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哈尼族女子,一旦怀孕,长期定居夫家。按照哈尼族传统风俗,女子一律不能在娘家生育孩子,否则为不吉祥,要遭到娘家亲属及村人的严厉谴责,甚至受罚。女子怀孕以后,将自己所属的衣物逐渐从娘家输送到夫家。同时母亲还特意用小白布缝制成二尺见方的三两幅袍裳,一两件小衣和一顶小帽,送给女儿生育时包裹婴儿用,寄托了慈母爱女的一片深情。产前的孕妇始终坚持体力劳动,据说这样可避免难产。
孕妇生育的地点,各地略异。滇南红河县奕车孕妇多在夫家小屋中生育孩子,不能在公婆居住的大房中生。临产时,婆婆要在产妇头上轻按一下,表示生产顺利。万一遇到难产,产妇便取丈夫的一条裤子当枕头用。婴儿降生后的三日内,除同宗婶娘、婆婆外,忌讳任何外人进屋,丈夫也要回避,而且在产室的门头上悬挂起红泡刺、野姜叶、笋叶剪成的人像和锯形木刀等物,为拒人、抗神之意。不知此俗的外人一旦冒失闯进了“月子房”,家里人便将一块通红的火炭立即浸入一小盆水中,并用手指蘸起一点盆中水向婴儿轻轻弹去,以为避邪。当然,冒失闯进“月子房”的外人并不多,因为门头上早有标志。当婴儿生下发出哇哇哭声后,当即裹上衣裳,婆婆或公公将婴儿抱过,嘴里念诵出许多有趣而吉利的诵词,随即在婴儿脑门心轻轻一划,便取下纪念性的名字,谓之“奶名”,同时,产妇或婆婆在屋前庭院里烧起一堆大火,将胎盘投入大火中烧毁,然后将烧焦的胎盘盛入一节竹筒中收存起来。滇南元江、墨江一带的多塔孕妇在大房火塘前生孩子,而且产妇身向须直对屋脊,不能偏斜。婴儿哇哇坠地后,除在门头上悬挂起象征避邪的红泡刺以外,还将笋叶剪成的人像悬挂在母子床铺的上面,表示护婴。多塔产妇多以炭火烧毁胎盘,任其消失。有的却在火塘边挖开一个小洞,埋入胎盘,盖上灰土即可。倘若遇到脐带缠绕婴儿脖颈现象,就用棕片包住胎盘,带到村脚或村两侧(不到村头)丢在树上任其干枯、腐烂。日后如果发现树上的胎盘生蛆虫要用开水浇杀蛆虫。西双版纳一带的哈尼族爱尼人忌生双胞胎、多指和缺嘴婴儿。
哈尼族给婴儿取名有一套繁琐、奇妙的礼俗。婴儿降生后的第三日,要举行隆重的父子连名命名仪式。红河和元江打芒一带的哈尼族当天早晨当火红的太阳刚刚出山,婴儿家长便蒸出数甑喷香的糯米饭,宰杀几只老母鸡,舂出一些煮熟的老鼠豆,然后在屋前院后里摆出数张篾桌,将糯米饭摆成无数大如拳头的圆团团,贴上少些舂烂的老鼠豆,老鼠豆上面再贴上一小条鸡翅膀肉,整整齐齐地的摆在篾桌上,犹如一群杂色相间的“小宝塔”,又像身着花衣的“不倒翁”,让村人来取食。全村各户派人用一个鸡蛋换取“小宝塔”。按照当地风俗。各户只需一个鸡蛋便可换回与家里人数相等的糯米饭团,一人一团,不多不少。接着开始象征性地劳动。婴儿若属男性,便从同家族人中邀请一名家中无死于非命者而且父母健在的童男,提上一小竹筒糯米饭做“晌午”,带上劳动服,扛起小锄头,在屋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锄,表示男婴长大后会挖田种地,勤劳致富。婴儿若属女性,从同宗族人中邀一名聪明可爱而父母健在的童女,提上一小竹筒糯米饭做“晌午”,肩挎蓑衣背架,手提小砍刀,在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女孩长大后会砍柴割草,纺纱织布,聪明美丽。反映出哈尼族农耕生活的历史遗俗。待这一切繁琐的礼俗完毕,便摆出丰美的酒菜,敬请村里长辈男子前来用餐。席间,同宗辈分最高的男性长者,将嚼细了的一丁点鸡肉用食指喂入婴儿口中,同时,口中念诵着娓娓动听的祝词:
小宝宝快长大,就像春天里的壮秧苗;明亮的太阳在你的头上照耀,温暖的和风轻拂着你的头发。小宝宝快长大了,一天能挖三摆田;爬山脚不酸,过河河水会绕道。
随后取下父子连名的名字。而一般女孩却很少父女连名,更无母女连名。认为女孩子总归要成外家人,无权充当祖宗继承人,反映出哈尼族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和氏族外婚制的历史遗俗。多塔人婴儿出生后不蒸糯米饭,也不举行劳动仪式,只在第三日邀请同宗长辈男女前来用餐,并取下父子连名的名字即可。
五六岁以前的哈尼族儿童或婴儿,无论男女一般都有数名,少则二三名,多则七八名,而且随时都可以更换。但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乃至上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女祖先同名。一般到七八岁以后才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极少更换。更名的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与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常病而要更名。更名时,有的在家中举行更名仪式,有的却择定吉日良辰,抱婴儿卧村外二三里有溪水流过的半路上,象征性地修桥补路一番,同时宰杀一只大红公鸡,蒸熟后摆在篾桌上等待过往行人。第一个来人不论是那个民族,也不分男女和身份,婴儿父母敬请来人饮酒尝鸡肉,并给婴儿取新名。按照当地哈尼族风俗,来人最好不要拒绝。据说这是彼此的幸福所在。为婴儿取新名,来人即成为婴儿日后的“亲爹”或“亲妈”,与婴儿父母结为“亲家”。哈尼人的名字一般都具有象征美好事物,或作为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和父子连名几种含义。父子连名系谱表明,哈尼人只有名(多是二字音)而无姓氏。近现代姓氏的使用主要是受周围汉族的影响。
产后12天内,产妇要给婴儿每天洗一次澡。洗澡水多用陶罐煮热的温水,产妇将温水含入口中,然后喷洒到婴儿身上冲洗,婴儿满月后修剪胎发,并为其煮一个鸡蛋。产后半月内,产妇忌食酸、冷、辣、腥味和香油煎炸的香脆食品,忌食牛、鸭、鹅,公鸡肉和鸭蛋、姜等。多以米饭和清炖母鸡、瘦猪肉、蒸鸡蛋为主食,其食品多为产妇女友和娘家所赠。产后三轮(35天)内,产妇不参加体力劳动,不着冷水,夫妻不同房。
哈尼族普遍实行父权制小家庭,世系按父系计算,只有男子才被认为是能够延续父系的人。按照过去的传统观念,不重视生育女孩,而把生育男孩作为头等大事,无男嗣的家庭被认为是“无根根”的大不幸家庭;只会生育女孩的妇女备受家庭和社会的歧视、责难而终身忧愁;生下男孩的妇女就会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敬、关怀。解放后,随着国家不断进行男女平等的宣传、教育,情况逐步有所好转。滇南红河一带的哈尼族中盛行一种敬重舅权的“认舅舅”风俗。在民间流传着“舅舅不大,外甥不长”和“天上算太阳最高,地上数舅舅最大”的民谣。当地哈尼族家里生下孩子以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管长到几个月,都要履行一次“认舅舅”的礼俗,哈尼族语称“阿威沙”。其过程是:早晨起来,当温暖的阳光刚刚照在门前时,家里老人就把要去“认舅舅”的孩子穿戴一新,小脸儿洗得净白;孩子的脑门心中点上一指锅烟子,帽子上系着一丫大蒜和一支红泡刺,以示避邪。随即,年轻的母亲就用一床绣织着美丽的花鸟鱼草图案的花背裳背起孩子,肩挎着里面装有三五斤炒香了的黄豆、两个熟鸡蛋和糯米饭的蓝布包,手持一把白阳伞,拿着一把锯镰,跚跚离家上路。途中遇上迎面来的人,不论男女,不分民族,母亲都要满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喷的炒黄豆递给路人吃。路人必须接受这把炒黄豆,并说上一两句祝福的话才好。母亲背着婴儿经过小溪或小河时,要找一块扁平圆滑的小石子扔过去,看清石子落下的地方,过溪河后把原先扔过来的石子找回来,放在一个稳妥的地方。然后坐下来休息,吃糯米饭和鸡蛋,并将鸡蛋壳放在桥头边上,表示与桥共享其美。这时,若有路人相逢,也一定要邀他同吃。到了舅舅家,孩子被外公、外婆、舅母一一抱过,百般疼爱,胜于亲子。按照传统规矩,舅舅还特意给外甥一只乌骨小麻母鸡和一个小巧别致的水罐,作为特殊的赠礼。在舅舅家住上三五日后即返回。当地哈尼族认为,孩子是由母亲生育的,而母亲却来自舅舅家,没有舅舅家的血统就没有生身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孩子虽然要在父亲家中生长,但必须通过“认舅舅”的礼俗来确认和铭记生身母亲的血缘祖根。敬重舅权实际是尊崇女性,是哈尼族父权制小家庭中遗存着的母系制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