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曹操从公元184年讨伐黄巾起家,二十多年间,早期,他不是没有失败过,进军洛阳以后,便基本上是战无不利,攻无不克了。但是他在取得荆襄战役的空前大胜以后,发动的这场在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是这位枭雄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败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员疫疠,不习水战,降卒二心,火烧连营;若从决策者主帅个人察究的话,习凿齿所说的“骄”,是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而这一败的后果,曹操休想在他手中统一南北方,造成长期三分鼎立的局面。
一念之差,俯仰之顷,全在一个“骄”字上。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是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
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因此,曹操和孙权的这场决战是不可避免。但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实力的较量。所以,孙权始终下不了决心应战,他确是被曹操声势浩大的八十三万兵马吓住了。犹如角力,力气大的,总是要占优势,这也是共识。但实力强的一方,未必就是最后的胜者。因为战争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以生命为代价的最大赌博,是伴随着时代进化演变的魔方游戏。它是个不停地产生误区,又不停地制造机遇的庞大迷宫。
这又是周瑜和诸葛亮敢于和曹操一决雌雄的信心所在。
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有之。这些,是战场上屡见不鲜的。
善战者便在这误区与机遇,偶然与必然的不停变化之中,扬长避短,把握时机,趋利避害,应变图胜。
赤壁之战,从军事角度来看,确实是一次表现高水平的战争艺术的范例。从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起一直到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孝》止,把这次战役的始起乃至余波写得淋漓尽致。大费笔墨的孔明出山之后,《三国演义》的重头戏就是这场赤壁之战了。
孙子兵法的要义,“兵不厌诈”,从来还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三国演义》作了如此生动精彩的具象表述。《孙子》一书,有十三家注,若把《三国演义》算是第十四家注,绝非过誉。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是和对手较量时,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硝烟迷漫的战场,还是唇枪舌剑的谈判桌上,或是商业中的无情竞争,或是股市上的抛出购进,都是像捉迷藏一样,一方是“未可全抛一片心”,另一方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一个人会傻到和盘托出,直白道来的。
如三江口初战告捷,如侦敌情直逼敌寨,都是心理攻势,是在政治上达到挫其锐气的目的。所谓“气壮山河”的气,所谓“气焰逼人”的气,是一种精神上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设法抑制这股气势不被对方压倒,而反过来压倒对方,那就得虚实并举,真假兼容,扑朔迷离,深浅莫测。但如何耗其实力,除了在战场上的面对面较量外,一位英明的统帅,是尽量采用一切“兵不厌诈”的手段,包括哪怕是卑劣的手段,达到和在战场上同样消灭敌人的结果。削弱其实战能力,破坏其作战部署,扰乱其战略后方,败坏其内部团结,以致未战先乱,不攻自破。《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有很多精彩的,绝对有参考价值的实例。
如草船借箭,曹操白丢十万支箭,蒋干盗书,误杀两员海军将领,将计就计,周瑜充分利用两蔡,黄盖挨打,火烧赤壁长江;至于庞统献策,则更是深入腹心的地下谍工之类了。不费一枪一弹而得之,乃战争中之高手也。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也就是参谋长这样一个角色。但经小说家铺陈演义之后,主次位置竟颠倒调换过来,也难怪身居要位的人,对于作家的这一份戒备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