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是同胞兄弟,一个是评论家,一个是文学家,两个人都想当帝王,曹丕赢了,曹植便打入冷宫,永世未得翻身。不过还算走运,也许看在文学的面上,哥哥给弟弟留了一条小命。
未能做上皇帝的诗人,便郁闷而死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统治者登台,必然要伴随着屠杀。打江山的开国之君如此,太平盛世父崩子继者也如此。最高权力的争夺,从来是激烈的生死较量,翻开史书,任何一位帝王,无一不是在杀戮的血风腥雨中,登上宝座的。曹氏弟兄俩的争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因为凡敢觊觎皇位的竞争者,都有其可以恃靠的实力,或有军队,或有地盘,或有资格,或有舆论,或什么都没有,只有野心等,正是这些或多或少的本钱,使他们有胆气走到赌台旁边,谁都抱着一搏之心,希望夺得那顶王冠,没有一个人是想输的。
于是,争夺便是十分地残酷无情了,特别是继位之君对于其他也享有继承权和具有潜在继承权的人,也就是皇兄皇弟、皇子皇孙们,是绝不容情,绝不手软的。不是你活,就是我死,曹操死后,他的儿子们也照例进行了他不愿意看到的搏斗。
曹操在三国时期,应该算是一位大政治家,刘备、孙权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在宋代以前,对于曹操的看法,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里这样评价,说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他生命的末期,还是很清醒的,作了死后继承的安排,但也无法避免他驾崩不久,儿子们便开始的互斗。在中国,再英明的帝王,也难能免除这种可怕的接班之争,可见权力这东西,是多么强大的诱惑了。
曹操生前一度属意曹植,因为这位诗人屡有不俗的表现,曹操爱才,有心想传位于三儿子。但他去征求贾诩的意见时,这位老滑头假作思索而不答,曹操问他在想什么,他说忽然想起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马上明白他不赞成废长立幼,因为刘表的灭亡,始则肇祸于此。其实,他不了解,贾诩当然要把宝押在曹丕身上,那些围在曹植周围的,都是些不成事的文人墨客,可以举觞咏哦,可以唱和愉悦,但文人若是放下笔杆搞政治的话,则十有九败,鲜有成功者。贾诩早就投资于曹丕,为他出谋划策,而曹植手下的那些文人,还在兴之所至地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呢!
所以,作为文学家的曹操,也许很欣赏他这个诗人儿子的才华,但他更是一个政治家,从曹氏政权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就觉得江山基业交给曹丕,要更有把握些。这样,曹丕上台后,由于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背景,这位置差点让曹植坐了,当然不能轻易放过。但提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魏文帝,倒是绝对的玩政治的人物。第一步,他没有动这位诗人,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没把他太当回事。先解决那个带兵的鄢陵侯曹彰,再解决那个萧怀侯曹熊,然后,腾出手来,慢慢地消遣这位临淄侯曹植。
因为曹彰握有兵权,不敢稍有放纵,逼着他交割出军马,方才罢休;那个曹熊,畏罪自缢,可能有些反曹丕的动作,所以,也就立即解决。至于曹植,虽然他在洛阳也形成了一个由文人组成的拥戴他的集团,但在这个集团里,围绕这位七步诗才子的,没有一个称得上是政治家的。而大权在握的曹丕,要让曹植就范,那还不是猫捉老鼠,轻而易举。这才有闲情雅兴,限他七步之内写出诗来的游戏消遣。
在曹植身边,唯一比较有头脑的,就是当过曹操行军主簿的杨修,但实际上也是一个恃才傲物,毫无城府,只会舞文弄墨的幕僚。若懂政治,他也不会耍小聪明惹恼曹操而被砍了头。至于丁氏两兄弟,是一对张嘴骂人,沉溺酒乡,半点正经也没有的帮闲文人。所以,文学家要和政治家斗,是以卵击石的游戏,无非找死而已。政治家要收拾不听话的文学家,那还不是雷公打豆腐,小菜一碟。尤其这类生死攸关的皇权斗争,文人根本不是对手。曹丕派人来抓他们时,还不服气,骂骂咧咧呢!看来天下文人通病,唯有动嘴的本事,除了骂街外,任何一点作为也拿不出手,祸到临头,还不知死,也真是悲哀。
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他之所以不幸,倒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由于太靠近政治权力之争,这倒也是值得后来为文之人于前车之覆中,引以为戒的吧。