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夏历五月,哈尼族山寨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札札”。节日历时三至五天。“札札”兼有社交娱乐及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的意思。一般以进入夏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有的地区却在“端午节”或“火把节”期间过节。
节日第一天,各村寨纷纷淘洗水井,并推选出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勒收”。大家还要进山选一棵标直而粗大的青松木做磨秋杆。磨秋是“札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神圣之物,对它的选择十分考究。哪一棵青松树一旦被选中,这棵树立刻就具有了神性,连松枝松毛也被一抢而光。人们争先恐后地抬着它,哪怕能摸一摸,心里也就踏实了。据传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天神“摩咪”派小神“威嘴”骑着白马来到哈尼山寨,察看哈尼人的生活。虔诚的人们便在村边平坦的磨秋场上立起一根竖木制作的磨秋桩迎接“威嘴”的光临;在磨秋桩坑里放下谷子、青草、铁块、碎银等象征生存与发展的物品。于是,磨秋桩便成为不可缺少的保佑寨子平安康泰的支柱。用来祭献“威嘴”和祖宗神灵的牛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是一条牛舌,一片牛肝,也要细细切成小块平均分配,颇有原始共产风韵。牛肉带回家,煮熟切碎,分成数碗,滴上数滴淘洗过的井水,向祖先神灵和“威嘴”祭献,并将祭献过的头一碗食品送给同血亲家族辈分最高的人家里,让老人先吃,然后全家人按辈分大小顺序而食,反映了哈尼族尊长敬老和血亲聚合观念。
第二天傍晚,在“勒收”的主持下,全村举行祭磨秋仪式,首先让“威嘴”象征性地骑磨秋转一圈,以后才轮到人。各户男性家长们相聚在磨秋桩四周共食祭献物品。与此同时,各户还要举行一种叫“威嘴勒”的送神仪式,“威嘴,锅里的肉已吃光,只剩下骨头了,走吧,走吧,明年再来”。女主人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手举着火把将“威嘴”送出村口。送走“威嘴”抚慰了死者,这才开始生者的狂欢。
打磨秋。是“札札”节狂欢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哈尼人迁到哀牢山以后,为了开荒种地而毁坏了各种小动物和昆虫的家园,小动物们相约到天神“摩咪”那里去告状,要求惩罚哈尼人,天神爱哈尼人,也爱这些小动物,便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答应每年春耕栽插结束后将哈尼人抛向天空,以示惩罚。于是哈尼人在天神的示意下就有了磨秋。当人们在忽起忽落地骑磨秋时,小动物们还真以为是“摩咪”在惩罚哈尼人呢。从此,“札札”节打磨秋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札札”节期间,哈尼人通过各种象征性的化装表演,又一次显示着自己的存在和力量。人们对美的追求、生存和力量的歌颂。就在节日最后三天的“撵磨秋”(串寨)狂欢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届时,旭日冉冉东升,附近村寨的小伙子们,身着奇装异服,有的打扮成丑鬼以博一笑,有的穿起女子的衣裤,胸部隆起丰满的乳房,想要体验一下女性的感觉,有的面罩笋叶制作的假面具,或脖系大铃铛,头顶一只难以飞翔的小鸟,等等,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甚至连野草、兽皮、贝壳、山花、笋衣,纸糊尖尖帽、鸡笼、碓嘴全成了美丽而奇特的装饰品。这天,人们这样想,于是就这样做了,每年都有新的打扮出现,不断给人以创造性的联想。人生的千姿百态,借一个节日以如此奇特的方式“外化”出现,让人觉得似乎在假面具后面潜藏着的,是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更深的追求。人们自动聚拢,组合成一支支英武奇妙的队伍,沿着山花掩映中一代代相传下来的串寨路线,从一个村寨游串到另一个村寨,狂欢活动在整个哈尼人聚居的山区流动着,去寻觅,去宣泄人生的幸福和欢悦。
女子们一般不参加串寨游乐活动,只在大寨子的磨秋场上迎候远方来客。一旦远方“撵磨秋”的队伍到来,寄托着人们情感和希望的磨秋场的狂欢活动便推向了高潮,有的打磨秋,有的荡秋千,有的放喉高歌“哈巴”(规矩歌),歌唱本民族的古老历史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吹笛,吹唢呐。磨秋场上人挤人,头攒头。一霎时,刚才到达的“撵磨秋”队伍无影无踪,散在姑娘群中不见了,只见平坦的秋场上一片花花绿绿的人海。明媚的阳光把哈尼姑娘本来就很鲜艳的服饰照耀得更加璀璨夺目,四野里盛开着红艳艳的杜鹃花,交相辉映。远近小村寨那些银饰叮当的哈尼姑娘,源源不断地赶到狂欢的磨秋场来。“札札”期间的磨秋场成了一片花的海,歌的海,爱的海。
在簇拥着的人群的场边上,两个哈尼小伙同时搂着两个哈尼姑娘。姑娘像白鹇鸟遇上了“活扣”(一种捕小鸟的猎具)似的,开初是一惊,接着羞涩地一低头,一闪身,便笑吟吟地跑开了。两个小伙哪肯罢休,紧追上去。就这样,经过一番折腾,两对心花怒放的青年男女便悄然消失在树丛之中。于是,在磨秋场周围上下,到处嗡嗡嘤嘤,极为和谐的恋歌声,像清泉淙淙流泻,口弦轻轻拨弹,又像千万支银铃在春风中颤响。如叙如诉,如吟如诵。青年男女只要进“札札”期间的磨秋场,相互之间的交往比平日显得更坦率、热烈、无拘无束、大胆的结交异性,大家相拥而歌,尽情的嬉闹欢乐,各得其所,享有充分的自由。如果男女双方中意,谈话投机便可交换晚上幽会的信物,结成伙伴。这天可以找任何人对歌。不过结过婚的人,一般只唱生产、山水景物,或摆家常,讲故事;没有结过婚的人则唱情歌,如痴如醉,倾诉衷肠。发现对方已结婚,就不再唱情歌,自己结了婚的,要用歌声回告对方,以免对方苦费心思;发现对方是血亲或姻亲,就不能对歌谈情说爱。这些古朴淳厚的民风曾使无数外地旅游者流连忘返。
在磨秋场特别引人注目、催人奋发的是牛皮大鼓舞。“札札”期间,各村寨将本村牛皮大鼓立在磨秋场侧略高于地面的一土台坎上。一旦远方“撵磨秋”队伍到来,一位富于生活经验的男性长者,手持鼓槌,嘴里念诵过几句简短的祝词之后,便在大鼓后部着力击鼓,近旁的铜同时敲击伴奏,鼓声古朴雄浑,节奏活泼明快。这鼓声,是哈尼人向天神“摩咪”传递信息的媒介。开始三声鼓响,预示着人口繁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哈尼人与“摩咪”约定俗成的信息密码。每逢节日庆典,人们总要以这种方式与“摩咪”作一次对话。“撵磨秋”队伍中几名身着奇装异服饶勇彪悍的男青年,率先跃到鼓前,踏着雄浑的鼓点,手甩崭新的花毛巾,耸肩歪颈,扭动身腰和臀部,手足并用,纵情舞蹈,表演,以诙谐滑稽动作相互逗乐嬉戏,以博取围观者发笑为快。舞者不时对着鼓面模拟各种性行为,不知者以为淫,其实这是一种内容极为严肃的原始仪式。原来,人们是希望那象征母体的大鼓里所装的一切,能通过这建立在交感巫术心理基础的仪式,达到人们所希望的果实。
古朴、粗犷的牛皮大鼓舞,使人们真挚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人们完全沉浸在欢乐的世界里,又追忆着远古的过去。哈尼人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结构,他们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追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答案。大鼓舞发泄着他们强烈的感情。他们重温着,但也在拓展着和更新着自己的路。在整个“札札”节的狂欢活动中,哈尼人在形象地表露着一种关于生活的简单道理和自然哲学,同时通过化装表演的方式反思曾经走过的路——那历尽艰辛,迁徙搏斗,向严酷的大自然和社会争得生存权利的路。今后的路将在他们不断地开拓与更新中继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