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朋友只顾自己,不理懒汉,懒汉问:“我的饭呢?”朋友说:“反正吃了还是要饿,你又何必要吃?”睡的时候,朋友同样只管自己,不理懒汉。懒汉急了:“我睡哪儿?”朋友回敬说:“反正迟早要醒,你又何必要睡?”懒汉辩解说:“不吃不睡,你不是要我死吗?”朋友回敬说:“是啊,反正总是要死,你又何必要活?”懒汉被驳得哑口无言。
朋友针对懒汉话中的错误逻辑,模仿对方错误的推论形式,推出了令懒汉难以接受的荒谬结论,从而有效地批驳了懒汉的谬误观点,这种仿拟推论形式极具攻击力量。
一个数学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令他感到莫名其妙。
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
教师一看,果真第四颗扣子扣在了第五个扣眼里。
当时场面有些尴尬,突然间,这位教师煞有其事地对学生们说:“老师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赶着上课才会不小心扣错。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习题时,运用数学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的。
这位老师用幽默的话语为自己解了围,紧接着又顺势把这个意外事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连了起来,借此作比,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类似错误,既显得自然,表达又具体,很快就为自己解除了尴尬的局面。
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确,那些有口才的人,总会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寻隙巧辩,使自己摆脱窘境,这样才能体面的下台。
让忠言不“逆耳”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的话听起来一般都让人难以接受,甚至会引起反感或抵抗,取得相反的效果。那么,怎么做到让忠言不“逆耳”呢?
忠言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了解真实情况,选好提出忠言的角度,然后逐步深入,说明其利弊。
小常受聘于一家私立学校,由于学校的宣传很到位,学校开办伊始就有很多的生源,这样一来,倒是授课的教师有些忍受不了了。但领导认为应该“宁缺毋滥”,决定只用现有的教师力量,提高教师的每周的课时,并承诺按增加的课给老师们提高工资。可小常却有自己的看法:因为他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老师,如果这样每天超负荷工作,势必身心疲惫,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自己的名誉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很不利。于是他决定向领导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他从关心学校的前途命运人手,指出教学质量和精益求精的重要性,从而推导出如果按照领导的方式发展下去,在教学上难免会出现敷衍的现象,而这正是领导所非常关心的问题。他的申说很自然地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
小常是从领导准备做出的决定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最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引发领导内心深处对你的观点的认同,从而达到申说的目的。
对人提出忠告的时候,应该抱着体谅的心情。他诚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对,但是他可能有难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还要体谅他的难处,不要一味地强求或大加责难。必要的时候要深入他的内心,帮助他彻底地解决“心病”。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
他说:“最近这段时间里,本公司职员丁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卜班聊天……”
这里所用的“大多数”、“有的”、“也有”都是模糊的语言,这样说话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活不得不谈,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围,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我们也可以做到让忠言不“逆耳”,如果将批评寓于真诚的称赞之中,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期末考试结束了,儿子伟伟除物理考得不好以外,其他成绩还不错。父母将儿子叫到跟前,和蔼地说:“伟伟,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你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和其他科目一样好。”伟伟高兴地接受了这番赞扬,同时也意识到下学期要加把劲,把物理科的学习赶上去。
伟伟的父母没有简单的告诉伟伟以后要用心学物理,而采取了鼓励暗示的方法,使他高兴地接受了“批评”,充满自信心地去学习物理。
有位棒球教练在纠正选手动作时,不说“不对,不对”而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有徒然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人们常说:“关心则乱。”我们常常会急切地把自己的看法、建议、批评一古脑地塞到我们关心的人的耳朵中,却不管方法是否得当,别人是否能接受。殊不知,好的建议批评,那也要别人真正听取接纳了才会产生效果。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的话,学生不接受;父母的言论,儿女反搞……那么如何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言语呢?这就要注意方式,先说一些好话,不要吝于赞美。此外,即使说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明了,让人心生欢喜,接受我们的美言。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诚意领受,岂不可惜!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们办事要善于察言观色,话说委婉,不急不躁,听似柔若无骨,实则主见分明,此类忠言又怎么会逆耳呢?
玩笑要讲分寸
开玩笑随意性固然很大,但要注意的禁忌也很多。玩笑中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千万不能乱开。开玩笑,损人应有分寸,否则伤害人、得罪人而不自知,那才得不偿失。因此要开玩笑之前应先三思,以免出口成刀,伤害他人。
一家出版社里的一位男员工新婚不久,大概是心情愉快,生活稳定吧,人渐渐胖起来,和婚前差了很多。
有一天,一位女员工的先生来,他和那位日渐发胖的员工是旧识,大家聊了一会儿,女同事的丈夫突然对新婚的同事说:“你怎么搞的?胖得这个样子,满脸横肉,像肥猪一样。”大家听了笑了起来。
那位员工一时变了脸色,一句不吭。等笑他胖的那人走了,他才爆发开来,大骂他说话恶心。
人们谈心、聊天,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以下“规则”:
(1)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出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使他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板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对象要区别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情绪信息。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但正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个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5)场合要分清
美国前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前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玩笑是要开的,但要开的适时,开的恰当。
绕开话题看对方
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要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环顾左右而言它”的迂回战术,将其套牢。
委婉的语言,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关系的重要手段。
一辆电车上人很多,而这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于是售票员对乘客说:“哪位同志给这位抱小孩的女同志让个座?”但没想到她连喊两次,无人响应。售票员站起来,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靠窗口处的几位青年乘客,提高嗓音:“抱小孩的女同志,请您往这里走,靠窗口坐的几位小伙子都想给您让座儿,可您得先过去。”话音刚落,“呼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女同志坐下之后,只顾喘气定神,忘记对让座的小伙子道谢,小青年面有冷色。售票员看在眼里,心里明白,她忙中偷闲,逗着小孩子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个座儿,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了那位妇女,连忙拉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那位小青年听到小孩道谢连声说:“不客气。”
试想,售票员请人让座时说:“那么大小伙子一点也不自觉”;在劝女同志道谢时说:“别人给你让座,你也不知道说个谢”,后果会如何呢?生活中,要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爱护人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去。如果不能根据交际对象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话一出口先挫伤他人的自尊心,必然会吃亏,甚至引起对方的不快而引发争吵。不要以为绕弯子、兜圈子浪费时间,很多时候,最短的路未必就是最快的路。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正在赶着上班,这天他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关乎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时钟却在关键时刻坏掉,最糟糕的是还有20分钟会议便要开始了。
小职员惟有改乘出租车,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
好不容易才给他截到了一辆出租车,匆匆忙上车,他便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
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
小职员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
“当然不是,现在是繁忙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挤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
听了司机的话,小职员最后还是选择走了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交通挤塞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
司机所言没差,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较远,却很快便到达目的地。
小职员最终也赶得上会议,还升了职,当上部门主任。
最短的路未必就是最快的路,像这种情况,绕个弯子,虽然多走了些弯路,但却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在一次新闻界的餐会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应大家的要求站起来说话。他说:“大家都知道,我不是擅长言词的人。小时候我曾经去拜防过一个农夫,我问这个农夫:‘你的母牛是不是纯种的?’他说不知道,我又问:‘这头牛每个星期可以挤出多少牛奶呢?’他也说不知道。最后,他被问烦了就说:‘你问的我都不知道,反正这头牛很老实,只要有奶,他都会给你。”’
艾森豪威尔笑了笑,对所有在场的新闻界人士说:“我也像那头牛一样老实,反正有新闻,一定都会给大家。”
这几句话让大家哄堂大笑,因为他就是兜着圈子告诉大家,你们没事别紧追着我问,反正我有新闻一定会给你们的。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不撞南墙不回头”,10头公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该学会绕弯子,神经多长些末梢,否则就得做好吃亏、碰钉子的心理准备。
善意的谎言更美丽
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有些人宣布自己从来不说假话,这句话本身就一定是假话。当我们得到亲戚病重,获悉朋友遭难的不幸消息,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假话。在这个意义上,世界上没有不说假话的人。许多假话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相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假话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莎士比亚曾说过:“谄媚是煽动罪恶之鞭。”也许大家都这样认为,说谎是一种最要不得的行为,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偶尔还是需要些善意的谎言。
高中时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他在初中毕业后重考了两次才勉强进入高中,和我同班一年之后,又因好几科不及格而被留级。这样一个大家眼中“无可救药”的学生,在十多年后竟成了留美博士,如今则在一所大学里担任教授。
去年我因公出差,和他碰过一次面,两人就聊了好一阵子。如何从一个高中都几乎念不完的留级生,变成一个学有专长的教授,以下这个故事是他告诉我的。
“升高二那年的暑假,当我接到被留级的成绩单后,想到重考了两次才进高中,没想到大家都升级了,只有我还要留在一年级,我更是自暴自弃。每天只想到操场上打篮球,功课比第一年还差;眼看就濒临退学的门槛,但在这时,奇迹出现了。”
“有一天下午我逃课去打篮球时,场上有个年轻人要找我玩球,我和他激战了半小时,直到休息时才发现,原来他是我的生物老师。真惭愧,开学一个月了我都没上过生物课。不过自从这次以后,每次生物课我都不敢再‘逃’了。”
“接下来在一次实验课下课前,老师竞在班上宣布说我所写的实验报告很有创意,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再继续努力,日后必将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刚开始我有些不相信,因为我的报告几乎一半以上是抄的,里面的实验步骤我也都没照规矩做。可是老师说得那么诚恳,一点也不像是在开玩笑。”
“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念书,不但生物成绩领先其他同学,其他科目也渐有起色,高中毕业时我若考不上大学,就要去找工作了;结果我不但榜上有名,而且还是我的第一志愿——师大生物系。我心里一直很感谢那位老师,就在谢师宴上我问他,到底那次我的报告有何特点?为什么老师要对我大力褒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