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最会办事,最擅长办事的,要数八面玲珑的凤姐了。一天,邢夫人把凤姐找来,悄悄向凤姐儿道:“叫你来不为别的,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屋里的鸳鸯,要她在房里,叫我和老太太讨去。我怕老太太不给,你可有法子办这件事么?”凤姐儿听了,忙赔笑道:“依我说,竞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哪里就舍得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免有点儿背晦,太太劝劝才是。邢夫人冷笑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我劝了也未必依。就是老太太心爱的丫头,这么胡子苍白了又做了官的一个大儿子,要了做屋里人,也未必好驳回的。我叫了你来,不过商议商议,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说去。你倒说我不劝,你还是不知老爷那性子的,劝不成,先和我闹起来了。”
凤姐儿知道邢夫人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儿女奴仆,一人不靠,一言不听。如今又听邢夫人如此的话,便知他又弄左性子,劝也不中用了,连忙赔笑说道:“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一个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依我说,要讨,今儿就讨去。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知道。”邢夫人见她这般说,便又喜欢起来,又告诉她道:“我的主意先不和老太太说。老太太要说不给,这事便死了。我心里想着先悄悄的和鸳鸯说。她要是害臊不言语,就妥了。那时再和老太太说,老太太虽不依,搁不住她愿意,常言‘人去不中留’,自然这就妥了。”凤姐儿笑道:“到底是太太有智谋,这是千妥万妥。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邢夫人笑道:“正是这个话了。你行过去,别露一点风声,我吃了晚饭就过来。”风姐儿暗想:“鸳鸯素昔是个极有心胸气性的丫头,虽如此说,保不严她愿意不愿意。我先过去了,太太后过去,她要依了便没的话说;倘或不依,太太是多疑的人,只怕疑我走了风声,叫他拿腔作势的。那时太太又见应了我的话,羞恼变成怒,拿我出起气来,倒没意思。不如同着一齐过去了,她依也罢,不依也罢,就疑不到我身上了。”想毕,因笑道:“才我临来,舅母那边送了两笼子鹌鹑,我吩咐他们炸了,原要赶太太晚饭上送过来。我才进大门时,见小子们抬车,说太太的车拔了缝,拿去收拾去了。不如这会子坐了我的车,一齐过去倒好。”邢夫人听了,便命人来换衣裳。凤姐忙着服侍了一会儿,娘儿两个坐车过来。凤姐儿又说道:“太太过老太太那里去,我若跟了去,老太太若问起我过来做什么,那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脱了衣裳再来。”
邢夫人听了有理,便自往贾母处。
《红楼梦》里要说最会见机行事的,该是凤姐儿莫属。若是有好事儿,她肯定是百米冲刺跑在最前头;要是估着没什么好儿,她则施展一招绝活,将“皮球”踢给别人。从此事中已见凤姐儿“推法”之妙。
要能识破伪与诈
做人不要太厚道,是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需要,因为厚道人往往吃亏;做人不要太厚道,不是放弃厚道,因为假如世界上所有人都厚道就不会有种种问题了,坚守厚道才能守住本分;做人不要太厚道,并不是教人做最聪明的人,因为那些自认为最聪明的人有时比厚道人更愚蠢。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性质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着名的性恶论。
做人厚道本身不是错,而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诈被人骗。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自己吃亏,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人大有人在。大到国家之间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欺瞒他人的行为太卑鄙,倒不如说吃亏上当的人太厚道。
一次,一位喜欢分析日本人精神及心理的美国商人,因生意的需要前往日本谈判。
飞机在东京机场着陆时,他受到两位日方职员彬彬有礼的迎接,并替他办理好了所有的手续。
简单的寒暄之后,热情的日本人问道:“先生,您是否会说日语?”
“哦,不会,不过我带来一本日文字典并希望能尽快学会。”美国人回答道。
“您是非得准时乘机回国?到时我们安排您去机场。”日本人又问。
丝毫不加戒备的美国人对日本商人的体贴周到非常感动,赶忙掏出回程机票,同时反复说明他到时必须回国。
于是,聪明的日本人知道美国人只能在日本停留14天,只要让这14天时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就占主动地位了。首先,日本人安排异国来客作长达一个星期的游览,从皇宫到各地风情都饱览一遍,甚至根据美国人的癖好,还特地带他参加了一个用英语讲解“禅机”的短期培训班,声称这样可以使美国商人更好地了解日本的宗教风俗。
每天晚上,日本人都会让美国人半跪在冷硬的地板上,接受殷勤好客的日本式晚宴,往往一跪就是四个半小时,令美国人厌烦透顶,叫苦不迭,却又不得不连连称谢。但是,只要他一提出进行此次的商务洽淡,日本人就会搪塞说:“时间还多,不忙,不忙。”
日子就一直这样过去了。
第12天,谈判终于在一种胶粘状态下开始了,然而下午安排的却是高雅的高尔夫球运动。
第13天,谈判又一次开始,但为了出席盛大热烈的欢送晚会,谈判又只能提前结束。晚上,美国人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有气不打笑脸人,面对日本人的客气和笑脸,美国人只得强装笑脸,听从日本人周密细致的安排,把晚上的时间花在娱乐上。
第14天早上,谈判在一片送别的氛围中再次开始,本应在长时间内妥善完成的谈判压缩在半日内进行,其仓促是可想而知的。正当谈判处在紧要关头的时候,轿车鸣响了喇叭,前往机场的时间到了。主客只好急卷起协议草案,一同钻进赶往机场的轿车,途中再次商谈合作的具体事宜。就在汽车抵达机场,美国客人就要步人机场通道的时候,双方在协议书上签了字。双方握手道别,美国人终于完成此行的责任,一片释然。
然而不久之后,当美国商人在履行协议时才发现处处不对劲,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日本人对此早有准备,只不过是一切阴谋和计策都隐藏在他们那永不变的笑容中了。
欺诈是一种计谋。在人性的丛林里,无处不存在着欺诈。欺诈并不是什么违背伦理的罪恶。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实现,都是正当的,合理的。就像上面故事里的日本人一样。
沉得住气方为人杰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同时也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也就不能冷静地分析事情。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伐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国。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是投鼠忌器,乐羊不肯下手。
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经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了,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征伐中山国。
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只是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可是乐羊照旧按兵不动,他的手下西门豹忍不住询问乐羊为什么还不动手,乐羊说:“我之所以只围不打,还宽限他们投降的日期,就是为了让中山国的百姓们看出谁是谁非,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为了区区乐舒一个人呢。”
又过了一个月,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乐羊留下西门豹,自己带兵回到魏国。
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
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使用的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要关头和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暴露在对方的面前,而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
诸葛亮北伐中原时,由于错用马谡,丢失街亭,既无法进军取胜,又随时有被魏兵堵截归路、全军覆灭的危险。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好急忙安排人马,准备撤退。
这时,士兵来报: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奔西城而来!诸葛亮登上城楼向外望。果然,西北方已隐隐有军旗招摇挥动。
诸葛亮所在的这个小西城,易攻难守。而诸葛亮把身边兵马分派出去之后,只剩下空城一座。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和两千老幼病残,根本无法抵挡。
诸葛亮稍一沉吟,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举动。他命令手下将城门大开,派二十名老少军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样,洒水扫街。众人不解其意。
接着,诸葛亮让两个小童抱着一张琴、一只香炉,随他登上城楼,自己则“安然自得”地弹起琴来。不多时,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楼上诸葛亮旁若无人地正在弹琴。而城门口只有二十余老少百姓低头有条不紊、不惊不慌地扫地。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看了许久,其子司马师则迫不及待地要冲杀进去,司马懿立即制止,仍静静谛听。忽然他神色一变,下令撤退!
直到撤回街亭,司马懿才心有佘悸地说:诸葛亮一生最是谨慎,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今天城门大开,必有埋伏!
再说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退去,长叹一声说:知己知彼,才用此险计,实在是万不得已!等到司马懿回到西城,才知诸葛亮使了一招“空城计”,不禁由衷赞叹:诸葛孔明有胆有识,非常人所及!
司马懿心机细密,眼光精远,也算得上当时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但他亲率十五万大军却被诸葛亮的一座空城,几许琴声给吓退了,为什么?说到底,还是因为诸葛亮有胆识并且沉得住气,脑筋转得快,吃透了司马懿的性情与计谋,才得以险中求胜啊!
审时度势,随机而动
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就像墙上的草,迎风无力,任意东西,左右摇摆不定,风吹向哪里,便倒向哪边。不用说,很多人都喜欢那种迎风挺立的傲松,认为没有定性的草不好。换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承认的一个原则就是:为人应有一种骨气。诚然,为人处世缺不得骨气,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相机而动,也绝非是要人们学墙上之草,随风任意摇摆,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正如孑L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墙头之草固然是左右摇摆,但这也并不失为一种求存之道。试想几尺高墙之上生有一草已属不易,寸土之上,瓦砾之间,独出新芽,婀娜于天地之间,岂非奇事?墙头草自知身单力薄,生性柔弱,便避免与这强风劲吹分庭抗礼。相风而动,因风而摇。都说它错了,它却能保存自己,挺立于墙头之上。
海中礁石因是傲然挺立,敢与海浪争锋。排浪滔天,礁石却迎风顶浪,屹然不动,终落得千沟万痕,伤痕斑斑,坑坑点点。都说礁石好,却落得面目模糊,断肢残骸。
因此,我们不能说墙上草就无可取之处,墙上草随风倒正是为了求存。试想,如果连自身都保不住,还要谈什么宏伟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创什么宏图大业。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有一个国王与北方的一个国家打仗,来到一条大河边,河水滔滔,波浪翻滚,湍流如箭,没有舟桥,无法过河。当时又值九月。离河水封冻尚早。国王在河边率兵马无计可施,军心浮动,士气不高。国王心急,便派一人出去观看河水是否封冻,那人跑到河边一看,河水滚滚,毫无冻冰之象,便跑回来报:“回国王,河水毫无冰冻之迹象。”
国王听罢,大怒,一挥手:“拉下去,杀了!”
令下之后,那人被推出去砍了头。
国王又派一人出去察看,那人来到河边。河水汹涌,依旧奔腾不息,浪花翻卷,哪里有半点封冻征兆,那人回来如实回报:“国王,河水的确没有冻冰之迹象。”
国王问也不问,拍案大喝:“推出去,杀!”
第二人又被斩头。
国王又派第三个人去探看,那人到河边观望,河水奔流如故,他并不比前两个人多看到什么,但他回来后,没有如实报告,而是随机应变说:“河水已经封冻,冰层厚盈几尺,如钢浇铁铸,大兵即可渡河。”
国王大喜,说:“重重赏他,传令三军,今晚渡河。”
第三人非但活命,而且得了重赏。当夜晚间国王率兵踏水而过,顺利渡河。
我们且不去论故事本身是真是假,但其中的道理却是让人深思。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都如实回答,遭到的却是灭顶之灾。第三个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却领了重赏。国王让看河水冻结与否的目的在于稳定军心,而绝非河水本身。前两个人,思想僵守,不懂应变,杀身之祸在劫难逃。第三人善于思变,巧妙回答,点中了国王的心事,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做人不要太死板,许多时候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其负面的影响。善意的谎言不是地地道道的欺骗,而是以使别人快乐为目的。任何“善意的谎言”——借口都有润滑作用,使用借口的人用它来保护自己或避免伤害别人。
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他性格诙谐幽默,善于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在一个三伏天,武帝给朝臣赏赐肉食。大家等了半天,负责分肉的官员却一直没来。东方朔不耐烦了,对同僚说:“按照我朝先例,三伏天上朝可以早退,所以不好意思,我先领自己的那份肉去了。”说罢,他便拔出佩剑,切了一大块肉,扬长而去。负责分肉的官员知道后,气得不行,立刻向皇上告了东方朔一状。
次日早朝,武帝果然厉声斥责,东方朔立刻摘下帽子,俯伏在地,听候处置。看他一下子这么听话,武帝一下子童心大起,想要捉弄他一番,于是说道:“你要是真心悔改,就当着大家骂自己一顿,嗓门放大点!”
东方朔恭敬地拜谢完毕,一本正经地站了起来,扯开嗓子大喊了起来:“东方朔呀东方朔,没等陛下分赏,就擅自拿走赐品,真是无礼之极!拔出佩剑,大块切肉,简直壮烈之至!那么多肉,只取小小一块,堪称寡欲的楷模!一口没吃,全部带给老婆,更是疼爱妻子的表率!”
话未说完,武帝已经捂着肚子笑得不行了,大臣们也笑倒了一大片:“真有你的!本想让你丢一回脸,没想到却看了场好戏!”笑够了,武帝特地赐了一石酒和一百斤肉给东方朔。
东方朔懂得审时度势,相机而动,才使自己不被治罪,还受到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