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击性心理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心理。攻击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影响着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教师对于攻击性心理不能一视同仁,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矫正方式。
关键词:攻击;心理;意志;挫折;家庭因素;异常心态;自我控制
前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攻击性行为是外在环境与教育等外因素与学生生理、心理行为等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中学生攻击性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即内部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攻击性心理与遗传等生理因素有关,但这毕竟还不是主要的因素,从生理角度看,主要是由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种种矛盾状态,特别是生理上的早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转变期。除了自身生理因素影响,某些心理因素也会引起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正处在形成过程之中,还不稳定、不完善,时不时不定期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由于道德意志薄弱,极易受外界的种种诱惑,于是外部的诱因转而影响内部的心理活动,产生了攻击性心理。
2.出于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这些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渴望对一切都想尝试一下,却不明辨是非,有时甚至明知是不该做的行为也想亲身体验一下,来显示自己的“成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也就变成了一种难以改正的恶习。调查显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大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3.异常心态的影响。具有异常心态中心胸狭隘、猜疑敏感、情绪变化波动大、缺乏理智感的青少年,就容易在冲动之下,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来。而不良的行为习惯日久会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强化,最终成为攻击行为。
二、中学生的攻击性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外部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的影响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是他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他们最初的老师,天真无邪的他们在家庭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直接受到影响。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对他们影响最大、最多的是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导致他们不同程度地产生攻击性心理。
2.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方法不当;如教书不育人、放任自流、姑息迁就,或惩处过严、缺乏正确的疏导方法等等。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大众媒体中报道的违法、犯罪行为,低级庸俗,给中学生产生攻击性心理提供了效仿的个体形式。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初中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
综上所述,初中生攻击性心理的产生,是受到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但是在同样不良环境下,却有许多中学生并未受其影响而茁壮成长,这对我们预防、矫治中学生攻击性心理产生的教育工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启迪。
结果与分析:
在对中学生的攻击性心理进行矫治时,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应密切合作、协调教育。但同时不能忽视青少年本人的主动性,还应注意通过发挥青少年自身的积极性来控制、调节、矫正自身的行为,使外界保护与青少年自身保护相结合,外界矫正、青少年自身矫正相结合,切实保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地说,矫正攻击性心理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教他们学会宣泄侵犯性情感
烦恼、攻击、挫折、愤怒等等侵犯性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中学生来说,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侵犯性情感相聚越多,其表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教会那些受到挫折、攻击干扰的中学生合理宣泄的方法,就可以减弱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相反,过分压抑他们侵犯性情感而使其获得暂时的安宁,其压抑的侵犯性情感而使其获得暂时的安宁,其被压抑的侵犯性情感不但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深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危害其身心健康。过分压抑的结果,往往会爆发出突然的、猛烈的攻击性行为。
宣泄侵犯性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1.教他们学会向他信任、崇拜、尊敬的人倾诉心中的不快,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可教他们把心中的不快向着花花草草倾诉。
2.教他们学会宣泄,当碰到心烦或偶发事件无法处理时,可大喊大笑,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3.转移法,当心中的烦恼与愤怒无法排遣时,教会他们迁怒那些毫无生命价值的“替罪羊”,如用手敲打沙包、枕头、皮球,用脚拼命地踩地板。
二、干预他们的侵犯事实
有时候,攻击性行为发生了,却没有导致公然对抗。比如:一名中学生打了另一学生一拳头,但对方迅速地跑开而没有反抗,诸如此类的事件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忽略这种可能引起公然对抗的攻击性行为,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应进行干涉,具体措施: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再通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它一一细化,制定评定表格及具体措施,对改正不良行为点滴良好表现以加分表扬,同时也对改进效果不明显采取“惩罚”,“惩罚”的手段是: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加以分析。使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强迫自己改正。使他们认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应该帮助受欺负者维护权益;同时,也应该对目睹侵犯行为的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现身说法教育。
三、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量研究和事实说明,学会内在控制的他们有可能不使冲动的情感动作化,说理比惩罚更能帮助他们明白承担非理性行为的责任。要培养他们对侵犯行为的自责心理,培养其同情心,具体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受害者所受到的伤害,及其攻击者应负的责任。然后再把攻击者置于受侵犯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教育他们认识到侵犯行为的不良后果,使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有效地抑制攻击性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心理调节法
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通过学生个人档案的建立和“悄悄话”信箱的设立,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正面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分析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从而让他们正确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满足自己的正当需要,排除不正当的需要。还应用特殊的心理训练方法来控制和调节自我:如自我暗示法和放松训练,脱敏训练,以达到健康的心理平衡。
五、自我教育法
通过教育的启发和引导,使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控,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矫治目标。自我教育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有:
1.榜样学习法:在自己的周围,选择熟悉的榜样来进行学习,最好选择自己班上或校内的好同学为榜样,亲切生动,容易模仿学习,效果较好;也可选择过去有过攻击性行为,现已表现良好的进步学生为榜样,学习这样的榜样,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励自己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模仿,而且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自己的表现,逐步提高认识,这样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2.自信心提高法:要正视自己的不良行为、有自责心、有羞耻心、勇于自我解剖,严肃地作自我批评,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时时鞭策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改正错误,一定会成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3.现身说法:教师可通过自身的改变缺点的经历现身说法,让学生明白“谁都有过错,但应学会去改变”,现身说法还有一个很好的效应,培养学生说实话、说真话,有利于教师和家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
结论建议:
总而言之,矫正中学生的攻击性心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工作。家长应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应耐心疏导、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孩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那样将会有更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