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与恶人不一样,小人与伪君子又有不同。以不变应万变是不现实的,“方圆自在,明哲保身”这一智慧的具体表现,就是要“看人下菜碟”,区别对待不同性格、品质的人,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处世策略。
叔孙通在秦朝时靠文学才能被征为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山东地区发动农民大起义,秦二世召集博士儒生们讨论这件事,他问道:“从楚地征调的守边士兵攻打涉县进入阵地,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30多位博士儒生都说:“这是臣民图谋叛乱,希望陛下马上出兵攻打他们。”秦二世听了这话,气得变了脸色。叔孙通快步上前说:“陛下,诸生说的都错了。现在天下一统,毁掉了郡县的城堡,销毁了兵器,天下不再有战争。况且上有英明的君王,下有完备的法令,人人奉公守职,四面八方都来归附,哪里还有敢反叛的人呢?陈胜这批人,只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罢了,何足挂齿?郡守、郡尉正在捉拿归案,哪里值得忧虑!”秦二世听了叔孙通的话非常高兴;讨论结束后,秦二世命令御史按察儒生,凡是说反叛的儒生一律交官府治罪,因为这不是他们该说的话。由于叔孙通说话符合皇上的心意,就赐给他丝绸20匹、衣服1套,并任命他为博士。叔孙通回到馆舍以后,儒生们质问他为什么阿谀奉承皇上,叔孙通表示自己也是拣了一条命。随后,叔孙通逃往薛郡。当时,薛郡已经投降楚军,等到项梁到达薛郡,叔孙通就投奔了项梁。项梁在定陶军败身死,叔孙通就随从了楚怀王。后来,楚怀王被尊为义帝,移居长沙,叔孙通便留下来侍奉顷王。汉高祖二年,叔孙通归附了汉刘邦。
归附汉王后,叔孙通身穿儒生服装,汉王十分厌恶,他就穿上楚式短衣。当叔孙通投降汉王的时候,随从他的孺生、弟子有100多人,但叔孙通没有向朝廷推荐过任何人,却专门推荐从前群盗中的壮士。弟子们私下都埋怨他,叔孙通对弟子们说:“汉王正冒着箭林石雨争夺天下,各位儒生能够带兵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推荐能斩将拔旗的勇士。各位暂且耐心等待时机,我决不会忘记你们的。”汉王对叔孙通非常满意,也任命他为博士,号称稷嗣君。
汉王五年(前202年),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奉汉王为皇帝。汉高祖废除秦朝苛细的礼仪和法规,一切力求简易,还没有认识到实行礼仪法治的重要性。他手下的大臣大多数没有读过多少书,不少的人还是他小时候的朋友,都不大讲究礼貌仪规。而且,这些人居功自傲,放纵言行,经常聚在一起行酒论功,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甚至拔出佩剑在朝堂之上乱击乱砍。起初,汉高祖还不太在意,后来,汉高祖逐渐意识到,应该制定一套朝廷礼仪来规范文臣武将,树立皇帝的权威,以便治理好天下。叔孙通本来对儒家礼仪制度非常熟悉,可是,他知道刘邦不好儒学,所以不敢进谏。这时,他观察出皇上有建立礼制的想法,便向皇上说:“咱们这些读书人,打天下时难以有用武之地,治理天下是少不了的。陛下想制定朝制礼仪来约束臣民的言行,真是高明之举。鲁地是礼仪之邦,我请求到那里征招一批熟悉礼仪的儒生,和我的弟子们共同起草朝廷礼仪,使文武百官有章可循。”汉高祖不无担心地说:“制定礼仪好是好,只怕难以推行。”叔孙通说:“据臣所知,五帝有不同的乐制,三王有不词的礼制。礼制,是适应时代人情所制定的行为规范。渐以夏、商、周三代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丰而成,由于时代不同,情况各异,历代的礼仪制度都有些改变。我打算参考古代的礼仪典制,再采用秦朝的部分礼仪,制定出适合我朝的礼仪规范来,只要陛下有决心,勤加演练,是不难掌握和实行的。”皇上说:“可以试办,但是,礼仪不要定得太难,要容易了解,估计我能够做到才好。”
于是,叔叔孙通在鲁国征召儒生30多人。鲁国有两位儒生不肯应召,说:“您服侍的君主将近10位了,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而得到亲近和富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人还没有埋葬,伤员还没有康复,您又要制定礼乐。礼乐的产生,积德百年然后才能兴起。我们不愿意做您所做的事,您所做的事不合古道,我们不去,您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的名声!”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迂腐的书呆子,不知道依照时势的变化办事。”叔孙通便和所征召的30人一同回到首都,加上他的弟子100多人,在野外拉起绳索,树立茅草,演习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对汉高祖说:“皇帝可以前来视察了。”汉高祖看后说:“我能够做到这些。”就命令群臣限期学习,准备在第二年10月举行朝会。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落成,刘邦选择了个好日子,诸侯、群臣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整个朝会都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进行,没有敢喧哗无礼的。汉高祖一看,依礼朝见,君臣上下各有定位,井然有序,高兴极了,他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上的尊贵!”便任命叔孙通做太常,专掌礼仪祭祀,并赏赐他黄金500斤。叔孙通乘机进言说:“我的弟子们跟随我很久了,他们同我一起制订朝仪,有功劳,希望陛下能让他们做官。”汉高祖全部任命他们为郎官。叔孙通出宫后,把500斤黄金都赏赐给儒生们。
叔孙通和诸位博士儒生们,都是有学问的人。但是,处世能力却大不一样。同样是回答秦王世的垂问,实话实说的人,被砍了头。而叔孙通昧着良心讲假话,却受到了称赞和赏赐。归汉后,他因时制变,把话说到汉高祖的心中,由一名待位博士跃升为太子太傅。原因何在?并不是叔孙通的学问比其他儒生们多,而是因为他把书读活了,他的学问不是死的书本知识,而是活的济世学问,所以在先后跟随的十几个上司面前,都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