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新生适应问题
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心情激动,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心,对未来学习及前途也有着美好憧憬。然而,生活安排一切就绪时,不少同学的心理问题随即产生。
1.离家焦虑问题
躺在集体宿舍的床铺上,想起了自己家中的小屋;端起盛着大锅饭菜的碗,想起了妈妈为自己专门做的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饭菜;特别在有点头疼脑热的时候更是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思念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可能产生。如果一个人始终不能摆脱这种思念,并由此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是心理问题了。
2.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许多是中学时代的学习佼佼者,他们曾经有过众星捧月的经历。教师信任、同学钦佩、街坊邻居夸奖,使自己充分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突出地位。现在,班级里人才济济,自己的优越性被淹没了,失去了被信任、被钦佩、被夸奖的感受;中学时期带有天真、纯洁的友谊一时没有找到;在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的集体生活中难免发生摩擦,于是越发留恋中学同学,越发看不惯现在的同学,人际关系紧张,有的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而苦恼。
3.学习适应问题
由于大学与中学的教学方法、管理方法均有差异,导致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自我管理、学习方法上进行调整。一些同学由于学习适应不佳,仍沿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老师没讲的内容自己不知学习,也不会学习;不上课的时间不知如何使用;图书馆仅作为自习室,不会查阅图书资料,不会收集电子信息。有的则认为中学期间学得太苦了,现在终于进了大学,反正还有四年的学习时间,先喘口气,放松一下。于是学习退步,不断出现考试不及格需补考的现实,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因此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走上绝路。
(二)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1.“性盲”引起的烦恼
大学生已渡过青春发育时期,性发育成熟,本应对性知识有所掌握,对自己的性发育状况有所了解。由于中小学期间没有获得相关的知识,有的大学生的确还是“性盲”,于是可能对自己生殖器官正常与否产生怀疑,有的男生对遗精感到恐惧、有的则产生性自慰焦虑。
2.单相思
单相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钟爱某一异性,却始终不敢表白,只是自己苦苦思恋;另一种是自己的爱恋遭到了拒绝,明知没有希望,感情上却不能摆脱。
3.沉溺于恋爱
虽然没有禁止却也不提倡在大学期间谈恋爱,但正处于性成熟时期的大学生,有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在交往中产生感情是正常现象。基于异性同学之间具有相同价值观、相近情趣和相同或互补的性格特征的感情,可以成为推动学习与进步的动力。不过一些堕入情海的大学生,由于只希望两人单独相处,卿卿我我、情意绵绵而不能自控,出现脱离班级,影响学习的不良后果。
4.失恋
已建立的恋爱关系因某些原因而中断,对男女同学双方都会产生伤害,尤其对被动者。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可以使伤心难忍的心情得到平复,如果始终摆脱不了感情上的阴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就是心理问题了。
5.非婚性行为
大学生由于性成熟,产生性冲动,有与异性接触的需要,这是正常的。人作为社会动物,与一般动物的差别就在人可以用理智调节自己的各种生理需要,包括性生理需要。在“性解放”、“性自由”观念影响下,有的认为满足自己性需要犹如要吃饭、喝水一样正常,因此只要双方愿意,注意性卫生,就可以发生性行为。有的甚至有多个性伴侣。非婚性行为,包括婚前性行为其实不仅是性道德问题,还容易干扰学习,甚至引发社会问题。有的性行为与爱情完全无关,仅为满足感官接触的需要,这其实不是性的解放自由,而是把自己降到了一般动物的水平而已,当然也可能是一种变态。
(三)性格与情绪问题
1.幼稚性
性格与情绪的幼稚性致使情绪与行为表现与年龄不符,似乎仍停留在孩提时代。例如情绪多变、难以自我控制,情绪的表达不顾场合、对象等。
2.超限性
心理不健康常常由于“过度”。例如,敏感与迟钝是一对相反的品质,一般情况下敏感者比迟钝者聪明,容易注意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如果过度敏感,则可能使一个人因对外部刺激应接不暇而出现焦虑紧张。其他如过度自尊、过度自责、过度自我表现、过度自我掩饰等均为性格与情绪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首先应在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新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和心理准备,并定时举行有针对性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条件及时寻求帮助。
二、成年中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职业适应性问题
1.职业适应性心理问题
(1)心理疲劳
疲劳有两种,一是生理疲劳,一是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的现象,通过休息、变换活动方式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心理疲劳也称精神疲劳。这是由于受到不良的刺激造成的精神压力而引起的消极心理。这种不良刺激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例如有的工种本身缺乏创新性,如机械化的操作工,售票员、检票员等各类从事重复性劳动的工种,使人感到单调、呆板,缺乏新鲜感;有的因为单位领导者管理方式不科学,人际关系复杂,工作条件差,没有进修学习机会,没有前途;有的向往其他单位或工种而未能实现。于是表现为经常浑身乏力,头昏脑胀,食欲不佳,肠胃功能紊乱,睡眠障碍;对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沮丧、焦虑、懒散,疲沓,心烦意乱,情绪不易自控。心理疲劳通过休息或变换活动方式仍难以消除,只有通过调整认知,引起对工作的兴趣,增加成功的几率或获得客观的积极评价,才能逐步消除。
(2)“彼得原理”现象
劳伦斯·J·彼得是美国的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被列入《美国名人录》、《美国科学界名人》、《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69 年他与雷蒙德·赫尔合作出版了《彼得原理》一书,其中写了一条组织定律:“在一个科层组织中,每位雇员都倾向于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位置上。”如果这样,整个组织里的每一个职位,最终都会被一个并不称职的人所占据。所以“彼得原理”也称“不称职”现象。彼得是从组织管理、人才使用的角度发现了这样的普遍现象。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每一个具体单位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关注的是被安排到无法胜任的工作位置上的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如何预防与消除“彼得原理”症状?
不称职者对待工作可能有两类态度。一类为了做好工作而拼命努力,工作的重负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整日紧张、焦虑不安;另一类在外界压力下产生掩饰意图,出现如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自欺欺人的行为。
不论是哪一类,由于内心的不安,不称职者容易罹患溃疡病、高血压、便秘、腹泻、过敏症、失眠等心因性疾病。
(3)离岗焦虑
离岗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离岗,俗语为“跳槽”。主动离岗者在决策是否转岗时有许多疑虑与矛盾斗争,在决定之后由于对转岗已有精神准备,而且是自己决定的,对新的单位与岗位有了新的向往,常常感到振奋,寄以新的希望。二是被动转岗,就是下岗。由于是迫不得已,容易产生被抛弃、自身价值不被认可以及对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的无奈、委屈、抑郁感。这种消极情感持续的时间长短,与个体意识到客观可能提供各种机遇的早晚有关。正因为中年人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经济收入成为保障家庭生活稳定的重要条件,一旦离岗,意味着断绝或降低了经济来源,影响全家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中年由于学习能力与对新岗位的适应性能力相对青年要弱一些,转岗引发的焦虑比青年时期强,这就是被称为4050现象。他们一时成为社会的弱势人群,成为社会工作者关注与帮助的对象。
2.职业适应性心理问题预防与消除
①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的重点是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个性。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分析自身可能成功或失败的几率,形成适当的自我期待,避免完美主义。
②感受工作的幸福,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寻找发现的乐趣。
③终身学习,充实自己,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不断发现自身潜力。
④在被无故解雇、中断劳动协议时,学会求助于心理咨询、社会工作服务或法律保护。
(二)婚姻家庭适应性问题
婚姻与家庭是中年人情感支持的主要依靠。工作的顺利与成功,家庭成员能与自己共享;失利和蒙受委屈,家庭成员能理解、分担,并会善意地提出解决办法。于是家是可以放松地休闲以消除劳累,或充分地宣泄以消除烦恼的场所,是安全的港湾。如果港湾不能停泊,不能避风,甚至后院经常起火,对中年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打击。
1.大龄青年问题
大龄青年是指错过了一般认为最佳择偶、结婚年龄的青年。
影响大龄青年择偶的因素有环境条件、目标追求、世俗观念、清高思想和心理创伤。大龄青年在择偶时表现出矛盾、攀比、期望值高的心理。
当前大龄青年从人数上看男女比例是相当的,但是女性大龄青年一般学历较高、工作条件好、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男性大龄青年一般学历不高、工种差、家庭条件或个人自然条件不佳。女性大龄青年不愿“下嫁”;男性大龄青年不敢“高攀”,即使交往,也始终处于心理不平衡的压抑之中。
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不仅使他们本人感到压力与苦恼,也给他们的家长带来烦恼与忧愁。所以大龄青年也是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
大龄青年要做到自尊而不高傲,慎重而不闭锁,高尚而不超脱。因为人为地压抑性欲,压抑异性爱,会在身心方面付出许多代价,甚至形成心理创伤,这对事业发展、生活美满及自身健康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2.婚姻、家庭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1)婚姻、家庭危机
成年初期可能遇到单相思、失恋等危机。无论是因为害羞、胆怯、自卑或闭锁心理导致的被爱慕者毫无察觉,或遭遇对方拒绝自己的感情都会使个体产生心神不宁或痛苦。而婚姻危机的出现,更容易使个体受到伤害。一般来说,婚姻破裂的原因主要是配偶不忠、性格不合。配偶不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部遇到情投意合的知音;内部因为夫妻双方彼此缺乏沟通,出现彼此不理解、不尊重、不平等、相互猜忌的现象,或家庭生活单调乏味、负担过重。性格不合可能成为配偶不忠的原因,也能成为独立的原因。婚姻危机还包括家庭暴力、第三者插足、“包二奶”、“情人”的存在。中年丧偶被认为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由于丧偶造成家庭负担的独挑,以及孤独与无可奈何的思念。婚姻家庭危机可能诱发中年人的各种疾病。
(2)角色冲突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角色丛。在单位是工作人员,在商店是顾客,在公园是游客;在家是夫妻一方的配偶,是孩子的父母,是长辈的儿女。中年人的上有老、下有小,正标志着他们在家庭中的多重角色。在传统家庭中,作为儿女要尊重长辈,听从长辈意见;作为父母,应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管理与教育。当自己在教育、管理孩子与长辈意见不一致时,一方面想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另一方面又认为不能违背长辈的意见,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尤其在自己的长辈与配偶产生冲突时,偏向任何一方都将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与家庭的不和。
(3)空巢综合征
中年期随着孩子长大,或离家求学,或离家谋职,或结婚建立小家庭,都可能使中年夫妻产生空巢体验。就像鸟儿,生蛋、孵蛋,小鸟出壳后每天忙忙碌碌喂它们食物,小鸟成了生活的中心。现在它长大了翅膀长硬了,离开巢穴起飞了,巢穴里再也没有唧唧喳喳的声音,没有活蹦乱跳的身影。失落感、空虚感、惆怅感、忧虑感油然而生,有的导致内分泌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紊乱,酿成生理疾病。
3.家庭婚姻适应性心理问题预防与消除
①增加共同活动的机会,增加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求同存异;注意保护子女,与子女建立良好关系。
②理智地分析与处理家庭与婚姻危机,首先要理智地弄清并分析事实。在确认婚姻破裂后必须当机立断,办理离婚手续,妥善处理孩子的归属、抚养问题,尽早摆脱婚姻失败的阴影,开始安排作为自由人的新生活。
③防止过分依赖,保持相对独立性,保留个人兴趣爱好与交往圈。
④在遇到婚姻危机、空巢或丧偶时,学会求助于心理咨询、社会工作服务或法律保护。
(三)不良行为问题
1.不良嗜好
不良嗜好可能有多种,其中对烟、酒的嗜好最普遍。此外还可能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催眠镇静药以及各种解痛药等。这些嗜好的形成最初可能是出自好奇或为了缓解自己面临的社会、家庭、自身身体不适、精神紧张或压力而采用的方法,一旦成瘾,成为嗜好,对中年人的健康、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家庭破裂,甚至产生犯罪行为。
上网癖也是一种不良嗜好,是一种精神依赖。上网癖不是成年中期特有的不良嗜好,这在青少年中也有增多的趋势。上网成癖是因为在网上对话时彼此都不知道真实的对方是何许人。网上的任何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等都可以是虚假的。这被称为“身份丧失”。这种身份虚幻感给上网者带来平等感、自由感,可以使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以什么身份出现就可以以什么身份出现。在网上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可以宣泄,可以在虚幻世界中找到知己,心理上产生归属感,从而满足了在现实世界中满足不了的心理需求。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利益驱动下,开发商为了吸引网民,网上提供的信息与服务越来越丰富,游戏软件不断更新,对计算机爱好者有极大的吸引力。有的网民可以不吃不睡,整日在网上与人聊天,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怠慢了工作,疏远了亲人,有的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轻生意念和行为,形成网络性心理障碍。
2.松懈懒散
中年是事业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而且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支撑着家的稳定。尤其在社会改革、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人们都在拼命努力争取发展时,这种人却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生活没有目标,工作应付差事,学习没有兴趣,家庭无责任感;整日无聊地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养宠物、逛大街、聊大天,打发那无穷无尽的日子。
中年期不良行为的矫治相对其他年龄段的个体更为困难,只要不违法、不违纪似乎没有其他的制约力量。因此,在求助者请求帮助时,主要从改变认知,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入手,同时需要医生的指导及家人的监督帮助。
三、老年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退休综合征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症候群,临床医学上也称“退休应激症”,是指老人因退休引起的多种消极情绪,如失落、多疑、易怒、怨恨、失望、恐惧、忧郁、烦躁,情绪低落,对一切事物兴趣索然。其主要症状是终日闷闷不乐,无法控制和排除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而转向“内攻”。于是,生理上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心悸胸闷等症状。
退休综合征的病因是对退休生活的不适应。这些老人几十年来习惯于“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习惯于在工作中与合作伙伴、服务对象打交道;习惯于使用已非常顺手的工具。现在却离群索居、无所事事,产生否定自我价值的无用感,担心自己成为他人的累赘。这种无可奈何的突然改变,心理上感到难以承受。
(二)老年回归心理
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旅程,各种喜怒哀乐的体验,犹如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常涌在心头。尤其对自己的得意之作或失意之处的回忆,不时填补着由于闲赋于家而显得空虚的头脑,或回味曾经的辉煌,或感叹“生不逢时”。如果想由此对自己一生做一番总结,写回忆录,以自己的成败的正反经验警示后人,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与有价值的社会行为;如果过分沉湎于往事的场景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对坎坷不平的遭遇耿耿于怀,因此而沉闷忧郁或反复絮叨,就是老年回归心理,轻者仅在言语上唠叨,心情忧郁、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和莫名其妙的自卑感和痛苦感;重者多出现性格改变、喜怒无常、顽固执拗,甚至出现令人难以理解的幼稚行为,如哭闹、任性。这种性情的持久出现,可能引起生理性病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溃疡,甚至恶性肿瘤。
(三)老年期疑病症
老年期疑病症表现为对衰老的恐惧,担心自己身体某部位出了毛病,有时对自己的“病情”描述十分夸张:脑烂血枯、五脏俱裂,甚至某部位长满了癌细胞等。即使到医院检查没有毛病,也会认为是医生不负责,医疗设备不够先进。这类人在看有关医学书籍时就经常对号入坐,听到亲朋好友因某种疾病去世,也会立刻联想自己可能也患有类似的病。
出现疑病症的老年人,有的是希望得到子女或亲人的关注,潜意识认为自己有了病可以获得关注与照顾;有的是出自对自己的身体反应过分敏感。
(四)老年性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老年病,其他年龄的人也可能有此症状。
1.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①一般症状:腹部不适、头痛、关节痛、乏力,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性生活兴趣减少。
②情感变化:有深切的忧伤和心灰意懒的表现,有的有空虚感或自寻烦恼,过分自卑和悲观。
③思维变化:思维障碍往往是老年抑郁症开始的征兆,例如学习、工作不能集中注意力,忘记自己的住址或电话号码。
④自杀言行:一般常见诉说活着没意思,活够了,想念已故亲朋好友,有的不断积攒药片,打听、了解药物的剂量。
2.老年期抑郁症的原因分析
①生理原因:机体功能减退,躯体疾病。
②社会家庭原因:社会地位变化,家庭关系不和睦和孤独,特别是失去配偶的数周数月内,或感觉儿女不孝。
③心理原因:个性内向、狭隘、固执、好强、不合群、不善社交活动;失落感增强;自我统一性减弱;死亡意念的恐惧感增强。
(五)老年性痴呆症
1.老年痴呆的一般症状
①早期症状:记忆力衰退、智力障碍、言语凌乱、理解力判断力明显减退,头疼、睡眠不好。
②中期症状:对工作、学习、生活漠不关心,无忧无虑,情绪不稳定,视觉空间缺失、容易迷路,出现妄想,食欲亢进,对异性可能有不礼貌行为,懒散。
③晚期症状:进行性僵直和四肢屈曲,导致平衡丧失,行动障碍日益加剧,最终卧床不起,没有妄想,没有意向,情感衰竭,兴奋消失,大小便滞留或失禁,身体衰弱,直至死亡。
2.老年痴呆的原因分析
①生理原因包括:由血管壁增厚、血液流动不畅、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及金属铝在大脑皮质中含量提高、脑神经纤维化、老年斑的影响、神经递质改变引起的生物化学变化。
②不良自然与社会环境引起的不良心境。
③不良的生活模式,造成不愿用脑,不需用脑,不爱用脑,致使大脑功能废退。
(六)老年性不良行为
1.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可能是老年痴呆的表现,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给儿女、亲人带来的麻烦的意识行为。
2.自杀
用自杀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出自对生活的绝望,对痛苦的解脱愿望或出自逃避现实。例如,衰老无能感的出现,深信自己已成为社会、家庭的包袱、累赘;受到了不良刺激,如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甚至无法排解对已故配偶的思念等都可能使老年人产生自杀倾向或行为。有的老人在患病之后,表现为拒绝就医,拒绝治疗,希望早日结束生命,以减轻他人负担,摆脱心理与生理痛苦,这是慢性自杀。
老年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必须与其家人、医生配合,以尊重、关怀为前提,充分耐心地听取他们各种诉说与要求,协助建立适合其个人特点的生活模式,帮助正视并平静地对待衰老与疾病带来的各种丧失,尽力创造条件,帮助提高生活质量。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健康、学习障碍、感觉统合失调、心理疲劳、性自慰。
2.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3.如何看待小学生的不良品行?
4.如何辅导有离家出走行为的少年?
5.分析一例迷恋行为。
6.如何辅导有离岗焦虑者?
7.说说如何帮助空巢家庭的老年人?
社会实践指导
调查本社区或本校学生中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对其中一例作详细描述,并与该学生交谈一次,事后回忆谈话过程,记录下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竞争在加剧。由于适应上的问题,心理疾病、身心疾病日益增多。由于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寻求心理咨询,解除心理困惑,保障心理健康,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就是心理保健与心理辅导、心理治疗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