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已经进入11月份了,一场阴雨使中原市的天气变得奇冷,凄风冷雨拍打着路旁的梧桐树,光秃秃的树干没有一点生机。叶怡芳刚刚离开单位,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心情失落,步履很沉重,走走停停。从单位到家,原本半个小时的路程,已经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天黑了,还没有到家。
叶怡芳手里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大袋子,里面装着在单位的全部家当:一摞子发表过的作品的报纸和杂志、一个笔筒和一个简易书架。她虽然不甘心这样离开工作9年的《女性月刊》杂志社,但这是很无奈的选择,她所在的单位中原报刊社因为亏损,入不敷出,刚刚宣布倒闭。报刊社全体员工放假,等待分流,每月发600元基本生活费。
《女性月刊》曾经走过辉煌的历程,是国内公开发行的社会综合类月刊,主要读者群对准城市中坚女性消费群体,是中原市比较具有发展潜力的女性刊物,发行量曾经达20万份。叶怡芳是《女性月刊》的执行主编,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为此洒下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和杂志有着深厚的感情。
9年前,叶怡芳因为经常在《女性月刊》上发表文章,被杂志社邀请去泰山开笔会。泰山笔会开的成功,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畅所欲言。叶怡芳在会上发了言,给社长姜珊留下很好的印象。笔会结束后,她便被聘请到杂志社供职。
刚到杂志社工作时,叶怡芳满脑子里都是文学梦,认为到了杂志社,就可以天天与文字打交道了,那一定是一件很惬意很快乐的事,也会一步步接近文学的殿堂。然而,异乡他地铺就的不是一条坦途,杂志刚刚创办,工作辛苦且工资低,只有4个人,工作量大,常常加班加点工作。饿了,泡方便面;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杂志出来了,又要忙发行,一个人一肩多职,既是编辑,又是发行员、广告员。人整个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很辛苦。虽然,她也打过退堂鼓,想回家,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坚持下来。她是个比较有毅力的女子,认为活着有目标就会累,冲向目标奔跑就会更累,可人的一生中,总该有梦想引领自己。因为文学梦的牵引,她坚持下来了,经过9年的辛苦努力,终于有了一份蒸蒸日上的事业。
可如今,传统纸媒遭受新媒体冲击,杂志遭受重创,渐渐走下坡路,发行量严重下降,频临倒闭。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原本坚强的叶怡芳不知所措,不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表面上看,30岁的她是一个柔弱女子,身材苗条,穿着白碎花的青色上衣,白色皮鞋。一年四季,白色和青色永远是她身上的流行色。她肤色白皙,标准的瓜子脸,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一颦一笑都充满魅力,给人的初次印象,不是钢一般的坚强,美丽质朴中透着些羞涩,但在其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一颗坚强的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的这句话,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而用水的这两个特点来形容她的性格是再贴切不过了。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继续下跌的时候,她心急如焚,总想力挽狂澜,每天像个拼命三郎,满负荷高强度地工作,但最终力不从心,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杂志淡出市场。
叶怡芳一路走一路想,越想越痛心。这时,她看见了一盏明亮的灯,不由自主地朝着有灯光的方向走去,以为靠近这灯盏,就会温暖一些,可是,那冷冷的惨白的灯光让人感受不到温暖,反而觉得远方更加的黑暗。倍感孤独的她特别渴望一种安慰和温暖,于是,便给丈夫徐超打电话,可是还未等拨通,又挂了。看来她心里很矛盾,迟疑不决,似有难言之隐。
那一年,叶怡芳和徐超结婚一年多,儿子才8个月大,徐超的鞋业公司成立不到半年,正是创业阶段,每天很忙。他希望她结束在省城的漂泊,走许多女人走过的路,相夫教子,一心持家。可视文学如生命的她,不原意自己的文学梦沉寂破灭,同时也认为一个女人要活得自尊自强自立,不能依附于一个男人,不肯回去。他生气,不理解,更不能原谅,但又阻止不了,只好随她。就这样,夫妻多年两地分居。她到省城9年了,他因为生气,很少来看望。她独自一人品尝一年又一年的孤独,有一年的中秋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她却在办公室待了一夜,因为住室和办公室一样冷清,一样没有暖意,还不如在办公室编稿写稿。还有一年的小年,她一个人跑到一个小饭馆里,和服务员一起过年,算是找到一点慰藉。多少次,她带着疲惫和委屈回家,希望徐超给予安慰她说:“我也去省城,和你一起在异乡共担岁月风雨,给你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她失望了,他总是用冷冷的目光看着她,说一些讥讽和奚落的话:“辞职回家吧,专职做个家庭主妇,我挣钱养活你。”两人最终因为缺乏理解和沟通,感情越来越生分。
此时,叶怡芳心想,如果把自己失业待岗的苦衷说给徐超,肯定他还会说那句不爱听的话。算了,还是不说为好,不然会自讨没趣。因为有着这样的顾虑,叶怡芳最终放弃给徐超打这个电话。
这时,叶怡芳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个人来,他叫李志明,一个貌似平常,但坚忍、沉稳、睿智,多年来给予她许多关心、鼓励和帮助的男人。记得3年前,她刚提拔当主编的时候,很兴奋给他打电话:“我提拔为主编了,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使杂志再上新台阶。”
“祝贺你!独当一面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多保重!”李志明很欣慰地说。
“我会的,这些年,如果没有你的帮助和鼓励,我恐怕走不到今天。”
那时,叶怡芳的世界五彩斑斓,辛苦着、快乐着。
而如今,悲喜两重天。叶怡芳从事业的巅峰坠入痛苦的深渊,感到四周虽然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霓虹灯,自己也明明身处闹市,被这个热闹的世界包裹着,可心却如处荒野,刮着凄冷的风,一种无依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她的心。失意的她想起了李志明,想起了他说过的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为你祝福和祈祷!”想到这,她心里好受多了,寂寞的夜空也变得多情而暧昧,好像看到他那熟悉的身影正从深远的夜空走来,一点一点驱赶身边的孤独。
多年了,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像雨中的伞,生命中的丛林,心灵歇脚的驿站,收藏心事的寓所,储蓄感情的行囊,当迷茫停滞彷徨的时候,当泪水滂沱不能自抑的时候,当身处闹市备感孤独的时候,这种情感都伴随她一路晴空。于是,叶怡芳给李志明发了一个短信:“我非常需要你的安慰,带我走吧,去过一种我想要的生活。”此时的她感到自己倦了累了,想在他那里靠岸,而忘了彼此都是有家庭的人。
下乡扶贫
发了短信,叶怡芳不禁想起9年前那个难忘的岁月。那一年,她刚到杂志社工作不久,抽到沙县沙岗乡扶贫。从省城到沙岗乡有500里,路坑坑洼洼,很难走,颠簸一路,坐了一夜的车,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赶到乡政府。
正当叶怡芳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有气无力地走到乡政府大门口时,迎面碰到一个人。这个人中等身材,眉目和善,相貌朴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看到他,就会让人想起泥土般的厚重。只见他鞋上、裤子上带着泥,好像刚从田地里回来。他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吃力地背着行李,便热情地走上前说:“你好!我帮你拿提包吧。”说着,便接过她手中的行李包。
叶怡芳很感激地说:“谢谢您!我是《女性月刊》杂志社的记者叶怡芳,被单位派到这里扶贫,请问您认识李志明乡长吗?”
一听这话,这个人微笑着说:“我就是,欢迎你的到来,乡里正准备派车去接你呢,想不到你竟然自己坐班车来了,路上一定很辛苦,走吧,先到办公室坐坐,休息休息,中午在食堂吃完饭,再去村里。”初次见面,彼此之间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这次来沙岗扶贫的共有5个年轻人,来自不同的单位,组成扶贫工作队,主要帮助当地群众发展林果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叶怡芳是唯一的女孩。李志明觉得一个年轻女孩吃住不方便,特意照顾,安排她到离乡政府最近的沙湾村工作。从此以后,她便与村民们一起劳作,一起生活,植树、收割麦子、打场,样样都干。李志明也在沙湾等几个地方包村驻队,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天长日久,她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李志明大学毕业后,被省委组织部选定为定向培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下到基层锻炼。沙岗乡年年遭受风沙灾害,老百姓饱受风沙之苦,致富无门,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致使土地荒芜,沙土蔓延。几任领导来这里镀镀金,就离开了,没有人愿意来这里工作,而他却迎难而上,没有犹豫,接到通知的当天就来这里报到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李志明上任后首先发出了“大力发展林果业,使沙土地变成良田,引导群众走脱贫致富之路”的号召,并身先士卒,每天天不亮就到村里,和村民一起同甘共苦,奋战一线。忙的时候,就在沙丘上支起帐篷,一连多天不回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这里几乎每片沙丘上都种上了楝树、石榴树、梨树、苹果树。如今,27岁的李志明已经在这里工作好几年了,妻子黄霞和6岁的女儿朵朵在沙县县城居住。
这里种植比较多的是楝树。叶怡芳对楝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她的家乡叫楝树镇,也种植着大片大片的楝树,小时候的她经常到林子里玩耍,几乎每个枝条上都挂着自己儿时的梦幻。只是那时候年少,对楝树的性能特性了解不多。于是,劳作之余,她不解地问李志明:“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楝树?”
李志明如数家珍地说:“沙地适宜楝树生长,萌芽力和耐寒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也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在酸性、中性及盐碱土均可顽强地生长。楝树使用价值高,全身上下都是宝,其花可以提取芳香油;其根、茎果可以提取川楝素,能打掉蛔虫和钩虫;其叶、皮、花、果能制土农药,杀死害虫;其木材抗虫蛀,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南北朝时的贾思勰《齐民要素》上说‘以楝子于增地耕熟作垄种之,其长甚疾,5年后可作大椽’。种植苦楝,可以帮助群众尽快地走上致富之路。”他像农林果专家一样,讲了很多,让叶怡芳耳目一新。
沙岗乡植树造林工作搞的好,漫山遍野都是绿。叶怡芳敬佩之余,写了一篇新闻通讯《绿色梦想》,发表在省级报纸上,引起各方关注,不断有人来这里参观学习,李志明也成了新闻人物。随着交往的增多,她对李志明敬重的同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他棱角分明的脸庞总是给她一种力量和坚毅。但出于一个女性的矜持,她只能将这份好感埋藏心中。
而李志明对叶怡芳也有着同样的感觉。一次,沙县组织先进乡镇有关人员,沿黄河考察如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绿化苗木,构建“绿色银行”等。他们两个和乡里20多人一起去考察。途径壶口瀑布时,看到黄河水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壮观。大家心情很好,拍了一些照片,还一起照了一张合影。
晚上住在窑洞,叶怡芳睡不着,走出门外散步。夜晚凉风习习,黄土高原的夜色笼罩着神秘和美好,给了她激情和灵感。于是,她回到屋,将一天的所见所闻写成散文。这时,李志明路过她的住处,看到她正在伏案写作,不知不觉站在窗外看了许久。她由于专心写作,竟没有发现他的到来。那一刻,她的敬业与刻苦再一次让他怦然心动。
最初,李志明以为叶怡芳是从大城市来的,一定不适应乡下生活,特意给她安排了小灶,让在乡里招待所吃住,可她坚持吃住在村里,主动要求住在房东许大娘家。许大娘的丈夫去世了,儿子当兵了,膝下只有17岁的女儿东妹。东妹高中毕业后,本来想外出打工,可不忍心母亲一人在家,就留在家里。东妹天真浪漫,充满憧憬,喜欢读叶怡芳写的诗歌,常常请教。她总是认真指教,不厌其烦。如果想改善生活了,她还和东妹去土坡上挖荠菜、摘红薯叶,包出的荠菜饺子,不仅味美,营养也极丰富。她把红薯叶和面搅拌在一起,蒸出的菜面团也很有味道。邻居小村,是个憨厚的小伙子,经常给她们打野斑鸠吃。
其间,叶怡芳劳作之余,开始长篇报告文学《人在旅途》的创作,主要写李志明这几年为改变荒山面貌而努力工作的故事。由于白天下地,采访只能是断断续续地进行,写稿的时间也只能在晚上。乡下条件比较苦,夏天,没有空调,只好坐在院子里写稿,不停地遭受蚊虫的袭击;冬天,没有暖气,手脚常常冻得发麻发僵。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辛苦,20万字的稿子终于脱手。当她把稿子交给李志明的时候,他的眼里充满着无限的感激。后来这篇报告文学陆陆续续发表在当地新闻媒体上,李志明的事迹再一次打动人心,成了新闻人物。
李志明也很热爱文学,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以后的日子,他经常和叶怡芳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话题,由于相互欣赏,说不出的情愫在彼此心里生长。存有一份念想,也是一种美丽,乡下枯燥的日子开始变得流光溢彩。
日子过得好快,一年的扶贫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叶怡芳就要离开沙岗了。李志明送她,一程又一程。走在乡村的路上,此时,楝树林和果园里虽然没有花开的芳香,也没有丰硕的果实,但依然让她深深地眷恋着,久久不忍心离去。
叶怡芳说:“我很留恋这片土地,真的不想走。”
李志明也很难舍地说:“怡芳,你很美丽、善良、有才华,自从见到你的第一眼,我就再也忘不了,可是,这里不属于你,你有更广阔的天地,也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一起努力,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往前走吧,把美好的记忆永存心底,回去后,记得常把你发表的文章寄给我看。”
叶怡芳使劲地点了点头说:“我会的,我一定不会忘记沙岗,因为这里种植了我的希望和梦想。”说着,便忍不住流出泪水。此时,她有很多的话想说却说不出来,那种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依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是呀,在人生旅途上有许多这样的萍水相逢、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恋情,面对着生活中的遗憾和不尽的怅惘而无可奈何。他们都有家庭,不能越雷池半步,唯有将彼此之间的欣赏、友情和朴实的愿望,在心中定格成一道永远的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