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 年4 月,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68 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 名教师进行检测,发现这个省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达50%之多,前不久,某地区某校一名教师自杀,一名教师精神分裂。近年来,全国各地教师自杀现象、精神失控虐待学生甚至残杀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中,大多数人无奈地表示,随着班级、升学、威信、社会等方面压力的不断加大,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时间长、精神压力大、社会责任重、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心理严重等问题不仅摧残着教师的身体健康,也渐渐催生出可怕的“心病”。为教师“减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心声。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们对全校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 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 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两个标准差。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 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二、教师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1.过重的工作压力
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我一向做事严格要求自己,1995 年刚参加工作时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年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我觉得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事实上,对于教师心理存在障碍的原因,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工作太累”,其中67%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 小时。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2.工作环境不单纯
对于一个教师,真正能把精力大部分放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的不是很多。每个人都愿意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单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工作中,这在企业里尤其是在外企里做得相对来说很好,可在学校里,太难了。学校是个小知识分子的集合,同时女性远多于男性。你千万别小瞧这两个特征。因为小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知识,却没有知识分子该有的胸襟气度;女性本身乐于传话生事,斤斤计较,气量狭小,当两个特点在中小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某事只要有一人知道,就会全校皆知,且版本多种多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几乎很少会有某个学校不形成“谁人不说人,谁人不被说”的情形。
大家可别觉得这是小事一桩,教师的工作环境如果不轻松,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那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任何一个出色的老师,无不是谨慎小心,洁身自好,排除众多干扰专心本职工作的。
3.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据报载,青岛市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在近20 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然而有一天却因一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捣乱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对该学生连拉带扯,最后竟抓住学生的手在墙上蹭。据业内专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年累积下来的“心理疲惫感”并发所致。
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4.缘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耐得住清苦。解放以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愿吃苦、无私奉献”,长期以来成为教师们理想信念和所奉行的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情况出现了新的变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 年教师平均工资5435 元,在16个行业中仍列第13 位,显而易见,我国教师属于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拖欠教师工资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资现象还非常严重,近来,一些城市学校也开始出现了“拖欠”问题,教师情绪因此受到了影响。少数地区还发生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及不良少年殴打教师甚至杀害教师的事件!另一方面,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的孤独、无助、穷困、焦虑、自卑乃至绝望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谈朋友,女孩一听是老师,印象就打了折扣。这种反差,往往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几近承受的底线。
三、对策
本人认为要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应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体三方面着手。
(一)教育行政部门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保障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设置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机构,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专题调研,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形式主义和不良风气对教师造成的心理压力。
有的教育行政部门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子,却走着形式主义、“应试教育”的老路。用频繁的抽考、竞赛逐级排名,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各类检查进行逐级查材料而不是去实地调研,从而导致学校造假,逼着教师造假,久而久之教师心理倦怠;甚至优质课、职称评定等不能真正公正、公平、公开,而是人为因素干扰客观因素,这样往往导致教师心理失衡。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根本
作为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操作起来公正、公平、公开。
作为学校的领导,要以身作则,一碗水端平。有的领导,高高在上,我行我素,对下一味指责压制而缺乏人文关怀与指导。教师愤愤不平,心理怎能健康。有的领导,极富亲和精神与民主意识,对有错误的教师予以委婉的批评指正,对工作认真出色的教师,即使不表扬而是亲和地一微笑、一眼神,教师们也深感莫大的激励。教师如沐春风,心理怎能有扭曲压抑的感觉。
我们学校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努力做到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比如备课,我们打破传统重数量的做法,而要求教师重质量,讲创新,在数量上仅要求达到传统的约三分之一即可。这既有利于改进工作,又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辛劳,从而为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了有利的氛围。
(三)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作为教师个体,必须适应教师职业紧张而繁忙的特点,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到:敬业、宽容、淡泊、放松。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走上教师之路,就应该在工作中努力释放自己的光和热,敬业爱岗,爱学生,自然会有成就感,会精神充实,心理一定会健康。
宽容:教师在工作中正确地看待竞争,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强手、对手,就会心胸开阔。如果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一味地算计他人、嫉妒他人,心理就会扭曲变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就会心平气和而少躁郁、少怨怒,就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
淡泊:教师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心态就会坦然;否则,心态就会失衡,就不利于心理健康。对工作中的名利荣誉,趋之若鹜,得到欢喜,得不到就失落,这样的教师心态常常在不平衡中波荡。
放松: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在和同事、家人、亲朋的沟通交流中,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探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既是无意工作,又是调节心态。百忙抽闲,必不可少,放松心态的方式多种多样,体育锻炼、静坐、听音乐、欣赏文学作品、练书法……
教师是树,心理健康是阳光。愿每位教师都有阳光灿烂的心态,让教育之花更鲜艳!让教育之果更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