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满腹不仅使人颓唐,而且导致危险——它在给猛兽发信号:猎物就在你鼻子底下哩。
我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住在阿肯色州的斯坦斐。奶奶开着一处小店。每当有牢骚满腹、喋喋不休而出名的顾客来到她老人家的小店时,她总是不管我在做什么都会把我拉到身边,神秘兮兮地说:“丫头,来,进来!”当然我都是很听话地进去。
奶奶就会问她的主顾:“今天怎么样啊,托玛斯老弟?”
那人就会长叹一声:“不怎么样。今天不怎么样,赫德森大姐。你看看,这夏天,这大热天,我讨厌它,嗅,简直是烦透了。它可把我折腾得够呛。我受不了这热,真要命。”
奶奶抱着胳膊,淡漠地站着,低声地嘟嚷:“晤,嗯哼,嗯哼。”边向我眨眨眼,确信这些抱怨晓叨都灌到我耳朵里去了。
再有一次,一个牢骚满腹的人抱怨道:“犁地这活儿让我烦透了。尘土飞扬真糟心,骡子也犟脾气不听使唤,真是一点也不听喝,要命透了。我再也干不下去了。我的腿脚,还有我的手,酸痛酸痛的,眼睛也迷了,鼻子也呛了,我再也受不了!”
这时候奶奶还是抱着胳膊,淡淡地站着,咕呶道:“晤,嗯哼,嗯哼。”边看着我,点点头。
这些牢骚满腹的家伙一出店门,奶奶就把我叫到跟前,不厌其烦地对我说:“丫头,每个夜晚都有一些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富人还是穷鬼——酣然入眠,但却一睡不起。丫头,看那些与世永诀的人,温柔乡中不觉暖和的被窝已成为冰冷的灵枢,羊毛毯已成为裹尸布,他们再也不可能为糟天气或倔骡子去抱怨咦叨上5分钟或10分钟了。记着,丫头,牢骚太盛防肠断。要是你对什么事不满意,那就没法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那就换种态度去对待,千万不要抱怨呼叨。”
据说人在一生中接受如此教育的机会不多。而奶奶在我刚到13岁的时候,就抓住每个这样的机会来教育我。
一个人当然希望能够通过人才市场的流动来寻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跳槽、换个工作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问题在于许多人换工作上了瘾,驿动的心总也安定不下来。
“我对这个工作已没有新鲜感了,怎么也提不起劲来,我得换个工作。”小李这样说……其实他半年前刚跳的槽。
小李本在机关工作,半年时间就觉着这种工作无聊透了,一眼就能望见30年后自己退休时什么样。于是他辞职下海,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打工,刚开始觉着挺新鲜,半年后这种新鲜劲就没了,觉着没意思,就去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售楼先生。干了半年又去电视台一家节目组打工。半年时间一过,他又没了工作热情,转而应聘到一家网络公司,3个月后,他对朋友说:他又不想干了,想重新找份工作。
也许小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才华、性格的工作,应该重新去寻找,也许他已陷入了一种跳槽的惯性中。
在这种惯性的驱使下,一个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很难持续长久地干下去,每过一段时间……当新工作的新鲜感消除后,他就提不起精神来,对日常工作的琐碎重复、按部就班失去热情和耐心,总幻想着另一份工作会更适合自己,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开始新的寻找。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中,一事无成。
任何一种工作都不会像你想像的那样完美,总免不了有琐碎的机械性的日常事务,会消磨掉人的热情。每一种工作、每一个领域也自有挑战与乐趣,如果总是浅尝辄止,在任何一种领域中都不能形成有效资源积累,只能是把时间精力白白浪费掉而已。
毛病点拨:改变不了它,那我总可以改变自己吧?生命如此宝贵短暂,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