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1125-1210)字务观,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幼年时代,正逢金人南下、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金军在江南地区的抢杀掳掠,使陆游从小就体会到什么叫做国难当头。成年后,陆游参加了两浙地区的科举考试。当时,宰相秦桧的孙子也参加了这次考试,秦桧在考试前暗示考官,要让自己的孙子名列第一。考官没有屈服于秦桧的淫威,秉公办事,使陆游被取为当地第一名,这件事令秦桧十分恼火。待到第二年,陆游前往临安(今杭州)参加殿试。秦桧却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科举官员的责任。由于秦桧的阻挠,陆游一直不能留在朝廷任职,直到这位著名的奸臣去世,他才得以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回到临安。
来到临安不久,在主战派大臣的鼓动下,孝宗皇帝决定派遣宿将张浚等人北上收复失地。热切支持北伐的陆游被邀请加入张浚的幕府,并为之起草了讨伐金人的诏书。然而,开战不久宋军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州)吃了败仗,北伐的军队全线溃退。主和派大臣在皇帝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结果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因此罢官。
这样差不多过了10年的时间,负责西北地区军务的著名将领王炎得知陆游颇有声名,请他到汉中(今属陕西)做自己的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就会有机会参加抗金斗争,于是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陆游向王炎提出了收复失地的宏伟计划。然而偏安的南宋王朝并没有北伐的胆量,因此王炎虽然官居要职却对此无能为力。不久王炎被调任他职,陆游孤身一人来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的官署中担任参议官。
陆游的抗金志愿一直得不到实现,郁闷之下就常常喝酒写诗,以此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许多同僚都看不惯他的作为,便在背后议论他不讲礼法,思想颓废。陆游听到后索性为自己取了“放翁”的别号,意为“放荡的老人”。
1178年,诗名日盛的陆游被宋孝宗召见,但是由于政见的原因,他并未得到真正的任用,皇帝只是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他在江西任职期间,恰逢当地发生水灾,陆游“草行露宿”,亲自前往灾区视察,并奏请朝廷拨款赈济灾民,又向周边郡县请求援助,不料却因此触犯了腐朽的官僚阶层,被扣上“擅权”的罪名,很快被解除职务。在家闲居六七年后,陆游又被召到临安,出任军器监少监,后来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在这个清闲的职位上,满腔抱负的陆游连续递上奏章,恳请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被政敌弹劾,再度罢官。
这样又过了二十多年,南宋王朝换了宋光宗和宋宁宗两位皇帝,但是偏安的小朝廷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郁郁不得志的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生活,将满腔的爱国热忱寄托在诗歌的创作上。
陆游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9000多首诗,是中国历代诗人中,创作最为丰富的诗人之一。作为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少年到中年入蜀之前,这期间的诗仅留下200首左右,作品偏重文字运用,略显平凡。第二阶段是从入蜀后到他64岁罢官回乡,前后近20年,至今存诗约2400余首。在这一时期,诗人奔波于军旅之间,作品中充满了战斗气息和爱国激情,此时他的诗歌创作开始成熟。第三阶段是在隐居故乡山阴以后,也经历了将近20年,这段时间他共传下6500多首诗,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陆游的诗题材、体裁都很广泛,无论是古体、律诗还是绝句,都不乏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又多又好。虽然陆游的诗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然而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在陆游的诗作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得尤其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继承了屈原以来历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传统,成为一位名留青史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