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76400000012

第12章 扩张不能忘谨慎

做生意要赢利、要发展,还要提防时时存在的商业风险。打个比方,犹如“脚踩棒子手举瓜”,是停步不前,还是雷厉风行?长期以来,李嘉诚坚持“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的投资宗旨,只有稳扎稳打,注重风险管理和危机掌控,才能步步为营,步步赢。

保持进取与稳健的平衡

李嘉诚一生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存在规模扩张与稳健发展的矛盾,多少人因保守求稳而碌碌无为,多少人因盲目扩张而遭遇滑铁卢。李嘉诚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同时以稳键和超速而闻名。用李嘉诚自己的话说,“奥妙无他,唯平衡耳”。

2006年,已经78岁的李嘉诚仍未有计划退休,因为长实与和黄的业务发展仍未能令他满意,所以没有想过淡出集团业务,他如是说:“如果样样生意较我预算为佳,我就多放些时间在基金工作上。”在一次长实集团、和记黄埔业绩记者会上,李嘉诚更是神采奕奕,对两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侃侃而谈。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李嘉诚在上海成了一个最彻底的楼市“看空者”,数月间分别出售位于上海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收益21亿港元;以5.2~12万元/平方米的低价抛售黄金城道商铺;以5.35万~7.5万元/平方米的低价抛售御翠园别墅项目中8栋商业别墅。李嘉诚抛售上海资产绝不意味着放弃上海这块“宝地”,大举套现也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为了换得更好的“筹码”。从经营策略上看,李嘉诚抛盘抛地块的策略是为“屠杀”同行做铺垫,都是为了在未来的几年能抢占更大的行业份额,都是为了让利润最大化,绝对不是看空或者退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他接连抛售所持有的上海物业的背后,是他等待更好时机的野心。

这种“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的理念始终贯彻在李嘉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这理念使李氏时时刻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又不满足现状,能够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这不仅使得李氏企业逃脱多次金融风波的残酷绞杀,而且能够在逆境之中寻求突破,事业更上一层楼,演绎了“超人传奇”——创业58年从无亏损。

我本身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我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不过,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

欲求发展先要稳健

虽然李嘉诚是一个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人,但是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稳健一直是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他能够看准时代脉搏,并且坚定地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不为一时暴利所动,而是坚持自己稳健的投资理念,最终获得理想的收益。

“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李嘉诚常说的一句话。1955年,他成功挽救困境中的长江,扭转了厄运,并且使业务渐入佳境。某一天,他便以此话告诉员工,而多年来,这句话亦成为了李嘉诚投资的宗旨,令他战无不胜。可以说,稳健已经融入李嘉诚的性格,他曾说过:“作为一个庞大集团的领导人,你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攻之前,一定要守,每一个策略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稳健”不仅是李嘉诚的一条经商处事之道,甚至可以说是李嘉诚与生俱来的一种性格。特别是在进入一个陌生或新的领域时更应“谨慎”和“稳健”,应抱着一种试探的心理,逐步深入。

正如美国的MBA教育中常常引用这一样一句话:“不要用两只脚一起去测试你不知深浅的水域。”进入股市的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投资家,一种是投机家。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作为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可坐享常年红利,股息虽不会高,但持久稳定;投机家热衷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炒股牟暴利,自然会有人一夜暴富,更有人一朝破产。香港股坛上赫赫有名的香大师香植球、金牌庄家詹培忠,都曾股海翻船,数载心血几乎化为乌有。

李嘉诚进入房地产的时候,房地产还不是大热门,但绝非冷门。房地产已经成行成市,个中好手在其中创出了许多新意。比如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卖楼花的销售高招。所谓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就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楼,地产商还可将地皮和未完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可谓是一箭双雕。银行的按揭制日益完善,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无疑,银行承担了主要风险。霍英东售楼花的创举可以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笼,弥补地产商的资金不足。因此,急功近利的地产商纷纷效尤,蔚然成风。

李嘉诚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作为一个新进者,他冷静地研究了楼花和按揭。李嘉诚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受银行影响。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简单道理,李嘉诚制订方略:

1.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设进度。

2.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3.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

总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1961年6月,廖创业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方略的正确。廖创业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高速发展的地产行业有着丰厚的回报,廖宝珊心动了,他冒险将储户的全部存款动用,投入到风险极大的房地产建设,消息传出,储户纷纷要求取出存款,出现了挤提风潮。面对失控的局面,廖宝珊脑溢血而死。李嘉诚从自己所尊敬的前辈廖宝珊身上,更加清醒地看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他深刻地认识到投机地产与投机股市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作为地产界的新秀,李嘉诚坚持稳健的步伐。后来,在1965年1月,明德银号又因为投机地产发生挤提宣告破产,全港挤提风潮由此爆发,整个银行业一片凄风惨云。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免遭破产。靠银行输血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派肃杀,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地产商、建筑商也纷纷破产。由于李嘉诚奉行稳健发展的策略,所以在这一次大危机中,李嘉诚损失甚微,安全地避过了地产危机,而且依然稳步拓展。

我们不能因此说,别的经营方法一无可取。正如李嘉诚不卖楼花,却不能说卖楼花就一定会失败。事实是,卖楼花的做法,在今天的房地产界依然大有其市。正所谓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卖楼花的始作俑者霍英东今天一样是地产巨头。关键是我们必须从李嘉诚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启迪。李嘉诚初入地产行业,羽翼未丰,他输不起、赔不起,因此他采取不输不赔但资金回笼缓慢、赚头不大(与卖楼相比)的只租不售的稳健发展策略。这也符合李嘉诚与生俱来的一贯性格。

做生意,进取心不能不有,但也一定要居安思危,不忘稳健,只有平衡发展,才能不被商业风险击垮。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降低风险,稳扎稳打

李嘉诚曾就自己的经营思路打过一个游泳的比喻:“我的游泳技术很普通,划船亦很普通。如果我要达到对岸,我要肯定我的能力不是仅可以划到对岸,而是要肯定回来时还要大有余力。正如我要游泳到浮台,我不会想着游到浮台上休息,而是预计我到浮台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可见,李嘉诚是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但一旦看准的事情,他便会全力以赴,毫不迟疑。

股市中既有人算(个人的决定),也有天算(股市规律),但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再聪明的人,都有失算之时,故而李嘉诚大进大退,都是以“股市”为后盾的,一待良机,急速抛出。

典型的例子如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27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股价高升,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从这里看到,李嘉诚在股市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的优势是他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想当年,离开塑胶花而投资地产,但李嘉诚没有关闭塑花厂;其后,香港形势一直不太明朗,李嘉诚就坚持“所有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哲学,开拓了向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投资市场,而后来李嘉诚搞起了股票,除股票外,还投资债券。

购买债券不可不谓之保守的投资策略,持有人只能享有略高于定期银行存款的利息,而无权分享公司的红利。李嘉诚购买债券有一个特色,就是可以交换股票。

当时,债券有1至3年的期限,若认定该公司业务有可靠的增长,便以债券交换股票。假若交换不成,就将债券保留至期满,连本息套回。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全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兑换债券计25亿港元。结果是胡应湘的合和债券表现十分出色,于是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到近9亿,账面溢利达4亿港元。

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兑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李嘉诚投资债券,一来债券与股票相比,风险不知要小多少倍,这样更符合他“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方针。同时张弛有度,使利润与风险得以平衡,游刃的余地更大。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挨得住。

浪漫经营,后果堪忧

关于李嘉诚稳中求进发展战略,也有不少人士持异议,认为过于保守。同为李嘉诚好友的前八佰伴社长和田一夫就属于另一种风格,虽然八佰伴取得过一度的成功,但其成败都显得过于突然。

日本知名连锁商业集团八佰伴的女创始人和田加津,正是当年家喻户晓的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的原型。阿信诚信待客、勤俭持业、百折不挠的精神曾让许多观众感动不已。但时隔20年,阿信的八佰伴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管理不力,兼之自身经营不善,不得不在1999年宣布破产。走过半个世纪的一代名店就此倒闭,让人唏嘘不已。

八佰伴从一个小蔬菜水果店经过67年发展到一个企业集团,它曾有过辉煌的发达史,曾给予人们不少的成功启迪。走到今天这一步,其中教训发人深省,也许就像成功的奥秘一样,它会有助于人们认识如何使企业绕开激流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出生于静冈县蔬菜水果小店的和田一夫至今对自己能在日本以外的地方闯出一番天地感到骄傲。但是,他表示成功不是没有代价,在这之前和期间,他经历过两次失败。第一次是他21岁那年,静冈县热海家的蔬菜水果店被大火烧毁,不过,这次失败促使他把烧成平地的100坪(约330平方米)土地拿去抵押,借钱买了块300坪的土地盖超级市场,结果开创了日本八佰伴。另一次是1976年,受世界石油危机冲击,巴西八佰伴被迫关门。从这次失败的教训中,他领悟到不该死守一个地方,要大胆调动资金,分散资产。也许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和田一夫冒险的性格。和田一夫的信条是“有风险才有利益,风险越大,利益越大”。结果,他不顾实际,盲目扩张。急进冒险,造成企业基础不稳,运作不灵,无应变能力,无力竞争,最后倒闭。

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当亚洲经济处在全盛时,八佰伴集团曾在16个国家,拥有400多间百货公司。那时的和田一夫因霸占世界零售业第一把交椅而扬名。他在香港太平山顶上盖的白色洋房,曾让不少香港太平绅士既妒又羡……

八佰伴倒闭经过如下:八佰伴百货破产之时,正值亚洲金融受到肆虐摧残的劣势时期,这或许是其清盘的原因之一,但其管理层的经营作风确是决定性的主因。在急速的扩张过程中,八佰伴背离了原来的超市路向,不仅不断改变经营手法,且在物业市场上大额投资,当遇上金融风暴,这些物业却成了负资产,集团被迫拖欠贷款以维持经营。但市场经营的持续不景气,拖欠的款项亦越积越多,最终只有踏上结业清盘的不归路。1990—1996年的短短6年内,八佰伴在中国内地的零售点由零扩展至50多处,销售额在1997年取得近8亿元人民币。那几年内地经济发展缓慢,消费疲弱,导致预期营业额不断减少,然而,营运资金却不断投入,集团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为了实现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梦想,八佰伴只有靠信贷维持高速扩展,因而信贷利息由1993年的8500万元人民币激增两倍至1997年的1.6亿元人民币,其占利润的百分比由24%跃升至49%。换句话说,在1997年的收益近50%是用作支付贷款利息。在结业时,集团欠下的款项高达7300多万元人民币,可见八佰伴因急速扩展业务,低估扩张业务所需的资金,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利息负担。

人当然不能没有梦想,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顾实际,那么梦想是很难实现的。这与当年李嘉诚经营房地产时的谨慎形成强烈的对比。李嘉诚坚持不向银行抵押贷款,不炒“楼花”,不去投机,而是稳扎稳打,慢慢做大,终于坐上香港“地产大王”的头把交椅。李嘉诚凭着现实的精神,实现了其赶超置地的梦想。

和田一夫低估了经营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在和田一夫眼中,对顾客提供各式各样的商品服务是大趋势,因此传统的百货零售业必须做出改变。为实践“一站式”的经营策略,八佰伴的业务变得多元化:饮食、食品加工、娱乐事业等。八佰伴为容纳其综合零售业务,必定选择大型购物中心;为减轻租金负担,八佰伴开始自购物业。购物商场每每因为八佰伴进驻而被带旺,物业价格亦随之升值。随后,即出售全部或部分购物中心面积,集团取得可观利润。例如在1994年,八佰伴以每平方米近18000元人民币售出会展广场物业,为集团带来3.1亿元人民币的惊人利润。随着地产市场畅旺,而百货业表现却持续萎缩的情况下,地产投资在八佰伴的业务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八佰伴于1997年度的地产业务收益竟有近4亿元人民币,抵消了其百货零售业和其他业务的亏损,且全年的总收入有1.2亿元人民币,可见地产投资成为八佰伴续命的甘泉。然而,当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资产价值迅速下跌,集团的物业变成负资产,失去这个财源支柱后,八佰伴的衰亡便不能避免了。

低估开发新兴市场的风险是导致八佰伴失败的又一因素。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本经济低迷,和田一夫把八佰伴扩展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巴西便是其第一个海外市场。可是,1972年海外扩展的第一步结果是以失败收场。和田一夫开发巴西市场动机很可笑,因为他信仰巴西的某个新兴宗教,随后和田一夫转移目标到中国市场。于是香港成为他实践“中国梦”的第一步。1989年,他把八佰伴的总部迁往香港。1990年,八佰伴分别在红勘、沙田和屯门开设3家大型百货公司。1991年,投资近500万元人民币在沙头角开设第一家中外合资形式经营的大型百货公司。1992年,八佰伴正式进军内地,与上海第一百货合资在上海开办一座全亚洲最大的百货公司。在北京,八佰伴以合资形式建立一个最新的货品分销中心和网络,以完善内地的零售业的效率。最后,和田一夫干脆把八佰伴总部由香港搬往上海,并豪情万丈地宣布,要在中国开1000家超市。然而,内地的消费习惯尚在不断转型,还未全面接受百货公司的销售模式,而且,和田一夫亦高估了内地消费者的购买力,适逢中国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冷却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减低了市民消费的欲望,以高消费定位的八佰伴立刻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内地合资伙伴的已核准资金也不能如期到位,为了维持业务顺利进行,八佰伴只能以外资身份继续投入更多资金。面对远较预期为差的回报及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八佰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由于八佰伴扩张过速,在旧店未上轨道前便大力扩张新店,以致债台高筑,银根紧缩,又缺乏银行的后盾支持,这成为八佰伴倒闭的根本原因。在日本八佰伴破产后,供应商纷纷登门讨债,令本已资金紧张的八佰伴在海外的分店更加捉襟见肘,资不抵债,产生雪崩效应。

失败是成功之母,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浪漫经营,风险太大,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堪忧,脚踏实地的发展,虽然缓慢,但风险就小得多,两害相较取其轻,还是稳步发展为妥,这就是李嘉诚在进取中求稳健的取舍之道。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继收购和黄之后,李嘉诚又开始酝酿另一次大行动,那就是收购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这是当时进行收购时华资进军英资的四大战役之一。

港灯属于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在其发展的百年历史中,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李嘉诚了解到港灯主要原因体现在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单价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涨,盈利自会递增。随着生活的进步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还有一点让李嘉诚放心的是,港灯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不可能有第二家在港岛与其竞争,盈利点极其稳定。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在外界悄然传开。人们都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因此港灯、置地、长实、佳宁4种股票都被炒高。这时,李嘉诚依然以不变应万变,他是在等待机会。果然,置地以不可挡之势,志在必得地出击了。

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港元高出1港元多的价格(6.3~6.5港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

收购及合并委员会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规定,增股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超过35%就必须全面收购,控股量要为50%才算收购成功。就在这种情况下,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最后,外界终于明白长实参与竞购纯属子虚乌有。李嘉诚只是虚晃一枪,或者说放其一马,李嘉诚并没有进入这场收购之战,他在演绎一场欲擒故纵的商战游戏。

李嘉诚确实精明。首先,他认为面对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购,如果不避锋芒与其碰硬,一来未必能胜,因为置地必是竭尽全力而战,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非常可能赔了夫了又折兵,做的是蚀本生意。李嘉诚说过:“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可见李嘉诚十分冷静而理智。

其次,李嘉诚认定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难免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响,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乱。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变成帮助置地的好事、善事。

基于上面的分析,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而没有作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在此期间,李嘉诚信心百倍,静待其变。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将其现金储备消耗殆尽,置地向银团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就在这时,时势陡变,香港出现移民潮,原因是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中英关系发生动荡。移民势必要带走现金、地皮,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这对置地就如迎头一棒。再加上欧美日本经济衰退,影响到香港地产市场滑落,楼宇有价无市。置地所欠各银团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置地立时陷入空前危机。1983年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这时候怡和管理高层进行调整,凯瑟克家族因此胁迫置地大班纽璧坚下台,而由其家族的西门·凯瑟克接任。李嘉诚一直在关注怡和系的一举一动。在纽璧坚任上,李嘉诚已经提出过收购港灯的意向。此时,他按兵不动,继续静观其变。

果然,形势继续恶化。汇丰银行对债台高筑的置地穷追不舍进行逼债。西门万不得已,只能再断一指——出售港灯减债。西门对李嘉诚的君子作风很是钦佩,加上财大气粗的李嘉诚出得起理想的售价,而且李嘉诚曾表示过收购之意,因此,西门已将李嘉诚确定为首选买家,可是,西门的热情并没有使李嘉诚有半点行动,这使西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也只能等待。

李嘉诚的欲擒故纵,终于使西门按捺不住性子,1985年1月21日傍晚7时,西门派人往李嘉诚办公室,商议转让港灯股权问题。置地自动求上门来,这样,李嘉诚很快就掌握了主动权。

一切都在李嘉诚的掌握之中。大约16个小时之后,李嘉诚决定斥资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拍板定夺此项大生意,充分显示了李嘉诚早已成竹在胸。现在李嘉诚以6.4港元折让价拾置地的便宜,比起当年置地比市价高31%以上的溢价抢入港灯,以市值计,李嘉诚为和黄省下了4.5亿港元,这不能不说是技高一筹。未过35%的线,故不必全面收购,因是善意收购,和平交易,不会出现反收购。但和黄实际上已完全控制港灯。

在90年代和黄董事行政总裁马世民在谈起港灯的收购,仍对李嘉诚的做法赞叹不已。他说:“李嘉诚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两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李嘉诚在这场港灯收购战中表现出一派商界王者的气度。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李嘉诚挥洒自如,滴水不漏。他平静地避开置地誓死必夺的锋芒,避免两败俱伤,保存了实力。接着以无比的耐性,静待其变,等到时机成熟之际,则一击中的,如此高超的取舍之道,难怪李嘉诚能够纵横商界,无往不利了。

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作最后决战的本钱。

步步为营步步赢

商海中的浪潮大起大落,往往让人捉摸不定。只有精心策划每一步投资战略,稳扎稳打,才能不被浪头掀翻;只有不贪心,才能步步为营步步赢。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香港各界产生了“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高涨的“上市狂潮”。在这股狂潮中,恒生指数竟升至1170点的高峰。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之而来的时间里,变幻无穷的世界经济袒露了它神秘莫测的一面,在1973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大泻,整个香港的经济,特别是其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呈现一片阴风惨惨、人心惶惶的景况。

在这个大背景下,目光深远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的经营方面相继显示了他的独创才能后,又在股票经营方面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1972年10月,趁香港股市处于牛市挂牌上市的长江实业,充分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然后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所吸纳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5年3月27日,长实通过召开股东特别大会讨论,决定授权董事局发行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3.40港元的价格全部发行配予李嘉诚。该项新股的权益与现行发行的股份相同,但不能享有1975年和1976年所派发的任何股息。李嘉诚则从本人手上持有的长江实业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交与获多利有限公司,以私人配售方式,按每股3.40港元的价格全部包销。配售取得的资金,将用于购买此次发行两年无股息的全部新股,目的在于吸收6800万港元现金,这为集团准备了充足的资金,在即将复苏的香港经济中大显身手,同时,可使长江实业股票,得以更广泛地由各大公司机构及社会人士持有。

1973年末至1975年,李嘉诚曾两次发行新股集资1.8亿港元,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香港市场大幅度波动,地产处于低潮之际,成功地大批购入楼宇地皮10多处,其主要地皮包括:

1.购入鱼涌太古一号地盘,面积约3.1万平方米,几个月后将所占一半股权出售,获利1450万港元,超过上年全部租金收入。

2.与亨隆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位于九龙亚皆老街地盘,面积约5908万平方米。

3.与新鸿基、永泰新世界联合组成“有得置业公司”,投得位于沙田小沥源的沙田市地段第一号土地一块。该地段面积为4000亩,计划兴建住宅楼宇约53万平方米及商业楼宇约3.4万平方米(长江实业占25%的权益)。

4.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透过直属联营机构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斥资8500万港元购入港岛北角半山著名风景区的赛西湖大地皮一块,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地价不过1066港元。仅用约0.5万平方米地皮兴建10幢高级住宅大厦,每幢4层,全部大厦楼面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于1978年全部售出。由于大厦仅占全地盘面积的6%,余下约7.5万平方米即占地盘约94%均为空地,利用赛西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一个集娱乐、运动和休息于一身的场所。

1976年长实进一步发展,大量收购地皮及楼宇,其主要有:

1.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合资购入高士打道、港岛湾仔海旁的英美烟草公司原址,该地盘占地约0.6万平方米,计划兴建5幢30层高住宅及商业大厦,其中包括伊丽莎白大厦及洛克大厦。

2.与香港另一家地产公司合作购入薄扶林道BBL806-807号地段,该地段占地约逾1.9万平方米,计划兴建住宅大厦,约有楼面面积9.3万平方米。

3.购入占地约0.1万平方米的英皇道499号和占地约427万平方米的马宝道78号,计划兴建一座24层高工业大厦。

4.购入九龙尖沙咀汉口道2号现在商业大厦全座(美轮酒店现址),占地约0.1万平方米,楼高14层。

5.购入香港坚尼地道凤凰台地盘其余50%权益,占地约0.5万平方米,为5座兴建中的高级住宅大厦,每座楼高19层,楼面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住宅单位共360个。

6.购入九龙琼林街地段N。K。I。L15722号工业用地一块,占地约0.5万平方米,计划兴建13层高新型工业大厦,全部楼面总面积约达5万平方米。

7.购入葵涌地段K。C。T。L322-325号工业用地一块,占地约0.9万平方米,计划兴建12层高新型工业大厦,楼面总面积约达7.4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

8.购入九龙金巴利道25号现成商业大厦全部楼盘,占地约585万平方米,楼高7层,计划改建为一座17层高新型商业大厦,楼面总面积达0.6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

9.购入新界屯门农地(属政府蓝图内地农地),占地共约12.5万平方米(长实约占5.1万平方米),等等。

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5.36亿港元,比1972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2亿元增加了1倍以上。全年除税后的综合纯利达5887万港元,仅租金纯收入即达2192万港元。

一般地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买入或卖出。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败。许多地产公司不谙此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在股市大跌中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但长江实业却能从股市上升中获得大量现金,趁地价落时又购入大量地盘。经营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万里。

由于李嘉诚出色的财务管理,长实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到了1981年,长实集团总资产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港元大关。几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不同凡响。198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上新台阶,与汇丰银行强强联手,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李嘉诚步步为营步步赢,事业一步步地做大起来。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做人做事都应该有长远规划,注重夯实基础、积攒实力、厚积薄发,于进取中求稳健,这样做生意才能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

不要太贪心,要步步为营,现在经济全球化,但这个原则是绝对不能随意变动的,应该多听听行政人员的意见,不能刚愎自用。

分散投资,鸡蛋多放几个篮

合理组合经营资本,分散投资,是一种化解风险的极好方法。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保存鸡蛋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把所有的蛋都装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也是如此,李嘉诚比较擅长的就是多方位、分散性投资。

多年的内地经营经验,让李嘉诚对内地投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愿涉足政治的李嘉诚,利用众多的慈善活动,建立起高大的社会形象和卓越的社会地位,在赢得了忠诚的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使企业的政府公关变得更加有力。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长和系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

继2001年投资100亿元开发的朝阳区东坝“CBD后花园”之后,长和系又花3.9亿元人民币获得上海古北新区1区14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分析李嘉诚在大陆房地产业的投资路线,可以看出其从“中心”向“边缘”、从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向二线城市(成都、长春、武汉等)逐渐扩散的投资思路。

2006年3月,长和系又完成了对首旅股份的收购,并且李嘉诚很有可能进一步收购首旅集团酒店资产,促进和黄介入内地庞大的酒店和商旅市场,迅速做大其内地的酒店及旅游业务。和黄旗下嘉云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6.576亿元,收购北京首旅69.14%的股权,未来的首旅将以旅游景点资源及旅游地产作为新的主营业务。

另外,就港口网络建设方面,李嘉诚把内地港口业务视为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黄”内地港口业务的根据地,“和黄”通过扩建厦门海沧港,入股宁波北仓港等,明显把战线北移,形成中国沿海的港口网络。

在通信业方面,电讯盈科宣布与中国电信共组合营公司,合营公司的总投资额约2亿元人民币,合营公司初期会集中拓展内地金融业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但不排除日后会进军其他行业。

在传媒业方面,TOM旗下目前在大中国区拥有多项传媒业务,其中包括杂志、电台、网络、广告业等,2003年,TOM的访问量已经升至国内第三,与新浪、搜狐等老牌门户并驾齐驱,其广告收入大幅增长,广告商阵容庞大,同时拥有中国移动、联想、科健、资生堂、红牛等大客户。在成功收购亚视股份后,李嘉诚的传媒王国更加庞大。

在生物科学方面,李嘉诚在成立长江生命科技的时候就表示,生化科技会是集团未来重点发展的新环节。据悉,长江实业已投入长科的金额达到4.2亿港元,目前长科已注册专利的项目达40个。而在未来几年,预计该项目投资将达到10亿港元,并且将增至数十亿甚至100亿港元,稍后还将以此为平台,在内地大行收购、投资。

李嘉诚多方面的投资,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仅2005年,他就净赚了283亿港元。长实2005年物业销售营业额为129.04亿港元,同比虽下降了24%,但物业销售的利润仍高达33.06亿港元,上升1.1倍。另外,在物业租赁业务上,长实也获得了9.01亿港元的利润,同比上升5.8%。而和黄2005年地产及酒店部门的收入总额为102.65亿港元,同比上升13%。

2005年,仅是通过出售和记电讯国际19.3%的权益、香港国际货柜码头20%的权益以及中远国际货柜码头10%的权益,和黄就入账251.17亿港元。另外,港口及相关服务部门在2005年,也为和黄带来299.17亿港元的收入。

在能源业务方面,和黄在2005年收入总额达102.45加元,同比上升21%,2006年石油等总产量持续增加。像在南海勘探到庞大天然气蕴藏量的消息,一下就刺激了中国海洋石油及李嘉诚旗下加拿大赫斯基能源两家公司的股价激升,李嘉诚的个人财富,在一日之间增加逾30亿港元。

另外,零售部门也实现收入887.8亿港元,同比上升30%。2005年,和黄零售部门的店铺数目同比增长了49%,目前在36个市场经营着7100多家零售店。

对于众多内地银行即将赴港上市,李嘉诚则表示,有合适机会的话,会考虑投资内地金融机构。“因为我们目前的负债率维持在7.7%的低水平,现金及银行存款有83亿港元”。

如今,稳重的李嘉诚更看重“分散投资”概念,在投资策略上,李嘉诚充分运用了“鸡蛋分篮”的方法,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虽然在某些领域可能并没有盈利,甚至亏损,但别的领域则可能收获颇丰,总起来还是大有盈利,而且,通过资产的多重组合,其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大大加强。

搞投资不能把钱放在一个地方,如果是这样,赚钱固然可以大赚特赚,可一旦赔了却也要赔个精光。

完善的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

1997年,亚洲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这个金融风暴先在泰国生成,然后在菲律宾、韩国等地陆续登陆,即使香港特区也受到金融风暴的打击,使经济一度陷于极度低潮。所有在亚洲的投资企业及生产企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这也是对各大企业的领航者的考验。因此李嘉诚也对企业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金融风暴是因为美国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个国家金融市场中赚钱,但也乘机扰乱了亚洲各国或各地区的金融制度,使亚洲各国或各地区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打击。泰国、韩国等陷入经济危机,不少大中小企业倒闭,引致大量人口失业。在1997年及1998年,港元曾经倍受索罗斯的对冲基金所冲击,幸好香港特区政府的领导人和财金官员最后都凭他们的能力化解了这场金融危机。即使金融风暴在香港发生时,最后的胜利者也都是特区政府,而不是冲击香港经济的索罗斯。但无论如何,香港也有很多企业倒闭,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有些企业并没有因此倒闭,但也大都陷于危机当中,香港经济因此出现了20多年来第一次的负增长,创造了失业率最高的纪录。不少地产投资更因此变成负资产,个人破产者、企业清盘者更是数不胜数。

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后遗症,到数年之后仍然不断浮现,物业市场就因此而沉寂了好一段日子,股市也一度跌到很低位,由1997年最高时为16673点,一下子降到1998年时的最低6850点,跌幅近一万点,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股市和楼市令不少人倾家荡产,令不少企业的财务出现问题。

金融风暴的打击确实厉害,以往证券界很有名气的百富勤就是因为当年投资于印尼债券,遇到金融风暴而结业。先前较有名气的证券公司譬如正达行等,也因为金融风暴而被发现出现了问题,最后倒闭清盘。香港经过了金融风暴之后,不少上市公司都因为经济出现不景气而生意大受打击,利润大幅减退,或是由盈转亏。

但亚洲金融风暴对李嘉诚来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打击,无损于他的企业和个人的财富。虽然李嘉诚在香港的业务会或多或少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但他仍然比其他企业所受的影响轻微得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李嘉诚在金融风暴之后,其财富、企业的营运都丝毫无损,甚至仍然有所进步呢?这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李嘉诚并不是幸运,而是他已然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他本人对风险的管理和危机的认识。

1997年及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虽然导致不少企业倒闭,或陷入不同程度的危机,但却并不是完全只有负面作用。李嘉诚认为,金融风暴起码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如果企业家能够从这些启示中学习,对企业将来的营运,也未必没有益处。

李嘉诚指出,当企业越来越壮大,投资经营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就要善于总结他人的经验。李嘉诚认为,科学决策有助于减少企业风险。那么如何规避风险呢?

1.经济的盛衰有时会变化得很快。就如1997年金融风暴之前,香港以至亚洲一片繁荣,有谁会想象得到金融风暴来临之后,整个亚洲会受到如此严重的打击?香港特区更是出现了前所末有的经济负增长和历史性的高失业率。

2.既然经济的变化可以如此突然,作为企业家就应该在经济繁荣时不要过于乐观,盲目扩大投资。

3.企业家们更加应该有足够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意识。只有这样做,在遇到突然而来的经济危机或政治经济等的冲击时,才有能力自保。

4.在金融风暴中,香港的不少企业都因为过度投资于外地,恰逢当地的币值大幅贬值,所以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投资外地,应该审慎行事,通常在投资之前都应该详细分析当地的政治、经济、货币、利率等因素,不宜贸然行事。

5.企业的发展不宜过于急促,应该像李嘉诚先生所讲的“稳健中不忘进取,进取中不忘稳健”。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过犹不及,企业不会过于停滞不前,也不会冒太大的风险。为什么李嘉诚旗下的企业能够如此轻易化解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原因就是李嘉诚和他旗下的企业对风险管理及危机管理做得极为出色。即使经济上出现什么危机,投资上出现什么风险,他们早已有所防范,事到临头不会像其他企业一样手忙脚乱。

李嘉诚指出:在财务安排上,风险管理及危机管理可以注意的有以下各点:

1.首先要分析企业内到底有什么潜在的风险。

2.要确定每一种风险对自己企业可能造成的伤害。

3.尽量将风险减低,作出预防措施。

4.有可能的话,将某些风险转嫁,譬如给保险公司。

5.投资时绝不要将回报的预算作过高的估计。

6.投资的成本则要作最保守、最细致的估计,不可以过于乐观。

7.尽量做到分散投资,以分散企业的风险。

8.企业应该自己制订一连串的危机应变措施,以防止危机出现时对企业形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财务安排上,企业一定要预先作出安排。

9.每一投资项目都不应该占企业大部分的资金,否则一次投资失误,就足以将企业拖垮。

企业在高速发展时,应该早早地居安思危,应该思考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企业应该怎么办?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企业的灾难。而且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应该如何来处理,企业管理者们是不是思考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们做好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谨慎投资,不要盲目乐观而丧失了对市场的警觉,从而在困境来临时,减小损失,安全度过。

作为企业家,更加应该有足够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意识。只有这样做,在遇到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或政治经济等冲击时,才会有能力自保。

同类推荐
  • 金科玉律:管理中不可不知的101条黄金定律

    金科玉律:管理中不可不知的101条黄金定律

    本书是一本经典实用、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管理工具书,书中精选了101个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管理法则和定律,分为自省法则、用仕法则、效率法则、谋局法则、管理法则、创新法则、团结法则、和谐法则、危机法则九大方面。这些法则都经过了国内外优秀企业管理实践的检验,其中绝大部分都出自全球500强企业的经验总结,每个都是企业管理的经典法则。每个定律均包括详尽的定律释义、经典案例分析点评以及发人深思的智慧启迪等。
  • 管理智慧

    管理智慧

    管理成功学是把管理学与成功学结合起来,把人的成功看成是企业成功的本质,把管理看成领导力的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员工与老板一起成功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工程来运筹与管理的新学科,从而使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路线图得以深化、具体化、可操作化。
  • 人人都能当老板

    人人都能当老板

    为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一个决定将改变你的一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想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就必须拥有胆识和魄力。本书展示打开财富之门的创业历程,为你解密从打工仔到当老板的成功诀窍,它是创业者的指南,成功路上的帮手,助你早日实现老板梦。
  • 估值

    估值

    经济学的核心,是经营实践;经营实践的核心,就是价值的创造与提升。本书指出经济学价值修炼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经营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创造与提升价值。你能创造价值,就能够立业。你能提升价值,就能够走向富裕。
  •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这是一卷摩根财团的兴衰史,描述了摩根家族四代人和他们所缔造的神秘的金融帝国——J.P.摩根公司、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建富的发展轨迹。这是一卷蕴涵丰富的金融史,描述了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区150年的兴衰历程。这还不止是一部金融史,引人入胜地刻画了摩根家族在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与当时政要及政府之间的周旋与交易,更深刻揭示了金钱在各个时代的真正威力!
热门推荐
  • 朱正廷:lovable

    朱正廷:lovable

    黑暗之中行走,忘记了初衷方向,最后一丝光芒,我紧紧地拥揽,我的宝贝,谢谢你,从未离去。当初我们许下过的诺言,你是否依旧还在遵守。那一场七情六欲的交缠,你是否已经解开枷锁。如今的我已经重新归来,我期待你在原地守候。有甜有虐,酸甜苦辣。小虐伤身,大虐怡情。杜绝抄袭,尊重自己。不喜勿喷,和平友善。切勿上真人x20
  • 快穿之白无常,你的黑无常已上线

    快穿之白无常,你的黑无常已上线

    【耽美,1V1】白无常谢必安因惩罚进入快穿,本以为只要默默使男女主走剧情就好了,自己当个小炮灰,谁承想,总有一个人在乖乖等他攻略。(ps:本文很甜,偶尔会有点虐,不要大意的入坑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洲天录

    神洲天录

    被诅咒了的天武神洲,传说中的仙神不见,没落的中原圣道,帝国的中原逐鹿,何时才能还我神洲太平?何时才能还我生民尊严?西蜀的一个苦苦挣扎于死亡边缘的孤儿,正一步步地在揭开神洲的诅咒之谜。中原定鼎,万世太平,光怪陆离的仙神传说终于再现,孤独的少年开始了另一个世界的艰苦征程
  • NBA大结局之勇士王朝

    NBA大结局之勇士王朝

    如果14-15赛季的乐福、欧文没有受伤,如果15-16赛季没有那一跨,如果16-17赛季没有渣渣垫脚导致莱昂纳德的受伤,如果17-18赛季保罗和伊戈达拉都没有受伤,如果18-19赛季克莱没有受伤,如果生涯早期库里没有那么多的伤病,如果姚明、易建联都加盟勇士,结果会是……
  • 三千万新娘

    三千万新娘

    三千万的交易,她只需要以新娘的身份出现,不用洞房,婚后第二天就离婚还她自由身。除了结婚记录里留下一条离婚纪录之外,她完全没有损失,这笔交易怎么算都是她占尽便宜!可事实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白纸黑字的协议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她还是失去清白了。
  • 一百零一张魔法牌在我手中

    一百零一张魔法牌在我手中

    实习魔法师卡米娅因为在魔法学校里屡次考核失败,留级十年有余,为了不让魔法学院出现吊车尾的学院,而且也收了卡米娅爸爸的钱,于是要求她带着一百零一张魔法牌到人间做一百零一件好事后回来报道。在到人间的时认识到了小男孩李子信,共同创造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梦幻般的故事。
  • 双界战纪

    双界战纪

    twoworlds,onestory.我将要给你讲述一个很久之前,很遥远的故事,一个少年在迷茫中成长的故事。在科技与魔法的交响曲中,破除前路的重重雾霾。这个故事有些长篇大论,但我希望你们可以听下去。献给那些满怀希望的少年。唯一书友群:433943015
  • MOSHI校园传

    MOSHI校园传

    一所不起眼的高中,突然涌现无数的丧尸。霎那间,尸肉横飞,血染大地。小小的学校却隐藏着各路人马。而在这绝境之中,幸存的学生究竟该如何苟活?“你想死吗?反正我不想!”“也许变成它们的结局也不错,到时候就不用担心明天的考试,自己能不能抄到了!”“自作聪明只会招来死亡。反之则会在死的时候少了一份恍然大悟的痛苦。
  • 裂魂狙击者

    裂魂狙击者

    带着征服外星球的使命,一艘满载人类学者和士兵的飞船出发了。但在这颗同样美丽的星球上,却潜藏着可怕的危险。人类的到来既是毁灭,也是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