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就读我校六年级的一个男同学有一次被狗咬了,在又怕又痛的情况下,爸妈急忙带着他到预防保健所打了狂犬疫苗针,并再三强调说:“如果当时你穿厚些的裤子就不会被咬了。”从那次过后他每天都穿三条裤子来上学,而且天气还是特别热,班主任发现后就把他带到办公室进行开导,但是穿三条裤子的现象还是没有改变,后来班主任把他带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经过了解情况证实此男同学是因为“心理暗示”作用的结果,通过心理老师的心理辅导,现在他已经走出了心理暗示的阴影,这种多穿裤子的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无论大人小孩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特别是8~10 岁的少年儿童就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暗示: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一、心理暗示可以来自外界的影响
让学生在置于地上的一块5 米长的木板上行走,他会很顺利地走过去。但是如果将这块木板架在离地面2 米的高度,他就会盯着木板小心地走过去。如果这块木板被架到了10 米或20 米的高度,那么他根本就不敢上去走了。
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同一块木板的不同高度前判若两人?那是因为架在高空的木板似乎在告诉他:“很危险,很容易掉下去的。”于是他真的就走不过去了。学生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简单的问题能够解决,遇到难题就过不了心理那关,总觉得自己解决不了太难了,其实是心理暗示起了作用。
上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我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我拿了两个杯子分别都装了水,我先告诉学生A杯里面装的是酒,B杯里装的是水,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来“闻”它们的味道,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说闻出A杯里的是“酒味”。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学生都受了我的暗示,所以都认为A杯里装的真是酒。
二、心理暗示也可来自自身的影响
暗示也可来自自身的影响,也叫自我暗示。在学生当中主要表现为对自信心的影响,如果学生对自己施以积极的暗示,必然就会成长得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如果总是以消极的信念暗示自己,就会变得不自信、悲观、狭隘、冷漠。最明显的就突出表现在自我暗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因一两次的学习成绩不佳从而导致心理自我的消极暗示,使本来学习基础不错的学生往往成绩一落千丈,这都是自己心理的消极暗示,总觉得自己学习差,基础不好,那就更加的学不好,所以成绩就提不上去了。
三、心理暗示也可以导致群体发病
暗示又可以是群体性的,比如上个学期,某班级个别学生出现头痛、乏力的现象,而后发生全班大多数学生出现同样症状,但都检查不出什么疾病,最后被证实是心理暗示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群体效应是属于消极暗示,对学生很不利。
在三国时有一个“望梅止渴”的成语故事:传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曹操就对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树林,梅子很多,又酸又甜。士兵听了以后都流出了口水。士兵们并没有真的吃到梅子,可是口中却如同真的吃到梅子一样流出了口水。而这种“望梅止渴”的群体效应属于积极暗示。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凭借这种真实的“感觉”就断定他们真的吃到梅子,因为真实的“感觉”并不等于真实的“存在”。
四、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既然懂得“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心理暗示的积极效应这一面,教会学生应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坚强。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逃避现实,要主观的保持好情绪,而且要在积极的行动中体验真实的生活。这种持续的积极行为训练会使学生不断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也同时能不断获得成功的激励,那么他们的性格也就能在喜悦和激励之中逐渐得到改善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