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活在这世上,若能不存私心,不挟私念,正直、诚恳地待人,公正、严明地处事,则自会福星高照,当灾祸降临时,化险为夷。
领导者作为一名单位主要的决策者,更重要的是应该忍住猜忌之心,不偏听偏信,行事待人皆需光明磊落,冷静地思考,分析明辨是非曲直,方可灭小人的威风和邪恶之气而受人尊敬和爱戴。
汉昭帝继位时,还是一位只会撒娇、贪玩的孩童,于是汉武帝在去世时将昭帝托付给了朝中大臣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又因霍光官至大将军、大司马,是几人之中地位最高的,故而朝廷大权均掌握在霍光的手中。
为此,霍光招来了上官桀、桑弘羊以及昭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嫉妒,再加上霍光因为一心为国,忠心不二地辅佐着小皇帝,将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声誉不断地提高,更使得那些嫉妒他的人恨得牙痒痒。于是,他们密谋勾结了昭帝的哥哥(想当皇帝却没有当上的燕王刘旦),设计除掉霍光。
一晃就好几年时间过去了,汉昭帝已经十四岁了,桑弘羊等人终于抓住了一个机会:趁霍光休假之时,派人冒充燕王刘旦的使者拿着一封伪造的书信去见昭帝。信中说:“身为大将军的霍光在检阅御林军时摆的是皇上专用的仪仗,吃的是皇上才能享用的饭菜,而且未经皇上的批准,便擅自增调武官到大将军府,其耀武扬威,独断专行实乃目无法度,根本未将皇上您放在眼里!臣担心霍光图谋不轨,犯上作乱,对皇上、对社会不利。因此臣愿辞去王位,到宫中来保卫皇上的安全。”
此时,如果昭帝有一丝丝的猜忌之心,霍光则将大难临头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昭帝有一点动静,就会逮捕霍光。
可是,一直等到霍光休完假来上朝了,昭帝也没有什么举动。但霍光却在上朝前就听说了这件事,就没有上殿只等昭帝的发落。昭帝在殿前没有见着霍光便叫人去请。霍光只得摘掉自己的帽子向皇上请罪。谁知昭帝却让他戴好帽子,并说:“大将军没有罪,我知道那封信是别人诬陷的。”众大臣均十分纳闷,皇上没做任何调查,没问任何人,又怎知那封信是假的呢?
昭帝见众人疑惑的神情,便开口解释道:“大将军检阅御林军以及增调校尉都是最近的事,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远在北方的燕王怎么可能知道?再说了,将军要耍阴谋也用不着校尉。故而这件事是有人在捣鬼,如果你们不信,只需去问问送信人还在不在就行了。”果然,当左右去找那位送信之人时,送信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桑弘羊等人怕事情暴露,连忙劝住要下令捉拿送信人的汉昭帝,不必追究这件事情了。从此,年轻的汉昭帝对霍光更加信赖。
不久后,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又设计准备刺杀霍光,但阴谋尚未实施,就被已发觉他们图谋不轨的汉昭帝和霍光治了罪,最后丢了脑袋,刘旦与长公主见大势已去也跟着自杀了。 霍光身正不怕影子斜,以坦荡、光明的胸襟和言行获得了昭帝的尊敬和百姓的爱戴;年轻的汉昭帝也没有凭一封伪造的信件就无端猜忌、怀疑忠心耿耿的大将军,反而凭借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分析判别是非,发现真正图谋不轨,有私心的一帮人,并在必要时刻果断做出决定,消除了一场内乱,稳定了社稷。
相反,上官桀、桑弘羊一帮人因不能忍受别人的权势高于自己,阴谋策划倒戈。结果却导致了自己的身败名裂,为求更多的荣华富贵反倒亲手葬送了已有的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甚至性命,真是得不偿失,只落得让人耻笑、唾弃的下场,何苦来哉!
人一生中总有遭遇挫折,被人误解的时候,但只要能心底无私、不争一时一事之短长,则自然可以处之泰然,心境如春天般温暖,忍受无端的怀疑与打击,待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时,自可消除自己的不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