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偏执心理
偏激和固执像一对孪生兄弟。偏激的人往往固执,固执的人往往偏激。心理学对此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偏执。
克服偏执心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书籍中获得抚慰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实验表明,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更能使那些固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至于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越有知识越要谦虚,这是做人的美德。为人处事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多培养宽容的态度。不要过于欣赏自己的成绩,议论别人的不足。不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要和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品德优良的人多交往,养成虚心向别人求教的习惯。
(2)克服虚荣心
培养高尚的情趣,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这用不着掩饰。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追求美好、崇高的东西。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饰打扮和赶时髦上。更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3)加强自我调控
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善于应用幽默,自我解嘲地找个台阶下来,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4)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
固执常和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东两,对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担心相联系。为此我们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触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
怎样克服自闭心理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自闭的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来让自己合群:
(1)乐于接受自己
不妨将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走自己的路”,乐于接受自己。
(2)提高对社会交往与开放自我的认识
交往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和生活机能逐步提高并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观念保持新陈代谢;交往能丰富人的情感,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克服孤独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对象开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3)精神转移法
即将过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如练字、作画、唱歌、练琴等。
(4)系统脱敏法
自我封闭者要正视现实,要勇敢地介入社会生活,找机会多接触和了解外人。这样不断摸索经验,可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这可以从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难度动作。
(5)学会关心别人
如果你期望被人关心和喜爱,你首先得关心别人和喜爱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克服了困难,不仅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由于你的关心引起了别人的积极反应,也会给你带来满足感,并增强了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6)有了困难你要学会向别人求助
因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你的心理当然就会从紧张转为轻松,这不仅使你懂得了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于你的诚挚的致谢,别人也会感到愉快,这就沟通了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
(7)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古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人际交往中,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正确,你的行为就越自然,表现也越得体,也就越能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帮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两种不利于合群的心理障碍是十分有利的。
(8)学会一些交际技能
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失败,则由此而引起的消极情绪当然会影响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学习一点交往的艺术,自当有助于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几种文体活动技能,如跳舞、打球之类,你会发现自己在许多场合都会成为受别人欢迎的人。
(9)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庄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与人相处时,当然不应苛求别人,而应当采取随和的态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为随和不是放弃原则,迁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样,根本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无从使自己合群了。
(10)学会和别人交换意见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始于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态度上的沟通。因此,经常找机会与别人谈谈话、聊聊天,讨论某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怎样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加以克服。克服虚荣心的方法如下:
(1)提高自我认知
提高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做到自尊自重
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的机会。
(3)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
人应该追求内心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4)正确对待舆论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不要影响自己的进步,而应该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羞怯心理产生的原因
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根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样调查的1万多名成人中,约40%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或曾经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羞怯心理较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话未出口脸先红;话语低沉心发跳;遇到困难,宁可憋在肚子里,也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羞怯心理会影响人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适应社会环境。
羞怯心理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的感应性反应
人在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最旺盛,激素分泌较多,外界刺激有时会打破体内的平衡而变得紧张,表现为冒汗、脸红、心慌等感应性反应。
(2)自卑心理的影响
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交往,是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害怕出错。
(3)成长中的环境影响
如果在童年、少年期交往中曾经受到过他人的训斥、嘲笑或戏弄,心里会形成阴影,以后进入类似环境或新环境就会出现胆怯。
怎样克服羞怯心理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羞怯心理呢?
(1)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缺点,也必然有优点。不必为自己的某些短处而自惭形秽,要看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摆脱与人交往的自卑阴影。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感到羞怯,但羞怯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往往多的是一份勇气。
(2)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是克服羞怯心理的良药。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知识储备丰富自然会增加人际吸引力,使人交往自如。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掌握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
(3)做个有心人
这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做个有心人,记下你感到不安的事情,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从而预先做好克服它们的准备。比如去面试,也许你担心交谈当中会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你不妨在交谈前先猜想对方将怎样提问,把要回答的话想好,甚至自言自语地进行不懈的练习。这样就能临场不惧,应付自如。
(4)加强交往能力的锻炼
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关键时刻表现自己。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
(5)保持松弛
松弛是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羞怯的人常常过于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常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应尽量用玩笑或幽默来自我解脱。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应注意的人或事上时,你就会渐渐忘记自己的不自在。
(6)学会微笑
人际交往的身体语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摆脱窘境,可以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可以化解朋友间的误会,同时微笑可以减少你羞怯的感觉。
怎样克服自私心理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法律、道德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件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私看做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大家可以尝试下列方法调适自私心理:
(1)自我反省
依据社会公德与规范的客观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回避性训练
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簧弹击自己,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3)多做一些利他之事,通过行为改变自私心态
怎样克服依赖心理
依赖型的人主要是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缺乏,这与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印迹有关。你现在努力回忆童年时,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言语,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我们都十分熟悉。依赖心就是在这些不良言语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我们发现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禁锢使孩子普遍缺乏独立性。因此,年轻的父母们应对此多加注意,尽量鼓励孩子的独立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以充分自由实践的机会。
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依赖他人惯了,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很累,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找监督者最好的方法便是找自己最依赖的那个人。
你可以与你的监督者订立双边协议。在第一阶段,监督者必须监督的基础应订得较少,而监督者必须付出的关怀与帮助应多一些。在第二阶段,监督者监督的基础增多,自然你自己必须动手的基础也增多了,同时监督者的服务项目减少了。这样逐步进行,最后使你完全进入独立自主的境界。
对于你在行动上的违约,监督者必须作一定程序的惩罚,而惩罚的内容便是减少服务项目。对于你的良好表现,监督者应在精神与物质上给予相应的鼓励,但决不可用增加服务项目作为奖励。一般来说,只要监督者“执法”,这种方法对破除你过分依赖的坏习惯是有一定效果的。
当你决定独立地生活时,犯错误与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你决不能一遭挫折便重返老路,而应该坚定信念走下去,路在你自己的脚下。
当你因为要做决定而焦虑时,可以使用放松练习。试着去自己解决问题,寻找成就感,重建勇气。
你可以选择一些略带冒险的事去做,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作短途旅游;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如卡拉、跳舞;一周规定一天是“自主日”,这一天不论什么事情,决不能依赖他人,完全自主,以后可以逐渐增加一周的“自主日”天数。
还可以寻求适当帮助。当你在试着干一些事情时,让你的朋友、亲人不要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怎样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挫折引起自卑。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生理缺陷,经济条件差、学历低等社会环境缺陷,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情场或商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生活挫折等。二是出自一种不如他人的主观感觉,与事实并不相符。
防治自卑心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1)改变认识,培养自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作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去用心捕捉,将捕捉到的好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2)要正确地与人相比
自卑心重的人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定会越比越泄气,贬低、否定自己。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同样,自己也不会事事不如别人。
(3)增强心理素质
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4)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如果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自卑。
怎样克服自负心理
人是不能没有自负的。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够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事业成功,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克服自负心理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2)与人平等相处
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3)提高自我认识
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4)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
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不代表未来。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出于维护自尊的目的,对他人的要求偏偏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逆反心理作用下,人们常与要求者“顶牛”、“对着干”,常作出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尤其是在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于是逆反行为就出现了。
(2)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
对于青少年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认识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青年人不会满足于适应社会,他们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因此他们往往有意采取逆反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施教者的不足
施教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更容易引发受教者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4)不良精神刺激
有的人遭受过种种挫折,受到了不良精神刺激,逆反心理变得十分严重。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如果谁说爱情美,他们就会大加否定。
怎样调节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尤为严重,但是有很多成年人,包括经理人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虽然算不上一种变态心理,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会使人出现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深一步发展还可能使人出现犯罪心理。所以,必须克服。
(1)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提倡自我教育,要求人们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2)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生活阅历
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一个****博见的人,会很理智地处理问题,不会一味逆反。
(3)运用社会力量,提高素质培养
要把对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4)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人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风气败坏、腐败盛行的社会里,人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百依百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防治人们的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5)培养想象力
逆反者通常缺乏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人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人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愚蠢。逆反心理使人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开阔思路、摆脱偏执。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可以通过自我思维训练获得。
狭隘心理形成的原因
狭隘是一种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狭隘者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吃不得亏,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不能受到一点委屈和无意的伤害,否则便耿耿于怀、伺机报复;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
形成狭隘心理的原因包括:
(1)家庭因素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与狭隘的产生有很大关系,如有些人的狭隘心理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子女任性、骄傲、自私,受不了半点委屈,容不下“异己”分子,十分狭隘。
(2)认识水平
有些人阅历浅、经验少,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容易紧张、焦虑、心胸狭隘。
怎样克服狭隘心理
心胸狭隘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加以克服。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一个积极的生活目标
人活在世,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潜能,为社会作贡献,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当一个人把眼光放在大事上,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积极的生活目标,他就不会怎么计较一时的得失,眼光就从狭隘的个人圈子里放出去。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
(2)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感,进行正当的人际交往。与人相处应热情、直率,善于团结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开阔心胸。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愿结交意见相歧或强于自己的人,那就永远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徘徊。
(3)积极应对挫折
人生在世,困难挫折在所难免,痛哭流涕时有发生。一味地焦虑、忧愁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对身心健康有害。我们要学会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积极应对挫折:遇到挫折,冷静分析原因,想想应该如何解决,选择最好的方法,然后制订计划贯彻执行。如此,就会在行动中感到自己的进步,何来时间伤心悲叹?
(4)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拓宽兴趣范围,多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使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5)开阔视野,拓宽心胸
在闲暇时,不妨走出校园、家门,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它的博大、美丽。大自然会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能培养豪迈气概,有利于走出狭隘的内心世界。
猜疑心理产生的原因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错误的思维定势
喜欢猜疑的人,总是以某一假想目标为起点,以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进行循环思考。这种思考从假想目标开始,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来,如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死死束缚住。
(2)相互间缺乏信任
一个人对别人越缺乏信任,产生猜疑心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不良的心理品质
猜疑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狭隘自私、自尊心过强、嫉妒心强烈的人。
(4)受流言蜚语的影响
听信谣言,也会产生猜疑心理。
怎样克服猜疑心理
如何克服猜疑心理呢?
(1)培养理性,防止感情用事
猜疑者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下,会觉得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天衣无缝。“疑人偷斧”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遇事保持冷静,多观察、分析和思考,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猜疑的重要途径。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
(3)加强交流,拉近心理距离
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是感情的纽带和猜疑的坟墓。和他人之间应该加强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会有效地消除猜疑。
(4)完善个性品质
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胸怀,提高精神境界,冲破封闭思维的桎梏,排除不良个性品质的消极影响,可以有效消除猜疑。
(5)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
空虚心理产生的原因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常常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心里的寂寞。严重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景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
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
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怎样克服空虚心理
(1)社会认知要现实
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发展方向,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并改造现实。
(2)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要改变懒散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要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5)要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能使空虚者从中获得智慧、汲取力量,使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摆脱狭碍经验的束缚,从而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要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确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6)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7)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参加慈善活动、学习琴棋书画等。
怎样克服挫折心理
挫折和失败是人的生命中不可回避、必然出现的组成部分。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克服挫折心理呢?
(1)相信挫折只是对意志的考验
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一定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2)笑对挫折
有一位青年,因为工作不顺利而闷闷不乐,面对一个挫折而消极处世,于是他的领导不再重用他了,时间长了他的领导就想辞退他,然而他却依然不思进取,终于在某一天遭到淘汰的厄运,丢了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有一些人在受挫折时总编造出一点理由,为自己开脱,这就像“技术差的厨师,总说炉火不好使”一样,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不足之处,而怪条件不好。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3)勇敢面对
对于挫折只能去面对它,正视它,坚持自己心中必胜的信念,相信这些挫折不算什么,再大的险阻困难也能承受。历史上的名人志士哪一个没有在自己的生命之旅中受过挫折?正所谓:“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要能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拨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
吝啬心理要不得
吝啬,就是小气。吝啬与吝惜不同,吝惜指对所有财物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吝啬行为已不再限于财务,而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今的吝啬行为可谓五花八门。吝啬是自私、冷漠的衍生物,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物质上的吝啬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有句话说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之所以精辟,是它道尽了钱和人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人活在世上,的确需要钱才能生活下去。开门五件事:油盐酱醋米,总是要对付过去的,因为我们不是不识人间烟火的仙子。
但是还有比钱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比如亲情与友谊,这种情意上的牵绊,是刻骨铭心的。大千世界中,谁也不愿做孤家寡人,而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彼此的关心与帮助也是不可缺少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
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浮躁,是指轻浮、不安分、脾气大、见异思迁、做事无耐心、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等不良情绪体验。目前,浮躁是很大一部分人的一种普遍不良心理表现。特点有: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动、冒险。
浮躁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和个人两大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原有社会制度和结构受到很大冲击,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于是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2)个人原因
个人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我国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的人较早获得成功,有的人却迟迟没有什么进步,于是攀比在所难免,往往造成浮躁心理。
怎样克服浮躁心理
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与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精神相对立,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极为有害,必须加以克服。
怎样进行浮躁心理的自我调适呢?
(1)做到知己知彼
比较是个体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但比较要做到知己知彼,要从个人的能力、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进行综合合理比较,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才不致产生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浮躁心态。
(2)遇事要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随波逐流,盲目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等社会不良之风。站得高才看得远。
(3)要有务实精神
做事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
孤僻心理产生的原因
孤僻心理是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性格,主要表现在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心理上的孤僻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孤僻的人不管是置身于人群,还是独居一室,都同样的孤僻和冷漠。
孤僻心理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1)青年期形成的心理特点
很多经理人在青年时,因为处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准成熟状态,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开始建立,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常常委屈地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总是感到莫名其妙的孤独,并把这种孤独感带到成年。
(2)缺乏事业心
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般不会孤僻。
(3)性格特点
内向型性格的人容易孤僻,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强,内心深处有比较强烈的抗拒感,往往对外界事物和周围人群表现得很淡漠,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4)幼年的创伤经验
很多经理人在幼年时期因为父母离婚、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等不良刺激,使其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心境,进而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5)交往挫折
有些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自然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怎样克服孤僻心理
孤僻会使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严重的还会厌世轻生。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克服孤僻心理呢?
(1)完善个性品质
孤僻封闭的性格,是在生活环境中反复强化逐渐形成的。具有自我封闭性格的人,兴趣狭窄、清高孤傲,难以融入集体。要努力克服孤僻的心理、增加心理透明度,以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人交往,吸纳别人的长处,享受、体会人际交往的情意和欢乐。
(2)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孤僻者一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要么总认为自己不如人,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要么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孤僻者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还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烦扰。
(3)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有效消除孤僻心理。利用闲暇潜心钻研一门学问,或学习科用技术,或写写日记、听听音乐、练练书法,或种草、养花、养宠物等,都有利于消除孤僻心理。
(4)学习交往技巧
看一些交往方面的书籍,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丰富了知识经验、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会重树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可以从先结交一个性格开朗、志趣高雅的朋友开始,处处跟着他学,并请他多多提携。
(5)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
一个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不会孤僻;一个为事业忙碌的人,也不会孤僻。因此,要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为之努力拼搏,孤僻自然会被热情所湮没。
嫉妒心理的具体特征
所谓嫉妒,一般是指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对某种利益的(潜在)占有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的嫉妒者,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
(1)进攻性
古希腊斯多葛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
(2)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因为曾经“平起平坐”或“不如自己”,如今超过了自己,于是产生抵触和对抗。
(3)发泄性
大多数嫉妒者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如言语上的冷嘲热讽、行为上的冷淡、身体攻击等。
(4)伪装性
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者千方百计地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
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
嫉妒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关键在于你怎样处理。轻微的嫉妒使人意识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他人学习并超越的动力,促使人去拼搏、奋进。我们应该将嫉妒的消极心理转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以自己之优势胜过对方之劣势。但是,如果面对嫉妒导致的焦虑和敌意,觉得别人使自己难堪,由此而产生痛苦,甚至向他人发出攻击性的言行,就会成为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人间悲剧。
产生嫉妒的原因有二:
(1)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嫉妒
(2)在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嫉妒
如果别人的价值比重增加,就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从而就会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尤其是比较对象和自己不分上下或不如自己时,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别人的不满或嫉恨,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或认为对方之所以成功只是由于外部原因,通过诋毁对方达到自我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即使是控制自己不表现出上述行为,但是原来轻松无拘无束的交往气氛也会变得紧张起来。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疏远、紧张乃至冲突的事例很多很多。那么,如何克服嫉妒情绪呢?
(1)充分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嫉妒是社会生活的腐蚀剂,腐蚀自身的品质,损害自身的事业、形象和身心健康。要克服偏激、增强自信,待人力求不受个人心境、情绪的干扰。
(2)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
简单地与别人比较往往会导致片面的(潜在)威胁产生一种情绪体验。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的嫉妒者,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范围之内。
(3)想开些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所谓“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可以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
(4)自我驱除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5)减少自己嫉妒心的同时有必要学会如何消解别人的嫉妒心
在与人交往时,尤其在不如意者和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应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经常去谈自己得意的事情,也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成绩,避免激起他人心理失衡;应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一些不足和苦恼,以赢得更多的朋友。
怎样克服悲观心理
人人都会有一点悲观情绪,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悲观太甚,就有麻烦了。有的人长时间感到悲伤、忧郁,有很凄凉和痛苦的感觉,常常唉声叹气、焦虑不安;感到处处不如意,遇到亲友、同事不想打招呼,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看见别人高兴、嬉笑,自己反觉更加痛苦,而且自卑感相当严重;甚至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有自杀的念头和行动。这样的人悲观心理很严重,已经严重妨碍了其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加以克服和调节。
如何克服严重的悲观心理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乐观、悲观对照表”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张“乐观、悲观对照表”: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一条竖线,分成左右两栏,左边写上乐观,右边写上悲观,然后把它贴在床头。每天睡觉之前,把心中乐观的和悲观的感觉如实地写在表的左右两栏,全部写完以后,把悲观的部分用黑笔一个个地划掉,同时把悲观的感觉从心里赶出去,然后看着乐观的部分,出声念一次。这样心中就会和这张表一样,充满乐观的感觉。
有时虽然会发现悲观的因素占多数,但也无妨,只要你有勇气把它划掉,你就能够战胜它,同时还能增加你的自信。掌握了诀窍,不写在纸上也可以,在脑中、在心里也有效。
(2)医学治疗
对严重悲观厌世者可进行心理治疗、社会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
(3)笑疗
可以尝试每天大笑三次。多看看喜剧、多听听相声等,很快便会有悲观情绪减轻的感觉。
怎样克服报复心理
所谓报复心理,是指当人们受到强烈破坏性刺激后,产生的某种与对方行为相对抗的“以牙还牙”的反应性心理。
如何克服严重的报复心理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换位思考
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回避,也不能“以暴抑暴”。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尽量减少矛盾的产生,减少报复心理的折磨。
(2)认识报复心理和行为的危害性
实施报复者,在短暂的快意之后,到头来是“众叛亲离”,还要整天担心遭到报复;被报复者,虽然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帮助,但所受的伤害始终是一个心理阴影。所以说,报复行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没有胜利者。报复心理是要不得的,它会让你的内心越来越狭隘并身心疲惫。
(3)学会宽容、感动与关爱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要仇视他人,试着去发现优点,试着从小事里学会感动。你会发现别人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恶,社会也没有想象得那么昏暗。学会关爱他人,你必然会收到爱的回报;学会宽容他人,你也善待了自己。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当充满爱的时候,哪里会有怨恨的容身之地呢?
怎样克服贪婪心理
“贪婪”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目标过份的欲求。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越大。
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什么都想要,而且想无本万利,无视等价交换,鲸吞社会与他人财产,就是反常,就有害和有罪了。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做到的,具体方法如下:
(1)自我反思法
即自己在纸上连续写出20个“我喜欢……”,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份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的分析。
(2)知足常乐法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3)格言自警法
利用格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不要过于贪婪。比如“知足是一种境界”。
克服完美主义心理
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凡事有个度,如果追求完美过于僵硬、不懂得变通,就成了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如下的表现: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神经紧张得连一般工作都不能胜任。因为有些事情还不完善,寝食不安。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对别人吹毛求疵,人际关系糟糕。
心理学研究证明,完美主义者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开始的时候,他们担心失败、辗转不安,于是妨碍了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遭到失败之后,他们就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想的只是如何避免尴尬。完美主义者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很不如意。
如何克服完美主义心理?
(1)接受“瑕疵”
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即便失败,可那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那才不枉活一世。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不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
(2)正确认知自我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也不必要过于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将成为你做事的障碍。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兴趣,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
(3)设定短期合理目标
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绩。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
(4)学会放松和排解不快情绪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并解决问题。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会是太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