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得到父母的认同和鼓励,尤其在学习上更是如此。孩子所蕴藏的潜能是无限的,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旦将孩子的这些潜能激发出来,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必将是光明灿烂的。
通过激励与赏识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并非易事,它需要父母掌握高超的激励艺术。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件关系孩子未来发展前途的大事,运用好激励艺术是每个家长打开孩子潜能金矿的一把钥匙。
1.孩子巨大的学习潜能需要父母去激发
近代教育的启蒙人夸美纽斯把潜能称为人心的能量。他说:“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能够获得万物的知识。因为人脑——我们思想的工厂,能够依靠感觉、注意、想像、思维、记忆的作用,去接纳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大量的科研结果表明,人类在大脑机能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潜能,因为人脑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
人脑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构成,决定一个人潜能的生理基础就是这些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其基本作用是接受、传送和贮存信息。每一个正常人的神经细胞数目非常之多,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还有9000亿个胶质细胞,胶质细胞为大脑神经提供营养、稳固和服务工作。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结,构成复杂的神经通道,才能传导信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大脑皮层每个神经细胞可有30000个突触。芝加哥大学神经学家赫里克(J。Herrick)计算,由100万个皮层细胞两两组合,就可得到102783000种组合,由此构成纵横交错千变万化的组织回路,也就是形成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人脑具有记忆、思维和发明创造等复杂神奇的功能,这都是通过神经网络来完成的。人脑是个极其复杂而庞大的神经网络。因此,一个人的大脑潜能是无比巨大的。
近几十年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机能优势,叫做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右半球则主要是音乐、艺术、情绪和空间知觉的辨别系统。以往人们对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认识不足,教学训练的内容大多有利于左半球功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右半球机能的重要性,所以有一些科学家提出应该开发大脑右半球。这可能是开发人脑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脑及其机能是高度发展、高度分化和极其复杂的,人脑为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它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人脑像一架扫描仪和储存器,它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直观扫描,并将信息储存起来。
有关文献资料表明,我们人类能通过直观接受的信息量为每秒钟1400亿比特单位。所谓比特,即bit,是信息单位,是计算机情报的终端取舍所表示的最小单位值。以电视机显像管的映像理论为例:在显像管上,纵向排列着400多条、横向排列着500多条扫描线。这些纵横的扫描线交叉形成了若干极其微小的扫描点。如果我们把在显像过程中每个扫描点的显示过程,作为1比特单位的话,一个显像管的基本信息量为400×500200000比特。而人1秒钟的直观信息量相当于70万台显像管的信息总量。可见人脑的信息容量大得惊人。有人做过比较,认为一个大脑的网络系统比发达的北美洲的全部电话、电报通信网络还要复杂。这说明人脑具有极其巨大的记忆潜力和想像思维潜力。
可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大脑的潜能挖掘得很少很少,充其量也用了不到10%,绝大部分的潜能被埋没和浪费掉了。脑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开发大脑潜能的问题,是个非常有价值、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对他们自己巨大的学习潜力要有正确的、清醒的认识,不能让他们轻易地断言,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而应该使他们科学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并且帮助他们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地挖掘他们大脑的巨大潜力,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除了智障以外,天才与笨蛋之间在智力上没有什么明显的本质区别,只是对学习潜能的开发过程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因此,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是每一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改变你的观念,不要看轻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你的孩子会做出意想不到的成绩,并将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2.引发好奇心,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
孩子有探索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未知事物的强烈愿望,他们那双充满稚气的大眼睛,对周围一切都感到陌生新鲜,无比好奇。珍爱孩子的好奇心,就是珍爱孩子心中智慧的火花。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儿童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
平时孩子们往往爱问“为什么”,有的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把这些正常现象看成是捣乱、淘气,因而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采取冷淡、漫不经心、瞒哄和支吾搪塞的态度,或者不予理会。这种不恰当的做法,有损于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要知道,儿童的智力正是在好奇——满足——好奇的不断循环中得到发展的。
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知道了从来不知道的奥秘。揭开奥秘后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满足的情感,反过来又激起新的探索兴趣。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对孩子提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以答复,如果暂时答复不了,可以告诉他:“这个问题等我弄明白以后,再告诉你。”但是切记事后一定要兑现。如果对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应付的态度,不仅会抑制孩子的好奇心的发展,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对今后的教育不利。
与此同时,更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让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读书、观察、思考,寻找正确的答案。
孩子对学习有了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成功的希望就大。只有当孩子的心中对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无穷的求知欲望而自发地学习时,家长寄予他的良好愿望才有实现的一天。
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的同时,教孩子学会观察特别重要。在一些家庭里,并没有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培养兴趣,发展智力的途径,这实在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遗憾。
孩子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向家长问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只有粗暴而愚蠢的家长,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为什么”,须知,这等于在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在扑灭孩子心中的智慧火花!
父母应帮助孩子从观察中汲取知识。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知识和识忆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孩子,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父母如果善于帮助孩子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孩子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和灵活。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犹如阳光、空气、水分对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儿童在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越多,那么他所能理解和识记的东西就越多。
家长在教孩子观察时,要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并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疑问。
孩子如果在低年级受过良好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此抱积极的态度。家长教给孩子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那里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乎意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教给孩子观察周围世界各种现象的方法吧!当自然界里发生春夏秋冬、阴晴圆缺的变化时,请你把孩子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力……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可以引起孩子充满好奇的目光,这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是十分有利的。
奇妙的大自然是我们激发孩子好奇心、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活教材”。
好奇心是孩子腾飞的翅膀。家长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强烈旺盛的求知欲,使孩子心中智慧的火花常放光芒。
3.激励孩子“乐学善问”,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时,可从引导孩子的“乐学善问”入手,因为它是提高孩子学习效率和开启孩子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若想让孩子发挥出最佳的学习效果,父母一定要设法使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尤其在孩子学习时和学习前,更要维持好孩子的良好情绪。如果必须对孩子批评,最好避开孩子学习的时候,并尽量做到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心悦诚服。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玛莲娜曾专门研究了情绪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对比不同情绪的学生在同一功课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情绪高涨、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的学生,比之情绪低落、忧郁、愤懑的学生成绩要高出20%左右。
玛莲娜教授解释说,学生在情绪快乐轻松的情况下,大脑处于积极的接纳和运转状态,可以吸收较多的信息,而且脑筋转得快,联想丰富;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学生心扉紧闭,反应呆板僵化,无法自由主动地思考。
哈佛大学另一位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近年来经反复检测发现:人的大脑存在着多种互不相关的智力领域,不能只用一种尺度来衡量聪明与否。每个人的智慧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个侧面较为突出。
这一发现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每人各有智力潜能,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各有千秋。家长们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孩子的智慧领域,激励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我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刘翔平博士也指出: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孩子擅长言语学习,有些孩子长于空间图形的学习,而有的孩子则对运动的学习“情有独钟”。由于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某一学习能力有时会落后于孩子实际年龄的发展。
比方说,一个智商100分的10岁孩子,他的知觉、动作能力有可能相当于9岁,数学推理能力相当于11岁,感觉动作能力相当于10岁,而阅读能力仅相当于5岁。这样一个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孩子要完成三年级的功课,就会遇到阅读上的困难,这会妨碍他上课专心听讲,妨碍他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并会导致他对学习的厌倦。
而当发现孩子的“聪明”与其功课之“差”产生巨大反差时,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只怪罪孩子贪玩、不努力、犯懒、没出息。其实,这只是一个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刘博士建议教师和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对有动作障碍、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数学障碍的孩子进行特殊训练,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会了不难,难了不会,孩子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在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表现就会得到缓解,其自身的潜在能力便会得到正常发挥,他们便乐于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以上谈的是关于“乐学”的问题,下面再谈谈善问的问题。“善问”是培养孩子开启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
学问学问,学和问是孪生姊妹,对父母来说要变孩子的“苦学笨问”为“乐学善问”。变“苦”为“乐”,变“笨”为“善”,不仅是一个引导策略问题,更是一个激励方法问题。
有人总结出启发孩子善问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即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验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问题越多元化,孩子受到的思考刺激越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利用善问“十字诀”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智力是很重要的。但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应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可以培养其表达能力。
4.妙用启发式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你的孩子可能不喜欢某一学科,认为它枯燥无趣味。在如何启发孩子对不爱学的课程感兴趣的问题上,德国的早期家庭教育学家卡尔·威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卡尔·威特的儿子当时只有5岁多,对文学、历史、植物、地理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惟独不愿学习数学。卡尔·威特在数学教授罗森布鲁姆的启发下,把豆子和纽扣装入纸盒里,父子二人各抓一把,看谁抓得多,这就必须数数字了。这样,就激发了儿子对数字的兴趣。后来,卡尔·威特又利用和儿子吃水果时,比谁的内核种子多;或者在剥豆荚时,看谁剥的颗粒多。这样,使儿子终于对数学有了初步的兴趣。
接着,卡尔·威特又与儿子做玩抛骰子的游戏,看谁得的点数多,这就带有博彩性质,更能激发儿童的取胜心理,但玩这种游戏目的只是诱发孩子对数字产生兴趣,游戏只可适可而止。
后来,卡尔·威特见儿子的加减法已上了路,于是又引导儿子运用乘法来计数。他把豆子或纽扣排成几排,把乘法口诀表写好挂在墙上,告诉儿子使用乘法口诀表:2×2得4,3×3得9等等。
卡尔还与妻子开“商店”,让儿子来“商店”中买东西,有用长度算钱的;有用斤两算钱的;也有按只数算钱的;还让他学会找零钱。就这样,卡尔一步一步使儿子爱上了数学这门课程。
卡尔·威特正是运用了启发式的激励方法使得孩子逐步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如果一个孩子不缠着家长追问问题,那么这个孩子就永远不会长大。当孩子仰着天真的小脸,向家长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启发诱导他,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当孩子问:
“小鸟为什么会飞呀?”
“因为它的身上长有两只翅膀。”
“小鸡也长着两只翅膀,为什么不会飞呢?”
“小鸡也会飞,只是飞不高。”
“那为什么会飞不高呢?”
“因为小鸡的翅膀没有小鸟的翅膀扇动得快,它从小没有受到锻炼。每天有人喂养它,它就不必去寻找食物,也没有敌人来侵害它,所以小鸡的翅膀就不经常用,慢慢就退化了。人的大脑也是一样的,如果不经常用,也会退化变呆,人就不会聪明。”
这样,你的孩子也就会明白要经常用脑,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的道理。
有一次,一个小孩发现一只蜜蜂,便去问他的爸爸:“小蜜蜂住在哪儿呀?它的家在什么地方呀?”小孩的爸爸没有马上直接回答他,一直跟着那只飞舞的小蜜蜂,来到蜂巢前。那里有成千上万只蜜蜂飞来飞去,一个养蜂人在取蜜,小孩高兴极了,拍着小手说:“我知道啦,原来小蜜蜂住在它自己修的房子里。”这时,父亲又向孩子讲解蜜蜂采蜜,蜂王和工蜂的知识,这样,小孩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就很牢固了。
以上都是属于对孩子的启发式教育,每个父母其实都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孩子进行启发,从而引起他们追求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
5.用各种有效方法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了实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孩子的上进心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在我们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别忘了多给孩子以鼓励与督导,帮助孩子制定行之有效的奋斗目标与奋斗计划,培养孩子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
(1)要对孩子的上进心予以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富于进取、乐于助人、勤奋节俭、有益社会的人,那么现在就是播下能把你的希望变为现实的种子的最佳时机。
鲍威尔·费尔德曼是《成功的孩子们》一书的作者,他的一段肺腑之言发人深思:
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生活中最为强大的力量。你可以通过给孩子以鼓励,并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予以肯定和赞赏,来让孩子振作精神,拼搏进取,勇于创新。你不必总是对孩子的每种做法都表示赞同,但你应当让他们时时刻刻都坚信,你是他们前进途中的坚定支持者。
给你的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然后肯定和表扬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这是每一个父母的职责。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取得胜利的乐趣,是培养孩子上进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你和其他成年人聊天时,倘若孩子在场,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向对方夸奖孩子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你也可以通过鼓励年少的孩子表达他(她)自己的观点,来培养他或她的独立意识。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副教授迪伦·迈克林·伯德说:
“一旦孩子认为他(她)的观点有价值,那么他(她)自然而然地就感到了自身的价值,他(她)的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强。”
(2)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培养孩子的上进心,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是处处做孩子的榜样,“不教而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父母的表率作用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3)帮孩子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
有目标才能有动力。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美国近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不断追求的新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才会去努力学习。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从此后就可高枕无忧了,因而不思进取,更不用功学习了,这就是因为他没有了新的目标,没有了新的追求,上进心自然也就丧失了。人只要还在成长着,他就必须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走向下一个目标,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他的成长和进步就会停滞。所以说,教育孩子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孩子上进心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帮助孩子确立学习目标,要有科学性和计划性。目标从时间角度来分有以下三种:
√长期、全面的目标。在二三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孩子想达到何种程度,或做什么。
√中期目标。是把长期目标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以便实现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即各学期的学习目标,有时还可以将各学期分为两个阶段,明确各阶段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的。
目标明确之后,在一定客观条件下,能否最终达到所确定的目标,就取决于目标实现过程的主观因素了。
目标意识是一把开启进步之锁的钥匙,人总是为着某种目的生活着,目标可以说使人们的生命有了动力,因为任何目标都有其应有的或者被赋予的价值。为了实现这种价值,人的心理上才会有一种要求努力的负担和压力,孩子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才产生了一种难得的动力。
(4)指导孩子自己制定实现奋斗目标的“行动计划表”
长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确定了目标之后,家长怎样引导孩子向着确定的目标努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引导方式。
大多数孩子在制定了学习目标后,却不知道如何具体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帮助或指导孩子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和行动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凡是教子成功的父母都十分注意这一点。
考入世界著名高等学府英国剑桥大学的女孩孟雪莹的父亲把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叫做“目标引导行动”。这里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孩子制订实现目标的具体学习计划。要注意的是,计划一定是孩子自己订,家长仅仅是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而不是越俎代庖。正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孟雪莹经过几次改动终于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相当详细和符合她的实际的行动计划。
这种经过自己思考自己设计出来的“行动计划表”,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是主动的。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和家长代替孩子制定“行动计划表”不可同日而语。别人做出来的“行动计划表”,即使很有针对性,但是真正能够实行的少,因为孩子不一定能够接受它。实际上制定计划也是培养孩子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孩子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全面考虑目标实现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才能使自己的全盘统筹和宏观、微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如果学会了经常为自己订立行动计划,那么孩子就一定会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帮助孩子确立目标和制订计划都必须是合乎实际的,脱离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他去追求完美或者追求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些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和孩子自己愿意照着做的计划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目标是成功的目的地,计划是奔向成功的航标。指导孩子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表”,就是在为孩子预订一张开往成功的车票。
(5)利用“名人效应”激活孩子的进取心
让孩子把某一名人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决心做一个像自己崇拜的那样的人,有助于孩子上进心的培养。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名人是指因自己的才能和奋斗而为社会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而不应包括歌星、影星等因职业原因而成名的人。
有一个女生读了冰心的《小桔灯》之后,便对冰心崇拜得五体投地。当时,她便决心要做一个像冰心那样的作家,若干年后,她果然走上了文学之路。
有的孩子也许是因数学而喜欢华罗庚,也许是因华罗庚而喜欢数学,这两者都是有可能的,也是不重要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崇拜华罗庚之后,他会对数学更感兴趣。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容易崇拜是因为他们可塑性强,崇拜容易极大地激发起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强烈的追求欲望。
让孩子们崇拜伟人,对于塑造一个孩子的未来,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去崇拜伟人,不断学习伟人们的意志、学识和才华。这样,将来他们也很可能成为一个伟人。
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多领孩子拜访名人
名人就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某方面因做出突出成就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名人一定有他非常突出的表现,如果有机会,父母应当带上孩子去拜访名人。通过与名人的交谈,耳濡目染,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崇敬感,将这种感觉化作求知的欲望,那将是激发孩子上进心,推动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
②让孩子聆听名人作报告
常带孩子去听名人作报告,同样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名人作报告时,一般都会将他最成功、最闪光的经历讲出来,孩子的心灵会受到极大震撼,会产生成功的渴望。另外,整个报告会场的气氛也会给孩子以强有力的影响,督促孩子从小立志成才的坚定信念。甚至,有的孩子因听了名人在某个领域成功的报告,会影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定志向,也向相同的领域探索。
③鼓励孩子多读名人传记
看名人传记或名人故事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一个重要方法。孩子的心灵像白纸一样纯洁,名人的言行举止、行为方式及对知识的渴求等,会在他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看名人传记或故事同样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鼓舞着他们沿着名人成功的足迹,勇敢向前,去探索人类知识的宝库。
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去崇拜名人,不断学习伟人们的意志、学识和才华,你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名人。利用“名人效应”,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6.妙用“成就原则”,激发孩子的学习干劲
不管任何事,只要能产生自己去做便能完成的成就感,就会成为支持孩子干劲十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成就原则”。
孩子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时,父母却强求他干劲十足地去面对功课的挑战,孩子就会显得没有劲。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孩子自己产生目的意识,认为这件事努力去做很有必要。这才是保持干劲不减的主要原因。
“我的孩子凡事都提不起劲。”“都要考高中了,孩子还不懂得自动自觉地读书!”“孩子的成绩不好,我为此请了家庭教师,可是他自己却不用功,补习费等于白花了。”这是一般父母经常面临的烦恼。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孩子增添干劲呢?
(1)督促孩子先做不喜欢的科目
成人和孩子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异,那就是成人一般都会将自己喜欢的菜肴,留待最后再吃;而孩子却往往由自己喜欢吃的菜开始吃。孩子的学习也存在这种心理:做功课总是先做自己喜欢的科目,而留下不喜欢的科目,这样那门科目自然一直没有起色。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让孩子先做完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再做自己喜欢的科目,这样才能较好地克服孩子逃避不喜欢的科目的心理。因为孩子若不先把不喜欢的科目做完,便不能做自己喜欢的科目,于是只有硬着头皮向讨厌的科目挑战。孩子若先从自己讨厌的科目做起,后做喜欢的科目,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成绩。
(2)利用“同步心理”激励孩子主动学习
“同步心理”就是和其他同伴一样心态的想法。其实,人都有“同步心理”,喜欢和他人有相同之处,以免受到朋友的排斥。
例如,孩子央求父母买某种东西,而父母不答应时,他便会理直气壮地问道:“人家隔壁的小明都有,为什么我没有!”这是孩子最常使用的“理论”。
做父母的不妨巧妙引导孩子这种惟恐离群的不安心理,用这套方法激励孩子用功,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能迅速抓住孩子的心理,使其主动学习。
(3)不要为孩子安排过于舒适的生活
有位小男生,生性活泼,经过智力测验发现,他的智商比同年龄的孩子高出甚多,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深深地以他为骄傲,决定要给他一个最好的读书环境。因此,事事处处满足他的要求。但是意外地,他却慢慢地开始改变了,读书虽然仍旧认真,但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干劲,不再有向功课挑战的心了,成绩也逐渐退步了。
专家经过分析后认为,主要是由于物质条件太好了。如果对一切都很满足,孩子就不会产生打破现状、努力突破的前进欲望。
一般来说,欲成就大事业,便需要有“吃苦精神”。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孩子自然也不例外。
(4)要经常鼓励孩子自信
孩子考试成绩不太好,心里很难过,再加上怕父母训斥,心里一定会忐忑不安。这时,如果父母再训斥他一顿,效果不但不好,反倒还会产生副作用,使孩子丧失自信心。作为父母应这样说:“我们相信以你的实力,应该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这次考试大概没有完全发挥水平吧!相信你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的。”这样,孩子不但不会丧失自信心,而且还会增加干劲,发奋图强。显然这比把孩子训得发怵要好得多。
成就感是孩子克服学习障碍、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精神动力。家长试着让孩子尝到“成功完成”的甜头,是激发孩子学习潜力的重要策略。
7.指导孩子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出色的人生源于出色的学习,而出色的学习源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量事实表明,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大多来源于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因而行之有效。再加上勤奋努力,定能获得骄人的成绩。
孩子的学习任务好比过河,高效的学习方法好比桥和船,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就永远过不了河;同样,不解决方法的问题,孩子就很难将学习真正搞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院“学习方法”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习热情、勤奋、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且更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该项研究成果指出:学习水平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影响学生学习的二十个因素中,学习方法居第三位!优秀生与后进生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即后者在学习方法掌握和运用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前者。此项研究成果还表明:超常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之所以优于其他学生,主要是由于他们更善于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更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活动,并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可见,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深刻观念:让孩子掌握正确而实用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孩子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效的学习方法,是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孩子应该掌握的学习武器,是孩子通往学习成功的“金色桥梁”。
下面是专家推荐的几种学习方法:
(1)SQ3R学习法:浏览、发问、阅读、背诵、复习一条龙要有好的成绩,学习方法就要正确,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SQ3R学习法是美国研究得出的,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方法,得到大多数教育家推荐。
SQ3R是配合了人类的理解、记忆等过程研究得出的,对提高成绩非常有效。所谓SQ3R是指“Survey”浏览、“Question”发问、“Reading”阅读、“Recite”背诵和“Review”复习共五个过程。
①浏览
先把未学的内容大略看一遍,大概掌握文章的内容。方法是先看文章的大、小题目和图表,这些能简单地表达一些重要的内容。浏览了课文之后,要说出课文的主题、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主要的思想、文中的主人公性格如何等。
②发问
发问之前先要弄明白文章或课文内容,发问是要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如果对文章内容还不明白,是不能问出好问题的,这样的发问不能帮助孩子们对课文做进一步的理解。
③阅读
阅读有很多种方法,上述的浏览是其中的一种。这里所说的阅读是在浏览之后的仔细阅读。方法是认真细读一字一句,有需要的话可以做笔记,或用彩笔把重要的句子划出。通过阅读,要求能充分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④背诵
把文章的重要部分背诵下来,当有需要时,便可以自如地把背诵的内容应用出来。背诵的内容可以是文章、定理、主题等等。
⑤复习
复习对学习很重要,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学习新内容时的5至10分钟内是记忆的最高峰期,随后便会忘记。在24小时后,便会忘记大部分内容。所以孩子应在学习的10分钟内背诵重要的内容。在24小时内,即放学回家后,把所学的内容重温一次,防止遗忘,并加深记忆。之后在一个星期内再重温之前所学的内容。
不要以为一个星期的内容很多,无法温习好。事实上,只要之前的背诵、问题解答做得好,复习只是重新记忆一次,用的时间并不很长,而效果则是能把所学的内容全都记住。
(2)多感官学习法:眼、耳、口、鼻、手、脑齐上阵
很多父母以为小朋友最要紧的是乖乖地坐在桌子前读书,然而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光是坐着读书,会让他失去很多学习和发展潜能的机会。
读小学四年级的方芳一向很乖、很静。妈妈要她做作业她总是乖乖地去做。由于性格内向,方芳一向都很少参加其他的课外活动,妈妈也顺着她的意愿让她在家自己看电视和玩娃娃。方芳的表现一向都受到其他父母的赞赏,所以方芳的妈妈也很满意。
方芳的读书方法通常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即把文章或要记的内容读上很多次,直到把它完全记牢为止,即使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也会把它背下来。在小学,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足可以应付各种考试。由于成绩常在班上的前五名,方芳妈妈对方芳的表现很满意。
方芳的同学陈桦则活泼得多了,除了读书之外,还参加多种课外活动,像朗诵、戏剧、球类等等。在读书方面,陈桦的爸爸教了她很多“古怪”的方法。像:读课文时,大声朗读出来。记成语时便来个角色扮演,你扮皇帝,我扮士兵。有时还利用联想,把要记的事项编成一个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很多时候爸爸带陈桦到公园、动植物公园去摸摸花、嗅嗅草、看看小动物,或自己动手做小实验。
在陈桦的爸爸刚使用这些“古怪”方法教陈桦读书时,陈桦成绩就进步了不少;过了一两年之后,方芳和陈桦的学习能力有明显的区别。方芳读得愈来愈吃力,成绩也渐渐滑落。而陈桦则如以前一样轻松,读书温习时加上了“玩”的成分,编故事、大声读,有时还上演一出戏让妈妈笑得眼泪直流。
方芳和陈桦在读书上最大的区别是,方芳使用的是传统的方法,就是静静地坐着死读,而陈桦则是使用多感官的学习法。
我们的身体有多个感觉器官,包括:眼、耳、口、鼻、手等等。这些感官带来的信息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大脑,成为记忆。
所谓多感官的学习法,就是让孩子利用通读(用口读、用耳听)、阅读(就像我们平时的默读、用眼)、联想(把要记的内容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加以联想)、角色扮演(利用身体四肢)、幻想(利用大脑)等来投入学习,对大脑做出多方面的刺激。
由于孩子亲自动手,如:触摸、嗅,所以比起只从书本上吸收,通过五官的学习,记忆特别深刻。如果孩子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感觉,则它们对学习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有不少专家已证实,孩子读上十次还不如孩子真正地摸它一次,或把它演绎一次。后者记忆得更深刻。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稳坐书房读书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且也限制了孩子的其他能力的提高。所以父母应多利用多感官学习法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3)铃声学习法:巧用“条件反射”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要想做到定时学习,重要的是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按时有规律地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使孩子自主学习。
所谓铃声学习法是指把闹钟的铃声作为信号,按闹钟铃响的时刻开始学习和结束学习。也就是要利用铃声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
这种学习法是利用“条件反射”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什么是“条件反射”呢?比如说,一听到“酸梅干”这个词,嘴里就发酸、流口水,“条件反射”指的就是这种现象。连续吃几次酸梅干后,只要一听到“酸梅干”这个词儿,嘴里就发酸。“酸梅干”是条件,感到嘴里酸,流口水是反射。
学习也是如此,闹钟(条件)一响,心里就会“想学习”(反射)。如果能形成条件反射,就会养成习惯,只要听见闹钟响,不自觉地就要学习。这样,学习就能够自然而有规律地进行了。
下面介绍的是一位母亲培养自己的孩子“铃声学习”习惯的故事。
我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练习使用“铃声学习法”。
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后,稍玩一会儿,就让闹钟响铃,于是孩子开始学习,过一个小时闹钟再响的时候,停止学习。晚饭后,铃一响再开始学习,一小时后,听见铃响就结束学习。像这样每天让他坚持两次铃声学习。一直坚持了三年。今年四月,我找到工作要去上班了,于是就把闹钟交给孩子,并对他说:“今后,你要继续按铃声学习法学习啊。”等我晚上回到家,发现孩子确实是认真按照铃声学习法做的。
家长不妨给孩子准备个“鸽子闹钟”或“八音盒闹钟”。不妨让他依照“铃声学习法”,利用“条件反射”培养一下定时学习的习惯。
利用“条件反射”来培养孩子定时学习习惯的方法,的确值得家长去借鉴,家长也可举一反三,拓宽条件反射的多样性,使孩子学习真正实现自主化。
(4)互助学习法:让孩子在教学相长中共同进步
当孩子遇到学习的困惑时,别人的见解,可能是从另一种角度给他们以启发,从而使其又豁然开朗。同时这也是一个让其调整学习思路的机会,更有利于加深记忆。
互相帮助的学习方法,其实是让孩子在和同学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教学相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莘的成绩很突出,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但除了自己的好朋友之外,她从不肯帮助其他同学。因此,她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是太好。
妈妈问她为何不帮其他同学,她说:“我帮了他们,他们的成绩好了,相比起来,不是我的优势减了吗?我辛辛苦苦在家读书,帮助他们,不是把自己的成果拱手让给别人吗?要是他们超过了我,我的功夫不是白费了吗?”
有一天,有同学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老师说:“有谁会回答?”一个同学回答了以后,老师又问:“有谁能对这个答案再作补充吗?”又有同学说出了另外一个见解,只见老师满意地笑了。
接着,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们回答吗?”班内一片寂静,他说:“因为这也是一次复习。回答问题的同时,你可能会对以为了解的问题产生新疑问。再加上其他同学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可以令你们有机会再次作深入的学习。此外,这也是一个让自己重整问题思路的机会,加深记忆。所以能回答不同同学的提问,对自己的学识也提升不少。我希望大家多向同学发问,也多回答同学的问题,这就是教学相长了。”
老师的话给了王莘很大启发,自从这次后,王莘开始主动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了。
父母应该鼓励子女多帮助其他同学,乐于充当“小老师”,这不单能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大大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能训练出良好的表达能力,并与同学建立更好的感情。
鼓励孩子多跟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多方面的益处。
总之,凡会学习者,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掌握好学习方法,以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引导孩子由不爱动脑变为善于思考
思考是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日有所得。
侯坤每次做家庭作业时都要妈妈帮忙,妈妈几乎每次都说他:“你已经是四年级学生了,做作业时要先自己动脑去想,实在想不出再来问我。”可侯坤总是缠着妈妈,在妈妈帮助下才能完成作业。对此,妈妈很无奈,不知该怎样纠正儿子这个毛病。
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经过思考的学习,一种是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我们可能有这种体验,没经过思考的东西,即使学了,也会很快忘得一干二净;学习时理解了内容,加上自己思考后的东西记得最牢,往往会一生受用无穷。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而孩子们现行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主要是第一种,也就是不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原因当然有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有学生自己的问题。在孩子所接受的学习和教育中,有些知识根本不需要思考或者根本不容许孩子去思考,家长和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内容,考了多少分,而不注意留心孩子是不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懒得去思考。如果这种倾向不能得到扭转,那么这一代孩子仍然是缺乏创造力的。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当书本、报刊、广播、电视、电脑上各种信息滚滚而来的时候,缺乏思考和判断力的孩子们,如何才能懂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学会思考,是人的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下面是教育专家提出的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具体方法:
(1)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
观察会把孩子带进问题的世界。在孩子提问的过程中,他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认真回答孩子思考后提出的问题
有些孩子爱琢磨事情,随后会提出一些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别以无聊或荒诞来定论,而应该认真加以对待。
(3)开发孩子的大脑
人的大脑是智慧的发源地,充分开发孩子大脑的功能,会使他更加喜欢思考。左手和右手的协调对开发人的大脑很有好处,可以让孩子练习打字、弹琴、编织毛线,练左手书法等。
(4)经常让孩子领悟到事物的相对性
绝对的东西一般不需要思考,也不容易引起思考的兴趣。在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家长可以问孩子:“在我们的眼中,对方是外国人,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是不是外国人呢?”还可以让孩子领悟到前后、左右、上下等都只有相对的意义。
(5)经常让孩子领悟到事物的可变性
孩子们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箭竹,父母可以告诉他,远古时代,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孩子见到毛毛虫,会又害怕又厌恶,父母可以告诉他,美丽的蝴蝶就是丑陋的毛毛虫变的。这样不断地给孩子指出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变异,孩子的视野就会开阔起来。
(6)进行科学启蒙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故事,点燃孩子智慧的火种,使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清晰的思路来观察、思考世界。
(7)经常让孩子报告他的新发现
如果孩子报告说,“我发现火苗总是向上的”,“我发现木块在水里是浮着的”等,父母应该热情地加以鼓励和表扬。如果孩子没有发现什么,就要经常启示他某个事物、某个现象,让他逐渐有所发现。
善于思考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家长切忌总是指教孩子,那样会使孩子养成懒于思考不动脑筋的习惯。要留心孩子是否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9.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赏识与激励,运用好这一武器,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自然形成。
孩子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只片面地把孩子看做教育活动的对象的思想是不会取得教育成功的。在习惯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孩子的自我超越和更新,是孩子自我超越观念、自我超越能力、自我超越内容的选择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优秀父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培养、强化和巩固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下面介绍父母激励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两个具体方法:
(1)协助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在学习实践中发生、发展、巩固和提高的。因此,孩子的一切习惯主要来自于孩子身体力行的实践之中。父母的责任是具体协助孩子。
协助的内容包括训练、帮助、指导、指点、点拨、建议等。之所以用“协助”这两个字,就是要以孩子的行动为主。
①明确目标
要协助孩子选择他要实现的习惯目标。
目标要明确、具体,还要有价值,能实现。
先要专注培养一个良好习惯,不要一下子培养太多的习惯。
②阶梯方法
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行动办法。
要让孩子自己选择行动方法,孩子最愿意用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要引导孩子讲究程序,既要注重过程体验,又要注重行动效果。因此,把目标细化成更小的目标,形成阶梯,会更有利孩子成长。
③加强自律
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是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加强自律并不断地学会自律。
加强自律,使孩子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都在自然而愉快的情绪中行动。
加强自律,尽量减少自己不希望的行为出现,杜绝在任何情况下自己不希望的行为出现。
加强自律,控制意志,使自己既定的良好行为反复出现,逐渐自动出现,最终习惯成自然。
(2)评价和鼓励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强烈的成效(成果)意识,要有动态的阶段成效检验和评价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①认识反复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坚持期待和指导,只要不断努力,反复的次数和程度就会减少,会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②巩固强化
要帮助孩子将培养出的良好习惯不断地巩固下来,甚至可以在容易出现原有习惯的环境下考验自己的习惯,也可以在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良好习惯。
③激励评价
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家长要有毅力,不断地督促,不断地检查;天长日久孩子也便习惯成自然,成为推动自主学习的惯性动力。
10.切勿步入激发孩子求知的误区
并非每位家长都是孩子合格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门艺术,精于此道的家长实在是太少了。就激发、培养孩子的求知学习而言,许多家长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不少盲点和误区。
在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求知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始终坚持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启发孩子的原则。一味责备、嘲笑、过早定向都会使孩子求知欲的花朵过早凋落,是极不利于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
(1)一味责备只能打击孩子的求知欲
当孩子从学校带回成绩单,总是怀着不同的心情把它交给家长的。因为家长就要根据它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一个评价了。成绩考得不错的孩子自然是很得意很自豪的;成绩差的,就有些沮丧了。还有一部分孩子说不清是什么心情,因为他们的成绩,有一些学科考得相当不错,另一些学科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类孩子,只要努力,将不好的科目学好,补上来,那就会成为一个成绩全优的孩子;若不好的科目没有起色,擅长的科目成绩又滑了下来,那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十足的后进生。对这一类孩子,不能一味责备,而要注意教育技巧的运用。
一般来说,孩子十分在意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方法得当,孩子就会抓住进一步成长的良机;评价方法不当,则会使孩子厌恶学习。
家长们拿到孩子的成绩单,若发现孩子有偏科的现象,常会这样说:“你语文、外语都考了90多分,可数学是怎么搞的,才50多分,还不及格!怎么就这么笨呢?!”此后,家长们觉得自己发现了孩子学习的薄弱环节,就时时“敲打”孩子:“你要注意你的数学呀!不要让那一科拖你的后腿呀!”家长们还会很热心地为孩子买回一大堆数学方面的习题集让孩子做,巴不得孩子的数学成绩能很快赶上去。可结果会怎么样呢?孩子可能不但未把数学成绩补上来,连原来擅长的语文、外语等学科的成绩也许还会有所下降。
其实这并不奇怪,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就会明白。我们知道,维持孩子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是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孩子有偏科现象,也深为自己有的学科成绩差而沮丧。但维系着孩子脆弱自信心的是自己擅长的科目。当他将成绩单递给家长的那一瞬间,心里忐忑不安,非常希望家长能注意到自己擅长的科目,而不要太留意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恰当的鼓励了。偏偏有的家长单刀直入,戳向孩子的痛处。他们对孩子某些科目的好成绩似乎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过,只对孩子成绩差的科目大加斥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若家长再成天逼着孩子去加强学习那些不擅长的科目,老在孩子耳边念叨,孩子就会非常厌烦。同时,孩子去专攻不擅长的科目,遇到的尽是难题,就会进一步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连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太笨了。这种情绪蔓延开来,连带地影响到对自己擅长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导致孩子学习成绩的整体下降。
如果家长采取另一种方法,效果就不同了。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单,对孩子有偏科现象应该心里有数,但不必表露出来,家长应由衷地为孩子考得好的科目高兴,表扬孩子,夸奖孩子聪明。孩子心里会松一口气,觉得自己虽然有的考得不好,但家长并未怎么批评自己,还说自己聪明,可见自己还是可以的。这时孩子心里反而会隐隐有些不安,甚至会主动地对家长说:“可是……您瞧,我的数学老是弄不好。”家长就可抓住机会,鼓励孩子:“瞧你语文、外语学得那么棒,说明你也一定能把数学学好。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吗?”孩子此时对数学不会再想到害怕和厌恶,反而从自己心底里有了想把它学好的愿望,家长为他强化了的自信心也会波及到他的学习上来。
家庭教育的秘诀就是:责其所短,不如扬其所长。
(2)嘲笑孩子的“傻事”会扑灭求知的火花
小孩子常常干出一些让大人们啼笑皆非的事,让大家觉得这孩子真是傻里傻气。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为孩子这些可笑的行为担忧,也不要去讥笑孩子所作的一些傻事。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名人小时所作的一些“傻事”,也许能受到一些启发。
华罗庚小的时候,有一次去逛灯会。在灯会上,他看到一个人装扮成又高又大的菩萨,神态逼真,十分好玩。他觉得很神奇,想弄个究竟,就在那人后边紧跟不舍。一直到庙会散后,华罗庚还跟在那人后边走了十多里地,来到一座寺庙中,看那人卸下道具,还了原形,他才恍然大悟,轻松愉快地回家了。这件事被乡里人传为笑谈,华罗庚被人称为“罗傻子”,惹得华罗庚的母亲为此烦恼、担忧不已。
牛顿小时候的著名“傻事”就是他挖猫洞的事。他家里养了两只猫,父亲叫他在墙上挖洞,好让猫出入。一般人只挖一个大洞,让大小猫都从那个洞出入就行了,可牛顿却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这也成了别人的笑柄。
爱迪生小时所干的“傻事”自然就是他蹲在一窝鸡蛋上孵小鸡的事了。因为他看见母鸡这样孵出小鸡,于是就想:人这样做,能不能也孵出小鸡来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表面上看来,这几位名人所做的这些事,确实是很可笑,很傻的。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呢?
华罗庚这件事,不是反映了他遇事寻根究底、不弄明白决不罢休的精神吗?而这种精神对于他以后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是不可缺少的;牛顿试图让大洞与大猫对应,小洞与小猫对应,这也是一种合理的思考方式,具有严谨、对称、一丝不苟的特点。再有,大猫与小猫同时进出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也有这种需要。从偶然性的角度看,也是有可取之处的。爱迪生孵蛋则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类比思维。大家知道,瓦特正是看到水蒸气掀动水壶的盖子而联想到了用水蒸气来推动机器运转,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了伟大的工业革命。你能说爱迪生完全是在干傻事吗?
所以,我们对儿童的智力价值判断不要局限于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只将思路敏捷、灵活,善于应变等当作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实际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非灵活型思考方式并非一定就是智力水平低下。有时候,异于常人的求异思维正是智力水平高的体现。对孩子干的一些“傻事”,家长不要大惊小怪,甚至横加讥讽或杞人忧天。而应努力去发现这些“可笑行为”背后是否闪现了孩子智慧的火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当然,干傻事的孩子,有的确属智力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区分。
(3)过早地定向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
现在有的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不错,或有一些兴趣,就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孩子设计了发展的目标,强制孩子朝这个方向发展。实际上,为孩子过早确定发展方向会束缚孩子求知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边缘学科日渐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专才”逐步转向“通才”。若对孩子过早定向,迫使孩子长期接受单一的信息刺激,会使其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缺乏应付复杂工作的能力。过早的定向教育背离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家庭教育应着眼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孩子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培养。
对孩子过早定向势必造成大脑思维在某一方面超前发展,而其他方面却远远落后,这给全面发展设置了障碍,也容易产生智力发展缺陷。因父母急于要孩子向某个方向发展,势必要时常把孩子套在主观拟定的某个知识圈子里,向他们灌输并要求牢记这方面的知识,这就限制了孩子,使其头脑中死的东西多,活的东西少,造成孩子的智力缺陷。同时,过早的定向,会抑制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对学习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如果孩子兴趣爱好与父母期望相悖,父母就加以干涉,让孩子去学他不喜欢的东西,孩子无法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维也就常常处于停滞的状态。总之,过早定向是不利于孩子协调、全面发展的。
许多家长为孩子早早定向,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专长,却不知道这样反而不利于专长的培养。一是孩子可塑性强,在这段时期,他也许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再过一段时间,也许就变了。家长看见孩子有所好、有所长,便匆忙为孩子定向,说不定以后会发现孩子在另一方面更有前途呢。也就是说,过早定向容易在培养方向的选择上造成失误。二是即使方向选择得当,但定向过早,也不利于进一步培养,因为人的专长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要想发展专长,那必须将各门基础知识学扎实,否则专长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幼儿阶段,根本谈不上基础知识的扎实。这时定向幼儿的专长无异于空中楼阁。
家长们要明确,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让他们学会多少技能,而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启孩子的智力。正所谓“启其蒙而引其趣”。
孩子的智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少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衡量孩子的言行,这是他们轻易地扼杀孩子求知欲的根源,更是激励教育的大忌。
父母在为孩子奠定全面发展基础的同时,对孩子一些特殊爱好亦可加以引导,培养其对某一爱好的进一步追求的动机,但切忌硬性定向,否则不利于孩子成长。
11.帮助孩子变厌学为爱学与乐学
有不少孩子厌恶学习,这个问题已成为令很多家长头疼的事。其实,孩子厌学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要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变孩子厌学为爱学、乐学是完全可能的。
呼小敬已经十岁了,才上小学二年级。并不是因为他头脑笨,而是因为他常常逃学,功课完成不了,成绩一塌糊涂,父母无奈,只好让他留级。因为呼小敬厌学,父母苦恼不已,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厌学是腐蚀学生心灵的蛀虫。一个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学习热情,没完没了地感到精神疲倦,最终会使他对一切学习活动兴致索然,从而出现逃学或其他一些问题。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呢?这需要从外部和内在两个方面去分析原因。
(1)外部的原因
学习活动的重复、单调和乏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重复、乏味的刺激易引起人们的疲劳和厌烦感。缺乏生机、灵活和变通的学习生活,某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某些教师的教学无方,常导致此种情况的产生。
(2)内在的原因
厌学情绪最主要是由内在原因引起的。这些内在原因有:
①缺乏求知欲望
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对知识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话,他就会经常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对学习就不至于有厌烦情绪。在知识的餐桌面前,求学心切的人,总是如饥似渴,百吃不厌。反之,对学习无所期待、无所追求的人,才会把学习当作负担。
②缺乏动力
自以为上大学无望,混张初中毕业证或高中毕业证就行了。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明显缺乏动力,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无论学什么都无精打采,难以激发兴趣。
③学习方法欠妥
由于学法不当,虽刻苦学习,却收效甚微。例如,不注意用脑卫生,学习上长期“单打一”,缺乏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死记硬背)等等,自然不会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④学习上缺乏成就感
大凡厌学的同学,学习成绩都不理想,每次学习结果所得到的反馈都是消极的。长期得不到嘉奖或同学、老师、家长的肯定与赞赏,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每个孩子产生厌学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不尽相同,因此父母对矫正孩子厌学的对策也不能完全一样。
怎样矫正孩子的厌学情绪呢?
首先,要针对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加以具体分析,采取具体的对策。譬如,有的孩子产生厌学主要是家庭气氛不和,家庭环境不良,家长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父母就应从孩子的前途出发,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改善家庭的不良环境和家庭气氛,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逐渐改变孩子的厌学状况,纠正孩子的厌学问题。
其次,从一般原则来讲,只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
有些孩子厌学是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很没劲。要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要有正确的看法和评价,要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要向孩子说清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把这些道理讲细讲透讲清,对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会有帮助。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解决孩子厌学的重要方法。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自己爱学的科目入手,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少厌学的孩子学习方法不对头,他们既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主动学别的同学的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题海面前束手无策,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各门课的学习方法不同,家长帮助孩子从具体的学习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孩子有了正确的方法,效率就会提高,也会培养起学习兴趣来。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再结合孩子的具体厌学原因加以分析处理,大部分孩子的厌学问题最终都可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