麻、一篮篮棉花、一挑挑饭豆,堆满了木楼。“月堆华”产品由劳动者群体平分一般多归女方。姑娘们准备饭、酒,小伙子们抬来红猪,把山上收来的花生、饭豆、芝麻炒熟,葛薯当果品。大家热热闹闹会餐,边吃边歌,对唱到天明。十六日清晨,小伙子们杀牛弄酒,在鼓楼坪款待姑娘们的父兄。姑娘们拿来家织布、花头巾、布鞋,用一根根竹竿挂起,写上自己的姓名摆在鼓楼里展览,后生回家时作为礼品相送。后生们吹着芦笙,挥舞着挂满礼品的竹竿,向亲族们辞行。亲族们鸣炮相送,姑娘们跑到前方拦路盘歌,半年多的群体劳动群体恋爱使他们难舍难分。后生们每过一村寨,那里的姑娘们都出来迎送、盘歌,观赏他们所得礼品。
古老的群恋文化积淀最为馥郁芬芳的民俗事象是“开众亲”(侗语称“为鼎”)。女性占主动进攻的位置。有些地方,姑娘们经过细心的访察,认为某个寨子的后生勤劳、厚道、可亲,协商意见一致后,恳求母亲们向本寨父兄们征求意见。两寨人都同意了,“开众亲”活动便开始进行到。姑娘们上山砍一根楠竹,剪光叶片。各人献出棉花制棉球,用五彩丝线系棉球在竹枝上,扎几只彩凤站在上面,欲称“银竹”。八月间,姑娘们由哥哥弟弟们陪同,一路上敲锣打鼓奏芦笙放鞭炮,把“银竹”(谐音“银姝”,意即“情人”)抬到后生的寨子去,选一丘面积宽、禾好穗长的稻田,插在中央。姑娘们隔三、五天轮流派人来观察一回。等禾穗黄熟七八成时,全寨姑娘一齐出动,来到那丘田里,把“银竹”放倒,一人按住竹根,其余的人抬起竹子转个圆圈,竹尖扫到的地方,姑娘们就将圆圈内的糯禾穗全部剪完,挑到“姑娘头”家中。
第二天,姑娘们将糯禾穗脱粒,煮熟,炒干,拿到石臼里舂,脱壳,舂成“扁米”,清香甜美。请后生们来吃扁米。后生们吹着芦笙来到鼓楼。姑娘们给他们每人赠一双新布鞋。等他们穿好了,姑娘们便把整匹整匹的家织家染的最为优质的“蛋桨布”铺在石板路上,一直铺到“姑娘头”的木楼。让这帮后生穿着新布鞋从布上面走过去,一直走到“姑娘头”的木楼,走进“姑娘头”的闺房,一个个轮流在“姑娘头”的床上打一个滚后,男女双方开始对歌。这是内涵着最为古老的“群恋文化积淀”的民俗细节。女方寨上父兄们杀猪宰羊款待嘉宾。小伙子们先唱着酒歌向老人敬酒,之后,男女青年相互敬酒,借此察看对方人才。小伙子们在女寨住上一二晚回村时,姑娘们用竹饭盒装上扁米送到男寨,男寨同样盛情招待。席间,男女对歌敬酒,对不上歌的小伙子便会被姑娘扭住耳朵灌酒。酒至半酣,姑娘们礼貌地向长辈敬酒,唱起《敬酒歌》:
井水外冒要靠岩梁滴,
口吃菌子要把树蔸记。
壶里美酒递给舅舅吃,
不知舅的儿子有意是无意。
老人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领受未来的儿媳的心意。
作客两天,姑娘们回寨。通过一来一往的群体活动,两寨男女青年进一步相互了解。从中会有一对对男女青年发展成为终身伴侣。也可男外娶、女外嫁。这一个年龄阶段的小伙子、姑娘男婚女嫁了,另一个年龄阶段的少男、少女长成大姑娘、小伙子了,又开新的一轮众亲。
民俗事象是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侗族民众在许多民俗事象中,内涵着极为古老的“群恋文化积淀”,但又不断变异着,形成促进寨与寨之间的友谊和男、女青年之间友好地社交往来,活跃农村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生活和民间诗歌民间音乐舞蹈,从群体活动中考察和物色对象,从而形成幸福的诗情洋溢的婚恋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